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TB-3」重型轟炸機,演化「空天母艦」,為何最終無法成功

2020-12-04 鐵血觀世界

天空霸主「空天母艦」

航母在現代軍事中佔據重要作用,是目前技術最複雜,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之一,也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還有另一種更加強大的存在,在《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中震撼出場的空天母艦,想必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設想,其實有很多先驅嘗試對製造空天母艦,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都沒有停止過探索。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

蘇聯空天母艦雛形

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奇怪的是「TB-3」在戰爭中主要作為運輸機使用,很少參與轟炸行動,正是它龐大的體型,超大的負重能力。蘇聯空軍科學家弗拉基米爾靈機一動,TB-3能夠攜帶1000公斤的炸彈,那同樣可以掛載飛機吧。他帶領科研團隊成功研究出,在「TB-3」重型轟炸機的機翼上方停放兩架雙翼型「I-15」戰鬥機,機翼兩側下方則吊裝兩架單翼型「I-16」戰鬥機,機腹下方還可以掛一架「格格維奇」單翼戰鬥機。這就是最早的空天母艦雛形,蘇聯又稱之為槲寄生組合。

「TB-3」重型轟炸機的誕生經歷

最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轟戰機的出現,使各國意識到轟戰機的重要性,各國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轟炸機的研究中。從木質飛機到全金屬材質,無論是火力還是動力系統都有飛躍式的發展,在這股潮流中「ANT-6」重型轟炸機(「TB-3」的原型機)圖紙被設計出來。

「ANT-6」的機身和機翼更大,全金屬的機身負荷太大,使圖波列夫放棄原本計劃,改用4臺「M-17」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又改進操縱臺和螺旋槳,還加裝武器裝備系統,才成功通過試飛。試飛之後蘇聯政府十分滿意,立馬投入生產。第一批10架ANT-6重型轟炸機,1932年5月1日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上首次亮相,就吸引眾多目光。蘇聯空軍正式把它名為TB-3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

「TB-3」整體結構

已有數據記載,該款轟炸機,翼展 22.6米,機長 16.4米,機高 3.4米,機翼面積 56.7平方米。空重15391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6983千克。全金屬製造,波紋蒙皮取代木質材料,整體設計能夠使它在空中飛行的更穩。可以搭乘8名機組人員,包括2名駕駛員、4名機槍手、1名投彈手、1名工程師,後期也作為傘降兵運輸機。

動力系統

由於試飛問題,改用4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每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額定功率為715。這款發動機使用時間最長。後來航空科技不斷進步,又改裝「AM-34」型發動機額定820馬力,馬力的提升後,速度提升至250千米每小時。負重能力優越,二戰時經常作為運輸機出現。

武器設計

該機負重能力好,早期除裝備十挺 7.62毫米機關槍外,機艙和機身外掛部分可以攜帶共4噸炸藥。後期改進後負重提升至6噸,甚至出現加掛五架戰鬥機現象。也是「TB-3」轟炸機此種戰鬥形式的出現,被視為第一代「空天母艦」雛形的原因,綜合戰鬥力不容小覷。

參戰經歷及落幕

「TB-3」轟炸機首次參戰是1938年日蘇在哈欣湖爆發軍事衝突,60架「TB-3」參戰,主要作為運輸機使用。1940年6月蘇軍攻打摩爾達維亞時,曾使用 4個TB-3飛行團、對比薩拉比亞地區空降3個傘兵旅,切斷羅馬尼亞軍隊的退路。

二戰在德軍攻打蘇聯之前,共儲備516架TB-3,戰爭爆發後蘇軍動用一切手段來,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突進。笨重的身體,速度慢成為致命弱點,「TB-3」目標大被德國空軍戰鬥機像釘在牆上打一樣。又做起老本行向前線緊急輸送人員和裝備,支援小規模的空降行動。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戰時期,發揮很大作用,給城內居民和遊擊隊,投遞大量的食物和武器裝備。也是此次戰役讓「TB-3」轟炸機的缺點暴漏出來,作為戰鬥機性它明顯落後。1942維亞濟馬空降戰役後,這個初代空天母艦由於慢吞吞的性格,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空天母艦計劃

