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北極探險:為一艘飛艇而建的巨型機庫

2020-10-06 玩紙

照片中,一艘銀色的巨型飛艇懸浮在一大片雪地上。飛艇的側面印著黑色的大寫字母,它們組成了一個單詞:ITALIA(義大利)。

飛艇一面朝海,三面環山。白雪皚皚的山峰把飛艇映襯得分外渺小,雪峰中的冰川在春日的陽光下閃閃發光,海面上到處是巨大的浮冰。

纜繩從飛艇的側面垂下,猶如昆蟲的觸角。一大群像細木棍一樣的人在下面等著下達給他們的命令。

飛艇的前面是一處巨大無比,看上去很奇怪的建築。沒有屋頂,但兩邊有牆,看起來像西方電影裡那種巨型木棧橋。建築的外面覆蓋著綠色的帆布。

但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時間回溯到1928年5月6日,地點是位於斯瓦爾巴北部的金斯灣。這片島嶼被稱作北極的門戶。挪威群島,以前叫斯匹次卑爾根,大致處在挪威和北極中間的海域。

在義大利設計師、北極飛行員、工程師諾比萊(Umberto Nobile)上校的駕駛下,從羅馬飛過來的「義大利號」飛艇剛剛結束飛行的最後一程,抵達金斯灣。諾比萊的任務是探索地球上最後一片大型空白區:北極。這位飛行員認為,還有一片面積大約相當於加拿大一半的區域,卻幾乎沒有人踏足過。

機庫利用巧妙的方式建起了30米高的木牆。

金斯灣這座造型奇特的建築是為飛艇修建的機庫。如果沒有它為飛艇遮擋北極的暴風雪,探險就不可能完成。

正是因為要修建大得能容納下這些龐然大物的機庫,才產生20世紀這些最引人注目的建築。類似的超大型建築有加利福尼亞州莫菲特機場的一號機庫、英格蘭卡丁頓皇家空軍的機庫和德國布蘭登堡的貨運機庫。

金斯灣這座機庫也不例外。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同類型建築之一。機庫長110米,寬34米,高38米,比空客A380窄,但比它長大約三分之一,也比它高。修建機庫使用的木樑連起來大約27公裡長。挪威工程師赫弗爾(Joh Höver)花了七天左右的時間,才找到這處足夠大的地方以安裝機庫。即便如此,「義大利號」也只是勉強能擠進去。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在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下爭分奪秒修建而成的。

在北極的冬天來臨之前,建築商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把建材從遙遠的羅馬運送到與北極咫尺之隔的這裡。然後,在接下來的冬季裡,只有32名工人參與機庫的建造。在此期間,冰雪讓這些島嶼與世隔絕,而且一天24小時都處在黑暗之中。

機庫必須在春天恢復飛行時建好。當時的探險家把它比作世界奇蹟。曾在1911年12月打敗斯科特(Scott),登上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寫道,「所有看到金斯灣這座機庫的人都會感到震撼。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這裡的條件比在任何地方修建這樣一棟建築都更困難。」

八十年後的今天,多名工程師都同意阿蒙森的看法。阿拉斯加大學安克雷奇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土木工程教授、北極施工專家楚貝克(Hannele Zubeck)說,「即便是在今天,在北極修建房屋也是一項挑戰。對20世紀20年代來說,建成這座飛機庫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情。」

挪威航空博物館(Norwegian Aviation Museum)高級策展人金尼爾德(Olav Gynnild)補充說,「機庫的很多方面都令人震撼,比如建築的大小,以及修機庫時需要準備好的系統。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同類型建築之一,當然也是北極地區最大的建築。」

其實,機庫的故事在諾比萊抵達金斯灣的三年前就開始了。1925年9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領導人墨索裡尼(Benito Mussolini)和代表挪威航空俱樂部的阿蒙森籤署了一份合同。義大利負責提供「義大利號」的姐妹飛艇「諾奇號」(Norge),並修建機庫和飛艇拴柱,這一切是後來被稱作阿蒙森-埃爾斯沃斯-諾比萊探險(Amundsen-Ellsworth-Nobile Expedition)所必需的。

工人爭分奪秒地趕著在環境惡化之前修好機庫。

這次探險是挪威、美國和義大利的三國聯合行動。探險隊員要乘坐「義大利號」從北冰洋的一邊,經由北極極點飛到另一邊。

儘管9月1日才籤合同,但索蘭德號船(the Sorland)10月17日就帶著修建飛艇拴住所需的水泥、鋼杆、大鋼螺栓和工程師赫弗爾(Joh Höver)到達金斯灣。赫弗爾的任務是為機庫選址。當時的氣溫已降至零下20攝氏度以下。

