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精神疾病,不比自閉症輕!孩子有這些表現,留意了

2021-01-15 騰訊網

「這個人說話好奇怪哦,沒有語調,像個機器人哎?」

很多人會覺得這非常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會有人說話沒有語調?他是沒有感情嗎?

但這卻真真實實發生在Asperger syndrome(亞斯伯格症候群,也有稱為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的身上。

大家可能對亞斯伯格症候群並不熟悉,但是卻有很多人卻飽受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困擾。中國漫畫家朱德庸曾在《朗讀者》節目中表示,自己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

那究竟什麼是亞斯伯格症候群?他都有什麼樣的特徵?小九今天邀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的齊軍慧大夫,讓齊大夫帶領我們認識一下亞斯伯格吧。

什麼是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症候群(以下簡稱亞斯伯格)屬於神經發育疾病,起病於幼年和童年早期。和孤獨症一樣,都屬於孤獨譜系障礙,它們的核心症狀是一致的:具有社交功能缺陷,狹窄受限的興趣愛好,以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但和孤獨症不一樣的是,亞斯伯格的患者並沒有智力上的缺陷和語言的障礙。

沒有智力上的缺陷和語言的障礙並不代表他們善於交流,相反,亞斯伯格患者並不善於交流。他們很少和人有眼神上的交流,交談時也很少看著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不強,只能聽得懂表面意思,如果人們給亞斯伯格患者說一些幽默性的,隱喻性的,諷刺性的話語,他們就聽不懂了。

就像朱德庸在節目中所說的那樣,在上學期間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老師說他簡直就是「數學天才」,其實是在說他成績不好,但是朱德庸因為不理解老師的意思,聽了之後感覺很開心,以為老師是在表揚他。

亞斯伯格患者在說話時語調還比較單一,像機器人一樣,也會缺少一些輔助他們表達的肢體語言。

同時,他們也不會察言觀色,不能正確的理解他人情感,行為有的時候也會比較幼稚。例如和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只說自己感興趣的,並不關心對方想不想聽,是不是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有的時候可能對方已經沒有在聽了,可患者還會一直在說。

但亞斯伯格患者刻板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對規則的遵守會比普通人更加嚴格,例如我們有些人在過馬路的時候會有闖紅燈的現象,或是耍一些小聰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等,但是亞斯伯格的患者不會這樣,他們會嚴格遵守規則,相對於一些普通人來說他們會做的更好,更完美。

亞斯伯格患者=天才?

在網上有些人喜歡將亞斯伯格患者和天才相掛鈎,說亞斯伯格患者是天才,這並不完全是正確的。確實有一部分患者智力超群,但大多數智力水平都和普通人一樣。

有些亞斯伯格的患者中確實會在某一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這也許是跟亞斯伯格這一疾病本身的特點有關。因為患者的興趣狹窄,他們可能只對一種事物感興趣,那麼患者會在這些事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患者所了解的,掌握的,學習的,收穫的,肯定比我們要多得多,但這並不能說明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人就是天才。

華羅庚也說過「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我們看到他們的成功其實也是患者用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我們也不可以輕鬆的用天才一詞抹殺掉患者的所有努力。

另外,如果我們給孩子定義為天才屬性,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忽視孩子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家長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不夠,或孩子的一些超常行為掩蓋了他的社交缺陷,導致沒能及時發現孩子患有亞斯伯格,直到青春期之後,孩子的一些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變得突出,才逐漸被人們發現和認識,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們應該多了解亞斯伯格症這一疾病,同時以平常心去對待亞斯伯格患者,發現孩子有問題,應及時就醫治療。

亞斯伯格=精神分裂?

亞斯伯格可能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會看起來比較像精神分裂,小九之前有在帖子上看到有人分享過這樣的案例——一個奇怪的成年案例,患者看起來有精神分裂症很多典型的表現,但是沒有出現幻覺和妄想的症狀,和他交流對答也沒有問題,最後才發現原來患者是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

另外亞斯伯格患者有時在非常孤獨或者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可能因為逃避把幻想當成了現實,進而某些症狀看起來會像精神分裂。

但其實亞斯伯格不是精神分裂,亞斯伯格是神經發育疾病,表現是具有一慣性的社交缺陷,興趣的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即使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訓練,這些症狀可能會減輕,可以使患者最大化的適應環境,但是不會消失,如同性格特徵一樣,會一直伴隨著他。

精神分裂症是後天的疾病,發病後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意向性可能不會很協調跟當前環境不相符,會有紊亂,例如幻覺,妄想等,但是通過藥物治療,大多能夠達到臨床治癒。