不僅蘇聯一戰後的美國也有建造空天母艦計劃,兩者方向完全不同,美國的設想是超大負重的飛艇。在齊柏林飛艇技術的支持下美國海軍開始建造阿克倫級飛艇,針對飛艇薄弱的防護能力。為此專門設計出「F9C」麻雀鷹戰機,不僅可以停在飛艇內部,還可以掛在飛艇外部的鉤子上。投入使用後兩年內先後因極端天氣墜落報廢,這兩次事故暴露出飛艇面對自然災害天氣的無能為力,龐大的製造費用,是美軍放棄飛艇計劃。二戰結束後,蘇聯還沒有停止建造空天母艦的想法,為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和美國開始一系列的競爭,包括空天母艦項目。

據悉蘇聯在這個項目上共計投入600億美元,放到現在折合人民幣4000億左右,「米格-105」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研製出來的。搭載「科列索夫」RD-36-35K渦輪噴氣發動機,不能自主起飛,起飛只能依靠蘇聯製造的火箭或者大型轟炸機。機翼還能進行60度摺疊,進入亞音速飛行後會變成平直狀態,大幅度提升飛行速度。這款空天戰機出現後蘇聯設計師並沒有滿足,他們的目標一直是建造一艘可以漂浮在空中的鋼鐵巨獸,沒有哪個國家能製造出可以支撐這個龐然大物的發動機,何況當時的蘇聯,這種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

目前為止,我們只能在科幻電影裡一睹空天母艦風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航空航天產業逐步成熟,我們已經具備將空間站送入太空的能力,相信在未來,會有人能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

