中國人這麼怕它「髒」 真不是小題大做

2020-12-05 快科技

來源:Vista看天下

一到冬天,我最怕的事兒不是家裡沒有暖氣,也不是空氣太幹導致嗓子疼;

相比客觀上的困難,那些「生活習慣上的碰撞」才是讓人難以馴服的「隱形導火索」。

正如「空調開幾度」已經成為了夏天情侶分手的最大原因(誤),「冬天要不要開窗通風」,如今早已變成當代年輕人最新的「話語權爭奪戰」。

直到前幾天,我親眼目睹了鄰居家的小情侶因為「霧霾天到底該不該定時開窗」而大吵了一架,才發現面對生活習慣的難以調和,沒有人是理智的。

一方面,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把「精緻宅」掛在嘴邊,特別注重在家時的生活品質;

而另一方面,從霧霾成為廣泛的大眾議題以來,人們就從未停止過對於空氣品質的焦慮。

表面看來,全民搶購空氣淨化器熱潮貌似是過去了;

但是對於空氣的焦慮,還是體現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01、「一天不通風,我就覺得我要死了」

儘管人們的一些情緒存在過度緊張的嫌疑,但也的確說明空氣品質至今仍是一種普遍的焦慮來源。

而作為像飲用水一樣的「日常必需品」,與之相關的一點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大眾的神經。

Vista劉亦菲就曾經在北京霧霾最嚴重的那個冬天,養成了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用空氣品質檢測儀查看一下汙染指數的習慣,比吃飯還準時;

直到發現自己買的那款儀器被媒體爆出是假貨,看起來像模像樣的數據,其實測的只是室內的風速。

發現時的心情如圖。

當然,與更多「空氣淨化原教旨主義者」相比,她這拿檢測儀當飯吃的勁頭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如果在網上搜索「為了把家裡的空氣弄乾淨都做過什麼努力」,你可能會看到更多頗有儀式感的奇葩行為大賞。

大到「買房買幾層空氣品質最好」,小到「工業電扇能不能吹走霧霾」,室內空氣早就成為了無數人在生活決策中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儘管所信奉的「流派」各不相同,但急迫的心情卻是一致的。

比如對於大多數中老年人來說,一切空氣問題都可以用「通風」來解決。

夏天怕熱、冬天怕冷的年輕人永遠不理解他們對這兩個神秘的漢字的痴迷。即使每天要花7、8個小時在外遛彎,他們依然熱衷於把家改造成四面透風的公園涼亭。

室外溫度已經逼近0度,也要堅持在睡前開上兩個小時的窗戶;最後屋裡的二氧化碳是放走了,但全家人也都被凍出了鼻涕。

讓人在冰窖一般的臥室中睡上一晚又一晚,連做夢都在吟誦杜甫先生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不過另一方面,在爸媽的寒冷攻擊下瑟瑟發抖的年輕人,對於「家裡的空氣」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執念。

特別是在今年疫情之後,很多人都養成了「外出全副武裝」的習慣,家更是成為了他們試圖抵抗汙染、病毒的「安全港」。

不少在一線城市奮鬥的獨居青年,研究起空氣淨化設備的勁頭簡直不亞於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

而下班回家後摘下口罩、洗臉洗手,然後躲進自己的小臥室看著淨化器的檢測燈從紅變綠,也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奇特的「治癒瞬間」。

用放屁來檢驗空氣淨化器的淨化性能,是當代年輕人的空氣哲學。

為什麼空氣焦慮開始成為人們的「時代病」?

一個讓人無法反駁的理由是,人們面對的空氣汙染的確比過去要嚴重的多,也複雜的多。

從霧霾、沙塵,到供暖廢氣、工業廢氣排放,汙染源越來越複雜,有關呼吸道疾病的例子也越來越普遍。

我們最近對於三甲醫院呼吸科主任胡洋醫生進行了一次採訪。他回憶,自己小時候身邊的癌症病人大多以肝癌和食道癌為主,現在反而是肺癌患者越來越多。

而整體上的數據也同樣佐證了這一點——肺癌從以前癌種當中的第四、五名,現在成為城鎮人口當中的第一名,農村人口癌種發病率的第二名。

更重要的是,隨著大眾對於空氣品質的更深入了解,可見的危險似乎也更多了。

一開始,對於霧霾的恐慌還僅局限於可吸入顆粒物的殺傷力,以為只要把PM2.5降低到可控範圍內,就萬事大吉;

