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閉症,可先從豆瓣評分9.0的電影《雨人》開始。關於《雨人》這部電影,我最早是從自閉症課堂中了解並感興趣的。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物描述的是一個自閉症人士,所謂自閉症,是用來描述具有溝通障礙、社會交往,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的一類人。
之所以談到《雨人》這部電影,是因為該電影是描述自閉症的經典電影。或許很多人對自閉症這一類人群感興趣,好奇於他們的那個小世界,那個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一類事物的世界。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心無旁騖專注於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上,比如一個自閉症患者如果執著於電風扇,那麼他們就會到處尋找各式各樣的電風扇,一旦找到,他就會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這臺電風扇上,沒有人能夠準確的知道他為什麼要執著於電風扇。
我最初了解的自閉症可能與大多數人的想法雷同,都是看了某部「神奇」的電影。這類電影上講大部分講的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們話很少、拒絕人體觸碰,但具超能力,比如預見未來、對數字敏感或有超強記憶力,可在短時間內不藉助任何工具準確的計算出結果……這些電影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自閉症人士都很牛。當然,剛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我很感謝我的這種錯覺,讓我有了想要踏入自閉症研究和治療的這條不歸路。對於這類描述具有超能力的自閉症人士的電影,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根據可靠的調查,確實有這類自閉症人士的存在,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學者症候群」,是指某些在認知方面有缺陷的人卻往往能在其他的學術或藝術創造等方面有超出常人的表現。根據我國自閉症人士1%的發生率,「學者症候群」的發生概率只有這1%中的百分之十。這個數據說小不小,因為這1%中的百分之十可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說大不大,因為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能夠遇到的機會很小。
之所以說「學者症候群」能夠影響科學的發展,因為有事實證明,該類人群具有超強的記憶力和專注力,是常人所不具備的。並且他們具有更強的能力能夠在藉助少量的工具上去處理信息和記住數據,使得軟體企業青睞於他們。以下是關於發掘自閉症人群超能力的例子:德國最大的企業SAP公司曾在2013年宣布,未來7年內計劃招收數百名自閉症人群,旨在將他們培養成高科技信息技術專家,在其全球僱員超過6.5億中,他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為止,1%的僱員是自閉症患者;丹麥的一家IT公司開創性地讓自閉症人士展現他們的工作技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並且將這種方式推廣到了歐洲的數整個國家。當然這類高功能自閉症只是整個自閉症人群中的百分之十。
那麼其餘的90%自閉症人群呢?他們就無法適應和生存了嗎?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就錯了,從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就有先人說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更何況是有全身癱瘓提出黑洞的霍金、盲聾啞集於一身成為著名作家的海倫凱勒等挑戰身體極限的實例。因此,自閉症人群可以融入到我們的世界,或許做的比常人更好。
我們所要做的,是用心去理解他們。
巴瑞·普瑞桑所著的《這世界唯一的你》中提到理解自閉症人士的核心概念是:自閉症人士的行為方式,不像一些專業人員幾十年來宣稱的那樣,是毫無規則、偏執怪誕、錯亂無序的,而是他們用來適應這個信息超載並令人恐懼的世界,試圖與人溝通的應對策略。
簡單來說,由於他們大腦神經網絡的工作方式存在缺陷,以至於常人所表達的語言、動作使他們無法理解,這便使他們連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都建立不起來。試想,倘若你聽不懂別人對你說的話,你會回答嗎?或者,假如你不了解電風扇為什麼會轉圈而且轉圈的頻率相等,你會對它不好奇嗎?其實他們的世界很單純,沒有任何複雜的感情。如果你對他們的某些奇怪的行為無法理解,那麼你可以將他們的行為放到正常人的身上找相似。比如一個自閉症孩子總是隨身帶著一個黑色小石頭,這就相當於嬰幼兒總是拿著布娃娃,他們想要同樣都 是安全感;再比如一個自閉症人士總是習慣用嘴巴吸吮、咀嚼和舔舐特定物品,這就相當於常人習慣性地咀嚼口香糖,他們都是在情緒失調時尋找替代品而已;倘若一個自閉症人士總是在重複的問同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出去旅行?」或者一直重複別人話「我回來了」,請不要不耐煩,他們重複問問題是由於他們無法理解這個世界而產生的恐懼感,而通過重複問問題可使他們對將來所發生的事情增加預測性,以減少焦慮情緒,而重複別人的話是自閉症人士學習語言、理解語言的方法,這種重複性語言統稱為「回聲語言」,回聲語言是為創造性語言系統做鋪墊的。
該文章是本人在看過《這世界唯一的你》後莫名的產生同感並加上自己對自閉症人士的看法與見解所寫。整篇文章未使用「患者」等病理詞來稱呼自閉症人士,是因為本人並不希望人們把這群「天使」當做病人,而是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如果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