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兩國的關係交惡以及美國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攻勢加劇,國家決定在大後方,即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建立一個大規模戰備工程,將工業內遷,以備不患,史稱三線建設。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我國動用了數千億的資金,數以百萬計的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以及上千萬的民工,在祖國大西南的深山峽谷和大西北的大漠荒野中,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其包含範圍很廣,諸如國防、科技、工業以及基本的交通設施建設。是當之無愧的世紀性工程。
而在這其中,「816工程」無疑是最為核心的工程之一。
當時面對蘇聯的核威脅,國家決定利用大西南山林地貌的隱蔽性優勢,修建一個核工廠,集核武器製造與核原料儲備於一身,代號「816」。
1966年,在經過國務院批准以及有關部門多次實地考察與論證之後,國家把「816」地下核工程的地址定在了重慶涪陵的白濤小鎮。這裡毗鄰烏江,緊靠武陵山,山高林密,而且又是西南大後方,地理位置相對安全。
在當時,「816」地下核工程屬於高度軍事機密,是國家高度保密的軍工單位,級別為絕密級。
「816」工程施工建設之初,打的是「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的招牌,在外人看來,這裡只是在修建一個普通的工廠。
然而,其內部的守衛非常嚴格,僅僅是負責安保的警衛力量就有一個團。值得一提的是,守衛這裡的部隊番號為8342,可想而知當時816守備規格有多麼的高。此外,在地圖上根本查不到這裡的具體建設地點。因為白濤鎮這個地方已經被從地圖上抹去,就算是寄信件,地址欄也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
至於參與建設的職工們,首先其家屬是不能進廠探視的,要探視也是職工自己回家。而且這部分大都不清楚自己參與的是一項什麼工程,更多的只是認為自己在給國家建工廠。深入的項目,完全都是由部隊的工程兵們參與。
由於當時的保密制度很嚴格,一對兄弟都工程裡施工,但是彼此並不知悉。一次,兄弟倆在鎮上偶遇,還不敢相認。類似的故事,在這裡並不新鮮。
其保密級別之高,可見一斑。
「816」工程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由於大部分設施都安置在山體內部,所以其需要將山體內部挖出一個大洞。
從1967年正式開挖到1984年停建,816工程前前後後共用人力6萬多人,挖了十八年。挖出來了一個總長度20餘公裡,總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的「超級大洞」。裡面挖出的土石方量超過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一米見方的石牆的話,可長達1500公裡,堪稱現實版的愚公移山,「816」工程也因此被譽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建設過程中總計犧牲76名官兵,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僅有19歲。他們被統一安葬在離洞體3公裡遠的「一碗水烈士陵園」。這裡環境幽靜,松柏蒼然
當然,這並不僅僅只是在山體內部挖一個洞穴那麼簡單,作為一個「核工廠」,其需要挖出不同的「車間」、「倉庫」、「通道」等等單位。比如負責816工程供水系統的引水洞,其全長約3公裡,儲水量為2.4萬立方米的。
據統計,大型洞室有18個,而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等總計達到130條。其中,最大洞室為核反應堆主廠房洞室。其總面積達到了1.3萬平方米。其中整體高度為79.6米,相當於20多層樓,側牆開挖跨度為25.2米,拱頂跨度為31.2米。
總之,「816」工程是內部結構極其複雜,抽屜型的建築內體,宛如一隻蜘蛛。洞室通道交錯縱橫,就像是一座大迷宮,如果初來乍到,有沒有地圖標誌指引,很容易迷路。
此外,816工程設計複雜,施工難度大,其覆蓋層厚度均在200餘米以上,能承受8級地震的破壞,抗核打擊。
事實上,816工程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更沒有正式投入過生產。
1984年,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改變以及技術層面的進步,「816工程」停止了建設。
80年代中美關係進入友好時期,蘇聯則落入美國軍備競賽圈套,並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實力大減,已無力對中國構成全面威脅。涪陵816地下核軍工廠工程以生產核燃料為主,在60年代生產力落後時期涪陵816核工程顯得非常得要。但隨著我國國防技術進步,已突破了該瓶頸制約,無須再耗資「816核工程」項目。
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和國民經濟戰略調整需要,國家在分析世界形勢後認為在可預測的一段時間內,不會產生對中國有較大的威脅的軍事行動。於是果斷停止涪陵816核工程,將有限資源投入經濟戰略調整。
此時整體工程已完成大半。土方建築工程完成度為85%、設備安裝完成了60%。
此外,「816工程」在停建後便被封閉了起來,依舊作為國家機密單位而不為人所知。直到2002年4月,由國防科工委下達解密令,「816工程」才得以重見天日,為世人所知。
2010年4月,816核工程人工洞體被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當然,並不是完全開放,大家只能遊覽部分區域。不過,那也絕對是一次別樣的體驗了。
816地下核工程展覽館內,擺放著當時建設者們留下的各種物品,靜靜地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