沒想到一場疫情又讓大家對於空氣汙染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些顆粒物不僅本身會對呼吸道和肺部帶來傷害,還會進一步成為細菌、病毒的「培養皿」。

上海同濟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徐斌也證實,顆粒物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可能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的影響。

在冬天相對穩定的氣候條件下,顆粒物本身就難以消散;

這也難怪人們無法停止對於空氣汙染的恐慌。本以為是場速戰速決的閃電戰,沒想到敵人」一山更比一山高「。

02、擁有一屋子乾淨空氣,比想像中難多了

無處不在的空氣讓更多人產生無法消除的危機感,人們迫切想要掌控「呼吸自由」,哪怕只是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

這也可以解釋開頭的那個現象——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開始自發成為「空氣淨化十級學者」——家務可以等等再做,但是空氣必須是頭等大事。

特別是與外界相比,室內空氣汙染來源本身就更為複雜:

家居甲醛的釋放,做飯時產生煙霧、氣味及顆粒物,寵物從室外帶回的過敏源……

很多鼻炎患者從入秋開始,就開始整天開著淨化器;

而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更是恨不得把一切可疑物質都「消滅在源頭處」。

面對這個特殊的2020年,人們的擔憂又有了新的切口——

不僅擔心入冬後氣溫的降低是否會導致疫情捲土重來,也開始對空氣中的流感病毒保持更高的警惕。

這並非完全是杞人憂天。相關研究早已證實,新冠病毒有著怕熱不怕冷的特性,在低溫的環境中往往能夠存活很長的時間,並且還保持傳染性。

而根據胡洋醫生在採訪中提到的信息,無論是新冠病毒還是冬季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H1N1流感病毒,都極有可能吸附在霧霾中細微顆粒物上,再經過空氣傳播呼吸道感染到人體。

而流感其實會導致很多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的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同樣對於人們的健康存在很大威脅。

換句話說,以前或許還有人對於室內空氣持有「過得去就行」的隨意態度;

但面對越來越升級的威脅,現在也不得不開始投入「空氣過濾大軍」的懷抱。

然而,儘管市面上針對提升空氣品質的產品越來越花哨,但帶來的困惑也越來越多。

有些人是因為對原理的一知半解,在實際操作中陷入誤區。

比如某北方網友聽醫生說乾燥和高溫的疊加會導致室內環境的細菌數量增多,於是特地買了臺超聲波式加溼器,為入冬供暖做準備;

秉持著「讓家裡有點清香味」的樸素念頭往水裡放了兩片檸檬,結果大半夜因為急性肺炎住進了醫院。

加溼器會把水中的各種成分製成可進入肺部的氣溶膠,不能什麼都往裡加。

然而另一方面在市面上的空氣改善產品普遍「功能跟不上需求」的情況。

即使把原理研究的再透徹,也很難真正解決掉擔憂的問題。

正如徐斌教授提到的,除了我們「談之色變」的PM2.5外,如PM0.1等一些更小的顆粒物,也同樣會被人體吸入,引發呼吸道疾病;

這類可以直達肺泡的顆粒物主要來自與汽車、燃油車的尾氣排放,因此在汽車密度較大的中部、南部城市較為顯著。

可在全社會談霧霾色變的氛圍中,其嚴重性卻常常被一句「南方空氣好」而遮蓋。

更不要說對於人們現階段更加關心的室內流感病毒問題,幾乎很少有相應的產品能夠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正如徐斌教授在採訪中提到的,霧霾帶來的不止是顆粒物,還有漂浮在空中的細菌。

在秋冬的低溫下,凝結出的水會以顆粒物為核而凝結;而當這些顆粒物表面積累了足夠的水份,也可能提供更多的養分給細菌。

在徐斌教授看來,當遇到氣象條件不利的情況時就不應開窗通風,應該習慣使用空氣淨化設備來改善室內環境。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市面上的很多空氣淨化器可以過濾了顆粒物本身,卻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掉這些蠢蠢欲動的病菌。

於是儘管很多人充分明白各種汙染物的危害,現實中卻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要麼開窗通風的同時放進質量更差的空氣,要麼只能任由病毒在相對封閉的室內「繁衍生息」。

03、如何讓家成為現代人的「堡壘」?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幾年新風系統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