六天後的10月23日,阿勒克託號( the Alekto)也緊跟著運來600立方米木材、50噸鐵和設備、工具以及供30多名工人過冬的供給趕到了。船上的貨物中還有230升能讓人感到熱乎乎的白蘭地。

三天後,太陽消失。用來蓋住機庫的10000平米法國帆狀機庫布,在元旦那天一早送達。彼時,讓小島與世隔絕的冰已經開始破裂了。

「義大利號」是義大利飛艇艦隊的驕傲。

對木匠師傅阿里爾德(Ferdinand Arild)和他的工人們來說,幸運的是在那之前,金斯灣礦業公司(Kings Bay Mining Company)修了一條窄軌鐵路,以把煤炭從煤礦入口處運送到搖搖欲墜的碼頭。後來,那條鐵路被延長了大約400米,一直延伸到機庫所在的工地。然後,那些以前把滿車的煤炭從礦上拉到碼頭的馬匹,又把一車又一車設備從碼頭拉到工地。

在一張哥特氣息十足的照片上,機庫裡的幾盞燈照亮了黑暗。在大多數家庭還依賴煤氣燈的那個時代,這家礦業公司有一個發電廠,能夠在太陽下山時為他們提供微弱的電量。工人們睡在兩間溫暖的營房裡,那原本是為礦工修建的。

金吉爾德說,「用木材建機庫是因為比鋼材便宜,建起來也更容易,更快,還因為機庫並不打算永久性使用。」

「有時候溫度直接降到零下20 攝氏度以下。有時候只有零下5攝氏度,工具、材料甚至機庫的地面都被大雪覆蓋了。還有些時候,大風會讓工作變得危險,地面結冰變滑也會讓工作變得危險萬分。」

「儘管條件如此惡劣,工人一直在離地面30米高的地方工作,並且沒有人受傷。」

金吉爾德補充說,大部分工作還必須手動完成,「這些人的確有電鑽和電鋸,但他們沒有用那些,而是用手鋸鋸木頭,幸好煤礦給他們提供了電力和住的地方。」

如"諾奇號"一類的飛艇曾被用來探索冰天雪地的北極。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機庫仍按時完工。1926年2月15日,機庫框架完成,挪威人升上挪威國旗進行慶祝。楚貝克說,「不應忘記建築工人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的創新。他們在滴水成冰的環境下澆築混凝土是另一個挑戰。但他們用金斯灣煤礦公司的煤把水燒熱,讓這件事成為了可能。」

「木頭支架被組裝在一起,構成了30米高的機庫牆壁。支架外面巧妙地蓋上了帆布,減輕了結構本身的重量,也減少了在黑暗和寒冷的環境下釘木板需要的木材和時間。」

「機庫的門呈金字塔形,一直垂到地面,以便減少對整個結構的壓力。」

遺憾的是,機庫的設計並不是完全成功。颳風時,很難將巨型飛艇駛入這麼狹小的空間。沒有屋頂也意味著飛艇頂部容易積雪。

在「諾奇號」的那次飛行之後,蓋在機庫外面的帆布被取下。1928年,為了供義大利人使用,木匠師傅阿里爾德又對機庫進行了翻修。然後,機庫又蓋上了新帆布,帆布用11000個左右鐵釘固定住。

阿里爾德寫道,「在兩年時間裡,機庫經受住了一切期望。地基還像我們走的時候那麼平整、牢固,無論何時都不用處理。冰磧底部和水泥一樣堅固。」

此外,諾比萊下令在機庫的牆裡塞入秸稈,防止飛艇進出時受損。

楚貝克說,「今天,這個機庫的遺產仍很有啟示性。他們解決物流、設計和項目進度困難的方式,會繼續激勵子孫後代。」

「1928年,機庫可以再次用來停放'義大利號'這一點,是木匠師傅阿里爾德技藝高超的最終證明。」

諾德大學(Nord University)的阿斯(Steinar Aas)是挪威頂級的諾比萊研究專家。他問道,「當時建飛艇機庫是不是就相當於後來的人類登月?在某種程度上比登月還難。登月的太空人有保護措施,不會遭遇到太空中的酷寒。但機庫的工人則毫無保護,他們幾乎是在赤手工作。」

20世紀30年代,飛艇機庫最終在飽經冰雪寒風后倒塌。斯瓦爾巴群島木材稀缺,機庫的木材很快被重新用在了各島的建築中。一座用機庫的木頭為那條窄軌鐵路搭建的橋至今仍屹立不倒。

每年冰雪融化後,還能看見機庫的混凝土地基和一些繩子固定點。

遺憾的是,這座機庫留下的整體回憶苦樂參半。很難把「諾奇號」和「義大利號」的命運和機庫自己的命運分開。

阿斯說,「『諾奇號』的那趟飛行幫助開闢了一條北極航線,如今很多航空公司飛越北極時都採用這條航路,」但今天鮮有人知道那次破紀錄的飛行,而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那個時代人類的重大成就之一。

