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室溫下,利用鑽石樣品,觀測到了單量子振動。
根據經典物理學定律的觀點,撥動吉他琴弦會讓它產生振動,像波一樣上下移動。但是依照量子力學的理論,振動不僅表現為波的形式,還應該表現為粒子的形式。同樣的吉他弦,從量子水平上觀察時,需要引入聲子的概念。
據《物理評論X》雜誌近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FIT)的科學家們首次於室溫下在鑽石樣品中創造並觀察到了單個聲子。此前,單聲子的觀察只能在超低溫、真空條件下且經過精確設計的微觀材料中進行。
聲子,不僅是量子力學中描述振動的單個粒子,也與熱有關聯。例如,當一個由有序晶格構成的晶體一端受熱時,量子力學認為熱量會以聲子或分子鍵振動的形式在晶體中傳播。由於聲子對熱很敏感,因此很難被探測到。如果聲子本身的能量較低,周圍熱量很可能會觸發聲子的集體激發,這會使單個光子的探測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此前,雖然有研究人員在超低溫條件下,用特別設計的材料實現了單聲子的測定。但MIT天體物理與空間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Vivishek Sudhir認為,科學家們應該擺脫複雜條件,將量子效應帶到普通環境中。Sudhir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像是讓量子力學大眾化。」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選擇了鑽石作為實驗對象。在鑽石中,聲子的運轉頻率高達幾十太赫茲,以至於在室溫下,單聲子的能量甚至高於周圍的熱能。Sudhir說:「當把這種鑽石晶體放置在室溫環境中時,由於沒有足夠能量激發,聲子運動甚至不存在。」為了激發單個聲子,研究人員向鑽石樣品發射了第一道高頻雷射脈衝,希望雷射脈衝中的某個光子能與聲子產生相互作用後反射回來。為了破譯被激發的聲子數量,研究人員發射了第二道雷射脈衝。對於被第一道脈衝激發的聲子,第二道脈衝可以使它「失活」。為了證實這一切,研究人員設置了兩個探測器來捕捉與聲子產生了相互作用的光子。
光子與聲子相互作用的概率大約是100億分之一。Sudhir等以每秒8000萬次的脈衝對鑽石進行了轟擊。在數小時內,他們大概能探測到100萬次光子-聲子的相互作用。最後,他們發現,在統計學意義上,他們能夠創造和檢測到單個量子振動。
當Sudhir等發送第二道雷射脈衝時,研究人員進行了延遲了操作——在激發的聲子能量開始衰減時才發射向鑽石樣品。由此,他們能夠發現聲子自身的衰變方式。Sudhir說:「我們不僅能夠探測單個聲子的誕生,還能探測它的衰亡。現在我們可以說,我們掌握了聲子在材料中的持續時間。這個數字很關鍵,如果衰亡時間很長,那麼這種材料就可能支持相干聲子。這類材料就能用於太陽能電池的熱傳輸,以及量子計算機的互連。」
科界原創
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阿淼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物理評論X》
期刊編號:2160-3308
原文連結:http://news.mit.edu/2019/single-quantum-vibration-normal-1007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