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小太陽說」烙刻在地球巖石上的鐵證—現代海陸格局的形成7

2020-11-25 騰訊網

「地心小太陽說」,對決「地外天體撞擊說」, 我們是信心滿滿——

就是因為:「地外天體撞擊說」能夠合情合理地解釋現代地球的構造及其運動;而「地外天體撞擊說」則不能!

兩者都是在小達爾文「月地分裂說」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兩者在「月地同源與月地分離」這一點上是同一的——「研究行星形成的專家們」都一致支持「月地同源與月地分離」;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地心小太陽說」的信心—— 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專家權威,但是我們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先於專家權威們4年,就形成了這種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判斷,這對我們無疑是極大的肯定、鼓舞與支持!

「地心小太陽說」還揭示了——

古地磁測量表明,近2億年中,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參考文獻1),以及由古地臺碎塊和新洋殼混雜而成的西太平洋洋底(參考文獻2,3),都發生了程度雖有所不同但方向卻一致的向北漂移,即它們現在的緯度相對於古緯度來說都有較大的北移。

這也正是由缺失月球板塊後的地球第二輪膨脹的獨特性所造成的!

如前所述,新洋殼的增生在環南極大陸周圍形成了一個寬闊而連續的新洋殼增生圈帶,從而將增生圈帶北連的大陸塊向北推移,這就造成了南極洲以外所有古大陸地殼的「向北漂移」。

因此,根據一地點的緯度變化,我們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地球膨脹的速率和可能的古地球的半徑。

[美] P.J.威利,《動力地球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1978,p231——

以印度為例,印度現在的緯度是12°N(以印度半島上德幹高原上的南端為基準),去掉因為地殼拉薄和擠縮褶皺作用而造成的距離增長和縮短的因素,假設印度到北極極點的距離為8200公裡。

據古地磁研究,20百萬年前印度位於9°N處(4),即印度與北極點間所跨緯度為90°-9°=81°,以兩地間距離8200公裡/81°=101公裡/度,則當時地球的周長為101公裡/度*360度=36360公裡,據此便可求得當時地球的半徑約為5789公裡,比現在小567公裡。

