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在海南發展史上,有不少「外來者」為海南教育殫精竭慮,成為海南文化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北宋時期曾擔任瓊州府學教授的古革,就是瓊北教育的先行者。
「一門三貴,曠世盛聞」
古革(1074—1154),字仲通,又字逢時,號雲泉,祖籍江西。先祖古延綬在北宋初年曾經擔任信安縣令,在告老還鄉之後遊覽梅州,因欽慕其風光綺麗,民風淳厚,就此定居於該地馬石下(屬今廣東梅州市梅江區),因此成為梅州古氏先祖。古延綬之子古成之,也就是古革的曾祖父,於端拱元年(988年)中進士,是宋朝廣東第一個進士,因此有「嶺南首第」之譽。古成之生子古宗悅,古宗悅生子古鳳儀,即古革的父親。古鳳儀受良好的家風教育,研讀經史,以文才知名,曾經擔任潮州府典尉。古鳳儀娶妻楊氏,聰慧賢淑,知書達理,生下三個兒子,分別取名為古革、古堇、古鞏。
由於幼承家學,再加上母親楊氏的嚴格管教,古革兄弟三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和熟讀《四書》《五經》,並深受孔孟之學影響,學業得到很大進展。紹聖四年(1097年)科考時,古革兄弟三人辭別父母,結伴赴京應試。
據地方文獻記載,在考場中,古氏兄弟落筆成文,出色地完成考試。待禮部放榜,古革三兄弟同登何昌言榜進士第。當年,古革24歲,古堇22歲,古鞏20歲。消息傳到哲宗皇帝那裡,宋哲宗大為讚嘆:「一門三貴,曠世盛聞!」
後來,古革官任潮州知府,古堇任象州知州,古鞏任賓州知州,被鄉人傳為美談。
時至今日,廣東梅州客家古氏宗祠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其中,「一母三進士」就是指一母同胞的古革三兄弟,「兩鄉賢」指古成之及其曾孫古革。母親楊氏因為培養了古革三兄弟,在讀書之風盛行的梅州獲得極高的聲譽,被人們敬稱為「楊祖婆」。楊祖婆去世後安葬於今五華縣梅林黃砂村丘子塘。
任職瓊州,矢志教育
古革在紹聖四年(1097年)登進士第後不久,就被朝廷派往海南擔任瓊州府學教授。由於地處南荒,海峽相隔,海南文化一直落後於中原。古革的到任,為海南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宋前期,範仲淹主持「慶曆新政」,仁宗下詔各州縣皆設立學校,參加科舉的人必須先受教育,士人須在學校接受三百天的教育學習才能參加應試。全國的州縣都相繼興辦起學校。瓊州府學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立的,是海南島最早的官學之一,時任知州的宋守之還親往府學給儒生講課。
其實,中原士子在海南積極傳播文化、倡導教育,可往前推及到唐初的王義方。王義方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被貶為儋州吉安縣丞(今海南昌江),這位隨行施教的君子儒被稱為「海南教育第一人」。其後,其他貶官流臣也為海南教育做出了相應的貢獻。但是,這對於海南教育來說,一定程度上屬於自發行為,規模相對有限,受益者甚少。瓊州府學的成立,使海南教育逐漸正式化、規模化。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歷任瓊州知州如宋守之、朱初平、李時亮等人都非常支持府學的發展。因此,古革到海南時,瓊州府學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為他繼續倡導教育提供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古革就任瓊州府學教授後,「訓士不倦,峒蠻多遣子弟受學」。海南教育雖然相對落後,反而激起了古革作為讀書人的擔當意識,致力於文教,「訓迪有方,課徒頗眾」,同時慢慢轉化民心,改變陋俗。居住黎峒的少數民族同胞也逐漸從「素不尚學」紛紛「遣子弟入學讀書」,教育局面為之一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黎族和漢族的民族融合。
瓊州府學雖然從設置上是覆蓋全島的,但是受制於交通等各種因素,受益者主要為瓊北居民。從這個意義上講,古革可謂是瓊北教育的先行者。
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巧合,就在古革赴任瓊州府學教授前後,北宋著名文壇領袖蘇軾也於紹聖四年(1097年)被朝廷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安置。這自然是海南教育的又一大福音。遺憾的是,目前尚無史料證明古革和蘇軾在海南有互動往來。
古革矢志教育的擔當精神,得到黎族和漢族百姓的充分認可,獲得很高威望,黎族百姓更是對其推崇備至。
據《瓊州府志》記載,每當民間百姓發生爭執時,非古革親自前往勸解不可。古革通過教化,使得黎族百姓主動歸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古革在瓊州的政績為朝廷所知曉,因此被擢升官職,從而讓他有更大的作為。
擢守潮州,官至五品
離開海南之後,古革最開始擔任新昌知縣(新昌今為浙江紹興下屬縣,也有人認為是今廣東新興縣),然後在政和七年(1117年)三月被移知興慶(今廣東肇慶)。
在肇慶著名的風景區七星巖,至今保留著古革題寫的摩崖石刻:「政和丁酉暮春,程江古革逢時,初自新昌移守興慶。是年仲夏,真陽馮齊、荀祖道起於祥,除來二府政,相與諮詢,有請於朝。次年春,乃被旨升作大藩,政平口簡,歲豐民樂,偶乘閒暇,屢訪茲巖,酌泉泛觴,歷覽佳致,因志歲月,勒於崇崖。時政和八年八月二日。」古革的這段話,較好交代了肇慶當年的歷史,具有一定史料價值。
肇慶原名端州,系宋徽宗潛邸(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前住所),徽宗即位後,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月更名為興慶軍,隨後又升格為興慶府。在古革、馮齊、荀祖道等地方官員的建議下(即摩崖石刻提到的「有請於朝」),徽宗於政和八年(1118年)再次將其更名為肇慶,寓意「開始帶來吉祥」。就這樣,古革成為肇慶府歷史上第一任知府。
在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宋徽宗還親筆用瘦金體題寫了「肇慶府」三個大字,派欽差送往廣東。為此,古革特地築高臺於府署前,專門懸掛徽宗御書匾額,取名為「御書樓」,即今之「麗譙樓」。
因在肇慶政績突出,古革被朝廷擢升為潮州知府,授中憲大夫,為正五品。古革在潮州任上二十餘載,由於勤政愛民,當地士民對其交口稱讚,將其譽為「潮州公」。後來,古革被潮州百姓祀為名宦。
作為梅州人的古革,對故鄉和家族念念不忘。宣和年間,回鄉省親的古革,在梅州馬石下建設新宅,將舊宅及周邊土地,贈與大覺寺作為寺院產業。他這一善舉得到鄉人認可,特建「五馬坊」進行紀念(漢朝舊制太守以「五馬」代稱,因此古革又被人稱為「五馬大夫」)。
清末,當地人掘地得古鎮宅錢,經過考證為古革舊宅居地,為此,梅州籍名人丘逢甲還專門撰寫《古大夫宅下馬石歌並序》,對古革為家鄉做出的貢獻進行了吟詠。
值得提及的是,紹興十四年(1144年),還在潮州任上的古革主持編修了南遷古氏家譜,並親自撰寫《新安古氏家譜序》,為張揚地方文化、家族文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