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科學界發生一件大事,或將改變我國未來基礎科學與前沿科學的格局,這就是「科學探索獎」頒布。據悉,我國舉行的「科學探索獎頒布典禮」已經是第二屆,在這場頒獎典禮中有50位科學家獲獎,並且將平均分配1.5億獎金。這些獎金儘管不是獎勵給個人,而是用於他們所研究的項目,但對於獎金的用途他們卻有著絕對的支配權。
據悉,這個獎項是由馬化騰聯合楊振寧、饒毅、施一公等國內一眾權威科學家共同發起,意在鼓勵中國當代年輕學者投身基礎科學的研究,而非急功近利的「賺錢科學」。一直以來,儘管我國不斷加大對基礎科學的關注,但基礎科學領域發展一直緩慢,常常面臨成果少、突破性成就難、科研資金少、不被領導重視,甚至無人問津等等諸多問題,這也導致不少國內希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並且有潛力的年輕人最終不得不出走他國,在那些更能發揮他們能力的地方工作,不得不說這是國家的損失。但這也並不能全怪國家,畢竟資源有限,必須集中更多資源應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以及解決那些「卡脖子項目」。
馬化騰之所以聯合這些科學家推出這個「獎項」,其實就是為了能為中國基礎科學盡一份力,畢竟創造收益的主要集中於前沿科學,而關乎科學界未來發展和戰略的才是基礎科學。這也使得基礎科學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效,但基礎科學的積累卻關乎於一個國家科學的底蘊儲備,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計。
從這一次獲獎名單中不難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涉及到的主要是基礎研究以及一些前沿領域的基礎科學。其中包括物理學、天文地理學、化學新材料、生命科學、信息電子等等。同時也包括一些枯燥難懂的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像是數學領域中的「志村簇」相關的數論研究等等。很多人甚至連其中一些名詞都沒有聽過。然而對於這些研究,只有真正喜歡的人,以及致力於希望研究這些領域的學者才會真正投身其中,但是這些學者往往面臨生活拮据的現狀,也會讓他們分心,影響他們的研究。而這個「獎勵」儘管無法改變當下基礎科學的現狀,但卻是一種態度,開始關注基礎科學並且試著努力鼓勵更多有此志向的學者投身其中。
對此,作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同時也是該基金會榮譽理事長的陳一丹表示,青年人才才是國家科學的未來,珍惜他們在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寶貴价值,才能推進科學向更高的層面發展,並承諾騰訊基金會一直堅持將「科學探索獎」評選辦下去。
周欣主要研究物理與數學方面的研究,她作為此次獲獎者中的一員告訴青年報記者,這一獎項其實是在鼓勵和支持年輕人能夠心無旁騖的潛心研究,在科學世界裡自由地去探索。很樸實的一句話,可在一個浮躁的時代,面對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多少學者和科學工作者能夠享受那份「心無旁騖」呢?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如騰訊這樣的企業開始關注、支持這個群體,讓一些有志向的學者、科學人才真正做他們擅長的研究,相信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對此,有人或許不解,馬化騰為何要搞這樣一個「獎項」,難道真的只是熱衷於基礎科學,把它當作慈善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歐美國家一直極為重視基礎科學,甚至基礎科學背後的支持者主要有三類,一是國防部,二是軍火商,三是科技公司。他們之所以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其實是因為這些研究是創造價值和新成果的基礎,即便當下用不到,未來只要用到一項就可能獲得成百上千倍的回報。至於騰訊支持這些研究,除了做公益之外,其實何嘗沒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也將能用於騰訊在未來科技領域的布局。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件值得慶幸和支持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