既能保持室內外的空氣流通,也能將形形色色的汙染物攔在房間之外。

然而,這種從硬裝著手的方案,註定與租房族和不打算重新裝修的二手房房主無緣;

而即使是那些喊著「新風系統天下第一」的人,很多也都會被某種不可控的客觀因素「勸退」。

有的老房子受到結構的限制,有人擔心後續的保養和維修。

更何況,大多數新風系統本質上依然是在針對可吸入顆粒物。而在經過了今年,很多能夠通過氣溶膠等方式傳播的病毒已經成為了人們新的「敵人」。

人們迫切地需要一個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既能迅速、有效地提升室內的空氣品質,同時擁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針對當代人對於室內空氣越來越複雜的需求,戴森推出了集精準監測室內汙染物檢、過濾H1N1,顆粒物和有害氣體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產品——Dyson Pure Hot+CoolCryptomic?戴森空氣淨化暖風扇。

徐斌教授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及空氣淨化領域的濾網標準。

他指出,F級的濾網已經可以過濾掉90-95%的PM2.5;但是如果想要大到較好的過濾效果,需要用到H級的濾網,才能迅速實現汙染物濃度衰減。

而戴森HP06空氣淨化暖風扇此次不僅採用了H13級別的PTFE HEPA濾網,還疊加了活性炭濾網,並經過250多次摺疊——

前者可以去除99.95%小至50納米顆粒物,後者可以吸附苯、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

不過,能夠有效過濾並吸附顆粒物及有害氣體,只是戴森空氣淨化暖風扇的第一步;

「PTFE HEPA+活性炭濾網」這一組合真正的精髓在於,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掉空氣中漂浮的H1N1病毒。

經過中國家用電器監測所檢測,戴森淨化風扇可以有效過濾99.9%H1N1病毒;

在冬季這個霧霾、流感雙雙頻發的季節,這無疑緩解了很多困在「空氣焦慮」人們的一大心病。

徐斌教授在談及空氣淨化器的選擇時還提到,除了濾網等級外,送風距離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參數。

畢竟沒人會只在淨化器附近活動,即使是再高效的過濾能力,如果單單只能保證局部的空氣清潔,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在這方面,戴森空氣淨化風扇同樣不示弱——

使用AirAmplifier?氣流倍增技術輸送強勁氣流,每秒噴射290升潔淨空氣。

這項技術通過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與戴森共同推出《射流式空氣淨化送風系統》(POLAR)測試標準,此項測試用於檢測自動模式下受測機器的對汙染顆粒物及有害氣體的過濾能力、整個房間內的均勻淨化能力以及促進空氣循環的能力。

相較於潔淨空氣輸出比率(CADR)測試空間較小,而且主要測試機器的最高檔程序,缺少智能化評價及淨化均勻度評價。POLAR測試填補了CADR測試的空白,主要檢測自動模式下機器的智能淨化效果、均勻淨化能力以及空氣流動性能。

通過測試的淨化風扇,不僅能確保潔淨空氣覆蓋到整個空間,更能讓H1N1在室內「站不住腳」。

胡洋醫生曾經提到:「冬天適宜的室內相對空氣溼度應當維持在40%-70%,過高或過低都都不利於人體舒適度。乾燥和高溫的疊加還會導致室內環境的細菌數量增多,會有引發疾病的可能性。」

而針對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氣候環境特點,戴森也推出了兩款不同功能的風扇。

一是帶有快速制熱功能的HP06空氣淨化風扇,可以解決南方室內供暖不足的問題;

帶有加溼功能的PH02加溼空氣淨化風扇,則能為北方乾燥的室內空氣帶來潔淨溼潤的空氣。

戴森不滿足於「空氣淨化器」的單一角色,更是致力於為大眾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室內環境。

上海紅房子婦產科醫院新生兒科使用戴森淨化空氣風扇。

今年戴森與上海市志願者服務公益基金會合作,在文明辦以及衛健委的支持下,向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呼吸科等多家上海市三甲醫院提供空氣淨化風扇,助力醫患的室內空氣健康。

上海中山醫院呼吸科使用戴森淨化空氣風扇,以提升室內空氣健康。

而這個冬天,無論你是害怕自己在冬季流感中「中招」,還是想要在城市中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潔淨空氣,我都推薦你試一試這臺戴森空氣淨化風扇。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家就仿佛是我們抵抗外界威脅的「堡壘」;

