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共得1.5億!中國科學界傳來一個好消息,國人:必須支持

2020-12-02 騰訊網

近來,中國科學界發生一件大事,或將改變我國未來基礎科學與前沿科學的格局,這就是「科學探索獎」頒布。據悉,我國舉行的「科學探索獎頒布典禮」已經是第二屆,在這場頒獎典禮中有50位科學家獲獎,並且將平均分配1.5億獎金。這些獎金儘管不是獎勵給個人,而是用於他們所研究的項目,但對於獎金的用途他們卻有著絕對的支配權。

據悉,這個獎項是由馬化騰聯合楊振寧、饒毅、施一公等國內一眾權威科學家共同發起,意在鼓勵中國當代年輕學者投身基礎科學的研究,而非急功近利的「賺錢科學」。一直以來,儘管我國不斷加大對基礎科學的關注,但基礎科學領域發展一直緩慢,常常面臨成果少、突破性成就難、科研資金少、不被領導重視,甚至無人問津等等諸多問題,這也導致不少國內希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並且有潛力的年輕人最終不得不出走他國,在那些更能發揮他們能力的地方工作,不得不說這是國家的損失。但這也並不能全怪國家,畢竟資源有限,必須集中更多資源應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以及解決那些「卡脖子項目」。

馬化騰之所以聯合這些科學家推出這個「獎項」,其實就是為了能為中國基礎科學盡一份力,畢竟創造收益的主要集中於前沿科學,而關乎科學界未來發展和戰略的才是基礎科學。這也使得基礎科學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效,但基礎科學的積累卻關乎於一個國家科學的底蘊儲備,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計。

從這一次獲獎名單中不難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涉及到的主要是基礎研究以及一些前沿領域的基礎科學。其中包括物理學、天文地理學、化學新材料、生命科學、信息電子等等。同時也包括一些枯燥難懂的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像是數學領域中的「志村簇」相關的數論研究等等。很多人甚至連其中一些名詞都沒有聽過。然而對於這些研究,只有真正喜歡的人,以及致力於希望研究這些領域的學者才會真正投身其中,但是這些學者往往面臨生活拮据的現狀,也會讓他們分心,影響他們的研究。而這個「獎勵」儘管無法改變當下基礎科學的現狀,但卻是一種態度,開始關注基礎科學並且試著努力鼓勵更多有此志向的學者投身其中。

對此,作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同時也是該基金會榮譽理事長的陳一丹表示,青年人才才是國家科學的未來,珍惜他們在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寶貴价值,才能推進科學向更高的層面發展,並承諾騰訊基金會一直堅持將「科學探索獎」評選辦下去。

周欣主要研究物理與數學方面的研究,她作為此次獲獎者中的一員告訴青年報記者,這一獎項其實是在鼓勵和支持年輕人能夠心無旁騖的潛心研究,在科學世界裡自由地去探索。很樸實的一句話,可在一個浮躁的時代,面對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多少學者和科學工作者能夠享受那份「心無旁騖」呢?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如騰訊這樣的企業開始關注、支持這個群體,讓一些有志向的學者、科學人才真正做他們擅長的研究,相信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對此,有人或許不解,馬化騰為何要搞這樣一個「獎項」,難道真的只是熱衷於基礎科學,把它當作慈善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歐美國家一直極為重視基礎科學,甚至基礎科學背後的支持者主要有三類,一是國防部,二是軍火商,三是科技公司。他們之所以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其實是因為這些研究是創造價值和新成果的基礎,即便當下用不到,未來只要用到一項就可能獲得成百上千倍的回報。至於騰訊支持這些研究,除了做公益之外,其實何嘗沒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也將能用於騰訊在未來科技領域的布局。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件值得慶幸和支持的好事。

