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在測試中取得可喜結果

2021-01-09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在真實世界的重症監護環境中測試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機的可喜結果。該突破性設備有效地檢測到了幾乎所有被研究的患者的腦部異常,為新的床旁診斷能力鋪平了道路。

由醫療技術公司Hyperfine開發的護理點(POC)磁共振成像(MRI)系統於去年首次亮相。該設備的成本據稱只有目前的MRI機器成本的1/20,耗電量是後者的1/35,重量是後者的1/10。

傳統的核磁共振成像機是大型和昂貴的設備,需要定製的房間來容納用於成像的強大磁場。直到最近,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機的前景是不可想像的,但最近在計算能力方面的進步已經能夠使用較小的磁鐵生成圖像。

核磁共振成像機中的磁感應強度是用一個叫做特斯拉(T)的計量單位來跟蹤的。Hyperfine的新型POC機器的磁感應強度明顯更小,只有0.064T。這意味著該設備可以輕鬆地被放置在病人的床邊,而無需在周圍環境中部署任何保護措施。該機器的耗電量也比大型MRI機器少,可以從標準的牆上插座供電。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耶魯醫學的研究人員在耶魯紐哈芬醫院神經科學重症監護室收治的30名患者中測試了新的MRI設備的功效。新設備檢測到了其中29名患者的各種異常,從腦腫瘤到缺血性中風。

該研究還藉此機會對20名入住重症監護室的患者進行了COVID-19的神經系統影響研究。嚴重的COVID-19的性質意味著這些患者一般無法被運送到較大的MRI室進行成像,因此這種概念驗證分析表明,POC設備的便攜性允許更多的患者進行研究。在20名COVID-19成像的患者中,有8名患者出現了與疾病相關的急性神經系統異常。

在該設備商業化推廣到臨床環境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將這些POC MRI結果與傳統的MRI或CT成像結果進行直接比較。不過,Hyperfine公司明確表示,這種新設備的設計並不是為了取代傳統的MRI成像,而是為了補充這些診斷工具。

如果在進一步的測試中得到有效驗證,這臺可攜式MRI機器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深刻的新診斷機會。在重症監護的情況下,該機器可以快速評估神經損傷,並具有收集連續測量的新穎能力,在幾天或幾周內引入同一病人的時間成像輪廓。

該設備的移動性也允許在農村或偏遠環境中進行更好的診斷。開發者甚至假設該機器可以集成到救護車中進行移動患者評估。這有可能為醫護人員提供在患者到達醫院之前立即診斷中風症狀的能力。

