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團隊副總師趙煥洲 七個多月守護天問 向「火」而行

2020-08-27 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目前飛行狀態良好,能源平衡、工況正常,地面測控跟蹤穩定,飛行控制和數據接收有序通暢,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探測器已脫離地球引力影響範圍,進入行星際轉移軌道,飛離地球超過150萬公裡。

7月2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團隊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試驗隊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獲取了地月合影;8月2日,飛控中心精準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位於北京北郊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飛控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副總師趙煥洲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說,「發射成功是一個完美的開局,後面還有漫長的探測器奔火飛行之路,包括火星軌道捕獲、探測成像、著陸控制等,都由北京飛控中心接棒負責,全力以赴護送天問一號抵達火星。」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團隊副總師趙煥洲

首次操控獲取地月合影 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並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入軌後,將要經歷漫長的地火轉移階段才能到達火星的引力影響球。在這一過程中,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要對探測器進行不間斷測控,牽引其按照預定軌道運行,在多個關鍵時間節點進行軌道控制,保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能夠在正確的時間順利被火星捕獲。

7月2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團隊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試驗隊密切配合,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地月合影。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8月2日7時0分,在飛控中心的精準控制下,天問一號又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沿著正確的路線飛向火星。

飛控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副總師趙煥洲2018年接到了「天問奔火」的飛控任務,組建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後,2019年10月和2020年2月至3月的任務準備階段,飛控中心組織完成了內場遙操作聯試、無線聯試、深空接口聯試和測控通信系統聯調,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和信息收發的正確性。「這次任務中,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擔任指揮決策中心、控制計算中心、數據處理中心、信息交換中心和飛行器長期管理中心的職能。探測器的引導、控制、地火轉移軌道控制,火星環繞捕獲控制,火面遙操作控制和環繞器運行管理等,簡單地說,從天問一號起飛後的2167秒,到壽命結束,所有的控制工作都由我們完成。」趙煥洲對記者介紹說。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團隊副總師趙煥洲在工作中

距離遙遠難以實時操控 「每個動作都要萬無一失」

「天問一號」面臨的是100多倍於地月的距離,一次任務實現「繞、著、巡」的三個目標,跨越式突破註定會帶來更多更新的難題,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任務型號團隊來說,必須要攻克眾多新變化和隨之而增加的應急處置難度等諸多挑戰。

碩士畢業於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的趙煥洲已經在北京飛控中心工作了17年,從神州6號到神舟11號,趙煥洲都是一線的任務骨幹。談起這次的任務,趙煥洲說:「以前我們多次發射過月球探測器,但是月球畢竟不是深空,很多情況還比較熟悉,相關的經驗我們也積累的比較充分,所以基本上發射月球任務我們都是有百分百的信心的,火星雖然我們準備很充分,也有百分百的信心,但是對於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的情況,我們還是沒有經驗,畢竟在中國是第一次。」

「以前都是飛地球軌道,火星軌道我們沒飛過,所以如何測定軌道、進行預報、控制、計算等,實際情況總會和預案會有一點出入,所以這方面就是我們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這是第一個難點。第二,因為探測器離地球很遠,在幾億公裡的量級上,這個量級,光速跑一個來回都要十幾分鐘,所以我們發一個指令上去(電磁波就是光速),探測器收到指令就需要10分鐘左右,然後它執行了再傳回來又得10來分鐘。在以往的月球探測中都是閉環控制,但現在這種方式叫做 『開環控制』,這也是關鍵技術,所以我們前期對此也進行了很多的研究、試算、驗證等工作。」

「第三,火星的下降著陸也是一個關鍵技術。月球沒有大氣層,沒有風,從空中往下落的時候,打開減速發動機,一點點慢慢往下落就行了。但火星有大氣層,熱量的變化會引起風的流動,帶來很複雜的力學模型。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安全地落下去,要經過精心的設計,評估火星大氣的條件,並在探測器本身的設計上增加一些應對大氣層的減速效果,設計出來後,我們還要在地面經過模擬仿真的實驗驗證,才能最後確定方案和實施程序。

