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召開的中山市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六位重量級的專家學者為我市「十四五」規劃編制把脈開方,從國際國內形勢、區域發展、產業布局、城鄉規劃、社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本報擷取專家發言中的一些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陳宣慶: 中山發展面臨的優勢與挑戰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原副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委員陳宣慶表示,放眼「十四五」期間中山的發展機遇,第一是深中通道的建設運營和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的構建,其次是科技創新引領大灣區經濟深度調整,三是大灣區空間格局創新,四是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
同時,中山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自身發展基礎和外部條件變化。從自身看,中山市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比較大,但中心城區實力相對比較弱,未能形成一個輻射帶動力強的區域核心增長點。同時,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過大,建設用地低效擴張,土地資源利用率不均勻。此外,中山對於獨特的嶺南景象和特色文化等優質資源的開發和應用遠遠不夠,城市建設的品質對遊客以及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從外部分析,中山的城市發展水平處於大灣區城市的第三梯隊,接受中心城市輻射的優勢並不明顯。
關於「十四五」期間中山發展定位的思考,可從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廣東「一核一帶一區」戰略、特色產業產品平臺在特定領域、特定範圍內的功能作用三個層面加以考慮。一是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二是成為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三是打造灣區區域合作和創新發展的增長極;四是打造國際先進位造業基地;五是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精品城市。
結合發展實際,建議中山一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創新合作模式,在更高水平上謀劃推動與深圳香港發展對接,主動吸引高端資源要素。二要加強與廣州在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等方面的全面對接,協同打造高端製造業基地和技術創新中心。三要著力打造重大發展平臺,培育引領中山創新發展的核心生產力。四要謀劃重大項目,編制一批重點規劃。五要注重政策創新,爭取得到國家級、省級政策支持。
常修澤:近期保主體,「十四五」抓布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變化對經濟活動帶來巨大衝擊,一些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遇到的困難不可低估。中山有42萬市場主體,如何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眼下尤為急迫。要出臺和落實好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支持市場主體擺脫困境,在此基礎上注重激發活力,幫助廣大市場主體實現更大發展。這就需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讓「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協調運作、形成合力。
關於中山「十四五」時期工作的幾個建議:一是主動對接深圳西協戰略,利用深中通道建設竣工的有利契機,更好地加強與深圳的融合互動發展。可以借鑑哈爾濱「深哈產業園」模式,打造深中科技產業園,既可作為深圳發展的後備地,又能為中山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改革發展經驗提供樣板。
二是以人本要素的產權創新為重點,推進中山改革和體制創新。當前中央著力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在七大要素中,土地、資本、數據是物本要素,知識、技術、勞動力、管理是人本要素。中山物本要素不佔優勢,但人本要素突出。建議爭取相關試點,打造「身價系統」,讓人本要素產權價值顯性化、實用化。比如小微企業缺乏授信抵押資源的時候,可用人力資本到銀行做抵押。另外,對於在公家單位的技術人員,對其職務發明成果可以作產權分割,獎勵一部分給個人和研究團隊。這些措施有利於用好中山豐富的科研資源,激發企業家和科技人的活力,讓他們放開手腳創造財富。
三是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中,考慮南向發展,做好與澳門的互動文章。可參考泰國湄公學院、紐西蘭東協學院等辦學模式,爭取與澳門的大學合作,探索創辦中葡學院,以此為紐帶,廣泛拓展利用葡語系和西語系國家的資源。
四是以制度型開放為牽引,創建國家級的中外文明交融試驗區。當前我國正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的開放提升到制度型開放,實質是中外文明的交融交匯。中山有孫中山文化資源的金字招牌,有1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的資源優勢,在這方面值得大膽嘗試。
郭萬達:走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表示,中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就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從1999年確立「工業立市」戰略以來,中山的民營企業快速發展,「一鎮一品」專業鎮發展方面成效顯著。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中山定位為西翼先進位造業新高地,但與此同時,面臨著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挑戰。
展望未來發展,關鍵在於抓住「風口」。從深圳的改革轉型來看,40年來,深圳企業家抓住「風口」,推動深圳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數字經濟,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能源技術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海洋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機器人產業、智能裝備產業等十大新動能產業,其中以信息技術、移動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是未來五到十年發展的關鍵「風口」。反觀中山產業發展情況,目前存在數位化水平參差不齊,傳統產業中小企業轉型緩慢,基礎研發和應用創新「雙缺」,較難支撐產業集群持續創新,產業基礎配套不足,大項目、大資源、大集群較難落地等難題。
