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對中國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全世界中進行排名,你會給他們排到第幾?
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對15歲學生的抽樣測試中,我國四省市(上海、北京、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均排名世界第一的好成績。
本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好消息,但數據公布以來,圍繞這一排名所產生的質疑和發問從未停止過:PISA權威嗎?這個成績真的能代表我國學生的真實水平嗎?中國是教育強國了嗎?
想要弄清楚以上幾個問題,不妨從PISA的起源開始談起。
PISA是由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2000年發起的一個基礎教育評價項目,它並不帶有選拔性質,只是對基礎教育進行跨國家(地區)、跨文化的評價。每三年進行一次,對15歲在校生的科學、數學、閱讀等核心素養進行測評,考察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被稱作「15歲學生的全球統考」。
經過近20年的發展,PISA參與國家(地區)由43個擴大到79個。它每三年進行一次評估,準確地衡量了各個國家(地區)教育系統的質量、教師的效率、學生的能力以及社會的發展狀況,評估結果在全世界均受到認可,被英國稱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
2018年參與測評的國家(地區)多達79個,涉及60萬學生。中國學生能夠以以科學590分、閱讀555分、數學591分的好成績,遙遙領先新加坡、中國澳門以及中國香港,在79個參賽國家(地區)中位列第一實屬不易,這一結果是對我國當下素質教育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
但此次將上海、北京、江蘇和浙江作為一個整體代表中國去參賽,測試結果反映的實際是這四省市的教育水平,而非我國整體的教育水平。
眾所周知,上海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先行示範區,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都優於內地,學生的各方面技能和素質必然高於其他省市的學生。可見,這一測試結果並不能真實反映我國教育的整體狀況,反而暴露了我國不同省市間教育差距大的短板。
測試結果還顯示,中國學生雖然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績,但總體學習效率不高、幸福感偏低。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都奉行「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大量的重複性訓練使得我國學生在應試中往往都能取得高分,但缺乏隨機應變和創新能力,故而學習效率不高。
當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焦慮心理越來越盛,學生們的課餘生活被名目繁多的補習班塞得滿滿當當的,能自由支配的時間甚少。加之課業壓力大、家長老師的期望高、親子時間少等等因素,共同造成了當下學生幸福感不高的現狀。
在PISA2018測試中,我國雖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績,但我們應理性和辯證地看待這一成績背後的意義。它無疑是對我國發達省市教育水平的肯定和讚賞,但背後所反映的教育不公平、學生學習效率低、老師教學方法亟待改善等等問題,才是我們應該關注並傾盡全力去解決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