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是離不開資源的,甚至科技也是如此,而現在每個國家都非常注重資源的利益,在過去,因為使用了太多的稀有資源,導致很多設備無法正常運轉,如果石油,煤炭資源一旦用完,那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不是一件好消息,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世界各國也便開始尋找能夠替代這些的新能源,如今,我們國家再次突破技術難關,造出了人造太陽,在未來可以造福14億文,甚至就連美國都呼籲:快住手!
據悉太陽已經有45.7億的壽命,據專家推測在50億年後,太陽的能量將會被耗盡,屆時我們整個地球就會「消失」,所以很多國家也都在研究一個能夠替代太陽能源的東西,也就是「人造太陽」,具體的就是要製造一個非常大的核聚變裝置,而這個裝置可以完全替代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最重要的是可以被人為控制,因此「人造太陽」其本質就是能夠像太陽那樣釋放熱能,而就在之前,我國就已經造出可以模擬太陽的核聚變裝置。
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其複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超過了已經大量建造運行的裂變反應堆,ITER磁體支撐是我國承擔的幾個大型採購包之一,由我國承擔100%製造任務,重力支撐產品是磁體支撐採購包中結構最複雜、製造難度最高的部件,其零部件眾多、裝配工藝複雜、尺寸精度要求高,能否按時交付,關係到整個ITER裝置的裝配進度和後期實驗裝置的穩定性。
在近段期間,這個新型能源技術也是迎來了一些倒計時,據了解,由於最後一組零件也是運輸到了法國,因此這個「人造太陽」設備也迎來了最後的組裝階段,這「人造太陽」只是我們的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實驗項目」,目前,這個項目的啟動也是給各國帶來了一定的好消息,畢竟在這樣階段當中新型能源的研發迫在眉睫,畢竟我國在近些年來各個方面都有著很大的進展。
有人可能會問,投入這麼大的一個項目,建造出來有什麼好處呢?它的明顯優勢體現在產生能量的成本更低,產能更加高效,隱形優勢體現在對人體、環境都比較友好,不像核裂變反應堆那樣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如果這個國際項目最終成功了,那麼這將給人類能源技術帶來一場重大變革,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格局將會被徹底改變,這完全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從如今的發展趨勢來看,許多國家致力於發展可控核聚變技術,可見這項技術對未來的發展有多麼重要,有核專家表示,可控核聚變技術將是開啟人類第四代工業革命的鑰匙,隨著越來越多高功耗、高負荷的科技產品的出現,尋找穩定持續的供能方式成為了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人類不遭遇全球性災難的情況下,人類文明一定會繼續往前發展,這就意味著人類不可能再依靠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必須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
所以這次「能源保衛戰」中,眾多國家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畢竟儘早研發出新能源技術,對於每個過國家而言都是重大的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