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房、無窗房、尖頂房、倉房、雪屋......為什麼有那麼多形式各異的住房?特色鮮明的各種住房反映出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今天(10月5日)是世界住房日,和小編一起去欣賞不同氣候條件下,凝聚人類智慧的不同住房吧。
住房設計中的生物氣候學
氣候和地域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概念,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對建築與氣候、建築與地域關係的研究。隨著科技的進步,研究的不斷深入,建築節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奧戈雅所著的《設計結合氣候:建築地方主義的生物氣候研究》,概括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建築設計與氣候、地域關係研究的各種成果,提出「生物氣候地方主義」的設計理論,將滿足人體生物舒適感覺(冷、熱、幹、溼等)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注重研究氣候、地域和人體生物感覺之間的關係,認為建築設計應遵循氣候→生物→技術→建築的過程。生物氣候地方主義理論較大地影響了以後的建築設計。印度的柯裡亞提出了形式追隨氣候的設計方法論。從生物氣候學角度出發,結合地域氣候條件進行設計可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
多形式各異的住房
世界各地氣候條件不同,氣溫和降水有不同特點,為適應各種各樣的氣候條件,人們建造了不同形式的住房,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赤道兩側熱帶地區:葉子房
赤道兩側的熱帶地區,常年高溫多雨,炎熱、潮溼是氣候的主要特點,房屋就要儘量通風和降溫。例如,太平洋上的島國西薩摩亞,農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樹幹圍起來,成圓形或橢圓形,頂上覆蓋著椰子葉,房子沒有牆,四面通風。
熱帶沙漠地區:無窗房
熱帶沙漠地區,空氣乾燥,晴朗少雲,白天陽光強烈照射,氣溫迅速升高,晚上氣溫又迅速下降,晝夜溫差大。乾燥的氣候對房屋防雨的要求較低,而炎熱的夏季對房屋防暑的要求則較高。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著厚厚的泥牆,沒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戶。這樣,白天可以減少太陽熱量的進入,晚上可以使熱量不會迅速散失。
北極圈附近:雪屋
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常用雪壘成磚,做成圓頂雪屋。房屋做成後,在室內燒一把火,雪磚就會融化,將磚間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個通道進入屋內。這種雪下通道使冷空氣不易進入室內,而暖空氣卻可聚集在圓頂屋內。因紐特人常愛半赤裸居住在圓頂屋內,除了留一個小孔通氣外,由於圓頂屋密封得好,人的體溫和一小盞油燈的熱量,就能使室內溫度升高。
亞洲溫帶草原:蒙古包
亞洲溫帶草原上牧民為了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房屋叫「蒙古包」,是用厚實的毛氈和毛皮製成的帳篷,容易拆卸和綑紮成包。溫帶草原夜間氣溫低,蒙古包封閉性強。
塔裡木盆地乾旱地區:倉房
我國塔裡木盆地乾旱地區,極少降雨,房屋不用考慮降雨問題,所以屋頂是平坦的,可以利用來曝曬糧食。秘魯利馬地區的房屋也是平頂的,沒有屋簷,屋頂周圍砌上一道矮牆,即成為露天倉庫。貨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曬,不用擔心雨淋。
熱帶季風區:高腳樓
熱帶季風區,如中南半島、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區,氣候炎熱,雨量豐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溼,地勢較低的地方很容易積水。住房要求防潮去溼。當地盛行一種高腳樓,下層作畜舍,上層住人,既涼爽通風,又可使住房較乾爽,還可以避免蛇獸侵害。
我國東部季風區:尖頂房
我國東部季風區,夏季多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多偏北風,寒冷乾燥,所以房屋儘可能坐北朝南。在江南多雨地區,屋頂坡度大,以利洩水;窗戶也大而多,以便通風。
黃土高原:窯洞
生活在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就地取材,在黃土崖下邊鑿一洞而居。「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特別在冬季,能抵禦寒風的侵襲。窯洞之所以有冬暖夏涼的功用,主要是因為土壤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隨著入地深度的增加,溫度的晝夜和季節變化的幅度便劇減,而且最冷和最熱月出現的時間同時後延。
我國東南沿海:騎樓
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夏季陽光強烈,降雨較多。街道兩旁的房屋,從二樓延伸到人行道上,成為一道行人走廊。行人在「騎樓」下來往,既可遮蔭,又可避雨。
世界住房日由來
為了喚起人們對自身住房狀況和擁有適當住房的基本權利的關注,1985年12月17日,第40屆聯大一致通過決議,確定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世界住房日」(WorldHabitatDay),又稱「世界人居日」。
(新氣象網綜合 責任編輯: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