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_傳媒·時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

2020-12-05 民主與法制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很少反問,為何在每個時代,「伯樂」都是「稀缺資源」?並非世無伯樂,而是做個伯樂需要過硬的德行。同樣,中國的科技進步需要一批「伯樂級」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們的德行過硬,才能當好伯樂,為一流科技論文的面世當好「接生婆」。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專家聯合發出倡議,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精益求精,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為人處世,只有為捍衛道德原則而抵擋住外部的壓力和誘惑,科技期刊工作者才能當好篩選論文的伯樂。科技期刊界的伯樂多了,他們以過硬的道德原則捍衛科學精神,才是院士專家們所希望的「科學守門人」。

  要深耕期刊質量,在論文質量上守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做著挑選「千裡馬」的日常工作,論文質量好不好,直覺判斷和理性判斷缺一不可。評判論文質量考驗「科學守門人」的智商,減少誤判,用科學的天平考量一篇論文的內在品質,需要科技期刊工作者勿忘職業初心,把優秀的論文呈現在世人面前。「科學守門人」決定著科技傳播的權利,科技論文能否成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的「千裡馬」,考驗著「科學守門人」的職業道德。

  要保持超然姿態,在人情世故上不動心。科技期刊工作難做,在於我們的社會具有重視人情世故的傳統。在人情世故面前,多少人曾經身心疲憊,甚至被綁在「道德的絞刑架」上,遭受科學良知的折磨。「科學守門人」無法生活在童話世界裡,太多的現實因素幹擾著他們的日常工作。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專家倡議的弦外之音,又何嘗不是希望在世俗因素與科學精神之間砌起一座「防火牆」,希望所有的「科學守門人」以科學的超然姿態,在世俗的利誘面前不動心。

  要具有歷史眼光,在刊物聲譽上不動心。向世俗低頭,得到的是「即時的酬賞」,代價是期刊質量的滑坡,這樣的期刊多了,最終損傷的是一國未來的科技競爭力。這要求「科學守門人」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編發的每一篇論文,都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在未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後,能夠像韓愈的《馬說》這樣影響後世,這是一種可貴的「延時的酬賞」。多少含金量高的科學大獎,都是「延時酬賞」的標本。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科學守門人」具有超前的膽識,這是一份期刊獲得歷史聲譽的保證。

  科技期刊的質量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科技未來。同樣值得指出的是,「科學守門人」只是中國科研成果得到社會認可的「衛士」,科研生態的淨化和品質的提升需要科研共同體過硬的德行,以德行的集體磨礪塑造我國科研生態的品質。我們的科研共同體需要「清操厲冰雪」,才能讓科研的去功利化成為可能。(作者:劉海明,系重慶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
    同樣,中國的科技進步需要一批「伯樂級」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們的德行過硬,才能當好伯樂,為一流科技論文的面世當好「接生婆」。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專家聯合發出倡議,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精益求精,守正創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業。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消息說,該院27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 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
    原標題:科技期刊編輯應做好「科學守門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很少反問,為何在每個時代,「伯樂」都是「稀缺資源」?並非世無伯樂,而是做個伯樂需要過硬的德行。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以下為倡議書全文: 倡議書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2020年11月27日 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職業操守,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 當好「科學守門人」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在近日召開的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上,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倡議: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嚴格把關論文質量,珍視期刊學術聲譽,用實際行動營造崇尚學術誠信、追求科研道德的學術交流生態環境。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學習,精研業務,持續提高政治素養、科學素養和學科編輯能力;科技期刊工作者應主動關注學科發展現狀,追蹤科學發展態勢,促進科學研究和學術期刊的有機融合
  • 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與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暨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
  • 傳播虐殺動物視頻也是宣揚暴力_傳媒·時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據報導,國家網信辦信訪辦專函回復指出,虐貓圖文、視頻屬於「違法違規」的「血腥暴力信息」,將督促網站平臺全面清理,進一步加大處置力度。細化網絡監管,壓實平臺管理責任,無疑能有力打擊暗流湧動的灰色產業鏈。   個別人肆意虐殺動物、不負責任地傳播,往往認為這樣做不會觸犯法律。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倡議 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爭做促進人類文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琳):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立足國情、面向世界,爭做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堅力量和促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參與者。
  • 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
    為此,我們需要一起探討什麼是新聞評論,怎樣做好新聞評論等話題。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專業人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在此,我們需要一起探討什麼是新聞評論,怎樣做好新聞評論的話題。   新聞評論的時代功能   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交往日趨頻繁,廣大公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
  • @新聞人 劃重點!一起回看8月傳媒大事
    熱點新聞 《法制日報》更名為《法治日報》 據法治日報報導,8月1日,在《法制日報》40歲生日之際,經中央政法委員會、司法部同意,並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法制日報》更名為《法治日報》。 作為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於1980年8月1日創辦,當時報名是《中國法制報》。
  • ...監管應立足於「疏」_對話·訪談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為加強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規範藥品網絡銷售行為,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研究起草了《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原意見稿)。201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為藥品網絡銷售設定了制度空間,基於此,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原意見稿進行修訂,日前發布《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外交部:蓬佩奧謊言外交將遭到歷史審判_熱點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
    為什麼同樣是抗議者,在美國就是「暴徒」,在香港就是「民主英雄」?為什麼在美國就是「捍衛民主自由」,在香港就成了「壓制民主自由」?   我今天上午看到美國白宮發言人在電視聲明中說,美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和平集會自由,但昨天在華盛頓看到的不是和平集會。他們破壞了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她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暴力行為,表示觸犯法律者應受到法律最嚴厲的懲罰。
  • 做好行使地方立法權各項準備 推動我市科學立法全面開展
    根據我國《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新《立法法》又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是對我國立法體制的完善。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是在國家法制統一前提下不同立法層次的劃分。對地方立法權而言,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是根本要求。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經驗是有的,《細胞研究》編輯部很樂意和中國科技期刊人共享。李黨生列出了關鍵三條:多渠道拓展高質量稿源,提高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加強科技期刊優秀人才的培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在這次主題為「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的會議上,大家為中國優質論文成果外流而憂心忡忡。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認為,我國科學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轉型,擺脫從源頭到出口「兩頭在外」的外包工處境,這首先要從提高漢語的科學「幣值」、振興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 《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達到8.0 位列全球綜合類期刊第五
    《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達到8.0 位列全球綜合類期刊第五 2016-06-22 科學出版社 2014年創辦的我國第一份英文版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成為亮點之一,它的首個影響因子達到8.0,在全球綜合類期刊中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位列第5名。  NS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