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星際物種起源:多個行星孵化器組成「生命之樹」

2020-08-18 新浪探索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遠古時期的某個分子,與其他分子發生了反應後,使得另一個與之同樣的分子誕生於宇宙;之後這個新分子又與其他分子繼續發生反應,再產生一個與之前一模一樣的分子。分子通過無限循環反應,最終讓整個星系都出現了分子運動。

  這種我們稱之為生命現象的基本屬性,它存在於地球上,就是分子算法信息或未來進化進程的傳播敘述。實際上,你可以稱該過程為生命的核心實質,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潛在原因。在我們的研究實例中,它恰巧以複雜有機分子結構體現。地球上這些自我傳播的分子故事的確切歷史非常難解讀,因為我們只能看到成功的分子進化歷程。我們並未有機會見證在過去40億年裡生命進化過程中失敗的那些實驗過程。我們也錯過了很多幾近成功但功虧一簣的生命進化進程,這些進程中豐富的信息現在已經因此遺失。

  但是我們確實有幸見證了執行這些成功實驗的機制,也許還有幸促進過增大生命進化成功率。其中一套關鍵的機制涉及到基因交換,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有性生殖,就涉及基因的混合和匹配。對於一支物種而言,通過使用功能性基因變異,將基因重新混合到不同的基因組中,這相當於他們自身的「搜尋引擎」,堪稱其加強自身進化實驗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方式。

  有性繁殖存在於地球99.9%的複雜細胞生命中。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相當大的代價,比如相比只需不斷自我複製的無性繁殖,有性繁殖的繁殖能力會大大降低。由於自身的基因只有50%的機率隨機傳播,像人類一般的父母雙方繁殖個體之間的基因競爭也十分激烈。儘管有性繁殖可以將增強適應性的突變結合起來,但同樣也會將降低適應性的突變結合在一起。這對後代和父母個體而言可不是好消息,雖然有害的突變會很快消失,有性繁殖對整個物種來說整體上還是有利的。

  但很明顯,有性繁殖的好處往往是大於代價的,尤其是在數量較少和環境迅速變化的情況下。最為人所共知的是,有性繁殖似乎為所謂的「紅皇后假說」的挑戰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在「紅皇后假說」中,物種必須以儘可能快的速度進化,這樣才能應對寄生蟲和病原體的競爭。

  儘管有性繁殖存在於地球99.9%的複雜細胞生命中,它也僅是物種激活並混合其基因組物質的其中一種方式,細菌和古細菌這類原核生物,會進行大量的橫向基因轉移,這基本上就是它們在無性繁殖的個體之間進行了遺傳密碼交換。這可以通過釋放到環境中的基因片段(轉化)而攝取其他細胞,或通過病毒的作用插入外源基因「代碼」實現,有時甚至可以通過近距離橋接細胞就能實現。水平基因交換似乎並不局限於原核生物,甚至靈長類動物也顯示出基因可能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橫向(非生殖)轉移而引入的。

  換句話說,我們實際上生活在一個基因混合和交換的多層次混戰狀況中,關鍵在於這些機制數十億年的持續存在告訴我們,它們都是重要的,而且從廣義的達爾文理論來講,這些機制是成功的。

  換句話講,不管生命是由什麼構成的,可以想見,由這些基因交換機制所代表的方案可能出現在宇宙中任何一個持久生命系統中。這個事實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關於我們可能在地球之外發現什麼。雖然這些都是頗具見地的推測,實質上還是取決於這些生命本身的特質。

  首先,如果混合和傳播可遺傳信息的過程是普遍的,那麼這些過程的實現將嚴重依賴於它們所運行的環境和基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儘管地球生命已歷經過去幾十億年的多元歷程,但仍可能受到行星組成和變化等細節的限制,比如化學環境至小行星撞擊等因素;其次,其他行星生命系統可能持續時間更長,遠超過地球的40億年,而且它們的生命世系可持續到遙遠的未來,潛在地為信息傳遞和物種繁衍的出現留下巨大發展空間。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小行星撞擊是如何推動像地球和火星這樣星球之間實現物質交換,並讓生物在地球和火星之間來回穿梭。部分觀點認為,年輕的火星實際上更可能是生命孵化器,而不像年輕的地球,經歷幾十億年才通過小行星碰撞將生命元素「播種」到這個世界。化學家李·克羅寧(Lee Cronin)指出,在小行星碰撞影響的促進下,地球和火星之間非生物化學將導致化學複雜性指數增長,並最終促成生命的出現。

