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陳學雷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了,三位獲獎者分別是詹姆斯·皮伯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皮伯斯獲獎的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研究,而另外兩位因發現第一個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獲獎。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
「系外行星我似乎知道,但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研究』到底說了啥?「帶著這樣的疑問,大院er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陳學雷研究員。(以下根據採訪錄音整理)
1. 皮伯斯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他提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理論。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和勒梅特提出的。大爆炸模型描述了宇宙的原初時刻,大約140億年前,當時宇宙非常熾熱、密度非常高。從那以後,宇宙一直在膨脹,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冷。但是,其中的物理過程究竟是什麼樣子沒人知道。
上世紀60年代,Peebles進入這個領域,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小組裡做了相關的理論計算,預測在宇宙大爆炸時會產生一種光子,遺留到今天就是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雖然他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一理論的人(伽莫夫等人之前已經提出類似觀點),但是皮伯斯把計算方法、具體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研究。
同時,皮伯斯發展了一整套理論來描述宇宙的演化過程,這有助於解釋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比如星系怎麼形成、星系的分布疏密等問題。
使用他的理論模型,可以預測宇宙的形狀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物質和能量(下圖)。他的計算與之後的背景輻射測量非常吻合。從三個峰中可以得出結論,如果宇宙的31%(5%+ 26%)由物質組成,那麼69%必須是暗能量才能滿足對平坦宇宙的要求。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
2. 您覺得皮伯斯的貢獻是什麼?
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裡做了很多基礎性甚至是創始性的研究,幾乎相當於開山祖師。
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比如描述炸彈爆炸的過程,我們需要弄清楚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氣壓怎麼增高、如何驅動內容物產生衝擊波……,而宇宙大爆炸理論也是類似,雖然沒有衝擊波,但是也同樣有輻射的演化、物質在輻射的作用下運動。
(圖片來源: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皮伯斯的貢獻是提出了大爆炸的具體物理過程,找到了錯綜複雜物理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推演了宇宙演化的物理過程。也就是說,他的研究告訴我們宇宙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也能夠幫助我們預測宇宙將會走向何方。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