相關焦點

  • 50人共得1.5億!中國科學界傳來一個好消息,值得所有人支持
    近來,中國科學界發生一件大事,或將改變我國未來基礎科學與前沿科學的格局,這就是「科學探索獎」頒布。據悉,我國舉行的「科學探索獎頒布典禮」已經是第二屆,在這場頒獎典禮中有50位科學家獲獎,並且將平均分配1.5億獎金。
  • 中國科學界發生一件大事!50人獲獎1.5億,總金額已超過諾貝爾獎
    位中國青年科學家獲獎,獎金累計高達1.5億。這不僅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科學研究歷史上一件幸事。  「科學探索獎」是由馬化騰作為發起人之一設立的,他早在18年舉辦的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發表了一些看法,他認為應該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不管手機支付等現代生活方式多麼的便捷,但是一旦沒有了手機終端、晶片等一系列的支持,那麼在競爭市場上,也會處於被動地位,對此中國也要多加投入在這一方面的研究。
  • 中國不再低調,接連傳來好消息,美國的個人秀時代已經結束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默默發展自身實力,選擇低調發展的國家,因為我國不願意出風頭,在自身實力沒有強大到抗衡一切危險時,絕對不可以鋒芒畢露,而如今中國不再低調,近段時間接連傳來重磅好消息,可謂是一件接著一件,這也意味著美國的個人秀時代已經結束。
  • 一天內傳來3個好消息,中芯國際正式表態發聲了
    最主要的是,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傳來3則與中芯國際有關的好消息,而中芯國際也正式表態發聲了。都知道,晶片製造是晶片研發設計到商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因為其重資產企業,投資高、收益慢,技術門檻更高。
  • 太空傳來好消息,中國再次讓世界眼前一亮,連美國也「咯噔」一下
    據最新的消息傳來,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航行距離已經達到1.55億公裡,所有計劃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個好消息讓我們國人感到特別開心,曾經以為火星探測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 中科院傳來好消息,新型石墨烯材料性能大幅提升
    近段時間,中科院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在研究的新型石墨烯材料當中,他們獲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據專家介紹這種新材料的性能可以將電磁延遲時間縮短1000倍。眾所周知,新型石墨烯材料應用廣泛,運用在作戰軍事裝備上,更可以事半功倍,大幅度提升武器性能。據專家表示,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雷達可以讓隱身飛機瞬間失效。就算美軍的F35戰機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在石墨烯領域,中國已經創造了不小的成就。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搞科學,需要時間的積澱,但科學家也是人,他們的日子也得過。「科學研究對我們去克服現在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極為關鍵。但當我們環顧周遭,會發現對科學的支持,尤其是對年輕科學家的支持,尚難以令人滿意。因此,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探索獎』的發起人做得非常出色。」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 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 距離地球1.5億公裡大火球上,傳來最新消息,科學家:不敢置信!
    而在距離地球1.5億公裡的地方,有著太陽系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它的體積非常強大,有地球的130萬倍。而我們人類的探測器,也就是帕克太陽探測器已經在這個火球的上方旋轉了很久。就在幾個月之前,這架探測器從太陽的上空一頭扎向太陽,近日又縮短了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並向地球傳回了數張讓人不可思議的照片。
  • 中國航天傳來好消息!天問一號已飛行3億公裡,離火星一步之遙
    中國對探索宇宙也是孜孜不倦的,像是我們熟知的神舟五號,還有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以及探索宇宙的中國天眼工程等等,不僅是將目光放在近一點的月球,還放在了更遠的火星,就在最近中國航天傳來好消息!天問一號已飛行3億公裡,離火星一步之遙。
  • 突破5nm光刻技術瓶頸,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中國芯未來可期
    最近,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我國的光刻技術有了新的突破,有了先進的光刻技術,未來中國人通過光刻機就可以研發自己的晶片,從此在晶片領域將不再受制於人。我們都知道,在此之前,我國國產的光刻機還停留在90nm的技術工藝上,與全球最先進的產自荷蘭ASML公司的5nm光刻機技術相差甚遠,中芯國際此前曾試圖購買荷蘭的EUV光刻機,但荷蘭方面開出的價格卻高達1.36億歐元
  • 國人的驕傲!中國北鬥導航全面開啟:小米手機已全面支持北鬥導航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中國已經擁有了很多能夠讓國人意想不到的科技產品,例如航空航天、5G、量子技術等等,而在前一段時間,中國正式首次對外公布了中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1:1模型,所以國內的很多小夥伴們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年,也是充滿了無限的暢想——因為在2020
  •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一個關於杜蘭特,一個關於塔圖姆
    一大早,聯盟就傳來一個壞消息,凱爾特人核心塔圖姆因為新冠檢測呈陽性,將被隔離7-14天,他將因此缺席接下來的8場比賽。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按照聯盟的健康安全協議,綠軍其他6名球員也將被隔離不能出戰,加上受傷的沃克和朗福德,凱爾特人隊中只剩下8人可以出戰,這對球隊的戰績是百害無一利的。
  • 再次傳來好消息,外媒:中國攻克成功了
    我們國家的發展起步由於較晚,特別是在航天領域方面一直都比較遜色,雖然現在已經有著很多成就,但我們不敢驕傲,只能埋頭苦幹,如今隨著轟隆一聲,一聲巨響響徹天,我國再次傳來好消息如今的中國發展確實不容小覷,一舉一動都被其他國家盯著,生怕我們突然「彎道超車」,現在我們一聲巨響響徹天,再次傳來好消息之後
  • 中國1天傳來2個好消息,不好意思又讓美國失望了
    作者:影覓編輯:枯木今日的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軍事實力排名世界前三,在多個領域取得傲人成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中國具備大國情懷與擔當,世衛組織對中國貢獻予以高度讚揚,稱中國抗疫經驗值得被複製。中國的航天事業晚於其他國家,但發展迅速,堪稱&34;。
  • 中國投資達389億!阿聯傳來好消息:外商可100%持股當地企業
    獲得中國投資389億,阿聯傳來好消息!據央視新聞最新報導,當地時間11月23日,阿聯總統謝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籤署了修訂的《阿聯商業公司法》,宣布從2020年12月1日起,取消對外國投資者在當地註冊公司的持股比例限制。此舉被認為是阿聯市場開放的重大舉措,對於在中東經營的中資企業也是一項利好。
  • 好消息再次傳來,中方發現17萬噸稀有金屬,美:羨慕不已
    我們國家這次再次傳來一些好消息,經過多年的勘探也是意外發現了近17萬噸的稀有金屬,而美國看到後也表示道:羨慕不已,為何我們就發現不了呢?,不僅僅需要技術的支持,還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中國發現大量銣金屬隨著我國實力的提升而資源探測的技術也會得到提升,在這次我國也是在河源市龍川縣地區發現了一個大型的礦床
  • 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卡脖子的清單已被攻克
    大圖模式中國科學院再次傳來好消息在如今疫情泛濫的重要時刻!大圖模式美國的頻繁針對,在這一重要時刻,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的"卡脖子"清單第一階段已經被我國成功攻克。
  • 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美國卡脖子清單已被攻克
    中國科學院再次傳來好消息美國的頻繁針對,在這一重要時刻,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未來十年的目標已經十分清晰對於未來十年的目標,我國如今已經制定得十分清晰尤其是那些美國卡脖子的清單,我國一個都不會放過。可以說這一次,我國對於&34;是勢在必得。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