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解讀「上帝粒子」:萬物都有質量,但質量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2021-01-14 宇宙探索

微觀粒子的質量,到底是從何而來?為什麼費米子、W玻色子、Z玻色子具有質量,而光子、膠子的質量為零?

本文,將會詳細介紹和解讀——上帝粒子是什麼,微觀質量如何形成,以及希格斯機制的詳細作用過程。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人徹底明白,在粒子標準模型理論中,質量的來源之謎。

相關物理概念,主要參考維基百科詞條: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場和希格斯機制。

主題目錄如下:

上帝粒子是什麼

微觀質量的來源

自發對稱性破缺

場與粒子

希格斯機制的應用

質量是與希格斯場的耦合

複合粒子的質量

上帝粒子是什麼

上帝粒子,其實是一個「藝名」,它的本名稱為——希格斯粒子,或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它是標準模型裡的一種基本粒子,也是一種玻色子,自旋為零,宇稱為正值,不帶電荷色荷,極不穩定(平均壽命為1.56×10^−22秒),生成後會立刻衰變成其它粒子。

以下,把希格斯粒子簡稱為「希子」。

那麼,之所以稱希子為上帝粒子,是因為尋找到它異常困難(極不穩定容易衰變),而一旦證明了它的存在,就證明了微觀質量產生機制的正確性,並且它當時還是標準模型的預言中,最後一個還未被發現的粒子(2013年已經被證實存在)。

於是,有人為了凸顯希子的重要性與發現的困難性,就將它戲稱為了——上帝粒子。

微觀質量的來源

簡單來說,微觀質量最根本的來源,是由希格斯場(Higgs Field)產生的。

具體一些就是,在希格斯場中,基本粒子——規範玻色子(W和Z玻色子)和費米子(夸克與輕子)會與希格斯場發生耦合(即相互作用),從而獲得質量。這一過程的作用機制,就被稱為——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

耦合作用(Coupling)——是兩個或多個物理量之間,產生了相互作用。這個相互作用,是物理上可以測量的效應,這個效應的強弱可以用耦合常數來表示。那麼,力是相互作用,也就是耦合作用,於是力的強弱可以用耦合常數來表示。

耦合常數(Coupling Constant)——是量子論中,相互作用強度的一種度量。例如,電荷就正比與電磁力的耦合強度,而電磁力的耦合強度使用「精細結構常數」來表示。

精細結構常數——是一個數字,表示電子在第一玻爾軌道上,其運動速度和真空中光速的比值(近似為137.03599976)。

並且同時,希子也會從希格斯場的振動中,被量子化激發(類似電磁場產生光子),通過自耦合而獲得質量。

量子化激發——根據量子場論,所有萬物都是由一個或多個量子場製成,每一種基本粒子是其對應量子場的微小振動,就如同:光子是電磁場的微小振動,夸克是夸克場的微小振動,電子是電子場的微小振動等等。

由此可見,如果希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斯場也就應該存在,同時希格斯機制也就可以被確定基本無誤了。

所以,上帝粒子——希子的確認,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對希格斯場與希格斯機制的確認——而就是對微觀質量(即靜質量)起源之謎的最終解答。

那麼,根據標準模型理論(Standard Model),宇宙空間中的各處都充滿了希格斯場,並且希格斯場是源於——希格斯機制應用了自發對稱性破缺,才使基本粒子獲得了質量。

自發對稱性破缺

那到底什麼是,自發對稱性破缺呢?

自發對稱性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是指某些物理系統,遵守自然規律的某種對稱性,但是其系統本身卻不具有這種對稱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拋硬幣系統,正反面是等概率的——這是自然規律(即由數學描述)的對稱性,而一旦拋出硬幣落地,正反面就確定了——此時系統本身(即物理現實)的概率就不對稱了。

那麼,拋硬幣系統,就是遵守自然規律的對稱性,但系統本身運作卻不具有這種對稱性。也可以理解為,數學(描述物理系統)上的對稱性,在物理現實中,可能會不具有這種對稱性。

可見,自發對稱性破缺——是確定性,從概率的對稱性中,隨機顯現出來,形成不對稱性的過程——這就像是一個特定的現實,從數量巨大的一系列的可能性中,隨機選擇拼湊而來,如同上帝擲骰子的過程一樣。

然而,無限次拋硬幣的統計結果,正反面又會是對稱的了。

由此可見,我們的世界——是對稱中有不對稱,不對稱中有對稱,這完全取決於整體與局部的相對視角,即:從不對稱的局部,上升到整體就會對稱,再繼續上升到局部,就又會不對稱,如此隨著視角的上升——整體與局部的不斷變化——而如此往復。

