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HDC | 常宇教授:機械循環支持的流體力學問題探討

2021-01-09 健康界

在人體的某些器官主要功能喪失後,有時常規方法無法醫治,需要更換器官。為達到這一目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工器官,現在人工腎、人工肺、人工角膜、人工心臟等都已經不再罕見。

而人工器官的誕生單靠醫學是很難完成的,這有賴於多學科的協作。醫學融合工學,能讓人工器官作為機器正常工作的同時,更符合人體實際情況,滿足人體治療需求。因此在人工器官領域,流體力學等工學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月28日,流體力學領域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常宇教授在2020重症心臟病大會上,就機械循環支持的流體力學問題與各位參會者進行了深層探討。

心室輔助裝置(VAD)與主動脈的血流旋動

VAD是科學家們在心衰治療探索中創造的一個醫學奇蹟。不僅解決了心衰治療中藥物、心臟移植等內外科治療的諸多不足,還為許多患者帶去了福音。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非人體自身組織的結構被植入可能會使機體產生變化。2014年Kabbani等就報導了VAD會造成主動脈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如內皮功能異常、血管壁纖維化程度增加、平滑肌細胞增生、順應性降低、血管阻力上升等。

在一個個假設與推翻之後,基於對循證證據的總結與理解,常宇教授團隊認為VAD可能通過改變了在主動脈中佔優的因素——旋動流,從而改變了主動脈。

為驗證該假設,常宇教授團隊選取了BJUT-Ⅱ VAD,並針對該VAD的不同血流模式,通過計算模擬仿真研究了不同血流模式對主動脈血管內血流動力學特徵的影響。

BJUT-Ⅱ VAD與不同的血流模式

按照入口流速,血流被分為T1、T2、T3三個時間段,採用力學參數螺旋密度(Hd)、面平均螺旋密度(Ha)量化不同血流模式下的旋動流強度,發現主動脈存在順時針的旋動流,主動脈內的旋動流直接受BJUT-Ⅱ VAD的不同血流模式影響,在順時針和逆時針輔助模式下,主動脈內的旋動程度都有所增強

血流時間段劃分

隨後該團隊繼續分析了BJUT-Ⅱ VAD的避免切應力(WSS),發現順時針血流模式有利於提高壁面切應力


BJUT-Ⅱ VAD的壁面切應力(WSS)

這些研究結果與當前國際的同類型研究結果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為臨床使用VAD提供了良好的參考。但當前臨床上鮮有醫生考慮到VAD的血流模式,因此常宇教授也建議應當關注VAD設計與使用中的血流模式的優化

體外膜肺氧合(ECMO)與人體的相互作用

1.心功能與灌注水平對腦部供血的影響機制

ECMO是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其核心部分是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臟),能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進行長時間心肺支持,以維持患者生命。

但有學者發現在使用ECMO後患者存在上肢與腦部血氧飽和度降低的現象。在肺部功能嚴重損傷並且部分保留心排量的患者,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上肢與腦部血氧飽和度降低

在前期研究中,常宇教授發現周圍插管ECMO產生的血流交匯面可能導致上肢與腦部血氧濃度降低。那不同的灌注水平及心功能如何影響血流交匯面繼而影響腦部供血的呢?

灌注流量會直接影響血流交界面的位置。該團隊通過設置從心臟射出的血流量、股動脈插管的血流量、氧和血的比例,發現隨著灌注量增加,血流交界面會向升主動脈方向移動,氧和血對腦部與上肢的灌注量增加,能夠改善腦部與上肢的缺氧狀態。心排量的增加會使三根分叉血管中的非氧和血比例增加,與臨床中患者腦部與上肢血氧飽和度降低情況一致。

當心功能較強,VAD輔助水平較低時,患者上肢氧分壓明顯降低。VAD水平較高時,上肢的氧分壓則會明顯增加。

2.體外呼吸循環支持(VA-ECMO)的搏動特性對其血流動力學影響

前期已有研究表明ECMO的搏動血流有助於保持血管功能與器官灌注。但ECMO增加搏動性是否能夠改善臨床效果、其對於心臟做功、後負荷以及血管能量損失又有怎樣的影響尚不明確。

