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果的因,無花不結果,這是因果關係。可是無花果的果子似乎是憑空長出來的——春天時,枝頭冒出一些小綠球,這些小綠球會慢慢長大,幾個月後就變成了紫紅色的香甜果子。這個過程中,人們既聞不到香甜的花香,也看不到多姿的花瓣。從公元前2000年人類第一次栽培和品嘗無花果算起,在隨後近4 000年的時間裡,人類就一直沒有找到無花果的花。古埃及人將無花果奉為聖果,可能多少也與它憑空結果這個現象有關吧。不僅無花果如此,整個榕屬植物都是如此。難道它們的果子真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之所以叫它們無花果,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吃的時候,從來沒有懷疑過它們不是像蘋果桃子一樣的「水果」。
香甜的果肉,果肉上芝麻一樣的「種子」,似乎都說明它是只完美的「水果」。如果你再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水果」的頂端都有一個很小的孔。摘兩個青澀的無花果切開,就能看到這個孔直達果實內部,並且整個果子的內部是完全中空的。果子裡面有白色的小圓球。如果幸運的話,在一些果子的出口處還能看到頂著粉末的細絲(整個生長期間能觀察到細絲的時間很短,只有1周左右)。直到20世紀50年代,其中的奧妙才被揭開。一直被我們當做無花果果肉的部分實際上是一個被稱為花序託或者果序託的結構,那些白色的小球是它們的雌花(只產生胚珠),「粉末細絲」是它們的雄花(只產生花粉),而小芝麻一樣的「種子」才是無花果真正的果。像榕樹這樣的花序被稱為隱頭花序,通常被叫做榕果。
在西雙版納有70多種榕屬植物,榕果大小各不相同。斜葉榕的榕果只有葡萄大小,木瓜榕的榕果卻比小蘋果還大。榕果不僅大小不一,裡面小花的性別也不盡相同。像垂葉榕這樣的雌雄同株的榕屬植物,所有的榕果中既有雌花也有雄花;而像闢荔這類雌雄異株的榕屬植物,一些榕果裡有雄花和癭花,還有一些植株的榕果裡只有雌花。
就像前面所說的,在開花結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把合適的花粉輸送到合適的柱頭上。為此,不同的植物各顯神通。對雪松和楊樹來說,它們的辦法就是生產海量花粉,然後利用自然風這個傳送帶送往柱頭。然而,風力傳送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都不固定,為了保證柱頭能得到足夠量的花粉,它們只能苦幹實幹,生產出超過使用量數萬倍以上的花粉。這樣,一方面保證了雪松和楊樹種子生產,另一方面卻讓那些花粉過敏的人們吃盡苦頭。
與雪松、楊樹這些靠風力傳粉的植物不同,像玫瑰、桃花這樣的花朵不僅會為花粉搬運工準備一些點心——
花粉和花蜜,還會打出各種各樣的廣告牌——絢麗多彩的花瓣和或濃或淡的香香氣。
在廣告的招徠下,蜜蜂和蝴蝶紛紛湧向這些花朵。在走花串朵品嘗點心的過程中,就把花粉從一朵花的雄蕊搬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了。在大多數植物都開放花朵散播花粉的大形勢下,榕屬植物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的小花都一股腦包在花序託裡了。雖說這樣可以讓花朵免受日曬雨淋之苦,但這樣一來,風吹不出花粉,蜜蜂和蝴蝶也撈不著花粉,那榕屬植物該怎樣將花粉送到該去的地方呢?況且,有些隱頭花序裡既有雌花又有雄花,若是自家郎(花粉)進了自家的洞房(柱頭),會不會影響後代的質量呢?
為了探索和回答這些問題,科研人員給榕屬植物的榕果穿上了外套。通過給榕果穿外套,科研人員發現,那些套袋的榕果沒有一個能夠正常結果,而那些沒有穿外套的卻是碩果纍纍——榕屬植物都需要動物進行傳粉。當然,研究人員並不滿足於這一點點皮毛成果,隨著觀察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榕和蜂的有趣故事被展示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