有性繁殖似乎解決了「紅皇后假說(借用自《鏡中奇遇》)」問題,即物種必須在競爭面前儘可能快地進化

  即使生命是由宇宙中不同的物質構成,這可能並不重要,只要你能解碼這些信息就行

  如果我們的觀點適用於更密集的系外行星系統,例如存在7顆行星的TRAPPIST-1系統,該系統中星球的物質交換可能更加頻繁,銀河系某些天體之間仍存在著橫向基因轉移,出現在數千萬公裡範圍內,或者整個生態圈。進化可以驅使生命更適合這種基因轉移,因為它賦予了更大程度的整體適應性,最終,該領域的外星生物學家可能會關注由多個行星孵化器組成的「生命之樹」,專業的基因組測繪機構將揭示他們的星際祖先是誰?

  在更大的空間範圍上,想像生命在整個星系中交換基因信息是非常有趣的,事實上,生源說舊觀點認為恆星之間存在大規模的生物交換,但似乎生命系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構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運行,而不是在地球才有意義。這種可能性導致了一些有趣的想法,雖然我們可以推測生命是從不同的基底演化而來,但我們最深入了解(儘管仍然有限)的途徑是由機構驅動的生物體設計外部技術,能夠解碼複雜生命系統。換句話講,這些生命機器將擴大或者取代有機生物學,並改變限制「遺傳」信息何時、何地、如何共享和轉移的範圍等式。

  不同尋常的是,我們已經在這樣做了,採取任何矯正基因療法,該療法依賴於對健康人群基因功能的深入了解——從DNA鹼基對到序列基因與所在環境的相互作用。雖然基因療法可能不會從某人身體上提取再植入另一個人體內,但在很多方面,它完全等同於這樣做。

  如果外星人出現在地球上,他們不會要求拜訪某國領導人,他們可能會要求獲得某種生命樣本和相應的許可批准。

  如果我們想像宇宙中其他地方的生命已經進化到可以通過技術操控其環境的程度,那麼就有理由認為機器-介導基因轉移和機器-介導的生物繁衍有可能在某處發生。它可能合理化視為一個有意識的物種所做的決定,但它也可以被視為是基因交換和有性繁殖生命的直接機械拓展表現。

  這將開啟無數的可能性,例如:為什麼要堅持只涉及兩個有基因的父母進行有性繁殖?近期,科學家觀察發現新生嬰兒DNA有限地混合了3個新生父母的DNA,雖然這樣做是為了修復功能失調的線粒體基因,但這為激進療法開啟了一扇大門。如果我們對基因和發育生物學的相互作用有了足夠的理解,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在技術發達的現今,人們後代會從幾十個、數百個、甚至數百萬個「父母」那裡繼承經過選擇的基因組合。

  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時,以前的任何推斷都顯得非常狹隘,例如: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和技術,一支物種及其生物圈可能會因對生命相關信息算法的拓展而在宇宙中飛速擴張,與任何事物進行交換和融合,在達爾文選擇的進化理論中尋找更好的生物發展途徑。一個100億年歷史的星系代表了生命實驗的奇妙寶庫,就像人類自己的有性繁殖一樣,測試基因的混合和匹配是一種探索變異的有效方式,這種變異可能會帶來更強的適應性。如果外星人出現在地球上,他們不會要求拜訪某國領導人,他們可能會要求獲得某種生命樣本和相應的許可批准。

  有性繁殖是一個物種提升其進化實驗能力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方式

  有性繁殖可能對於地球原核生物是有利的:在生命的宇宙旅程中,能夠賦予其儘可能多的基因。通過有性繁殖將在新的孵化環境中啟動新的進化實驗,如果你在幾千年後再回來,一些新奇而有用的事物可能已經出現,反過來,這將有助於物種的健康發展,使其具備抵禦功能障礙或者疾病的能力。

  事實上,寄生蟲和病原體可以穿越時空進化發展成其他物種,對於生命形式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儘可能快地進化發展,找到新的基因秘方融入生物圈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星際旅行的動力可能與探索夢想無關,而是與基礎生物學有關,擁有10億年時間進化的有感知物種可能會用盡一切方法,保持其基因隔離性。

  即使生命是由宇宙中不同地方不同物質構成,這可能並不重要。只要你能解碼生物及其遺傳物質背後的信息算法,就能將它們整合到你自己的基質中,事實上,也許你不需要去任何地方來做這件事,你只需要做好溝通。現今我們可以利用電磁輻射將選定的基因數據「亮點」從行星傳輸到其他恆星,期望進行基因數據交流。星際橫向基因轉移不需要物理運動,但可以提高任何參與物種的適應度,也沒有什麼動力傳播有害的信息算法,因為你想讓所有其他的活體實驗繼續產生它們的結果。