常宇教授繼續帶領團隊對科學問題進行了基礎研究。在恆速、同步、反搏3種VA-ECMO搏動模式下,心臟做功基本一致,但反搏的等效後負荷要遠高於恆速及同步模式,而能量損失則低於恆速和同步模式。

不同VA-ECMO搏動模式下下的等效後負荷及能量損失

新引入的力學方法

在基礎研究中,常宇教授不僅注重效應研究,還不斷探索著新的力學方法。

超彈性左心室運動的流固耦合研究將心臟生理模型簡化為了數學模型,心肌、血流的計算,首次實現了心室壁扭轉、收縮的模擬。

② 常宇教授指出,人工心臟仿真時,傳統有限元方法以有限元網格為基礎,面臨極大挑戰。採用格子Boltzmann理論研究人工心臟的動態血流動力學特性是基於無網格方法的人工心臟血流動力學研究,不受幾何模型複雜程度的影響,能夠準確模擬人工心臟的動態血流流場特性,確描述葉片邊緣渦流的形成與發展,解決了傳統方法的局限,適合作為人工心臟的迭代優化工具。

實踐基於科學,科學基於細節。在臨床工作中,實踐固然重要,但基礎研究同樣能為醫學發展帶來不同角度的思考,也是不可鬆懈的一部分。而醫學也早已不是單獨的一門學科,產學研醫管的融合發展才是未來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千餘位流體力學專家齊聚深圳 推動流體力學繁榮發展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張東曉教授,基金委數理學部副主任孟慶國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何國威院士,中國力學學會流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周濟福研究員分别致辭。
  • 2020 CHDC 胡盛壽院士:機械循環支持裝置治療心臟衰竭的中國之路
    內外治療力不從「心」  11月28日,在2020重症心臟病大會上,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院士指出,儘管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針對終末期心衰的藥物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資料仍顯示終末期心衰患者單純口服藥物的1年生存率僅為15%-20%,心衰的藥物治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 清華大學符松教授當選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主席
    清華新聞網1月3日電2019年12月13日-17日,第16屆亞洲流體力學大會在印度班加羅爾召開。會上,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符松當選為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主席。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於1980年由中國北京大學周培源教授、日本東京大學Hiroshi Sato教授和印度加瓦拉爾尼赫魯先進科學研究中心的Roddam Narasimha教授共同創立。本屆大會共有來自10個國家與地區的160餘位代表出席,其中來自中國的代表有15人。委員會決定下一屆亞洲流體力學大會將於2022年在中國召開。
  • 智能賦能流體力學暨第二屆流體力學智能化研討會成功召開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0日電(葉坤 高傳強 攝影記者 郭友軍 視頻製作 劉新科)智能賦能流體力學暨第二屆流體力學智能化研討會於2020年11月7日至9日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南山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功召開。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領導到訪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本站訊(通訊員 範賀鵬 關毅 攝影 馬天明)2019年5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王展、研究員許晶禹、研究生教育處副處長劉麗、研究生教育主管滿紅亮一行訪問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柯燎亮會見了來賓。力學系副主任王建山教授、黃幹雲教授等陪同會見。
  • 2020年度全國力學科普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2020年12月1-3日,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機電與自動化學院與湍流控制研究中心承辦、《力學與實踐》編委會協辦的2020年度全國力學科普工作研討會在深圳舉行。
  • 國際託卡馬克物理研討組織第22屆磁流體力學不穩定性
    10月8日至11日,由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辦的國際託卡馬克物理研討組織第22屆磁流體力學不穩定性專題會議在等離子體所召開。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的Edward Strait教授為本次國際託卡馬克物理研討組織國際會議組委會主席,等離子體所胡立群研究員擔任本地組委會主席。等離子體所副所長萬寶年研究員出席會議並做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介紹了等離子體所的基本情況,特別介紹了EAST裝置上最近幾年取得的成果和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
  • (2020)生物流體力學/醫學有限元研修
    原標題:(2020)生物流體力學/醫學有限元研修 一,醫學有限元(Mimics、ANSYS)培訓 11月26日— 11月29日 在線直播 二,生物流體力學建模仿真技術培訓班 12月10日—12月13日 在線直播
  • 淺談「工程流體力學」在環境工程學科中的作用淺析
    關鍵詞:工程流體力學 精品課程 環境工程原理 應用流體力學基礎 環境工程  摘要:「工程流體力學」作為環境工程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在本科生整個培養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如何將該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進行有效地協調一直是該學科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 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工具
