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是否認識青藏高原上的神奇生物?
冬蟲夏草,是小師弟第一次在青藏高原上見到的神奇生物,看起來像蟲,又像是草。小師弟一邊聽藏族朋友介紹,一邊在百度上查閱蟲草的信息。主要分布於青海、西藏、四川等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東北吉林地區也有養殖,是已知最早被記載的蟲草菌。 以往冬蟲夏草被認為可以「補肺益腎,止血化痰」。
-
黃州:神奇茄子長樹上 新品種促產業提質
黃岡新視窗網消息(黃岡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童話 蘇紅)茄子大家都吃過,也見過茄子是怎麼生長的,普通的茄子也就是半米高左右,那麼兩米多高的茄子樹你見過嗎?黃州區種植的新型「茄子樹」不但個頭高,產量高,還大大的提高了種植收入。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我國的三大自然區劃分但是,如果我們把「季風區」和「東部季風區」做一個疊加,我們發現還是有偏差,主要是青藏高原的岡底斯山以南至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區域,在三大自然區中,屬於青藏高寒區,而在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劃分中又屬於「季風區」的範疇,也就是說,這一地區夏季風是能夠影響到的,換句話說就是「夏季風是能夠進入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的」。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2019年5月之前,和人類演化的謎團看似毫無關聯。研究團隊骨幹成員張東菊教授表示,這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也成為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研究結果不僅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還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為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分布提供了化石證據。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與之相比,青藏高原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在2米以下,這導致高寒植物難以吸收利用凍土融化釋放的可利用性氮。進一步研究發現,與表層土壤相比,青藏高原凍土中封存的可利用性氮的含量以及有機氮的分解釋放速率均低於活動層土壤(圖5),這進一步削弱了凍土融化氮釋放對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影響。
-
144.79米!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喜馬拉雅這裡有11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7350米其中,更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
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DNA本報訊(記者 張航)丹尼索瓦人,一個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古人類種群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白石崖溶洞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這裡,偌大的草原齊齊地被裁割下來,分成上下兩層,層與層之間形成陡峭石崖。
-
「搶鮮」探花博會:神奇茄子長樹上 有兩米多高(圖)
茄子樹 「快來看,茄子長在樹上了!」一根根透亮誘人的茄子,居然掛在了樹梢上,讓人不禁垂涎三尺。在大多數朋友心中,茄子都是一年生植物,而且也就半米高左右。而在漳州花博園的現代農業館裡,兩米多高的茄子樹不足為奇。 除了1號主展館,現代農業館也是遊客爭相前往的觀賞點。一走進現代農業館,就會被裡面乾淨清新的環境所吸引,「簡直顛覆了以往我們對傳統農業的一個髒亂的印象啊!」遊客小林感慨說。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此項研究揭示,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遺址,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然而,該化石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非常有限。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道了發現於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鑒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此項研究揭示,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遺址,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然而,該化石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非常有限。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30多年來,姚檀棟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經常要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上一住就是一個月。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精英,也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近日,姚檀棟向記者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經歷。
-
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消失的人種,神奇的基因,未解的謎團
2019年5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個中國學者團隊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陳發虎院士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這塊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的發現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也就是甘肅夏河縣甘加鄉白石崖溶洞,其時代距今約16萬年前,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一是這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二是第一次從考古學上驗證了丹尼索瓦人曾在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的推測。消息一出,頓時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也讓「丹尼索瓦人」這個冷僻的詞語一夜之間萬眾矚目。
-
144.79米!中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超長巖芯的獲取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鑽探首次將我國湖泊巖芯鑽探深度推進到150米級別。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納木錯湖,湖面海拔約4730米。
-
茄子長「樹」上 一棚能掙5萬元
你見過茄子的秧苗能長到一米八,莖粗有如一棵小桃樹嗎?5月13日,記者走進瀋北新區財落街道財落一村村民沙憲菊家的蔬菜大棚,一棚綠油油長勢喜人、結滿大大小小「綠美」茄子的新景象打破了人們對茄子原有的認知:原來茄子可以從「樹」上摘下來,一斤多重的大茄子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144.79米!我科學家從青藏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144.79米!8月3日下午,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從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144.79米!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取迄今最長青藏高原湖泊巖芯
中國科學家成功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3日下午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這也是科學家迄今所獲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長巖芯。
-
144.79米!我國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光明日報拉薩8月4日電(記者尕瑪多吉通訊員劉曉倩)3日下午6時45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本次納木錯鑽探成功,有望重建青藏高原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表明我國已經能夠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在深水區域獲得長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巖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