場與粒子

事實上,在量子力學裡,真空並不是沒有任何物質的空間,而是充滿了場與虛粒子的。

其中,虛粒子是無質量、無法直接觀測到的粒子,但它會持續地隨機生成,或湮滅於空間的任意位置,產生可觀測效應,即量子效應(注意只要能夠直接觀測到粒子本身,就是實粒子,而不是虛粒子)。

而場,理論上它是充滿了整個宇宙的量,可以用數學上的一個函數描述——可見它並不是時空,是定義在時空上的函數。

場,有不可觀測的時候,但由於量子漲落,它又會出現可以觀測的時候(即通過相互作用來呈現)。所以,場充滿了宇宙,其實是充滿了,可觀測和不可觀測狀態的疊加狀態,並會隨機的展現出一個狀態。

量子漲落——是指在空間任意位置,能量的暫時變化,也稱量子真空漲落。從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導出這結論。

那麼,量子真空,就可以理解為場的真空態——是場能量最低的狀態,此時場是不可觀測的,而可觀測的狀態,也就是有粒子的狀態——稱之為場的激發態。

由此可見,場的激發態產生了(實)粒子,所以可觀測,場的真空態只有虛粒子,所以不可觀測。

而所有場和粒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場與物質粒子,如電子場與電子;另一類是規範場與規範粒子,如電磁場與光子。

於是,場就可以看成是,同類型粒子的集合,而場中的微小振動(即量子化激發),就產生了一類粒子,就如:電子是電子場的微小振動,光子是電磁場的微小振動。

希格斯機制的應用

在溫度(能量)特別高,即超過大統一溫度的時候,宇宙中充滿遍布了——四種無質量規範玻色子和一個希格斯場。

大統一溫度——大約是10^29K,對比起來,太陽中心溫度僅為10^7K。

而希格斯場的能量性質和形式,由希格斯勢(函數)描述——它就像一個墨西哥草帽,在草帽頂部能量(勢能)最大——具有旋轉對稱性,在草帽底部能量(勢能)最小——不具有旋轉對稱性。

想像,墨西哥草帽的帽頂有一個圓球,此時圓球具有旋轉對稱性——對於繞著帽子中心軸的旋轉,圓球的位置不變。而圓球滾落至帽底的任意位置,不具有旋轉對稱性──對於繞著帽子中心軸的旋轉,圓球的位置會改變,除非旋轉2π(即360度)的整數倍。

如果說草帽——是希格斯勢,那麼圓球——就是希格斯場,即:圓球的能量分布是一個草帽的形狀。並且,圓球處在帽頂,即勢能最大,圓球處在帽底,即勢能最小。顯然,如果能量足夠大,圓球就可以維持在頂部——代表其勢能最大,但如果能量不足夠,圓球就會很容易滾落到底部——代表其勢能最小。

於是,當溫度(能量)下降,直到低於大統一溫度的時候,希格斯場的能量(如草帽),就很容易自發的下降(如圓球的滑落),而在能量最低的時候(如圓球來到草帽底部),希格斯場不具有對稱性(如圓球不具有旋轉對稱性)。

因此,我們可以說,希格斯場在帽頂,此時希格斯勢描述的物理系統,具有對稱性——這代表著自然規律的對稱性;而希格斯場在帽底,此時希格斯勢描述的物理系統,其對稱性就被打破了。

而在物理現實中,隨著溫度下降,希格斯場總會趨向最低能量態,即自發抵達量子真空態。以數學來表述,希格斯場的量子真空態——就是在數學表達上的真空期望值(場可以用數學函數描述)。

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就是希格斯場在最低能量態的平均值。

顯然,希格斯場的量子真空態並不唯一,就如圓球可以來到帽底的任意位置——這對應了無窮多個(具有相同能量)簡併的最低能量態,但在這無窮多個的可能性中,只有一個最低能量態會被隨機到。

簡併(Degenerate Energy Level)——是指對於一個物理體系處於一個能級,所對應的可能的狀態和相應波函數,並不是唯一的。

而一旦最低能量態被隨機到,希格斯場(如圓球)的旋轉對稱性就會被打破——造成自發對稱性破缺。

那麼,重要的是,最低能量態(只要時間足夠長)就一定會被隨機到,因為溫度下降,高勢能會自然趨向低勢能(如圓球的滑落)。而這以數學來表述,就是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不等於0。

由此可見,是溫度下降到一個特定值,讓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不等於0,從而導致了自發對稱性破缺的發生。