    醫學是治病的科學,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兩者目前還沒有交集。如人生病了,都找醫生醫治,誰還能找物理學家呢?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對於傳染性疾病和創傷類疾病醫生都有辦法治癒,但對於亞健康和慢性病,再好的醫生或再先進的醫療手段也只能緩解,不能根治,如降壓藥是治療高血壓的藥,人吃了降壓藥,血壓是下降,但藥效過後,血壓還是高。
  • 工程流體力學家康振黃:讓生命之花燦爛—新聞—科學網
    1944年受聘中央大學航空系任教,擔任著名的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專家柏實義教授的助教。提出了一種新的減小飛機顫振的理論分析方法,1947年獲得國防科技研究獎。1947年考取美國紐約大學研究生院繼續航空動力學的深造,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後,1949年10月,受聘西南工業專科學校教授兼航空工程科主任。
  • 力學專業大學排名,力學六大名校介紹
    1、北京大學1952年,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教授創立了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力學專業。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學力學系成立。工學院有四個雙一流學科,包括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其中力學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學科。
  • 螺杆機械設計及三維流體動力學分析技術沙龍
    本次技術探討會聚焦於螺杆機械的熱力學預測和三維流體動力分析應用。眾所周知,螺杆機械轉子型線設計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使得藉助計算機輔助手段進行螺杆機械三維流體數值仿真的研究十分有限,幾乎無法獲得有效的三維流場的數值預測結果。
  • 越海揚波在京召開流體力學模擬應用座談
    眾所周知,隨著高性能計算應用的不斷普及與深化,流體力學對於高性能計算應用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在本次座談會上,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方、徐旭等老師紛紛發音,暢談在科研與教學領域中對於高性能計算應用的全新感悟,而來自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張健博士則介紹了流體力學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模型,來自英特爾公司的楊豔國經理則從網絡應用的角度介紹了高性能網絡對於流體力學研究的推動作用。
  • 流體力學野史
    這個公式講的是動量守恆和質量守恆兩個事情,歐拉巧妙的把守恆概念植入到流體力學之中,後世流體力學研究無論時空如何變化,守恆終生相伴。。。納維和斯託克斯首次將粘性植入到流體方程中,從此流體力學方程終於包含了粘性的本性。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偏微分屬性太強,兩位老前輩創作了一門絕世武功,這門武功的特點是納維和斯託克斯都不知道如何破解自己的武功。他倆活著的時候也沒看到有人能夠給出解析解,到200年後的今天也還是沒有。2000年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將該方程列為七大千禧年大獎難題,誰能給出解析解便獎勵一美金。
  • 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
    2010年12月26日至28日,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大會主題為流體力學測量與顯示技術研究、流體力學實驗研究。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力學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紐約大學、《實驗流體力學》雜誌社等23家科研單位、90多位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與會。
  • 我校博士後參加「2013年全國微納米流體力學戰略研討會」
    11月16日-18日,由上海大學主辦的「2013年全國微納米流體力學戰略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統所、上海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計量學院等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學術代表共計25人參與了本次論壇。在人事處、博士後管理工作辦公室的組織下,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後薛長國參加了本次論壇。
  • 火龍出水、流體力學與獨山縣 | 袁嵐峰
    我的朋友、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石雲裡老師告訴我,他和學生寫了一篇論文《關於明代火箭「火龍出水」穩定性的初步分析》(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MZ201803003.htm)。 「火龍出水」是認為有重要價值的明代火器,採用計算機流體力學手段對其技術特點展開探究。
  • 流體力學之美,激情液體相互碰撞,造就世間大美
    流體力學,是力學的一門分支,是研究流體(包含氣體、液體及等離子體)現象以及相關力學行為的科學
  • 北理工在非金屬鋁離子電池集流體的設計及應用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為了從根本上突破這一關鍵瓶頸,該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低密度非金屬集流體,通過導電無機非金屬與聚合物基體配合實現輕量化材料設計,獲得了具有力學與電化學穩定的非金屬鋁離子電池集流體,實現了目前現有鋁離子電池報導中最輕質的集流體體系,在鋁離子電池集流體體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同時通過力學-電化學聯用方法,對輕量化集流體的穩定性進行表徵,驗證了新型非金屬集流體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