而戴森帶給你的這份安全和舒心,能讓每一個人都體會到終極的歸屬感。

相關焦點

  • 鄰居家裝修,怕熱水器漏電就給花灑裝了地線,電工師傅:小題大做
    我家的鄰居就是這樣一個用電過度緊張的人,他家在裝修的時候,怕熱水器漏電就給花灑裝了地線,電工師傅:小題大做!熱水器漏電這件事,確實有點讓人放心不下。近些年,我們也見過一些因為熱水器漏電,而在洗澡時觸電的新聞。一旦被熱水器觸電了,如果旁邊沒有別人的話,自己基本很難脫離。
  • 中國人在德國行納粹禮被捕,還真不是德國人小題大做!
    在德國國家的象徵性建築前做出德國人最忌諱的納粹禮,這兩個中國人也確實應該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兩個小丑
  • 印度的恆河真的有這麼髒嗎?看到當地的景象你就明白了!
    印度的恆河真的有這麼髒嗎?看到當地的景象你就明白了!說起印度,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國家,也是民眾一直受到壓迫的地方。長達千年的種姓制度深深紮根在印度人的心中,所以即使下層民眾遭受痛苦,也有一半人不打算反抗。在印度有聖母河。大家都知道這裡是恆河,恆河的水很髒。
  • 印度人疑惑:為什麼總吐槽我們「恆河」,中國的河流不是更髒嗎?
    但有一位印度人疑惑:為什麼總吐槽我們恆河,中國的河流不是更髒麼?究竟是什麼河流,讓印度人如此評價中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黃河的泥沙如此之多,根本就不可能當水喝,所以印度人才會覺得中國的河流,比起印度恆河要髒的多。
  • 這種魚真這麼髒?真相來了
    文 | 王思露 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原文首發於2019年10月22日,標題為《難以置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種肉類食品
  • 印度人表示:中國人總吐槽恆河髒,是因為其他方面中國都不如印度
    而印度人也知道中國人很喜歡吐槽恆河,雖然我們知道這只是覺得印度的恆河很有意思,只是一種調侃,並無什麼惡意,但是有些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 有印度人表示:中國人總吐槽恆河髒,是因為其他方面中國都不如印度。
  • 碩士研究「呵呵」遭疑 導師稱語言學提倡小題大做
    論文「呵呵」褒貶不一   「我覺得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將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當下文化實踐相結合,不是那類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乏味的論文,而是充滿學術研究的真正活力。」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黃平說。   還有網友表示,能把大家每天使用的詞語「呵呵」寫成一篇3.8萬字的碩士論文,真是強人啊!
  • 它被國人當成垃圾隨手扔掉,在日本卻被奉為美食,網友:真吃不下
    它被國人當成垃圾隨手扔掉,在日本卻被奉為美食,網友:真吃不下雖然人們常說,美食不分國界。但是老輩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自然是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有些東西在國內被中國人認為是垃圾。而到了國外卻被外國朋友當成是寶貝,像這樣的例子是十分的常見。今天咱們說的這種東西就是其中的一種了,我們一起看看吧。這種東西就是海參了,但是並不是它被中國人當成垃圾。而是海參的內臟,有見過海參內臟的朋友就知道,海參的內臟是非常髒的。
  • 小龍蝦pk掉大龍蝦,真不是因為中國人窮
    △國內小龍蝦養殖業發達/圖蟲創意近年曾有外媒報導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正在操控全世界的食物報價。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誇張,但對於龍蝦產業來說,確實在理,大小龍蝦爬不爬得上餐桌,我們中國人可是很有話語權的。
  • 鯰魚真這麼髒?真相來了→
