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故事官微
持續為您帶來最新、最鮮活的「兩會」現場。
今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北京市海澱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圓滿完成各項議程,
勝利閉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海澱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閉幕現場)
(中共海澱區委書記於軍)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希望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進一步堅定信心,務實篤行,站在「十四五」規劃藍圖中來思考謀劃政協工作,履行委員職責,推動政協制度在堅持中發展、在鞏固中完善,不斷開創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政協工作的新局面,展示政協更大的擔當作為。」
(中共海澱區委副書記、代區長王合生出席會議)
(海澱區政協主席劉勇主持閉幕式)
提案委向大會報告十屆五次會議
提案徵集和審查情況,
「截止1月7日12時,
共收到提案305件,
經提案組和提案委初審、
覆審後共立案284件······」
(海澱區政協副主席丁志明代表提案委員會作報告)
為民履職!
這裡有參政的「熱度」、
更有民生的「溫度」,
它們凝聚在一項項提案中。
此次提案包含了
海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
以及相關領域的創新建議……
海澱故事帶您一起聆聽
這些「生動」的好聲音。
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海澱區政協常委程靜
「今年我帶來的提案是以黨派的發言為主,關於加強海澱生產型服務建設的體驗,考慮到十四五規劃之後,2021年是第一個開局之年,所以高質量發展對於中關村科學城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機遇。我認為海澱的科技服務業確實還有待於提升,而且未來中關村科學城應該是針對於中國製造加我們北京服務這樣的一個新品牌和一個新標準的制定者。」
海澱區政協常委、民建海澱區委副主委王穎
「我連續多次負責海澱政協的常委會課題,圍繞著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參與了很多的調研和課題。海澱區產業具有很強的韌性和高科技的附加值,但也看到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海澱區面臨著很多挑戰,處於一個關鍵的戰略發展期。而我們的提案就是圍繞著從怎麼發揮「兩區」「三平臺」的作用,更好的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建設來提建議。」
海澱區政協常委、民盟海澱區委副主委王明進
「考慮到我們北部新區發展存在的一些弊端。一個是交通入網密度不夠,造成的交通擁堵。第二個方面就是說這個地區說從住宅的戶型來看,主要還是大戶型為主。這個地方高水平的科技企業居多,他們都是青年員工比較多一些,所以適合小面積的一些住房。所以就是說基礎設施不能匹配咱們區域的一個發展。同時我們希望了解到國外科技創新走廊它的一個發展的經驗,來解決目前的問題。」
海澱區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海澱區委委員高蕊
「我提案的內容是關注於醫藥健康衛生事業,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個醫生,我首先提的一個是關於促進一些中醫的適應技術,在我們的基層推廣應用的提案,這也是基於這次疫情中激發的一個靈感。二是現在醫院裡面,加班是常態化的現象,所以我也提出來要完善醫生的休假制度、減少非必要加班制度,以及一些穩定護理隊伍的一些提案。」
海澱區政協委員、民建海澱區委副主委郭斌
「我提的主要是對於外籍人才在海澱的環境優化和服務的提案。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海澱外籍人才整個佔比還很低,和其他的一些科學城或者是國際上一些搞科研的城市相比,甚至我們比上海的外籍人才的佔比都低得很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優化外籍人才的一些居住生活和創業的一些環境和服務。」
海澱區政協委員芮玉奎
「我今年這個提案是打造農業中關村品牌,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轉化。因為海澱區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農業面積小,農業產業小。農業的GDP也就佔整個海澱區GDP的千分之一,但是我們有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以及科研院所眾多。還有北京農林科學院,這都是世界上頂級的農業科研院所。但是海澱區現在農業很少,已經不能承載這些科學技術跟人才。我今天的提案就是想怎麼利用這些人才和技術到全國來推廣應用為海澱創收。」
海澱區政協委員、臺盟海澱區工委委員竇武
「目前來看,咱們海澱農村的規劃和管理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然後我們臺盟了解到當時臺灣在90年代的農村有一個福利農村計劃,這個計劃使當地的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想通過政協去借鑑臺灣一些治理農村的經驗,為咱們海澱的美麗鄉村做一些工作,讓咱們的鄉村更美麗。」
海澱區政協委員牛國林
「我提出的是關於加快應用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版權相關的提案。數字版權產業高度增長,然後現在已經是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引擎了。但是現在數字原有的這種數字版權保護體系不能滿足現在數字版權這種特點。」
從海澱發展大事到百姓身邊事,
都閃動著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的身影。
這些提案中,
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提案23件;
界別、地區委員活動小組、專委會提案8件;
委員提案253件,未立案提案21件,
未來這些「政協好聲音」,
會在你我身邊落地生根。
今年,
海澱區政協成立40年了,
40年間,一位位委員
深入基層走訪、調查研究,
從不同角度反映百姓心聲,
關注區域發展,
他們見證了這裡的滄海桑田,
共同書寫了
科技再造山河的破冰奮進;
如今,
站在海澱建設現代化
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宜業城區
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新起點,
徵途漫漫,惟有奮鬥!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