針對「十四五」期間如何推動中山傳統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問題,首先建議應實施「數字融合工程」,建設產業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樹立數位化轉型標杆,引進數字服務企業,設立產業數位化母基金、發行「數字券」支持企業數位化轉型。其次,加大基礎研發和應用創新,建設高水平的中山產業公地,建議實施「創新引領工程」,設立基礎共性技術平臺、支持打造一體化產業生態 、把5G技術作為產業公地的基礎。再者,提升中山大項目、大平臺、大資源的落地能力,建議實施「重點載體工程」,注重龍頭企業帶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重大科學裝置、積極完善政策體系。
隨著深中通道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深中一體化發展是推動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提升深中合作的水平顯得至關重要。進入發展新階段,深中合作的模式應該為轉移、轉化、轉鏈,例如將生產製造環節遷移至中山,加強合資合作共同建設運營創新產業園項目,探索「深圳研發+中山製造」合作模式,發揮兩地優勢進行強強聯合。此外,建議規劃「深中製造業科技創新走廓」,由兩地政府籤訂合作協議,提升深中產業合作的能級,把「深中通道經濟」轉化為「科技創新經濟」,沿深中通道兩端布局產業,共同建設製造業科技創新中心。
嶽經綸 :打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杆城市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嶽經綸表示,對於即將開啟的「十四五」發展新篇章,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城市在經濟、社會、生態、城鄉協同發展時需考量的重要問題。從社會發展、民生福祉的角度看,「十四五」時期中山有望在推進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實現民生幸福方面成為具有「標杆性」的城市。
為了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建議中山全面探索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城鄉一體化,市、鎮兩級政府要進一步將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納入公共財政的覆蓋範圍,加強社區服務中心等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建設;要完善居民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此外,建議中山進一步完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深入開展公辦學校挖潛,加大對幼教和基礎教育的投資,發展本地高等院校培養在地人才,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的發展。在制度方面,應創新社會救助制度,有效應對相對貧困,創新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與屬地管理、城鄉統籌相適應的減貧治理體制等。再者,大力發展社會照顧服務,關注重視老人照顧和兒童照顧,建立普惠的社會照顧政策體系。
馬向明:不讓「通道」成「過道」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表示,過去珠三角作為世界工廠的工業化發展階段,以港澳為中介,進行「引進來」的訂單式生產,研發、銷售都在歐美市場。這是典型的軸帶發展模式,只要是高速公路沿線的村鎮,都可以發展得很好。但隨著區域發展大背景的轉變,灣區作為全球化新階段「走出去」的戰略支點,引導形成新的都市圈發展方式。一個地方發展,不再是園區有水有電就行,更重要的是能夠召集人才、資金、技術等一系列要素,為企業研發提供專業服務。在這種模式下,區域與中心城市的距離越來越緊密相關。
現在提出建設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進一步突出了中心城市的定位。珠三角進入「雙區驅動、雙城聯動」的時代。中山依託深中發展軸,將納入深圳都市圈的總體發展格局。融入都市圈有兩種方式:一是以等級結構體系納入大都市圈格局,強調產業分工,承接總部經濟的製造端;二是以網絡節點形態融入大都市圈格局,依託網絡交界形成節點,自身發展總部經濟提升配套。中山不能把深中通道簡單地作為深圳的一個功能配置,而要成為都市圈上的重要節點,特別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功能的多樣化,強化城市服務功能;二是交通和產業上與西岸產業集群的密切聯繫。不管是哪種方案,扁平化的中山,在治理上都需要進行變革,應該進行組團劃分,謀劃出各自的空間格局,形成對資本的吸引力,逐步通過灣區層面的大事件激活組團。
左曉斯: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性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左曉斯表示,關於「十四五」中山發展規劃,強調政治性、協調性和時代性。政治性是把黨的指導思想體現到規劃的方方面面。協調性是注重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適配性,兩者是相互促進、良性發展,而不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時代性則強調規劃發展內容具有時代特徵。與以往的規劃和建議相比,當前始終圍繞「發展」來闡述,多講新發展,適度講增長,多講高質量,適度講數量和規模。
在社會建設方面,要突出社會建設的規劃地位,加強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兼顧完善硬體和軟體設施建設,其中人的素質是關鍵,要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以適應新發展要求,重視高素質人才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要促進社會基礎設施高效運轉,提高其支撐作用。其次,注重社會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平安中山、法治中山、博愛中山建設,都能夠吸引要素、資源和人才流入。此外,要認清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重要資源,全面把握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兩大趨勢,制定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應從促進本地人口增長和增強吸引力兩方面著手,重點關注老人、小孩和非戶籍人口的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