相關焦點

  • 波音再次復活「空天母艦」!
    在20世紀50年代期間,美國再次重新審視了發展和使用空天母艦的可能性。這一次,美國空軍探索了將一架康維爾B-36「和平締造者」用於戰鬥機運輸機(FICON)項目的構想。該項目試圖在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炸彈艙中裝備一架共和飛機公司F-84「雷閃」,使用一種類似於吊架的裝置發射和回收戰鬥機。
  • 美軍研發「航天母艦」維持空天霸權
    同時,為了降低研發成本,美軍提出「空中航母」應由如B-1B和B-52戰略轟炸機,以及C-130運輸機等現役飛機改造而成。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研製出來的「空中航母」將首先是RQ-4「全球鷹」和RQ-1「捕食者」等型號現役無人機的母艦,這將使其航程和續航能力大大加強,從而明顯增強美軍無人機作戰的綜合優勢。
  • 美軍欲組建天軍 航天母艦與太空轟炸機可致命打擊
    其次是太空轟炸機(軌道轟炸機)。這種轟炸機能夠在外太空軌道運行,相對大氣層中的普通轟炸機,其快速機動,能夠在短時間內到達地球上任何目標區域上空,並採用各種武器對目標進行致命打擊。軌道轟炸機還可以進行機動變軌,令敵軍防不勝防。  其三是航天母艦。航天母艦可以認為是太空版的航空母艦,是太空梭的起降平臺。計劃中的航天母艦體形十分巨大,可裝載多架太空梭或空天飛機。
  • 盤點抗戰中國空軍重型轟炸機:德國提和蘇聯都提供了戰略大殺器
    馬丁139WC轟炸機十四中隊徐煥升遠徵日本時的座機1403號——馬丁139WC轟炸機雖然當時的中國空軍只有數量有限的重型轟炸機,但來源仍然五花八門。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曾經「紙片轟炸」日本本土的馬丁139WC型轟炸機了。馬丁139WC型是美軍B-10轟炸機的外銷型。雖然在中國空軍手上成功地執行了向日本本土空投傳單的任務,但其在世界大戰中的總體表現平平。
  • 蘇聯山寨的美國轟炸機,專為向美國投擲原子彈而生,可惜有去無回
    早在上世紀30年代,蘇聯就在引進的美制馬丁轟炸機基礎上山寨成功了自己的SB-2快速轟炸機,雖然當時蘇聯航空技術大幅落後於歐洲和美國,但某種意義上說,蘇聯走了與日本類似的道路,就是突出強調某方面性能,與日本零式戰鬥機犧牲防護來獲得超強機動性和遠航程不同,SB-2轟炸機尋求的優勢是速度。
  • 美軍「航天母艦」明年試飛 可攜帶大量戰機與核彈
    有外媒報導稱,美軍將在2040年裝備第一艘空天母艦,並將在2050年建成三個核動力空天母艦編隊。此外,也有消息稱能夠投放無人機的巨型飛機「航天母艦」明年就要試飛。那麼,當航母真的飛上了天,未來戰場將變成何樣?美軍「航天母艦」明年試飛?英國媒體報導稱,世界上最大的飛機預計於明年起飛,它有3架波音737飛機那麼寬。
  • 大英帝國的驕傲,首款四發重型轟炸機,「斯特林」轟炸機發展簡史
    其實轟炸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之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進入黃金時代,出現了一大批先進的重型轟炸機,比如美國的B-29轟炸機,B-17轟炸機、B-24轟炸機,蘇聯的Pe-8轟炸機,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哈裡法克斯」轟炸機等。而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哈利法克斯」轟炸機是以中型轟炸機改進而來的。
  • 美軍研發「航天母艦」:太空戰機摧毀敵核飛彈
    同時,為了降低研發成本,美軍提出「空中航母」應由如B-1B和B-52戰略轟炸機,以及C-130運輸機等現役飛機改造而成。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研製出來的「空中航母」將首先是RQ-4「全球鷹」和RQ-1「捕食者」等型號現役無人機的母艦,這將使其航程和續航能力大大加強,從而明顯增強美軍無人機作戰的綜合優勢。
  • 蘇聯重型坦克巔峰之作,震驚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德國人的最終成功就是裝備了88毫米坦克炮的六號'虎式'重型坦克,以及裝備了75毫米超倍徑坦克炮的五號'黑豹'中型坦克。毫不客氣的說,在這兩款德國坦克面前,蘇聯的坦克優勢變得蕩然無存,必須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將其消滅。 可蘇聯人也是不甘示弱,在憑藉數量優勢艱苦抵抗六號'虎式'重型坦克和五號'黑豹'中型坦克之餘,蘇聯人也針對性的開始展開坦克升級計劃。
  • 蘇聯的體制病:設計師內鬥扼殺三倍音速轟炸機
