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常規條件下觀察了單量子振動

2020-11-29 科技工作者之家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室溫下,利用鑽石樣品,觀測到了單量子振動。

根據經典物理學定律的觀點,撥動吉他琴弦會讓它產生振動,像波一樣上下移動。但是依照量子力學的理論,振動不僅表現為波的形式,還應該表現為粒子的形式。同樣的吉他弦,從量子水平上觀察時,需要引入聲子的概念。

據《物理評論X》雜誌近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FIT)的科學家們首次於室溫下在鑽石樣品中創造並觀察到了單個聲子。此前,單聲子的觀察只能在超低溫、真空條件下且經過精確設計的微觀材料中進行。

聲子,不僅是量子力學中描述振動的單個粒子,也與熱有關聯。例如,當一個由有序晶格構成的晶體一端受熱時,量子力學認為熱量會以聲子或分子鍵振動的形式在晶體中傳播。由於聲子對熱很敏感,因此很難被探測到。如果聲子本身的能量較低,周圍熱量很可能會觸發聲子的集體激發,這會使單個光子的探測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此前,雖然有研究人員在超低溫條件下,用特別設計的材料實現了單聲子的測定。但MIT天體物理與空間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Vivishek Sudhir認為,科學家們應該擺脫複雜條件,將量子效應帶到普通環境中。Sudhir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像是讓量子力學大眾化。」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選擇了鑽石作為實驗對象。在鑽石中,聲子的運轉頻率高達幾十太赫茲,以至於在室溫下,單聲子的能量甚至高於周圍的熱能。Sudhir說:「當把這種鑽石晶體放置在室溫環境中時,由於沒有足夠能量激發,聲子運動甚至不存在。」為了激發單個聲子,研究人員向鑽石樣品發射了第一道高頻雷射脈衝,希望雷射脈衝中的某個光子能與聲子產生相互作用後反射回來。為了破譯被激發的聲子數量,研究人員發射了第二道雷射脈衝。對於被第一道脈衝激發的聲子,第二道脈衝可以使它「失活」。為了證實這一切,研究人員設置了兩個探測器來捕捉與聲子產生了相互作用的光子。

光子與聲子相互作用的概率大約是100億分之一。Sudhir等以每秒8000萬次的脈衝對鑽石進行了轟擊。在數小時內,他們大概能探測到100萬次光子-聲子的相互作用。最後,他們發現,在統計學意義上,他們能夠創造和檢測到單個量子振動。

當Sudhir等發送第二道雷射脈衝時,研究人員進行了延遲了操作——在激發的聲子能量開始衰減時才發射向鑽石樣品。由此,他們能夠發現聲子自身的衰變方式。Sudhir說:「我們不僅能夠探測單個聲子的誕生,還能探測它的衰亡。現在我們可以說,我們掌握了聲子在材料中的持續時間。這個數字很關鍵,如果衰亡時間很長,那麼這種材料就可能支持相干聲子。這類材料就能用於太陽能電池的熱傳輸,以及量子計算機的互連。」

科界原創

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阿淼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物理評論X》

