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喝白酒,會看到酒杯中或酒瓶底部,有沉澱物。因此,有的消費者會覺得買了一瓶假酒,順手扔掉;有的卻認為是把雜質沉到底部,這樣的酒反而更健康,是糧食釀造酒。那麼白酒為什麼會有沉澱物呢?這種沉澱物是什麼呢?出現了沉澱物的白酒到底還能不能喝呢?今天,黃老師就給大家解答下發現家中的白酒有沉澱物,要不要拿去扔了?
一、白酒中的沉澱物是什麼?
白酒在儲藏過程中的酯類沉澱。有些白酒在釀造完成後還需要進行幾年的儲藏,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酯化反應,產生亞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櫚酸乙酯的混合物。溫度降低時,這些酯類物質在酒中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現飽和現象所析出的白色結晶,而形成沉澱物。
二、這些沉澱物是怎樣形成的?
可能是白酒在釀製過程中,要進行加漿來調劑白酒的度數,假如所用水的硬度比較大的話,剩餘的鈣鎂離子被帶入酒中,通過化學反應,乙醇的溶解度降低,鈣鎂等離子也相繼的被分離出來,這也就變成白色沉積物。
也可能是釀酒設備引起的沉澱、白酒廠的貯酒容器多種多樣,有鐵罐、鋁罐、陶質容器、水泥池、酒海、不鏽鋼罐等。輸送管道有食用乳膠管、不鏽鋼管及鍍鋅管等,這些容器和管道清洗不淨,將帶入一些不潔性雜質。這種物質較難處理,一般過濾後又慢慢形成乳膠狀物質。白酒加水後酒度降低,輸送、過濾過程中使用鐵質管道,會溶入部分亞鐵離子在酒中,若長時間放置,使亞鐵離子形成三價鐵離子,在酒溶液中形成絡合物而使酒液變成棕色。白酒如果同含單寧過多的物質接觸就會生成藍色的單寧酸鐵沉澱,有的酒廠用木塞封瓶,而木材裡就含有單寧。
三、出現了沉澱物的白酒還能不能喝呢?
有沉澱物的白酒不並都能喝,還要看沉澱物是否能溶於水中。白酒的儲存環境對白色沉澱物有一定有限,一般在冬天這種溫度較低的時候都會形成這種混合物,當溫度升高時,一般而言積澱物會溶於水中,那麼這種白酒才是可以繼續飲用的。如果是酒精酒出現沉澱物的話,那就不建議再飲用了。
另外,現在很多酒精酒都會使用香精來進行調味,如果香料不純的話會帶有雜質,而使用這些香料進行調味的話就會出現片狀或絮狀的沉澱物。如果是純糧食酒的話,沉澱物是經過多年沉澱下來的酯類沉澱,喝酒前稍放片刻,酒體澄清之後就能飲用,不過風味欠佳:如果放置經搖晃後變渾濁,那就不能飲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