相比之下,人們對「義大利號」的回憶更多一些,不過卻是因為不幸的原因。「義大利號」第三次飛越北極時,墜毀在冰面上,墜機原因80年後仍有爭議。墜機後16名機組成員中的六人隨飛艇的殘骸一起飄走,之後再也沒有人看到他們。另一名機組成員遭受撞擊死亡。還有一人被懷疑成為了同類相食的犧牲品。其餘的人在冰面上堅持了兩個月,最終獲救。

因為墜機,還因為獲救後決定拋棄冰面上的機組成員,諾比萊的聲譽因此受損。搜救"義大利號"的大型行動也以悲劇告終:阿蒙森駕駛的水上飛機在加入救援行動的途中失蹤。阿斯說,「在挪威,人們故意忘記諾比萊。」

飛艇停泊的拴柱仍屹立在金斯灣,供遊客參觀。但很少有人知道旁邊曾有座巨型機庫、以及它為之遮風擋雨的那架大型飛艇和那些在北極的惡劣條件下修建機庫的工人們。

相關焦點

  • ...酒店,帆船酒店,七星級,漫步者,鑽戒,杜拜,波塞冬,月亮,飛艇...
    以下就是這些最值得期待的未來十大豪華酒店:   1.可飛行的明日豪華酒店  可飛行的明日豪華酒店  可飛行的明日豪華酒店指的就是Aeroscraft,它是一艘重400噸的巨型軟式飛艇,可用於搭載乘客這座飛行酒店的個頭相當於兩個足球場,依靠1400萬立方英尺(約合39.6萬立方米)氦氣、巨型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推進器以及6個渦輪噴氣發動機在空中漂浮和飛行。它能夠容納250名乘客,飛行高度可達到8000英尺(約合2438米)。除了讓乘客體驗飛行的快樂外,Aeroscraft還為他們準備了貴賓包房、賭場、飯館和特等包房,讓他們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樂趣。
  • 北極探險回顧--中國人的北極探險之路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以及從事極地探險的多位專家日前向記者追述了中國人探險北極的非凡歷程。  1951年,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 齊柏林飛艇時代的絕唱:「空中郵輪」 興登堡號
    LZ系列飛艇的成功試飛,標誌著飛艇這個人類第一種可控飛行的航空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之後,用相似方法建造的結構相近的硬式飛艇一般統稱為「齊柏林飛艇」。3年半後的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完成了首次固定翼飛機的可控持續飛行試驗。在20世紀初期的近代天空中,迎來了兩位同臺競爭的對手:硬式飛艇與固定翼飛機。1915年,布魯塞爾上空的德軍齊柏林飛艇。
  • 美國天空驚現巨型飛艇風電機:形似鰩魚
    飛艇,這種曾在飛機普及前被廣泛使用的飛行器近兩年被賦予了各種新使命。近日,美國阿拉斯加中部城鎮費爾班克斯的天空中出現了一艘巨大的飛艇,其外觀就像是海中的鰩魚,不過它的作用可不是用來載客觀光,而是科學家最新發明的高空風力發電機。
  • 「冰雪北極科學探險」書系 科學家寫給孩子的探險書
    該書的作者位夢華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總領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冰心兒童文學獎等大獎獲得者,他15年間10進北極,在北極生活時間超過1100天,「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講述的斑斕多姿的極地探險故事,即是他15年研究北極的沉澱。
  • 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於挪威。父親是個船主,阿蒙森從小積累了一些航海知識。1888年(16歲),挪威探險家南森跨越格陵蘭島的新聞,深深激勵了阿蒙森,他決心也要航海探險。
  • 從南極到北極 北極點探險資訊(一)——Barneo浮冰考察站
    ,北極地區離世界多數人口居住點較近,前往的人更多。從古代歐洲人尋找到達契丹的航海路線,到今天各國對北冰洋巨大油氣礦藏資源的爭奪,北極有著十分現實的經濟和戰略意義。但由於陸地在4000多米的海洋深處,在北極探險、考察只能在不穩定的浮冰上建立大本營,技術難度要求比南極更高。通常有兩種交通工具前往地理北極點:輪船或飛機。
  • 第一次參戰就被擊沉的大鳳號航空母艦,被寄予厚望卻未建寸功
    最先建造的是二艘「北卡羅來納」級,它的排水量36000噸,主炮為9門406mm大炮;第二年美國又決定建造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二艘「衣阿華」級,都是9門406大炮的新艦。這一下子就把日本拉開了,這樣的新艦,日本只有在建的「大和」和「武藏」,儘管大和級的炮大,但明顯數量不成比例,1∶4的戰鬥日本海軍覺得沒法打。
  • 全球有史以來最大探險活動 科學家帶回北極毀滅性證據「圖集」