期刊編號:2160-3308

原文連結:http://news.mit.edu/2019/single-quantum-vibration-normal-1007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國外學者在量子計算效率研究上獲突破:首次觀察到分子量子位振動
    愛爾蘭聖三一大學研究小組同英國、義大利學者共同宣布了一項突破性進展:實驗小組第一次觀察到分子量子位的振動,為研究自旋與原子運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現象提供了新的線索。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與二進位「位」(1或0)的傳統二進位計算機不同,量子位(qubit)可以是1、0或是這兩種狀態的疊加。電子的自旋是一種常見的兩態量子位,在這種情況下,兩個能級可以向上自旋和向下自旋。
  • 量子纏繞 | 振動頻率
    其實這是量子纏結的現象,在他死後三十八年才被證實! 電子有不變性的振動形式,經由不同振動的「率」,就可以分辨這個物體與那個物體的不同。對科學而言,電子是最小的粒子,它比原子小好幾千倍,在電子劇烈震蕩時,每一秒有好幾千億電子的振動逃離出來,有些你可以看到,如光、熱等等,但大部份的電子振動都無法由科學的儀器測量出來。
  • 科學家觀察到超低溫條件下的液態水
    原標題:科學家觀察到超低溫條件下的液態水  新華網維也納10月7日電(記者劉鋼)奧地利和德國科學家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在零下157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下,水也能夠呈現液態。這一發現或將為科學家探索宇宙有機分子甚至生命的形成打開新思路。
  • 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
  • 「量子」與顏色的產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俗語云「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但是「量子」與顏色卻的確有關係!這裡要先提一下「量子」的概念。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首先發現: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是某一最小單位的整數倍。他稱這個最小單位為量子。
  • 《自然》:首次測得單個晶體斷層處的量子機械振動
    加州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採用最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量了單個晶體斷層處的聲子光譜,即晶格中的量子機械振動,並發現了靠近瑕疵聲子的傳播。該重要發現研究論文,題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單缺陷聲子」,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如圖所示研究團隊首次所測得的聲子在晶體中單個缺陷中的量子機械振動,該突破性進展為在高科技設備中使用更好的工程材料打開了大門。
  • 科學家提出量子大腦,能否為人類解答大腦的奧秘?
    人類的大腦一直隱藏著很多未解之謎,人類科學家從很多方面來了解過大腦,甚至運用了量子力學的成果去試著發現大腦的秘密。大腦是否應用了量子力學?從某個層面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大腦由原子組成,原子當然要遵循量子物理的規律。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量子熱機」變身「量子冰箱」;首次直接觀察電子吸收光子;擦除...
    來自烏普薩拉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觀察到了兩種達爾文雀之間的基因流動,並且推斷它們通過這一基因流動改變了喙的形態以更適應生存環境。這項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達爾文雀是自然界中適應輻射和快速進化的典型例子,但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很少發生雜交。
  • 科學家將觀察到量子力學下的疊加態!
    疊加態是量子物理中最令人費解之處,違背我們的物理常識。從雙縫實驗到薛丁格的貓,均是如此。然而,在疊加態中物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一旦被觀察,疊加態就會塌陷,從而無人知曉疊加態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更加詭異的是,當你通過儀器去觀察這個光子究竟通過了哪個縫時,它又乖乖地只通過了一道縫,直接打到接收板上!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在一個明顯的僵局中停滯不前:如果不觀察疊加態,他們就不能準確地說它是什麼;但一旦他們觀察疊加態,它就消失了。
  • 《外力作用下的振動》教案
    《外力作用下的振動》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阻尼振動及阻尼振動中能量的轉化情況;知道受迫振動,知道受迫振動的頻率等於驅動力的頻率;知道共振以及發生共振的條件,知道共振的應用和防止。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受迫振動及驅動力頻率與受迫振動頻率的關係,以及共振產生的條件。【難點】對共振產生條件的理解及其應用和防止。三、教學過程環節一:新課導入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新聞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塔科馬大橋垮塌」的視頻,同時提出問題:堅固的大橋為何會倒塌,思考悲劇發生的原因。
  • 新科技:在室溫條件下穩定工作的量子比特
    但是,當前的量子比特卻不如傳統比特那麼容易操作,主要問題之一是量子比特的不穩定性以及其運行所需的極端低溫條件。如今,最流行的量子比特類型是超導材料或單個原子上的量子比特。這些量子比特都必需僅僅在極低的溫度下存在,因此需要持續不斷的系統冷卻成本。到目前為止,僅創建了量子計算機的原型。
  • 量子科學 | 揭秘振動頻率與遠程療愈
    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他進而剖析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沒有物質,只有心的振動、覺性的頻率!這是多麼驚人的科學發現!
  •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Connor Feng • 2018-11-07 18:53:05
  • 最新成果:