最後,我們還要在火星上開啟火星車進行巡視勘察,到處走一走。火星表面有風和揚塵,會把發電的太陽帆板蒙上一層土,降低發電能力。這是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的一個難點。另外,火星的地形比月面要崎嶇多了,石塊也多,有硬的有軟的,像咱們開車一樣:路況複雜,對駕駛員的要求就高。並且由於離地球太遠了,出現什麼情況,我們在地面飛控中心這邊實時處置也來不及,所以就是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要確保萬無一失,不能有任何風險,因為實時處置來不及。」

北京飛控中心工作人員

「火星探測的難度要遠遠高於載人航天」

「從飛控實施本身來說,火星探測的難度要遠遠高於載人航天。」趙煥洲介紹說,在接下來七個月左右「天問奔火」的時間段裡,首先的難點在於「地火軌道」的飛行。「因為以前沒有飛過,沒有任務樣本,都是基於理論分析計算得出來的一些結論。雖然國外都有成功的經驗,但畢竟是別人的經驗,自己沒有做過,就只能說大概知道會碰到什麼情況。地火轉移過程中的關鍵節點的控制,比如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一個控制,修正軌道偏差,讓它能瞄得更準。另外,由於飛行時間很長,探測器還要定期做一些『狀態巡檢』,就跟咱們人定期要進行體檢一樣,如果有問題,爭取早發現、早解決。」

「近地系統的航天飛行,問題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處置,而『奔火』,最擔心的就是在飛行控制的過程中出什麼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不能及時預防而造成不好的結果。這方面,我們做了100種預案,就是發現各種各樣的情況要怎麼處理,這些都要設計出來,並且在任務準備階段要進行仿真、實算、驗證等工作。所以要在任務準備階段,把所有的這些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要想到、想透,並且方案要做深做細。」

從高考學霸到航天一線骨幹 「為我國航天事業感到自豪」

趙煥洲1979年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從考高中的時候起,就與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我記得當年中考的考題裡就有我國要開始載人航天等的內容,我們那時候的語文課本,還有一篇文章叫《飛向太平洋》,說中國發射衛星,我就覺得航天很好。當時也從電視新聞裡感受到,我就一直對航天特別嚮往,覺得特別高大上。」

趙煥洲在當地重點高中就讀,1998年高考,吉林省的重點線是540多分,趙煥洲考了620多分,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碩士畢業後,趙煥洲就來到北京飛控中心工作,從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一號,到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嫦娥一號至四號的任務等,趙煥洲都是一線骨幹,這一幹,就是17年。

「今年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中國航天在50多年裡已經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基礎、專業隊伍、基礎設施等等;在月球探測領域,從2013年到現在的13年裡,我們對地外天體的探測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特別是『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應該說,在行星表面的降落和巡視探測技術,我們是完全掌握的。所以,對火星一次實現『繞、落、巡』,從可行性、技術基礎、關鍵技術、飛控人才隊伍,這些都是沒問題的。」

文 圖 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 通訊員 宋星光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程依倫

