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直以來恐龍的起源對人類來說是自然界的一大謎題,我們實在難以想像這種曾經遍布世界的動物是從哪一種動物開始發跡的。但是有研究表明恐龍的發跡與一場遠古大雨存在聯繫,這場大雨一下就是一百多萬年。
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地理位置所面對的降雨情況是不同的,有些沿海地區經常受到季風影響,因此降雨量要多一些;而有些地方長期位於內陸,水汽較難到達,因此降雨量會少一些。但整體來說,除了個別極為乾旱的地區之外,地球上幾乎所有地方都會出現降雨現象,而且降雨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然而前段時間有研究報告指出,幾億年前地球的降雨情況與此恰恰相反,其中在大約2.34億年前有一場大雨足足下了一百多萬年。
一場雨能下一百多萬年,估計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當我們知道木星的表面存在著很多已經持續百萬年的風暴時,就知道一切皆有可能。那麼這一發現是怎麼被提出來的呢?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科學家在義大利、阿根廷等沿海地區發現了大量紅色的沉積巖,經過研究驗證這些沉積巖應該是三疊紀時期獨有的一種砂石。而這種砂石的形成是因為那時候地球大陸還是完整的一塊,來自海洋的水汽很難到達大陸的內陸,因此在極為乾旱少雨的情況下紅色的沉積巖形成了。
那麼曾經位於內陸的沉積巖又是如何來到如今的沿海地區呢?對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推測,它們是被大雨衝刷而來的。在遠古大陸的模型中,如今阿根廷、日本等沿海地區都位於當時的內陸地區,這塊區域也是紅色沉積巖的主要產生地區。後來隨著大陸板塊的運動,這些曾經位於內陸的區域變成了沿海地區,曾經的紅色沉積巖也開始受到潮溼空氣的影響。不僅如此,有科研團隊還在地球上多處三疊紀巖層中發現了大量降水的痕跡,這應該才是那場進行了長達百萬年降雨的主要證據。
隨後科學家通過同位素測定法測出了巖層中的元素經歷了超過百萬年的雨水影響,使得2.34億年前地球遭受百萬年降雨的說法得到進一步的證明。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持續這麼長時間的降雨呢?對於這個問題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是地球大陸板塊運動引起的。大陸板塊的分裂導致了大規模火山運動的爆發,這使得大量原本存在於地球內部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那時候地球的氣候。
那麼這場史詩級大雨給地錶帶來了什麼影響呢?很多人會認為在這樣終日潮溼的環境下很多生物的生存無法得到保證,但是研究表明恐龍卻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發跡」的。有專家指出恐龍的數量在大約2.3億年前還僅僅只有脊椎動物的5%,但是在那之後恐龍數量似乎得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加持而一直增長,之後更是佔到了脊椎動物的90%。由此看來這場大雨不僅沒有讓地球生命遭受生物大滅絕事件,反而讓一種原本普通的動物變成了新的地球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