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太多的月亮的故事了,家喻戶曉的有廣寒宮,嫦娥,吳剛伐桂,希臘神話的月神阿爾忒彌斯,埃及神話裡的月神孔蘇。
很喜歡這句太白詩: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不知道你們對月亮的來歷有多少了解,對月亮有幾分感情。
其實歷史上有關月球的起源大致可歸納為三種:地月同源假說,俘獲理論,大碰撞理論。
而最新的大碰撞理論,被認為是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因為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
地月同源假說
這種假說被科學家稱為冷凝理論,科學家認為早期地球很不穩定,遍布熔巖,且自轉飛快,由於速度太快,一部分溶焰被甩出去後冷凝,慢慢形成月球。
還有人認為太平洋是分裂出去的月球留下的疤痕,後經科學考證,對比月球地質結構及同位素組成後,發現和月球差異太大。不能自圓其說。
地月同源假說認為月球和地球是母子或姐妹關係,它們同時出生於星雲的同一區域。
地月母子關係說的是地球形成時,由於太陽引力和離心力,有一部分物質與地球分離,這部分分離的物質漸漸形成月球。
地月姐妹關係說的是地球形成時,很多金屬元素粒子進入地球內核中,地球周圍殘留的非金屬物質漸漸堆積,逐漸形成月球。
地月同源假說沒有解釋地球和月球密度的差異,且沒有解釋月球為何圍繞地球軌道運行,所以該理論有一定的缺陷。
俘獲理論
俘獲理論認為,月球和地球是相互獨立的兩個星球,剛開始地球和月球處於太陽星雲的不同位置,因此地月化學成分不同,有一天,當月球運行至地球附近時,被地球引力所捕獲,最終成為地球的一顆衛星。
經過最近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對地球和月球的化學構成的分析表明,地球和月球的化學成分高度相似,且推測地球和月球形成於同一時期,所以該理論也有一定的缺陷。
大碰撞理論
和上述兩個理論不同,大碰撞理論認為,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在45億年前撞擊地球,碰撞後產生的碎片逐漸聚集起來形成了月球。
這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地球和月球的化學成分非常相似的特點。
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支持該假設,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了該假設。
《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認為,月球是由人們想像不到的撞擊形成的,自20世紀以來,人們都支持月球是由火星大小的天體與地球擦邊而過,但最新研究認為,這種撞擊更像一把砸向西瓜的錘子。
但是也有科學家對這一理論發生質疑:
如果大碰撞理論是正確的,應該能在月球巖石中找到超過一半的碰撞天體的材料,但至今人們仍未找到。
現在研究人員將繼續研究月球的石材樣本,試圖找到更多線索。
關於月球的起源確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雖然如今科技發達了,我們也從月亮上取了樣本回來研究。但我們依舊無法全部了解月球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或許有一天等我們真正開始星際旅行的時候,會揭開月球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