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非常誇張的天氣現象。就拿下雨來說,地球就曾經下過跨越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大雨。而且還不止一場。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兩場,一場在地球形成初期,這場雨下了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最終匯聚成了原始海洋,為生命誕生做好了鋪墊;另外一場發生在2億年前,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這場雨下了200萬年,大量的海洋動物因此滅絕,要為恐龍的崛起埋下了伏筆。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按照目前的科學發現,我們知道太陽系起源於46億年前的,當時在如今太陽系附近的位置有一片長達2光年的分子雲,後來可能是由於附近超新星爆炸,導致分子雲發生了引力坍縮,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也就是太陽。其餘的邊角料形成了太陽系的其他天體,它們後來還發生了移位、碰撞,最終成了太陽系如今的模樣。
地球在形成時,由於分子雲向中間聚攏,這時候分子雲的勢能轉化為了熱能。也就是說,地球形成之初,就如同一顆火球一樣,溫度特別高。
而形成地球的物質中本身是帶有水的,這是因為在地球形成之前,水就以羥基或者氫離子的形式存在於構成地球的分子雲物質之中,後來與分子雲物質發生水化作用,並被鎖在了分子雲之中。在地球形成後,由於地球的溫度特別高,這些「水」發生了汽化,成了水蒸氣,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這些水汽沒有脫離地球進入太空,而是與其他的其他在地球外圍形成了一個圈層,也就是早期的大氣層。
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開始冷卻。大概在距今42億年前,這些水汽最終與塵埃凝結成水滴,落回到地球表面,開啟了一場上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大雨。這場大雨最終匯聚了地球的原始海洋。
按照目前的科學發現和海底熱泉口假說,在大雨過後的2億年,也就是距今40億年前,在原始海洋中的海底熱泉口附近,誕生了最早的生命。要知道,早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很低,更不要說臭氧層了。由於沒有臭氧層,就沒有辦法抵擋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而紫外線對生命來說是致命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場大雨構成了原始海洋,可能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
在地球歷史上,地球表面的大陸總是分分合合。在距今2.99億~2.5億年前,地球表面的大陸匯聚成了一個片,被稱為盤古大陸。
由於盤古大陸非常大,海岸線要比現在短得多,這就導致海洋上的水汽無法吹到內陸。因此,當時地球表面的盤古大陸中間非常乾旱,出現了大片大片的沙漠地區。當時處於二疊紀末期、三疊紀初期,三疊紀典型的紅色沙巖說明了當時的地球的氣候非常的溫暖和乾燥,不存在冰川。
照理說,在這麼幹旱的情況下,不應該下大雨。可是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海水也被持續被大量蒸發,這就導致當時的地球大氣當中含有非常豐富的水汽。
後來,在距今2億年前後,由於板塊漂移,以及造山運動,伴隨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比如:在加拿大西部就發生了大量的火山噴發事件。火山噴發的情況持續了上百萬年,在火山噴發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到當中。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由於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到大氣當中,使得這時候地球表面的溫度上升了6~8度。這個大大加快了地球表面的水循環系統,加之之前大氣中就有大量的水汽,因此。地球迎來了一場持續了兩百多萬年的大雨。
這場大雨使得原本乾涸的盤古大陸被雨水浸透。要知道,原本盤古大陸上的植物由於缺水,都比較低矮。但是這一場大雨淹沒了很多低矮的蕨類植物,使得這些植物大規模滅絕。植物可是食物鏈的基礎,植物的滅絕導致食物鏈崩潰,那些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因為缺少食物而大規模滅絕,進而引發食肉動物的滅絕。
所以,這場大雨實際上引發了生物大滅絕,這也是目前所知的地球史上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在這次生物大滅絕中,海洋中消失了20%的科,至少有50%的物種在這場大滅絕中消失,其中包括非常多的大型偽鱷類、獸孔目、大型兩棲動物。
這些物種滅絕的同時,許多生態位就被空了出來。要知道自然界是十分殘酷的,有生態位空出來,就會有生物補上去。而這次補位的就是上一任的地球霸主:恐龍。
也就是說,恐龍從這場大雨之後,逐漸成為了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並稱霸了地球上億年,直到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滅絕。因此,這場大雨真真切切地改變了當時地球生物圈的格局。
地球歷史上的兩場大雨:一場發生了42億年前,下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年,它為生命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另外一場發生在2億年前,下了兩百萬年,引發了生物大滅絕,使得恐龍成為了地球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