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天氣,火熱的心情。今天12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裡,銀屏閃爍,緊張有序。
充分準備,迎接歷史性時刻
這個牽引神舟、護送嫦娥的中國航天飛行控制「神經中樞」,將見證中國航天的又一個歷史性時刻——首次行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出徵太空。
「30分鐘準備!」12時11分,調度聲響起,現場科技人員對任務流程、參試系統、試驗文書進行最後檢查。通過大廳巨幅大屏的兩側顯示著發射塔架的實時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地面人員正在有序撤離。
此刻,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總師崔曉峰坐在指揮席,臉上看不出太多的緊張。儘管此次任務狀態新、飛控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但前期充分、全面的準備工作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在任務前的最後幾分鐘,他還笑著與身邊的同事相互加油打氣。
此前,在任務準備階段,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牽頭組織,完成了內場遙操作聯試、無線聯試、深空接口聯試和測控通信系統聯調,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和信息收發的正確性。發射前,他們集中開展了關鍵飛控過程協同演練,檢驗了系統間的接口和飛行程序的正確性,也驗證了測控團隊具備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能力。
大廳裡敲擊鍵盤的聲音此起彼伏,所有人都專注地緊盯眼前的工作,不敢有一絲懈怠。
「1分鐘準備!」12時40分,調度口令再次想起。期待已久的時刻,已經從分鐘臨近至秒鐘。
「10、9、8、7……點火!」12時41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大屏上,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赤焰熊熊燃燒,照映著騰飛的夢想,點燃了所有人的興奮與雀躍。
接好「第一棒」,精算入軌參數
「發現目標!」「遙測正常、跟蹤正常!」來自測控站的報告聲接連傳來,飛控大廳裡的科技人員有的緊盯電腦屏幕,有的關注大屏實時畫面,有的根據實時數據緊張測算,各個崗位各司其職,像不同的樂手在共同演奏一曲交響樂章。
在大廳的巨幅屏幕上,顯示著實時的任務數據、主要測控站點信息、實景圖像等,根據實時數據模擬的三維動畫也在不斷地動態更新,為現場決策提供參考。
「助推器分離!」
「拋整流罩!」
「火箭一二級分離!」
「器箭分離!」
按照預定時間,各項動作圓滿順利,調度口令一個個傳來,大廳裡一次又一次響起掌聲。
這時,領航「天問一號」的接力棒交到了北京中心手中。在飛控大廳旁的第二指揮廳裡,北京中心總師、軌道專家謝劍鋒正帶領團隊飛快地計算著探測器的入軌參數。這是接力棒的「第一棒」,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棒。探測器是否入軌成功,這一棒跑得是否順利,都取決於他們的計算結果。
大屏上的測站區域不斷閃爍,模擬三維動畫和實景相機拍攝畫面相互切換,所有科技人員都在等待軌道計算結果。
13時17分,探測器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約5分鐘後,總調度劉建剛的聲音再次傳來:「太陽帆板展開,工況正常!」大廳裡掌聲再次響起。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入軌後,將要經歷漫長的地火轉移階段才能到達火星的引力影響球。在這一過程中,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要對探測器進行不間斷測控,牽引其按照預定軌道運行,在多個關鍵時間節點進行軌道控制,保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能夠在正確的時間順利被火星捕獲
今年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此前曾有多個國家和組織宣布發射火星探測器,但截至目前僅剩美國、阿聯和我國確認繼續實施火星探測任務,再次印證了探火的複雜性和高難度。我國「天問一號」任務首次發射即要實現「繞、著、巡」,更對飛行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為此做了大量充足的準備工作,有信心有決心從這一刻起,為我們的火星探測器精心護航,向「火」而行、載夢星河!
作者:李瀟帆 韋琳可宋星光 鄭蔚
攝影:王永亮
編輯:趙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