也就是說,理論上存在無數個可能的量子真空態,並且這些真空態在整體上是對稱的,但物理現實只能選擇一個,成為局部態,從而讓量子真空的整體態,出現對稱性破缺。

那麼,自發對稱性破缺,意味著什麼呢?——從隨機到確定,概率給出結果,可能性變成現實,虛幻從虛無中湧現,即:希格斯場可以與粒子產生耦合作用了,而正是耦合作用,讓粒子獲得了質量。

於是,再接下來,希子就從希格斯場的振動中,被量子化激發,通過自耦合獲得質量。

再然後,四種無質量的規範玻色子,其中一個繼續保持無質量——就是光子,另外三個會與希格斯場耦合,產生了W和Z玻色子,即:W+、W-、Z0三個有質量的規範玻色子。

由此可見,規範玻色子——膠子和光子沒有質量,是因為它們與希格斯場不耦合。

與此同時,無質量的費米子(夸克與輕子),也會通過與(無處不在且真空期望值不等於0的)希格斯場,發生湯川耦合,從而獲得質量。

湯川耦合(Yukawa's Interaction)——在粒子物理學中,用來描述標量場與狄拉克場之間相互作用的量。

並且,湯川耦合是不同於,W和Z玻色子的耦合機制的(注意湯川耦合提出的時候,希子還沒被發現)。

希格斯機制,可以促使其他種費米子獲得質量。對於為什麼每一種費米子,都有其特定的湯川耦合常數,希格斯機制並沒有給出任何說明。標準模型裡的自由參數,大多數都是湯川耦合常數。

最後,希子的自耦合,又是不同於前兩種耦合的——因為希子是唯一不依賴於希格斯機制,來獲得質量的。

質量是與希格斯場的耦合

為什麼粒子與希格斯場耦合,就會獲得質量?

試想,在希格斯場具有對稱性,還沒有激發出希子的時候,場裡充滿了虛粒子,不可觀測也不會與任何粒子耦合(即相互作用)。而希格斯場的對稱性被打破,希子激發於場的微小振動,此時虛粒子湧現了可觀測的——奧妙又玄妙的量子效應。

那麼此時,希格斯場就可以與其它粒子產生耦合作用了。

顯然,耦合有大小,即強度,稱為耦合強度——可以理解為一種類似於電荷與色荷的東西,其大小與相互作用粒子的性質、類型、末態相空間等因素相關。

耦合強度可以使用耦合常數及多種因素一起來度量,其結果呈現了一種概率,即:耦合概率越大,耦合強度就越大。

相空間——在數學與物理學中,是一個用以表示出一系統所有可能狀態的空間;系統每個可能的狀態都有一相對應的相空間的點。

由此可見,處在希格斯場中的粒子,如果可以與場發生耦合,就會源源不斷的發生相互作用——就像在水中運動的物體,會受到水分子的阻力一樣,並且物體質量越大,運動受到的水阻力就越大,此時水阻力帶來的就像是,物體的慣性質量一樣,是阻礙物體運動狀態的度量。

於是,宇宙中的遍布的希格斯場——就像是「粘稠的濃湯」,把質量以概率(即耦合強度)的形式,賦予其中的——規範玻色子(W和Z玻色子)和費米子(夸克與輕子),然後這些粒子複合構建了上層的一切物質。

也就是說,質量最根本的來源,是希格斯場通過希格斯機制源源不斷——「用概率生成的」。

並且,這個概率越大(即耦合強度越大),質量就越大,概率越小質量就越小。顯然,不同基本粒子的質量不同,就是因為與希格斯場的耦合概率(即耦合強度)不同。

那麼,在標準模型裡,如果溫度足夠高(超過大統一溫度),物理系統的電弱對稱性沒有被打破,則所有基本粒子都不具有質量。

也就說,只有能量的高溫系統,是不具有質量的——這就是大爆炸的時刻。

此時,電弱作用力與強作用力會統一為電核作用力(Electronuclear Force),傳遞電弱作用力的玻色子(光子)與傳遞強作用力的玻色子(膠子)的任何特徵性質也都煙消雲散,它們的物理行為完全一樣。

而如果溫度低於一個臨界值(即大統一溫度),希格斯場就會變得不穩定,隨即發生躍遷至最低能量態(即量子真空態);接著,整個物理系統的連續對稱性因此被自發打破,從而W和Z玻色子、費米子就會獲得質量——這就是大爆炸之後的冷卻時刻。

此時,不同的粒子與(不同強度的)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而粒子的質量,就是由這相互作用(即耦合強度)所決定。這樣「W和Z玻色子、夸克與輕子」等等,分別獲得其特定的質量,而「光子、膠子」也因此不擁有質量。