    作者:候知健在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因素中,軍事開支的比例長期超出蘇聯工農業經濟合理承受範圍是非常核心關鍵的一環。由於圖22的設計非常失敗——操縱性極差,安全性極差;蘇聯空軍在赫魯雪夫倒臺以後,啟動了新一代轟炸機的研製計劃。老圖波列夫為了挽回自己的地位和形象,聲稱圖22的改進型可以滿足蘇聯空軍對重型轟炸機的所有需要;欺騙性的以圖22M名義,開發了一款完全不同的轟炸機——發動機不再是安裝在機尾上方的吊艙,而是做進到機身內;機翼也從固定翼換成了變後掠翼。
  • 空天轟炸機開始布局,兩小時炸遍全球
    報導稱:我國目前已經完成了首次組合動力模態轉化飛行試驗,實現了空天飛行動力技術重大突破。這個組合動力技術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官方解釋組合動力技術是將渦輪,火箭,衝壓多種先進動力進行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新型動力,但如果通俗點說的話就是用「母機」馱著火箭或者空天飛機,等「母機」飛到萬米高空時,火箭點火發射飛向太空。
  • 美國讓轟炸機打空戰是胡扯?並不是,冷戰時就想對蘇聯動刀
    巧的是,而據俄羅斯此前也宣稱新一代轟炸機將能發射空空飛彈讓重型轟炸機發射空對空飛彈的概念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現,美國空軍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確想為轟炸機發展一種對空、對地兩用的飛彈——「先進戰略空射飛彈」(ASALM)。
  • 轟炸美利堅,日本六發巨獸G10N「富士山」重型戰略轟炸機
    (太平洋)的重型轟炸機,它就是——中島G10N1 「富士山」重型戰略轟炸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9月,日本伊-25號潛艇攜帶零式水上偵察機成功對美國俄勒岡州進行了「轟炸」。該機太過於小巧僅能攜帶兩枚30千克或者兩枚76千克炸彈,破壞力有限不過意義卻相當重大,這是迄今為止外國軍用飛機攻擊美國本土唯一成功案例。
  • 俄在遠東組建重型轟炸機師箭指美日
    據俄羅斯《消息報》近日援引俄國防部高層的消息報導稱,俄軍日前完成在遠東地區組建新的重型轟炸機航空師的任務,該師隸屬俄遠東重型轟炸機部隊,主要機型將包括可以攜帶戰略巡航飛彈的圖-95MS轟炸機和圖-22M3轟炸機。新的重型轟炸機航空師將下轄若干個轟炸機大隊,包括數十架戰略轟炸機和遠程轟炸機,主要部署在伊爾庫茨克州和阿穆爾州的軍用機場,主要用於巡航日本海、夏威夷群島、關島等附近海域。
  • 蘇聯早期坦克巨無霸,KV系列重型坦克,如何對德軍展開逆襲?
    JU-88轟炸機直飛他們頭頂投彈,超過40輛坦克和卡車被毀。 6月23日,蘇聯第3摩託化軍旗下由葉格·索連京將軍指揮的第2裝甲師在斯考德維萊附近遭遇了德軍第6裝甲師的部分部隊。 這種KV-2重型坦克是KV-1重型坦克的改版,配備了更為厚重的炮塔和強大的152毫米榴彈炮。此時這倆KV-2重型坦克阻擋了已在杜比薩河沿岸建立橋頭堡的第6裝甲師,讓他們無法有效的推進。 這輛KV-2單獨阻止了第6裝甲師的進攻,並擋下了各式反坦克武器的炮火,直到最終耗盡彈藥為止。
  • 為什麼蘇聯無法完成的登月任務,美國成功了?原來是請了「外援」
    阿波羅11號登月期間,蘇聯月球15號自動採樣返回探測器在危海墜毀,不僅未能完成任務,還與阿波羅11號成功實現載人登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NASA而言,要在短短12年內實現登月,技術上的飛躍是必然的。登月首先需要一款大推力火箭,由德國科學家馮布勞恩主導研發的土星五號火箭在阿波羅4號任務期間測試成功,其設計起源甚至可追溯到德軍V-2火箭。
  • 摧毀114架重型轟炸機的夜空殺手:海因茨·施瑙費爾小傳(下)
    在6-8月的戰鬥中,他多次取得了在一次夜戰中就擊落三架甚至更多重型轟炸機的戰績。英軍新型的「蘭開斯特」式轟炸機已經大量出現在了德國的夜空中。這種轟炸機由曼徹斯特式發展而來,擁有4臺動力充沛的梅林發動機,生產也十分方便。其最大載彈量接近10噸,擁有6-8挺自衛機槍。從1942年底開始,雙垂尾結構的、龐大的「蘭開斯特」式就成為了德軍夜間戰鬥機部隊的最大對手。
  • 中蘇交惡,面對蘇聯的「逆火」轟炸機,中國有什麼攔截手段?
    但是即便如此,當時的中國依舊面臨著難以阻擋的強大威脅 ,因為除了擔心蘇聯的「鋼鐵洪流」之外,蘇聯的空中力量,對我軍的防空力量也會造成巨大的壓力。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旬,蘇聯服役了一款超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圖-22M「逆火」轟炸機,這款轟炸機最高速率能達到
  • 500枚重型炸彈引爆富士山,計劃一旦成功,日本將從地球上消失
    德軍潰敗,日軍負隅頑抗決戰本土1945年,蘇聯開始組織絕地反擊戰,出動大批戰機坦克迅速突破德軍防線,德軍不得不倉皇撤退。而遠在地球另一面的太平洋戰場上,負隅頑抗的日軍也早已成為強弩之末。在中國戰場上節節潰敗不說,衝繩島的徹底淪陷加快了美國進軍日本本土的步伐,同時也敲響了日本亡國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