去年,Hyperfine的首席醫療官ohn Martin對STATNews表示,這臺機器開闢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能性,即使是在短短幾年前也無法想像。「現在,很酷的事情是,當你把這個放在醫生面前,他們看著它,他們開始思考各種創造性的方式,他們可以使用它,」Martin在2019年說。「你知道,一想到現在這東西通過麵包車裡被運送在非洲各地,那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概念,根本沒有人會想到這一點。這其實是可能的。」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上。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或將提升床旁診斷能力
    2020年9月11日消息,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在真實世界的重症監護環境中測試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可喜結果
  • 美一男性冒險進入全球最強核磁共振成像儀 結果...
    2017年12月在美國明尼阿波裡斯市一個寒冷的早晨,一名男性走進了一個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此前只有豬進去過),隨後他冒險進入了全球最強的一臺核磁共振成像儀中來對其全身進行掃描。首先他換上了醫院的長袍,同時研究人員確保其身上沒有任何金屬物質,包括戒指、金屬植入物或者心臟起搏器等,任何金屬可能都會被強大的10.5特斯拉核磁共振成像儀所撕裂,這臺全球最強的核磁共振成像儀的質量約是波音737飛機的3倍,而且其磁場強度比當今臨床使用的高強成像儀要高出50%;就在幾天前,這名男子通過了一系列檢查,包括對其平衡感的基準測試,以確保能夠恰當地評估其因接觸磁鐵而產生的眩暈程度
  • 全球首臺可旋轉的雙姿態核磁共振成像儀有望落戶寧諾
    作為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理想冷凍氣體,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儀(MRI)的用量佔用了全球氦氣供應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資源含量極微,加之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氦資源中國僅有0.2%。因此,近年來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磁共振生產廠家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不遺餘力探索研發少液氦乃至無液氦超導MRI系統。
  • 全球首臺可旋轉的雙姿態核磁共振成像儀有望落戶寧諾
    作為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理想冷凍氣體,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儀(MRI)的用量佔用了全球氦氣供應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資源含量極微,加之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氦資源中國僅有0.2%。因此,近年來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磁共振生產廠家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不遺餘力探索研發少液氦乃至無液氦超導MRI系統。
  • 全球首臺可旋轉的雙姿態核磁共振成像儀有望落戶寧波諾丁漢大學
    作為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理想冷凍氣體,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儀(MRI)的用量佔用了全球氦氣供應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資源含量極微,氦已然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氦資源中國僅有0.2%。因此,近年來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磁共振生產廠家都不遺餘力探索研發少液氦乃至無液氦超導MRI系統。
  • 施耐德電氣護航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穩定運行
    北京2018年8月13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宣布,成功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9 .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提供 UPS 電源、冷水機組,及中央空調等整體配套解決方案,以一體化的專業技術能力為中國首臺 9.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動物核磁共振成像儀採購項目中標公告
    四川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委託,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動物核磁共振成像儀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SCIT-ZG(Z)-201607159)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SCIT-ZG(Z)-201607159
  • 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原標題: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導讀] 該公司董事長王兆連告訴記者,公司未來三年將達到年產300臺磁體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爭取用一年時間集中力量展開技術攻關,研發出更為尖端的3.0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
  • 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研製成功 可拓展核磁共振成像醫療應用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12月23日,由合肥工業大學研發的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一成果可用於改善現有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足,為哮喘、肺氣腫、肺纖維化等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影像手段,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
  • 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體下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1.5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標誌著我國在醫學影像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研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實現「精準醫療」發揮重要作用。 該磁體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最為重要的設備,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圖像影響較大。這臺磁體室溫孔徑達845mm,液氦容量為800L,採用了4K再冷凝液氦回收技術,真正實現了液氦零揮發,大大降低了液氦的使用成本。
  • 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成功背後
    [導讀]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成像設備之一,在全球僅有四臺。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科研必備「武器」之核磁共振波譜儀
    其中,核磁共振波譜法(簡稱NMR)是材料表徵中最有用的一種儀器測試方法,它與紫外吸收光譜、紅外吸收光譜、質譜被人們稱為「四譜」,廣泛應用於物理學、化學、生物、藥學、醫學、農業、環境、礦業、材料學等學科,是對各種有機和無機物的成分、結構進行定性分析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亦可進行定量分析。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原標題: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8月18日,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通過了專家組檢測。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暉等組成的專家檢測組認為,該磁體各項指標均滿足於3.0T核磁共振系統高質量成像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臨床應用及醫療科研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的問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也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影像裝備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系統形成的圖像影響較大。
  • 出國看病資訊:研究人員開發了低成本、可攜式大腦成像掃描儀
    在進行腦部掃描以評估頭部創傷、檢測腦癌以及進行許多其它測試時,磁共振成像(MRI)是最佳選擇,但MRI掃描儀價格昂貴,需要特殊的基礎設施且無法移動。現在,由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低成本、緊湊、可攜式且低功耗的「僅頭部」 MRI掃描儀,該掃描儀可以安裝在救護車中,推入病人房間裡或安裝在世界各地的小診所或醫生辦公室裡。
  • 談「核」論「磁」,核磁共振成像的真面目
    核磁共振成像儀是醫院必備的一種檢查設備,也常被用於心理學研究。
  • 第七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而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需求的推動,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儀器的開發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別是多孔介質核磁分析儀、井下油氣核磁探測儀、地表資源核磁探測儀等低場核磁共振儀器近幾年發展速度很快。  本次會議中,來自加拿大紐布倫斯威克大學的Bruce J.Balcom介紹了單邊核磁共振的開發與設計思路及低場核磁共振在木材、巖心等材料中的應用。
  • 核磁共振波譜儀出海 高端科研儀器國產化值得期待
    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儀器在國產化上已取得積極進展,但由於歷史積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高端科研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徵程中,科研儀器特別是高端科研儀器如何儘快實現國產化,已成為一個不容迴避的重要問題。  當前我國高端科研儀器自主研發的現狀如何?在高端科研儀器國產化進程中還面臨哪些困難,今後的路子應該怎麼走?
  • 乾貨 |史上最簡單的核磁共振波譜儀
    只有置於強磁場中的某些原子核才會發生能級分裂,當吸收的輻射能量與核能級差相等時,就發生能級躍遷而產生核磁共振信號。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對樣品進行照射,可使特定化學結構環境中的原子核實現共振躍遷,在照射掃描中記錄發生共振時的信號位置和強度,就得到核磁共振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