由此可見,高溫是能量,低溫是質量,從高溫到低溫的冷卻過程——就是從能量到質量的轉化過程,不過在溫度未抵達臨界值的時候,此時溫度下降的過程不會產生質量。

複合粒子的質量

事實上,像質子、中子這類複合粒子的質量,只有約1%是歸因於——將質量賦予夸克的希格斯機制,剩餘約99%則是——夸克的動能與膠子的能量。

例如,三個夸克被膠子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質子,其中膠子負責傳遞強核力,沒有質量。但我們會發現,三個夸克的質量加起來約5MeV,卻遠遠小於一個質子的質量約938MeV,可見大約只佔5%的比例。

那麼,質子除了夸克貢獻的質量以外,其它95%的質量,其實就是來自於各種運動產生的——動質量(即由E=mc^2得出的,能量等效的質量)。

第一,夸克和膠子、膠子和膠子在強互相作用,這是強核力的傳遞過程,這個過程產生的能量,貢獻了一部分動質量。

第二,夸克和膠子的自旋角動量,貢獻了一部分動質量。

第三,夸克和膠子由於夸克禁閉,被困在在狹小的空間內,根據不確定性原理——位置可能性越小,動量可能性就越大——於是,這些動量產生的動能,又貢獻了剩下的動質量。

由此可見,我們測量微觀粒子——尤其是複合粒子的質量時,其實測得大部分都是相對質量,並且其中99%的都是動質量,只有1%的是(靜)質量。

甚至像光子的質量,100%都是動質量。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萬物質量的起源_瀟湘晨報數字報
    本報第一時間採訪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廖益教授和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張宏浩,為大家解讀兩位獲獎者這一歷史性的貢獻。    瀟湘晨報:能否請您給讀者用通俗的語言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    廖益:希格斯玻色子是以物理學家希格斯命名的一個粒子,電中性,質量大約相當於130個質子的質量。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揭示,任何兩物體之間都有引力作用,其方向沿兩物體 (質點 )連線,大小與兩物體質量 m1和 m2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 r的平方成反比: F = GN m1m2/r 2,其中 GN為萬有引力常數,質量 m1和 m2是引力之源,反映引力作用的大小,稱為「引力質量」。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均是對「物質的多少」這一關於質量的基本內涵的刻畫。
  • 該死的粒子,賦予萬物質量,然後才有輝煌世界
    又有誰能想到進化,以及那些物理學家們在竭力探求,而由我在為您效勞時小心隱藏起來的東西呢?」上帝努力止住自己的笑容,原諒了希格斯,並提升了他。上面這番調侃,出自愛開玩笑的美國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1922-2018),在其於1993年出版的《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麼是問題?》一書。
  • 英科學家發現「上帝粒子」跡象 系萬物質量之源
    「該死的粒子」或「上帝粒子」無論大千世界多麼豐富多彩,組成它的物質都是由夸克、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之間存在著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四種自然力的相互作用。然而,物理學家一直力圖找到把四種自然力統一起來的途徑,以證明宇宙具有一種基本的統一性。
  • 上帝粒子被發現,破解物體質量和宇宙大爆炸之謎指日可待
    從微觀角度出發,我們這個世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很多人都認為原子就是粒子中最小的一級,其實不然,「上帝粒子」才是。為什麼要叫上帝粒子?科學家們對這種粒子抱有足夠的期望,認為它的強大就像上帝一般,才叫它上帝粒子,它真正的名字叫做希格斯玻色子,簡稱希子。上帝是基督教的至高神,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創世主,世界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毀滅也是由上帝決定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中最小的粒子,原子都是它組成的。有了原子才會有分子。
  • 「上帝粒子」有助於解釋質量起源
    本報訊(記者楊蕾)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鍾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紮實。」
  • 尋找萬物的本源:質量從何而來?
    而後來的科學家更狠,直接用上了高能粒子加速器,用「野蠻衝撞」的形式去想要撞開質子。在一次次碰撞當中,他們硬是撞出了一個「粒子動物園」,前前後後發現了上百種粒子,最後構建起了一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基本粒子和質量只是越撞,物理學家越迷糊。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按照「原子論」的說法,也就是物質都是原子構成的。
  • 上帝粒子與物質質量的起源
    如果沒有這個場存在,所有粒子(無論是物質粒子還是力粒子)都是默認的無質量的二維粒子,並且都會以光速運動。毫無疑問,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不會有質量了,也不會有物質實體的產生,不會有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宇宙,不會有星系、恆星、行星、生命,更不會有人類。
