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點聚集凝結的執著,就像在一個從未經歷戰火的國度裡,一個一個經年累月聚集苦訓的兵士。
他們終於結成了強大的軍隊,擺出誓死決戰的陣隊,整齊劃一的舉止步伐,閃亮鎧甲的鏗鏘,轟響天地。像機群掠過般轟響的獵獵西風,將軍隊激起的層層煙塵吹掃得飛揚瀰漫,倍添戰場蕭瑟和殺伐的慘烈。熱血沸騰的兵士們,按照隊形,動作整齊劃一——挺盾、執劍舞刃、箭在弦動!
標前出眾的戰士,身姿挺拔,身上的黃金鎧甲在慘澹的日光下映出一圈奪目的金黃,手持投影森長得粗重黃金長戟,安然雄踞於健碩雄壯的白色駿馬之背,籌算著最佳戰機的來臨……
故事發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時期。
在歷史上有名的「哈廷之戰」中,挑起戰爭的十字軍和耶路撒冷聯軍慘敗,薩拉丁殺光了所有俘虜,天空中都是覓食的禿鷲,使得方圓數裡看不到陽光,歐洲人的鮮血讓巖石几十年內都是紅色。獲勝以後的穆斯林大軍立即揮軍直取已經失去防禦能力的聖城耶路撒冷,歐洲人開始了大逃亡。這時,繼承了失散多年父親爵位和領地的法蘭克鐵匠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領城中百姓抵禦數十倍的敵人和戰無不勝的薩拉丁,在挫敗了穆斯林大軍的屢次進攻之後,迫使薩拉丁籤訂了城下之盟,以讓出聖城為代價,換取了城中幾十萬百姓的安全撤離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圍城之戰」。
電影《天國王朝》的高潮部分中,那些為信仰為生存或為利益而戰的人們,結成戰陣,在風揚起的神聖和唱聲裡,和著風沙,不斷出現在我腦海裡。
只是語言文字,還有前面描述中標前躍出的戰士,增添了一些我東方化審美的詩意想像。
最初,我只是愛它寫實的戰爭畫面。也是源於對中國影視劇中古代戰爭畫面的失望。
電影貫穿始終的色調是蒼青色,一如電影開頭,大雪將至的清寒曠野。
守城軍和薩拉丁的穆斯林軍,在相互毀滅中,血祭信仰,也血祭著戰爭之神。
圍繞上帝之城耶路撒冷城,攻防雙方的搏殺畫面,真實、血腥,漫長無趣……又充滿悲憫!
鏡頭一次次貼著雙方攻防戰士搏殺的身影,感受他們碰撞時的嘶吼、臨死的喘息;又一次次以上帝垂視蒼生的視角……或者是食腐屍的禿鷲俯視盛宴的視角,俯視整個戰場!
鏡頭不斷切換!
宛若直錄歷史,或者是在做一次肅穆莊嚴的祭奠實錄,盛大輝煌!
……
戰爭結束了。
守城的基督徒交出耶路撒冷聖城,在斂隱起傷痛後,為了生存,踏轉回歸基督歐洲的漫漫長路。
影片中有一段對話堪稱經典:城下談判結束後,守城者巴利安問穆斯林軍的王薩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麼價值?」薩拉丁回答說:「Nothing」,走出幾步之後,薩拉丁轉過身來,雙手豎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揮:―――「Everything!」
它是「Nothing」(無價值)還是「Everything」(無限價值),全在於世人的抉擇。
耶路撒冷,是由時光雕刻,由不同文明不同利益碰撞血祭……而變得聖神的!一切幸福或者苦難都離不開它。
信仰之力!是那邊廣袤土地上凝聚人心的手段。其偏狹排他處,又是導致戰爭混亂的根源,綿延三千年!
基督徒「殺異教徒是升天堂之路」的荒誕,是我們這自古以來以儒教為宗,形成的包容四海的文明感到匪夷所思的。
我們中國的位置真好,堪稱天選之地。四方有大海高山荒漠沙漠保護,有天下之中,中央帝國的自足自信!——直到寇從海上來……
這樣特別的位置所孕育的文明,兼容並蓄,釋道儒三教可合流。和尚道士儒生友好往來,詩歌酬唱,談禪論道,也是喜聞樂見的一景。
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們的,是以良知磨合爭端、以「為民」為最高道義。
對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與心靈的遠行,他尋找救贖,最終歸於「四海一家」的理想主義。對紛爭千年的宗教們而言,共存於神聖的、和諧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許這才是走向真正「天國王朝」的救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