  換句話講,宇宙中生命的「最終貨幣」可能就是生命本身:只要環境和時間有充足的多樣性,達爾達生物技術實驗就能帶來令人驚嘆的基因驚喜,也許最終我們的銀河系,甚至是我們的宇宙只是一個巨大的化學計算試管,探索無限延伸的數學領域的可能性。(葉傾城)

相關焦點

  • 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 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人類發現的首個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奧陌陌」的起源,被兩位華人科學家揭開。北京時間2020年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論文。
  • 陳根:真菌和古菌,生命起源之爭
    文/陳根真核生物起源被稱為生物界僅次於生命起源的第二大謎團。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將轉錄與翻譯過程分隔開,為基因調控提供更多選擇;眾多細胞器組成的內膜系統使細胞具有精密高效的運輸和代謝功能。這些結構增強了真核生物的環境適應能力,使其演化為現存物種中數目佔大多數的生命形式。
  • 生命起源揭秘——漫長的徵程
    生命起源是一個亙古未解之謎,從古至今有很多說法來解釋生命起源的問題。到了十九世紀,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問世,給生命科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也給人類的自然認知帶來了石破驚天的巨大震撼,更為科學家揭示生命起源這一千古之謎帶來了曙光,這就是現代的化學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樹生命起源涉及一系列未解之謎,如生命起源的時間、地點,當時的地球環境、生命有機分子來源及生命形成過程等等。
  • 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被揭曉 激發人類探索生命起源
    作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的到來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奧陌陌獨特的性質也引發了學術界對原有星際天體形成和演化機制的重新討論。 因為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前,現有的行星系統理論認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統甩出,並且由於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為明亮,可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應多為彗星。因此,天文學家希望利用觀測的手段驗證奧陌陌屬於彗星的猜想。
  • 卡巴拉生命之樹的智慧
    卡巴拉生命之樹聽起來具有十分濃厚的神秘氣息,但哲學概念描述起來很簡單,這個樹從上到下是描述神是如何從無中創造世界的
  • 物種進化「生命樹」圖繪成
    原標題:物種進化「生命樹」圖繪成   科技日報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常麗君)美國杜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11家單位的研究人員,日前聯合發布第一個涵蓋動物、植物、真菌、微生物約230萬個已命名物種的「生命樹」草圖。
  • 物種起源手稿遭竊 內有關於演化論初始理論和「生命之樹」草圖
    援引法新社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今天24日表示,英國生物學家、演化論創立者達爾文遺失的兩本筆記本據信遭竊,內有關於演化論的開創性想法和「生命之樹」(Tree of Life)的草圖,價值不菲。
  • 星際行星:流浪於宇宙的「孤兒們」。地球生命的隱形威脅
    在我們周圍的空間中,不僅有無數小行星,還充斥著高速飛馳的星際行星,又稱為流浪行星,孤兒行星。它們失去了恆星,獨自穿行於宇宙,尋找著能夠落腳的地方。它們有兩個起源,一是可能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脫離原本的行星系統。二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
  • 6000年前人類解釋生命起源?聽著合理,神秘行星3600年繞太陽一圈
    這說明所有生物的起源都源於同一祖先,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基因決定性狀,之所以物種多樣,是因為多樣的基因決定了多樣的性狀,但性狀的表達方式都是一樣的,即DNA或RNA→mRNA→蛋白質。雖然人類還不知道生命的起源,但這些發現也足以讓達爾文的進化論的部分理論站不住腳。很多人好奇,所有生物的最遠古祖先是怎麼做到這麼一套複雜、高表達率的遺傳工具並為自己所用的?
  • 【覺醒原創:周五摸魚系列】遠古文明留下的創世和人類起源之謎:生命之樹
    人們相信卡巴拉生命之樹相當於《希伯來聖經·創世記》中提及的生命之樹。根據《創世記》第2章第8-9節的記載,生命之樹位於伊甸園中央:上主神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他所造的人放在那裡。上主神使各樣的樹從地上長起來,能悅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園子中間又有生命樹,和知善惡樹。