65百萬年前印度位於12.5°S處,那時地球的半徑約為4586公裡。

100百萬年前印度位於41°S處,那時地球的半徑約為3715公裡。

180百萬年前印度位於46°S處,則那時地球的半徑僅約3439公裡,比現在小了將近一半。

當然,上述的計算結果只是一個十分粗略的假設性估算,因為這裡應用的印度的古地磁緯度,是根據德幹高原上各地的磁傾角平均所得,而德幹高原本身就跨好幾個緯度。此外,前面假設的前提之一是印度到北極極點的距離為8200公裡,並且這個距離是不變的;而事實上,從印度到北極極點間的北冰洋南森海盆中,有寬約500公裡左右的新洋殼增生帶;此外,由於地球的膨脹拉張,這一區域中的地殼必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拉薄,從而使兩地的距離增長;而這一區域中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等山脈則表明,這裡的地殼在擠壓作用下發生了褶皺,從而使兩地的距離縮短,因而上述的估算必定存在著很大的誤差;古地球的半徑很可能不會比現在小那麼多。但是,「古地球半徑比現在小」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相關焦點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類木行星的主要構成成分是氫和氦,這也是太陽的主要構成成分。那麼地球等巖石行星的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了解地球地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巖石類行星,而水星是最小的巖石行星,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質量的5.6%。不過,隨便一顆類木行星都要比地球大上許多。天王星是質量最小的類木行星,但其質量仍然是地球質量的14.5倍。
  • 共同認識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巖石類型
    共同認識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巖石類型  ——變質巖  什麼是變質巖:簡單地說就是地下巖石經歷高溫或高壓之後,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形成的新巖石就叫變質巖。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大理巖,就是由石灰巖轉變而來的一種典型的變質巖。
  • 地球上最古老,36.7億年前的巖石鼻祖,女媧補天的見證
    地球上最古老的東西是什麼?是一塊巖石,學名叫紫蘇斜長麻粒巖,形成於太古紀,同位素年齡達36.7億年,被學界稱為巖石鼻祖。,有一個國家地質公園的徽標和刻有巖石鼻祖的標誌牌。,目前邊緣已有小部分風化開裂,但大部分還是一整塊巖石,巖石上有一絲絲縫隙,但縫隙很小,插不進一張紙。
  • 在地球表面下,有地心文明存在麼?
    不過行星的數量遠非如此,宇宙中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就有2000萬億億顆,每一個恆星系都會有若干個行星伴隨,如此多數量的行星中應該會有文明存在,只不過人類目前的科技還不足以觀察到而已。外星文明受限於技術,我們無法得知是否存在,那麼地球上還有其他的文明存在麼?比如地心文明或者海洋文明。著名的亞特蘭蒂斯文明被各種影視作品描繪過,其最早記載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中,但也只是隻言片語。
  • 地球形成了幾十億年,地下還是熔巖,地心冷卻過程要這麼久嗎?
    如今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溫度很高,地心大概有5000多度,地心和地殼之間還有很長的距離,這當中的結構也很複雜。可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地球都有45億年的歷史了,還沒有完全涼透?需要多久才能涼透呢?他就提出,地球應該是空心的,這也被稱為地球空洞說。其實和他有類似想法的學者有很多。其實這完全就是純粹的猜測,並沒有什麼過硬的證據。畢竟以幾百年前的技術來看,想要探測到地球內部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後來,到了上世紀,蘇聯和美國相繼的挖坑,希望能夠儘量挖得足夠深。
  • 地心溫度和太陽差不多,但生命之源或跟地心有關?
    作者:吳一千 目前科學界,對於人類乃至地球上所有生命,他們起源於哪裡?並沒有統一的說法。科學家也沒有能力穿越到數十億年前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只能根據現存的證據進行猜想,我們也可以猜想人類源於地心,那這種說法有科學道理嗎?
  • 地球上所有生命,真的都從地心起源嗎?
    作者:吳一千目前科學界,對於人類乃至地球上所有生命,他們起源於哪裡?並沒有統一的說法。科學家也沒有能力穿越到數十億年前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只能根據現存的證據進行猜想,我們也可以猜想人類源於地心,那這種說法有科學道理嗎?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基本格局
    決定全球氣候基本格局的因素氣候是自然地理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極富變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全球各地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氣候特徵各不相同,就算在同一種氣候類型內部,也存在氣候特徵的差異。為了研究氣候,我們應該從形成氣候的因素角度來入手,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氣候的形成因素在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基本格局。
  • 研究地殼年齡就能推算太陽系產生的時間,地心深處究竟是什麼樣子
    太陽以及地球的形成和地質學的研究有密切的關係,地質學上的研究已經顯示地殼的年齡和銀河系的年齡差不多,這也就說明太陽系產生的時間有數萬萬年了。現在比較受到人們認可的太陽系起源假說是來自魏扎克爾的學說,他認為太陽在一開始形成的時候周圍就已經又一圈赤道環圈了,這個環圈上的物質可能是來自星際中的物質,環圈在太陽的雛形周圍形成一個大直徑、薄薄的圓盤。圓盤的密度很小質量也很小,圓盤的質量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十分之一。圓盤的質點按照科普勒定律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質點距離中心越遠角速度越小。