亞斯伯格症候群不可治癒但可以改善

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病因比較複雜,目前並沒有發現其致病原因,但可能與遺傳因素和大腦功能結構異常,或者免疫生化因素等有關。

沒有特效藥可以使亞斯伯格徹底治癒,疾病症狀會一直伴隨著患者,但是有一些方法能夠改善這一情況,使患者症狀得以減輕。

例如亞斯伯格患者可能會不善於運動,但是經過訓練,這一情況還是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還可以通過社交技能的訓練:教給患者社交技巧,告訴患者遇到什麼情況應該怎樣處理等,來提高患者的社交水平,學習社交技巧,使他們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外部環境,但是亞斯伯格的核心特點還會存在。

我們應該給予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更大的包容,不要對他們抱有歧視的態度。

相關焦點

  • 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可能是自閉症!別耽誤!
    除了喊名字不應之外,弟弟還有嚴重的語言發育遲緩,社交障礙且有暴力傾向。據康復老師介紹,弟弟的表現是自閉症的典型症狀,閉症一般起病於3歲前,部分患兒出生後逐漸起病,還有部分患兒經歷1~2年正常發育後起病。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恰恰是這種缺乏責任感,會導致患者在認知方面出現一些問題。而這通常被稱作執行力弱。 幻覺、妄想和精神錯亂,這三大類症狀構成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另外還有一些患者表現出來的特殊行為,比如說躁狂抑鬱或者一些攻擊性行為。
  • 孩子不說話就有自閉症?自閉症的8個真實特徵你知道嗎?
    然而,很多家長對正常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並不是很了解,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社交缺陷。 社交障礙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表現,並且不同孩子的程度和表現也是不一樣的。自閉症的程度有輕重之分,社交障礙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 兒童自閉症的表現有哪些?
    兒童自閉症有哪些表現?比如正常的孩子在3、4個月的時候,逗他的時候,他會回應性的笑,這稱為社會性逗笑;而自閉症的孩子自發的微笑可能有,但很少出現社會性逗笑。很少有眼神交流一般是指對大人的呼喚、引逗沒有反應,看上去呆滯,對周圍的環境沒有興趣。
  • 自閉症認知幾近空白:兒童精神健康亟待關注
    在兒童精神專科門診外,一位自閉症男孩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張赫攝最近一周,抑鬱症頻繁上熱搜,第二殺手,千萬患者等數字,引起一片譁然,但是在精神疾病瘦關注的背後,應該吸引注意的,不僅僅是抑鬱症,還有自閉症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孤獨症(自閉症)患兒。
  • 自閉症的表現 自閉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或者是孤獨性障礙。一般成人自閉症不是很多,但兒童自閉症卻有很多。兒童自閉症大多數和父母脫不來干係,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自閉症的表現以及治療自閉症的方法。請看下文吧。他們對這些東西愛不釋手,且能在玩耍中感到滿足,如將這些物品拿走,則會引起哭鬧、驚慌。患兒很少參加其他兒童的遊戲,一個人玩耍反而高興,常常自得其樂。感知覺障礙患兒對聽覺、視覺刺激反應遲鈍,好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周圍環境中出現的人或其他人物似乎沒有看到,對他們的講話也不予理睬。
  • 孩子2歲不到就被診斷有自閉症,怎麼辦?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都慢慢接觸到了自閉症,很多家長一聽到自閉症,就噤若寒蟬,如果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那更是瞬間崩潰。那麼,假如一個孩子2歲不到就被診斷有自閉症,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首先是什麼醫院檢查的?具體檢查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 不同年齡段自閉症患兒的症狀表現
    自閉症,亦稱孤獨症或孤獨性障礙 (autistic disorder)等,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失衡引起的一種兒童疾病,約佔精神殘疾兒童病的60.66%,男女比例約為 3:1~4:1,而且每年還有遞增的趨勢,表現為社交障礙、語言障礙、行為刻板等症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五步排除對照法,哪些行為是自閉症的表現,家長怎樣更早發現異常
    自閉症的診斷,醫生會詢問父母,孩子有哪些症狀?起病時間等等,在這裡很多家長往往說不清,而導致醫生無法進行確診或下一步診斷很多父母或早出晚歸,工作繁忙,或是觀察不夠細微,未能及早發現,更多時候專注在孩子長什麼樣、吃得多不多、或者明顯出現生理上的疾病,她們才會觀察得仔細一些,發現不對勁趕緊送醫院。
  • 識別「阿斯伯格症候群」: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家長就要警惕了