    同時,動物糞便本身是一種無毒且廉價的天然肥料,糞便為水中的浮遊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正因如此,一些養魚人群會刻意將一些豬糞、雞糞當作飼料餵食魚類。但是,水產養殖不會直接將動物糞便投放到養魚池塘中。一般動物糞便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蟲物質,直接倒入池塘會影響魚類的安全和健康。
  • 印度人:中國人簡直有毒,明明中國河流更髒卻總吐槽我們恆河
    印度人:中國人簡直有毒,明明中國河流更髒卻總吐槽我們恆河。這個印度人表示在中國網站中,只要一提到恆河,然後就是滿滿的吐槽聲,各種覺得恆河很髒的言論,但是中國的黃河明明只更髒,整條河都是黃色的。而黃河髒這一點就顯然是沒有調查過的了,黃河雖然看起來是黃色的,但是是因為黃河的泥沙淤積,並不是有髒東西的,而且其實近幾年我國一直在對黃河進行治理,因此其實很多地方的黃河水開始變得清澈起來。
  • 最髒的飲料它榜上有名,真勸你少喝這幾種
    最髒的飲料它榜上有名,真勸你少喝這幾種一說到飲料,那簡直是標配的飲品。特別是炎熱的夏季,冰鎮過的飲料更是人們的首選,想像一下,大汗淋漓的喝一口冰涼的果汁,真的是瞬間涼快啊!雖然各種飲料喝起來不錯 可是有些飲料並不乾淨,對身體也特別的不好,所以我們在選擇飲料的時候也要擦亮雙眼,不能圖一時的涼爽而對自己的健康不顧。
  • 印度究竟有多髒,沒有最髒只有更髒,他們還想出口恆河水
    的確在印度這個國土面積不及35萬平方公裡的國家裡,人口數量將近14億,真可謂是人口大國。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印度人口問題,而是印度的"髒"!!! 印度人直接用骯髒的河水洗澡洗菜洗碗,那河水真是飄滿了垃圾,看到都想吐,這裡的印度人居然直接拿來洗碗洗澡,不得不佩服他們頑強的抵抗能力,要是我們中國人喝了這樣的水
  • 洗生蠔肉時,別只會放麵粉,大廚:再加點它,髒東西全跑出來
    有些朋友會覺得我小題大做,但你看看上面這圖,開生蠔殼的現場,回家清洗還是很有必要的。那麼生蠔如何快速清洗乾淨?大多數人會覺得用麵粉洗容易清洗乾淨,然而最近在看一檔美食綜藝的節目,剛好看到裡面一位叫「李家鼎」的大廚在教大家如何清洗生蠔,他說:洗生蠔的話,加麵粉進去洗只對了一半,另外還得往裡加點它,這樣才能讓生蠔縫隙裡的髒物跑出來,效果是真的好。
  • 中國最「髒」的魚,體內堆滿「細菌」,印度人一口一句:好吃
    中國是一個什麼都敢吃的國家,無論是本土的,還是一些外來入侵物種都會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最出名的麻辣小龍蝦就是人們最愛吃的美食,而它其實是外來物種,美國曾一度以為中國會被這些難纏的物種搞的焦頭爛額,誰知道非但沒煩惱還吃的挺香。
  • 哪裡的中國人最怕熱|大象公會
    原標題:哪裡的中國人最怕熱|大象公會中國哪個地方的人最怕熱?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怕熱?為何老人和女性能忍受其他人難以忍受的高溫?心靜自然涼是真的嗎?文|周亮工三伏天仍在持續中,全中國在過去的一個月中飽受熱浪襲擊,隨處可見對酷熱天氣的抱怨。
  • 中國人吃豬肉,美國人吃牛肉,非洲人吃它,讓人毛骨悚然
    非洲人也是一個神奇的一群人,他們吃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中國人不敢想像的,只不過他們商業沒有中國的那麼繁榮,所以消耗的沒有那麼大中國從古至今豬肉無疑是吃的最多的一種了,豬肉生長周期短,長肉快,肉質鮮美,全是都是寶,而且飼養方便,餵食一些我們平常剩下的廚餘垃圾
  • 99%的中國人說英語最大的障礙是它!
    勇敢的去做,不要瞻前顧後,也不要怕犯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高贊的問題:中國人說英語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回顧過往,好像是這麼回事。每當我們認真、極其努力,甚至是花費自己所有的力氣說出一個單詞,或是一句話時,你的耳邊總會響出一些聲音,那不是讚賞,是嘲笑,好似在說:說錯了,說的怎麼這麼搞笑,怎麼會說成這樣。漸漸地,我們害怕說出口,甚至是話到嘴邊,內心因為怕別人嘲笑,憋紅了臉,生生地吞到肚子裡去。
  • 真怕這松枝裡面包著什麼,感覺有點詭異,又不敢動它!
    一次出去春遊,看見路邊有一棵松樹竟然把松針長成了一個糰子,以為是人為把它弄成這樣,悄悄地走到跟前發現應該不是人為弄的,松針還很有生機,但讓人覺得有些詭異,真怕那裡面包著什麼。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