  • 一、從大爆炸到地球的形成-2(地球的形成)
    2.地球的形成-將星雲理論應用於行星的形成大約45.7億年前,靠近銀河系邊緣的一個吸積盤的中心球坍縮並點燃成為我們的太陽。當太陽第一次變成核熔爐時,它釋放出強烈的太陽風,蒸發了原行星盤內部的冰粒,並把易揮發的物質吹到盤的外部,圓盤的內部大部分都是塵埃。
  • 在地球上發現了比太陽還古老的物質,它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最近在地球上發現了最古老的物質:有70億年歷史的星塵,它隱藏在半個世紀前撞擊地球的一顆巨大的隕石中。這種古老的星際塵埃是由前太陽系的微粒(比我們的太陽還要早的微粒)組成的,它們被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恆星噴到宇宙中。
  • 地球已經形成46億年,為什麼地心還在燃燒,還要多久才冷卻?
    地球內部結構主要分為地殼、地幔、外核層和內核層,地球的溫度會隨著深度的下降而升高,位於內核層的地心是地球溫度最高的地方,據推測地心的溫度高達6600℃,而太陽的表面溫度僅為6000攝氏度,也就是說地球的地心溫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還要高,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火爐上方,說到這裡很多人感到疑惑,地球至今已經形成了46億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按理說地心溫度也該冷卻了啊,可是非但沒有冷卻,溫度卻比太陽表面溫度還要高很多
  • 地球已經形成46億年,為什麼地心還在燃燒,還要多久才冷卻?
    地球內部溫度非常高,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根據地質學家勘測,地球內部結構主要分為地殼、地幔、外核層和內核層,地球的溫度會隨著深度的下降而升高,位於內核層的地心是地球溫度最高的地方,據推測地心的溫度高達6600℃,而太陽的表面溫度僅為6000攝氏度,也就是說地球的地心溫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還要高,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火爐上方,說到這裡很多人感到疑惑,地球至今已經形成了46億年的時間
  •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怎麼形成的?它深入地心內部了嗎?
    馬裡亞納海溝會深入地心嗎?馬裡亞納大海溝是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溝,深度達到了6-11千米,如果把喜馬拉雅山脈放入其中,可以淹沒喜馬拉雅山的山頂。由於馬裡亞納大海溝深度非常深,因此這裡的海水溫度超級低,壓強非常強,且太陽光子無法照射到這裡,以至於這裡終年黑暗,且含氧量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之一。
  • 地心溫度高達6000°C,為什麼我們在地面上感受不到?
    我們知道,地球的南北極是非常寒冷的,有記載的最低溫達零下93攝氏度,而沙漠中的最高溫也只有60攝氏度。相比起地球表面,地球的內部溫度可謂是非常恐怖,最高溫可達到6000攝氏度(與太陽相當),是名副其實的地獄。
  • 地球上的地殼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各個地方的巖石成分不一樣?
    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地表就像現在所看到的月球一樣荒涼,而且布滿了撞擊坑。地表巖石的成分很單一,大多數都是黑黝黝的玄武巖。玄武巖是來自地殼深處的巖漿,噴出後硬化而成。現在人們只有在活躍的火山附近,才能見到這種成分純粹的古老巖石。
  •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在這上億年的時間內,經過海陸變遷等地質運動的影響,這些生物沉積物形成沉積巖並被捲入地殼,在地殼內部的高壓下脫氧據化石顯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於35億年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用的石油都是上億年前的生物形成的。 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石油生物起源的證據就是「乾酪根」(又被稱為「油母質」),乾酪根是kerogen音譯詞。地球上有大量的乾酪根儲量,據估計全球有10^16噸,這是全球最大的有機物庫,全部埋藏於地下。是全球現生活著的生命體有機物總量的一萬倍。
  • 地球上的巖石是怎樣形成的?你知道嗎
    巖石分布在地球的各個地方。有些地方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泥沙,但下面則是巖石;還有海洋、江河,在水層底下也是巖石。巖石緊緊地裹著地球的外面,人們把它叫做巖石圈,就連地幔的上端也是由巖石構成的。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如此多的巖石呢?瑞典著名博物學家林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巖石並非自古就有,它們是時間的孩子。」的確,地球上每一塊巖石都是在地球的演變過程中漸漸形成的。
  • 火星和木星是如何從太空巖石墜毀中形成的?
    科學家說,產生火星的猛烈的太空巖石碰撞似乎與那些被認為形成木星巖石核心的人驚人地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太陽系早期在太陽周圍旋轉的塵埃,冰和其他顆粒盤的變化。研究人員表示,在行星形成的早期階段,行星形成的軌道有一個「梯度」,它繞著年輕的太陽旋轉。他們補充說,距離太陽更遠的行星更有可能比接近世界的行星更大。
  • 地球的歷史
    (2)演化特點①海陸演化:地殼運動劇烈,形成聯合古陸。②生物演化③地質礦產: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3)古生代末期,發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幾乎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演化特點①海陸演化: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地殼運動劇烈,形成了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②生物演化③氣候演化:第四紀時期,全球出現數次冷暖交替變化,目前地球處於溫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