相關焦點

  • 守護「天問」向「火」而行
    7月2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團隊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試驗隊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獲取了地月合影;8月2日,飛控中心精準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位於北京北郊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 向「火」而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探火目擊記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郭文彬 攝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郭文彬 攝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題:向「火」而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探火目擊記作者 韋琳可7月23日12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裡,銀屏閃爍,緊張有序。
  • 精心護航向「火」而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擊記
    今天12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裡,銀屏閃爍,緊張有序。——首次行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出徵太空。此前,在任務準備階段,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牽頭組織,完成了內場遙操作聯試、無線聯試、深空接口聯試和測控通信系統聯調,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和信息收發的正確性。發射前,他們集中開展了關鍵飛控過程協同演練,檢驗了系統間的接口和飛行程序的正確性,也驗證了測控團隊具備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能力。大廳裡敲擊鍵盤的聲音此起彼伏,所有人都專注地緊盯眼前的工作,不敢有一絲懈怠。
  • 天問一號飛行路程1.6億公裡 「向火而行」路上他們做了什麼?
    看這些航天人是如何守護天問一號的!原標題:天問一號飛行路程1.6億公裡 「向火而行」的路上他們做了什麼?2020年9月20日23時許,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順利完成對天問一號的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
  •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全力牽引「天問」奔火之路不迷航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作者:李瀟帆 宋星光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順利升空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接過接力棒,將在接下來的數月內全力護送「天問」抵達火星。  據介紹,火星探測器發射入軌後,將要經歷漫長的地火轉移階段才能到達火星的引力影響球。
  • 天問一號已飛行1.6億公裡,「向火而行」路上他們做了什麼
    2020年9月20日23時許,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順利完成對天問一號的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從7月23日發射至今,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在這期間,天問一號與它的飛行控制團隊之間都發生過什麼故事呢?定下一個小目標,先飛它一個億!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西工大航天人
    圖自人民日報官微「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計算機應用專業,1987級校友餘同學,參與火星探測系統集成相關項目檢測技術與儀表專業,1988級校友李同學,擔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自動控制專業,1993級校友何同學,參與探測器計算機模塊研發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2006級校友王同學
  • 天問奔火,我國邁出了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的話,天問一號將在太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到達火星
    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天問奔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的話,「天問一號」將在太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星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7月23日中午,長徵五號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發射升空2000多秒後達到每秒11.2千米的速度,探測器與火箭順利分離。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是湖州人
    7月27日,飛向火星的第四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按下了快門,向地球發回了第一張珍貴的地月合影。而天問這個5噸重的「小胖子」能在每天3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改變姿勢拍照並傳輸,背後是高科技的支撐。這張珍貴的地月合影背後,飽含著一位湖州人和她所帶領的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她叫張玉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 湖南老鄉給「天問」加油供電!「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旅程歷時7個月
    2300多年前,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天問》長詩,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2300多年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體現著跨越兩千多年的不懈求索。此間,人們火星探測共40餘次,成功24次,通關概率僅一半左右。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奔火,而「天問一號」背後,是肩負了祖先重託,接續著科學求索的湖南人。
  • 「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如皋籍航天人王成又一次見證了歷史——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團隊副總師王成是咱城北街道復興村人  2000年,王成考入了裝甲兵工程學院(軍校),200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工作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北京飛控中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團隊副總師王成。  王成的母親還向我們介紹了王成工作的情況。
  • 「天問一號」飛行路程1.6億公裡 「向火而行」的路上他們做了什麼?
    2020年9月20日23時許,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順利完成對天問一號的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  從7月23日發射至今,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在這期間,天問一號與它的飛行控制團隊之間都發生過什麼故事呢?
  • 火星探測空間站開建2021中國航天大幕開啟
    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火星約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預計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
  • 火星探測 空間站開建 2021中國航天大幕開啟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火星約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 從「嫦娥飛月」到「天問探火」,哈工程成就這位「雙料」副總師逐夢深空
    主要研究領域是空間機器人、太空飛行器控制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2014年獲得「嫦娥三號有突出貢獻者」稱號及國防科工局技術進步特等獎。相繼擔任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四號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師。
  • 走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新華社記者才揚攝【一線講述】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
  • 奔向火星!「天問一號」需要飛多遠?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 計劃今年進入環火軌道並著陸火星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今天(1月3日)6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約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在航天專業術語中,為了減少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正確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變軌控制稱為修正。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既然已經到了火星軌道,為何還要繞飛數月而不是直接落「火」呢?原來,這個階段的繞「火」飛行,就是為了給地面控制環繞器上的高分相機對首選著陸區進行詳細勘察,並拍照成像。經歷多圈精準成像後,我們看清了「落腳點」,才能更好地控制「天問一號」準確著陸到理想區域。
  • 飛行突破4億公裡後,天問一號即將去火星過年!網友:快看看能不能種菜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月3日6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約830萬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即火星環繞、火星著陸、火面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