    很多的父母並不是很了解阿斯伯格症候群,但是相信很多的父母都聽過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的症狀很類似於自閉症的症狀,孩子可能會有社會交流困難的問題,行動也會比較遲緩,還可能會伴有注意力缺陷的問題。阿斯伯格的症狀比自閉症的症狀要輕一點,患有阿斯伯格的孩子在成長早期的症狀會特別的類似於自閉症,因此想要在早期就將他們區分來,還是有困難的。又因為阿斯伯格的症狀相對於自閉症的要輕一些,所以患上阿斯伯格的孩子很容易在前期就給忽視掉,要是父母不及早的幹預進來的話,這對孩子以後人生的不利影響是很大的。那麼,患上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 自閉症的表現有哪些,三種方法幹預治療,家長要知道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日常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對自閉症也越來越不陌生。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性的疾病,該疾病是先天性的,起源於嬰幼兒時期,發病率男孩高於女孩,輕微自閉症一般有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和言語發育性障礙等表現。那麼,自閉症的行為表現都有哪些方面?
  • 關注自閉症:一起走近「星星的孩子」
    來源:新浪財經2021年1月14日,瀋陽市衛生健康網發布健康知識:《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 一起走近「星星的孩子」》【導讀】自閉症兒童有明亮的雙眼,卻拒絕和他人對視;他們有正常的聽力,卻對親人的呼喚充耳不聞;他們能正常發聲,卻不與他人交流;他們或被認為智障,卻常在部分領域能力超常……他們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樣,孤獨地閃爍在另一個世界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所以,家長和老師在陪伴和教育自閉症孩子的長期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耐煩,生氣發怒,甚至打罵、體罰孩子。大人把自己的這些不良情緒和錯誤行為施加到了孩子身上。而自閉症孩子天生高度敏感。當他們感知到來自周圍大人輕視、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後,往往促使他們變得更加焦慮和引發壞情緒。
  • 基因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種子」
    基因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種子」  Winnie Lee • 2020-04-08 13:54:24 來源:前瞻網 E2445G0
  • 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這些大腦樣本來自死後成年人,包括具有典型神經特徵或者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本次 Science等期刊報的文章主要圍繞三個主題展開:人類大腦發育分析、大腦疾病轉錄組檢測、組織和單細胞數據與深度學習方法的整合。
  • 幹細胞與自閉症|幹細胞療法開啟自閉症治療的新篇章
    在70年代之前,自閉症非常罕見,每10萬人裡,也只能診斷出幾個人而已,從90年代開始,自閉症的診斷率快速上升,到了21世紀按照美國疾病中心的數據,每68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自閉症,更激進一點兒的猜測是每45個人裡面就有一個自閉症。根據全世界範圍內的統計自閉症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五。
  • 懷疑孩子得了自閉症?有這幾點孩子不是自閉症 ——小米熊為您解惑
    自閉症是什麼? 兒童自閉症又被稱為兒童孤獨症,是發生於兒童早期的一種廣泛性精神發育障礙,以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重複刻板行為的反應為特徵的精神疾病,一般3歲前起病。起病時的症狀較多,比如:到一定的年齡還不講話、不看人、不聽指令或不與小朋友一起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等等。
  • 當你有個自閉症孩子,這幾點你需要了解
    自閉症的發病率在呈上升態勢,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2018年最新公布的發病率達59∶1,即每59個兒童中就有1個是自閉症兒童,其中男孩自閉症發病率是女孩的4~6倍。1、自閉症能夠完全治癒嗎?即使是那些看起來最有徹底治癒希望的高功能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很好,但是他會做事不著調,會在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煩和困難。因為這種社交能力缺陷,他雖然比低功能的孩子能說話能交流,但是對於一些比較晦澀的社交概念和社交信號是不能理解的,對於一些社會規則方面的理解和遵守執行情況也很困難,也不會使用那種比較高超的社交技能,仍然需要時不時的幫助與指導。
  • 王波主任:兒童自閉症早期表現是怎麼樣
    核心提示:自閉症就從發現到現在的誘發病因,並不是十分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遺傳、感染與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可能產生自閉症。對於自閉症兒童好的選擇是早接受治療,不然自閉症所引發的後果很嚴重,在成長的很多方面都會產生很多疾病般的惡劣影響。
  • 精神疾病的基因與有關社交的基因有重疊!
    研究人員研究了青春期至中年時期,患這些精神疾病的風險和社交能力之間的遺傳重疊部分。他們發現,影響童年時期社會交往問題的基因與自閉症風險基因有重疊,但這種聯繫在青春期減弱了。與此相反,影響精神分裂症風險的基因與影響社會能力的基因,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是在青春期後期,與精神分裂症的自然病史相符。研究結果於1月3日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