  • 如何向孩子解釋上帝粒子、質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
    偉大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很多種基本粒子,確切地說有62種。這62種基本粒子中的一種叫做希格斯玻色子,它是物質質量之源,也叫上帝粒子。」孩子:是不是說基本粒子是最小的東西,它們組成原子。其中之一是希格斯玻色子?」大人:「是的!」
  • 如果宇宙萬物都有引力,那麼和引力有關的質量從何而來?
    因為根據物理學家牛頓的說法,萬物皆有引力。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前都會存在這個力,而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這個力就會越大。但是根據近代物理的中,引力和我們平常生活中力不一樣了。但是任然和質量有關,因為質量會使時空結構發生彎曲。當空間被扭曲以後,就是引力的表現了。就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的質量是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以上。所以當太陽的質量壓在空間上的時候,就會將空間壓成一個凹陷。
  • 希格斯玻色子讓萬物擁有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讓萬物擁有質量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3.10.09 星期三     標準粒子模型理論中共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正是該理論依賴的基石。作為物質的質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連接著粒子獲得質量的領域。
  • ...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如何讓質量無中生有?| 量子群英傳
    雖然有人將其稱之為「上帝粒子」,但希格斯粒子與上帝,或者與上帝的存在與否,毫不相關。事實上,它的意義是為大多數物理學家所認可的「標準模型」理論中其它的基本粒子提供了一個「質量來源」的機制。回到前面說的質量問題:規範理論中粒子質量都為0,但現實世界中存在很多有質量的粒子。「這些質量可能是來自於自發對稱破缺?」——這就是希格斯機制的想法。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希格斯聽從建議,在自己發表於1964年10月19日、只有兩頁半篇幅的論文中加了一則註腳,表示注意到了他們的論文;又在正文中添加了最後一段,提出存在一種粒子場,並預言存在另一個有質量且自旋為零的玻色子的可能性,即存在希格斯場的量子粒子的可能性。這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粒子,就是著名的希格斯玻色子。
  • 質量是什麼?愛因斯坦答,能量丨科學家:再加上「上帝粒子」
    並非危言聳聽,分割到最後,你會發現什麼都沒有,就像給洋蔥剝皮,剝到最後發現洋蔥是空心的,物質也是這樣。這有點腦洞大開,但是2013年歐洲核子中心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意味著物理標準模型在50多年後得到了驗證。
  • 上帝粒子「惡毒」本性 原稱「該死的粒子」
    又有誰能想到進化,以及那些物理學家們在竭力探求,而由我在為您效勞時小心隱藏起來的東西呢?」   上帝努力止住自己的笑容,原諒了希格斯,並提升了他。   這番調侃,出自愛開玩笑的美國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的《上帝粒子》一書。他這番20年前的「預言」真是靠譜——「苦海」裡遨遊良久的希格斯終於獲得「提升」,摘下了諾貝爾獎的桂冠。
  • 微觀世界的「上帝粒子」是怎麼一回事,它和「上帝」有沒有關係?
    希格斯說,多年前有人在撰寫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文章時,由於覺得這種粒子實在太難找到,便開玩笑地將其稱為「上帝詛咒的粒子」。但後來某位編輯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就將其改成了「上帝粒子」。所以,「上帝粒子」是對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希格斯粒子的風趣稱呼。 希格斯說,科學家們在進行嚴肅討論時都不用「上帝粒子」這個名稱,但它的確非常吸引普通公眾的眼球。
  • 從理論與實驗角度解讀: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
    事實上,假設是可以修改的,如果非要假設光子有靜質量也行,只不過受其影響的理論都要做出相應的修訂。而這些理論,目前在光子沒有靜質量的假設之上工作的很好,也得到了大量實驗的驗證。那麼,為什麼最開始會假設光子沒有靜質量呢?
  • 上帝粒子是什麼?
    我們可以想像每塊積木都是由數以億計的粒子構成的,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認識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再到對未來粒子物理學發展的暢想,這是一次獨特而美妙的探索之旅!雖然積木的類比並不能完美地描述自然,但是卻能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宇宙的全景。那麼上帝粒子到底是什麼呢?
  • 天殺的上帝粒子與物質質量的起源|展卷
    但是格拉肖現在遇到了和楊振寧和米爾斯一樣的問題,這一量子場論認為的W粒子和Z粒子都是無質量的,就像光子一樣。如果試圖通過「手動」增加質量來憑空捏造一些方程,那麼這一理論就無法重正化。所以又是一樣的問題,我們明知道弱力的載體一定是有質量的粒子,但是從理論推出的結果是無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