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雨非同尋常:
大約2.33億年前,地球上的確曾經下了一場很久的雨,可能剛好一百萬年,也可能超過了兩百萬年。其實,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兩位著名的地質學家阿拉斯泰爾·魯弗爾和邁克·西姆斯便提出了「地球潮溼期」的觀點,意思是地球曾經經歷了至少一百萬年的潮溼時期,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很多動物和植物都在這個時期走向滅亡,包括大約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
至於這場雨是不停地下暴雨,還是像普通雨季一樣雨水相對較多,那暫時就還不得而知。而且,這個時間段也很特殊,前有「卡尼期洪積事件」造成大量生物滅絕,後有非鳥恐龍崛起稱霸地球1.6億年,這難免會讓很多人對這場大雨產生諸多好奇。那麼,這場一下就是上百萬年的降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生物的滅絕和誕生又和它有多大關係?
「卡尼期洪積事件」和「數百萬年的降雨」密切相關:
簡單點說,「卡尼期洪積事件」就是一起生物大滅絕時間,它的發生時間也是大約2.33億年前,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
可能當時地球上發生了很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事件,而二氧化碳排放的頂峰期也處於這個時間段,從而導致了地球整體氣溫迅速升高。說到這裡,應該有的朋友就明白那場下了一百萬年以上的雨是怎麼形成的了,畢竟魚的形成也需要物質條件,何況那還是一下就是多少萬年的長時期降雨過程。
簡而言之,不管是數百萬年降雨的形成,還是「卡尼期洪積事件」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火山噴發和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災難事件中的滅絕對象不僅很快消亡,而且還產生了大量輻射。這對於當時生活在地球海洋和陸地上的生物來說的確是致命打擊,對地球短時間內生物的多樣性造成了明顯影響。
恐龍被推向地球生物之王的寶座:
世間萬物就是這樣,正如死亡和新生也總是相繼發生,就在「卡尼期洪積事件」之後,地球上又誕生了很多新的物種,而且新形成的物種數量可能比之前滅絕的物種數量更多,更接近現代的生態系統這樣悄然而生。隨著地球氣候變化,植物在地球上的擴張速度更快了,尤其是現代針葉林,「卡尼期洪積事件」的倖存者,也就是一部分草食性爬行動物,很可能就是把這些植物當作生存口糧。
儘管非鳥恐龍在6500萬年前可能就已經滅絕了,但科學家們陸續發掘了諸多恐龍化石,目前更多研究人員認為恐龍最開始的起源時間,很可能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來臨前的大約2000萬年前,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它們不僅數量稀少,也沒有進化到之後的程度,所以才導致它們在地球上的地位並不那麼顯赫。
但是,當時間向前推進,地球開始變得相對乾旱起來,恐龍似乎更適應當時地球上的生存環境,所以,這個群體就開始在地球上大規模聚集起來,然後才有了恐龍在地球上稱霸一億多年之久的演化過程。當然了,這個時期並不是只有恐龍有了生存地位,海洋酸化不僅殺死了一些生物,同時也促使其他生物開始繁榮起來,比如浮遊生物、現代類型的珊瑚礁、海歸、蜥蜴、鱷魚和哺乳動物等生物的出現。
生物大滅絕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地球上至少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且每次生物大滅絕涉及到的主要生物都存在一些差異。但是,時至今日,即便是科學家們也暫時不能百分之八地說每次大滅絕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個時候人類都還沒有在地球上誕生,更別說進化到如今這個的社會文明程度。
對於過去發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科學家們也是從生物化石和地質特徵等信息來進行判斷,縱然人類很早就懂得用文字記錄發生的事情,但對於我們不曾參與過的未知過去,也僅能從滅絕生物一流下來的古生物化石來參透一二。
地球上曾經誕生過很多種生物,但它們終究在繁衍一定的時間之後走向滅亡,撇開地球和太陽系自身的演化不說,人類要在地球上更久的繁衍生息,那麼弄清生物大滅絕事件的真相就尤為重要。而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球上有不少野生動物都瀕臨滅絕,甚至正在進入滅絕倒計時,我們很難保證這不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將要來臨的前奏。
所以,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呼籲大家保護環境和愛護野生動物,尋找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的真相併積極尋找適合生命居住的另一個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