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小太陽說」,對決「地外天體撞擊說」, 我們是信心滿滿——
就是因為:「地外天體撞擊說」能夠合情合理地解釋現代地球的構造及其運動;而「地外天體撞擊說」則不能!
兩者都是在小達爾文「月地分裂說」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兩者在「月地同源與月地分離」這一點上是同一的——「研究行星形成的專家們」都一致支持「月地同源與月地分離」;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地心小太陽說」的信心—— 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專家權威,但是我們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先於專家權威們4年,就形成了這種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判斷,這對我們無疑是極大的肯定、鼓舞與支持!
「地心小太陽說」還揭示了——
古地磁測量表明,近2億年中,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參考文獻1),以及由古地臺碎塊和新洋殼混雜而成的西太平洋洋底(參考文獻2,3),都發生了程度雖有所不同但方向卻一致的向北漂移,即它們現在的緯度相對於古緯度來說都有較大的北移。
這也正是由缺失月球板塊後的地球第二輪膨脹的獨特性所造成的!
如前所述,新洋殼的增生在環南極大陸周圍形成了一個寬闊而連續的新洋殼增生圈帶,從而將增生圈帶北連的大陸塊向北推移,這就造成了南極洲以外所有古大陸地殼的「向北漂移」。
因此,根據一地點的緯度變化,我們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地球膨脹的速率和可能的古地球的半徑。
[美] P.J.威利,《動力地球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1978,p231——
以印度為例,印度現在的緯度是12°N(以印度半島上德幹高原上的南端為基準),去掉因為地殼拉薄和擠縮褶皺作用而造成的距離增長和縮短的因素,假設印度到北極極點的距離為8200公裡。
據古地磁研究,20百萬年前印度位於9°N處(4),即印度與北極點間所跨緯度為90°-9°=81°,以兩地間距離8200公裡/81°=101公裡/度,則當時地球的周長為101公裡/度*360度=36360公裡,據此便可求得當時地球的半徑約為5789公裡,比現在小567公裡。
65百萬年前印度位於12.5°S處,那時地球的半徑約為4586公裡。
100百萬年前印度位於41°S處,那時地球的半徑約為3715公裡。
180百萬年前印度位於46°S處,則那時地球的半徑僅約3439公裡,比現在小了將近一半。
當然,上述的計算結果只是一個十分粗略的假設性估算,因為這裡應用的印度的古地磁緯度,是根據德幹高原上各地的磁傾角平均所得,而德幹高原本身就跨好幾個緯度。此外,前面假設的前提之一是印度到北極極點的距離為8200公裡,並且這個距離是不變的;而事實上,從印度到北極極點間的北冰洋南森海盆中,有寬約500公裡左右的新洋殼增生帶;此外,由於地球的膨脹拉張,這一區域中的地殼必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拉薄,從而使兩地的距離增長;而這一區域中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等山脈則表明,這裡的地殼在擠壓作用下發生了褶皺,從而使兩地的距離縮短,因而上述的估算必定存在著很大的誤差;古地球的半徑很可能不會比現在小那麼多。但是,「古地球半徑比現在小」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