    (1/17)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媒體報導,德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圖為格陵蘭島迪斯科灣,一艘船駛過冰川形成的拱門。
  • 中國藝術家開啟北極探險之旅
    人民網上海7月16日電 7月14日下午,「午夜的陽光——中國藝術家北極探險之旅」在文新報業大廈舉行隆重的起航儀式。來自中國近現代藝術陶瓷界的藝術家們於當晚從上海出發,開啟為期12天的北極藝術探險之旅。 這是中國藝術家們首次踏上北極土地。此次探險之旅定名為「午夜的陽光」。
  • 飛艇歸來!龐然大物超級浪漫
    其中,純電動模式的巡航速度應為每小時85公裡、最大續航裡程為350公裡;混動模式則可以同時提高航程和速度高可達每小時119公裡。據悉,這款被稱為「飛天屁股」的飛艇有望於2023年與公眾見面。Airlander 10由英國設計公司Design Q設計,客艙長度為46米,要比大多數單通道飛機的客艙大很多。其內部設計包括含浴室的私人臥室、帶落地窗的休息室、此外還有供乘客享用飲品和美食的Bar。
  • 雨雲終結了飛艇時代
    在大家熱衷於太空競賽的今天,很少有人會提到一項早期的科技競爭——飛艇競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飛艇是一種前衛的運輸工具。與飛機不同,飛艇安靜,燃料成本低,而且客艙內部寬敞豪華。德國和蘇聯都參與了飛艇競賽,致力於生產最大、最令人讚嘆的飛艇。然而在1937年5月6日,飛艇時代突然終結了。
  • |奧託·李林塔爾|萊特兄弟|飛行器|飛艇|齊柏林飛艇
    談到人類對飛的嚮往,我們會想起無數個故事!「嫦娥奔月」、「萬戶飛天」、「萊特兄弟」等等。但是要說到萊特兄弟,他們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1903的那一次成功試飛,被視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節點。今天我們只能在各種蒸汽朋克或者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裡,才能看到它的影子,那就是飛艇。我們說人類渴望天空並付出實際行動的人又很多,遠遠不止萊特兄弟二人。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那個人人被科技鼓舞,對世界充滿熱情高漲的年代,有無數機械師還有冒險家,為人類能飛向天空獻出自己的努力,在萊特兄弟之前德國發明家,奧託·李林塔爾,已經能夠實現多次滑翔飛行,並因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 北極探險終點站——徵服北極點
    這裡人們非常友善,你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向人問詢,他們會儘可能詳盡地為你作答,甚至幫你聯絡。更為特別的是,這裡的人從不鎖車,車子停下後,車主會將鑰匙拔下置於駕駛席的腳墊上,以便於誰若有急事,便可隨意開走使用。  下面,我將給大家分享這次到達北極點的詳細情況。
  • 探索北極的門戶斯瓦爾巴群島:致想像的盡頭
    」——巴裡·洛佩茨《北極夢》在沒有積雪的夏季,北極大地上,哈士奇拉著車奔跑朗伊爾城除了國立的斯瓦爾巴博物館以外,一街之隔,還有一棟小木屋中設有一座私人的北極探險博物館。簡陋逼仄的木屋中,以最原始的文字展板、照片、黑白電影的方式,展示了斯瓦爾巴歷史上著名的北極探險,或成功或失敗。
  • 史上最偉大的飛艇
    史上最偉大的飛艇是什麼?肯定是齊柏林飛艇。為什麼齊柏林是最偉大的飛艇設計?1900年7月2號,第一艘齊柏林飛艇LZ 1在腓特列港附近進行了首次飛行,由於股東並不滿意飛艇的表現,齊柏林飛艇的製造公司很快就破產了。抱著對飛行器的濃厚興趣,齊柏林伯爵對原有技術進行了優化升級,確保了新技術可以用於商業或是軍用飛行。到了1909年,第一艘用於商業客運的齊柏林飛艇LZ 6研製成功,齊柏林飛艇的輝煌史也就此展開。
  • 力圖坐實北極部分地區主權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9日宣布,在歷時6年後,加拿大搜尋人員終於找到了近170年前在北極海域遭遇不測的一艘英國探險船。這艘船屬於英國海軍將領約翰·富蘭克林率領的北極探險船隊。哈珀表示,那場近170年前的探險為加拿大在北極部分地區的主權奠定了基礎。
  • 技術革命:「齊柏林」飛艇誕生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飛機飛上藍天,由於這是人類首次運用完全受自主控制的、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比空氣重的飛機完成了持續滯空的飛行,因而備受世人矚目。幾乎與此同時,另一載人航天飛行器飛艇,也開始興盛起來。可好景不長,僅僅20年後,飛艇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