  • 地球生命如何起源?突破性的研究為行星上的外星生命帶來了希望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是宇宙最基本的謎團之一,但讓生命起源的過程卻不是,這些確切的過程變得更加普遍,並可能暗示外星生命存在於地球之外。數十億年前,當微量的氧氣開始充滿海洋和大氣時,地球上出現了簡單的生命形式。
  • 學者米勒疑似爆出生命起源來自閃電參與!網友感嘆生命竟是奇蹟!
    自古以來,有許多論據來解釋生命的起源。正如西方的聖經所說,中國的盤古說,並等等。但直到十九世紀,隨著達爾文的《物種出現》,生物科學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它也為揭示生命起源的人類之謎帶來了一絲亮光。這很很符合現代的化學進化。 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首次證實了生命起源的化學演化。米勒到底是怎樣描述生命的起源?
  • 生命之樹卡巴拉是黑暗勢力蓄意刪減的系統(超越矩陣-神聖幾何系列一)
    畢達哥拉斯的宗教「十」、希伯來的四字神名(YHWH-4)和生命之樹的Sephiroth都是基於Tetractys的宗教「十」。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圖形,由排成四行的十個點組成。 反向電流 目前的衝突主要是使用人造生命樹結構來維持基數10的架構和斐波那契編碼,人工生命樹結構作為NAA控制的人造機器,存在於行星體內。基數10的結構採用了人工核心顯化體和扭曲的起源轉導序列,來運行10的反向電流。
  • 新譯本《物種起源》出版發行
    而《物種起源》最早的中譯本,是留德的馬君武用文言文翻譯的,在1903年初次發表時只有兩章,卻是《物種起源》最重要的兩章:第三章「生存競爭」和第四章「自然選擇」,分別以《達爾文物競篇》和《達爾文天擇篇》的單行本出版。1920年,馬君武發表了全書的譯本—《達爾文物種原始》。
  • 關於奧陌陌的新的暴力起源故事解釋了星際物體的古怪形狀
    事實證明,「奧陌陌」的起源比我們能夠想像到的還要不尋常。 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個新研究首次提出了這一神秘星際物體的完整起源故事。它以每小時19萬6千英裡的速度從太陽身邊呼嘯而過,其速度之快無法僅僅用重力來解釋。 「它真的是個神秘的物體」,張雲告訴我們,「我們以前沒有過可以產生這種形狀的設想。」 為了解開「奧陌陌」之謎,張雲和她的團隊創建了一系列的計算機模擬設想,模擬當三種類型的物體——半英裡寬的星子、類似於彗星的冰凍物體以及像「超級地球」這樣的巨型行星——離它們的主星太近時會發生什麼。
  • 生命的另一種棲息地,宇宙中孤獨的星際行星之謎
    宇宙中有那麼多的行星遊走在星際空間,但在又黑又冷的星際空間,在這些自由行星上很難找到生命的痕跡。藍色 星際行星圖片然而,這也未必。就像地球一樣,這些行星的內核擁有一些放射性yuansu。縱然這些行星的表面可能很冷,但這些行星內部卻可能擁有維持原始生命的熱量。
  • 生命的起源
    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①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②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③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 關於奧陌陌的新的暴力起源故事解釋了星際物體的古怪形狀
    事實證明,「奧陌陌」的起源比我們能夠想像到的還要不尋常。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個新研究首次提出了這一神秘星際物體的完整起源故事。調查表明,奧陌陌曾經是一顆行星的一部分,離它的主恆星太近了。就像伊卡洛斯飛得離太陽太近一樣,這顆行星在與太陽的近距離接觸中被毀滅了,它被恆星的引力猛烈地撕成了又長又薄的巖石碎片。奧陌陌可能是一顆死去的行星的碎片。張雲暴力起源——張雲是法國蔚藍海岸天文臺的一名研究員,也是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他開始探尋奧陌陌的起源因為當時還沒有恰當的理論來解釋這個物體的怪異特徵。
  • 45億年前隕石包含生命基本物質 或揭示地球生命起源
    圖:45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初形成的一塊隕石,有助於我們揭開地球生命起源鳳凰網科技訊 據《每日郵報》北京時間8月9日報導,在45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初形成的一塊隕石,可能有助於我們了解地球的生命起源。研究人員在隕石中發現了一種隱藏在其中的氧、碳和氮的化學「指紋」,為進一步研究生命如何在地球,以及太陽系內外的其他行星上演進奠定了基礎。這塊隕石由我們太陽系中形成的首批固體材料組成——例如巖石、有機物、水冰和微小塵埃。當這些早期的巖石在地球上被發現時,它們就像時間膠囊一樣,幫助科學家們了解行星在數十億年期間的形成和演化進程。
  • 迄今最複雜分子:生命或起源太空
    天文學家在距地球27000光年的星際空間的巨大氣體雲中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碳基分子,該分子具有分支結構。天文學家在宇宙中探測由異丙基氰所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如同是在「宇宙」草垛中尋找一個「分子」針。這一發現表明,生命所需的複雜分子可能起源於星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