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

2020-12-05 金臺資訊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很少反問,為何在每個時代,「伯樂」都是「稀缺資源」?並非世無伯樂,而是做個伯樂需要過硬的德行。同樣,中國的科技進步需要一批「伯樂級」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們的德行過硬,才能當好伯樂,為一流科技論文的面世當好「接生婆」。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專家聯合發出倡議,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精益求精,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為人處世,只有為捍衛道德原則而抵擋住外部的壓力和誘惑,科技期刊工作者才能當好篩選論文的伯樂。科技期刊界的伯樂多了,他們以過硬的道德原則捍衛科學精神,才是院士專家們所希望的「科學守門人」。

要深耕期刊質量,在論文質量上守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做著挑選「千裡馬」的日常工作,論文質量好不好,直覺判斷和理性判斷缺一不可。評判論文質量考驗「科學守門人」的智商,減少誤判,用科學的天平考量一篇論文的內在品質,需要科技期刊工作者勿忘職業初心,把優秀的論文呈現在世人面前。「科學守門人」決定著科技傳播的權利,科技論文能否成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的「千裡馬」,考驗著「科學守門人」的職業道德。

要保持超然姿態,在人情世故上不動心。科技期刊工作難做,在於我們的社會具有重視人情世故的傳統。在人情世故面前,多少人曾經身心疲憊,甚至被綁在「道德的絞刑架」上,遭受科學良知的折磨。「科學守門人」無法生活在童話世界裡,太多的現實因素幹擾著他們的日常工作。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專家倡議的弦外之音,又何嘗不是希望在世俗因素與科學精神之間砌起一座「防火牆」,希望所有的「科學守門人」以科學的超然姿態,在世俗的利誘面前不動心。

要具有歷史眼光,在刊物聲譽上不動心。向世俗低頭,得到的是「即時的酬賞」,代價是期刊質量的滑坡,這樣的期刊多了,最終損傷的是一國未來的科技競爭力。這要求「科學守門人」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編發的每一篇論文,都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在未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後,能夠像韓愈的《馬說》這樣影響後世,這是一種可貴的「延時的酬賞」。多少含金量高的科學大獎,都是「延時酬賞」的標本。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科學守門人」具有超前的膽識,這是一份期刊獲得歷史聲譽的保證。

科技期刊的質量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科技未來。同樣值得指出的是,「科學守門人」只是中國科研成果得到社會認可的「衛士」,科研生態的淨化和品質的提升需要科研共同體過硬的德行,以德行的集體磨礪塑造我國科研生態的品質。我們的科研共同體需要「清操厲冰雪」,才能讓科研的去功利化成為可能。

(作者:劉海明,系重慶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_傳媒·時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
    同樣,中國的科技進步需要一批「伯樂級」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們的德行過硬,才能當好伯樂,為一流科技論文的面世當好「接生婆」。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專家聯合發出倡議,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精益求精,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消息說,該院27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 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
    原標題: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很少反問,為何在每個時代,「伯樂」都是「稀缺資源」?並非世無伯樂,而是做個伯樂需要過硬的德行。
  • 當好「科學守門人」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在近日召開的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上,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倡議: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嚴格把關論文質量,珍視期刊學術聲譽,用實際行動營造崇尚學術誠信、追求科研道德的學術交流生態環境。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學習,精研業務,持續提高政治素養、科學素養和學科編輯能力;科技期刊工作者應主動關注學科發展現狀,追蹤科學發展態勢,促進科學研究和學術期刊的有機融合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倡議 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爭做促進人類文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琳):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立足國情、面向世界,爭做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堅力量和促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參與者。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以下為倡議書全文: 倡議書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2020年11月27日 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職業操守,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 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與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暨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經驗是有的,《細胞研究》編輯部很樂意和中國科技期刊人共享。李黨生列出了關鍵三條:多渠道拓展高質量稿源,提高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加強科技期刊優秀人才的培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與會領導致辭中表示,新時代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科技期刊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豐沃土壤。科技期刊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為我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提供強有力支撐的初心使命,始終與國家科技進步同向同行,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 遙感、大氣科學期刊編輯交流會在遙感地球所召開
    交流會上,來自《遙感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大氣科學進展》、《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大氣科學》、《氣候和環境研究》等六個期刊的青年編輯,就策劃組織前沿熱點專欄、探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研究期刊國際化及數位化發展、探討數據論文出版形式等期刊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了積極而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我們研究所有3種期刊,幾年前就在考慮將它們分成不同層次,分類發展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但報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編輯部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文杰說,有關部門對期刊的管理甚至細緻到每個編輯每年要有多少個小時的業務培訓,而且培訓內容都有嚴格規定。  「我感覺國內科技期刊的壓力近幾年越來越大。」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閉幕
    他認為,科技期刊是科技界的主戰場,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體系及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中國科技期刊應考慮如何練好內功,把自己功課做好,發揮出真正作用。在科技期刊建設方面,他提了三點建議:加大培育核心期刊品牌建設力度;注重特色學科發展;增強與國際領先期刊的合作交流。
  • 期刊編輯利用網站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探索
    在筆者的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搜狗、百度、谷歌等搜尋引擎,有時能較好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但大多時候通過搜尋引擎獲取的信息五花八門,讓人摸不到頭腦,還需要進一步篩選,但最終的搜索結果是否正確,往往存有疑慮,因此獲取權威網站上的信息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成為期刊編輯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工作。期刊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是交流思想和學術的紐帶,它所刊載內容的正確與否,還會關係到信息傳遞的效果。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本文通過分析該文件印發的背景、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提出科技期刊在破除論文「SCI至上」的背景下應注重擴大學術影響力,塑造良好的學術聲譽;回歸期刊出版本質,服務科學研究;開放辦刊,與國際接軌,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這一方面讓我們感到作者沒有真正重視這篇中文稿件,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缺乏中文科技論文寫作訓練。對語言文字,對自己的母語,我們是應心存敬畏的。一篇稿件可以反映出很多,包括對科學文化的傳承及科學精神的體現等。前面提及的很多經典文章,不管經過多少歲月的洗禮,仍是經典之作,而且歷久彌香。
  • 上海科技期刊「破圈」後的未來之路
    「走進去」搶佔學術話語權布局產業學科優勢領域,推陳出新培育「頂刊」縱觀當今世界科技期刊發展趨勢不難發現,一些知名出版集團和頂級刊物不斷有新刊「冒出來」。在「期刊就是話語權」的時代,科技期刊既要有「百年老店」,更要推陳出新,挺進學科前沿,通過不斷「走進」科學發展,搶佔更多話語權。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在這次主題為「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的會議上,大家為中國優質論文成果外流而憂心忡忡。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認為,我國科學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轉型,擺脫從源頭到出口「兩頭在外」的外包工處境,這首先要從提高漢語的科學「幣值」、振興中文科技期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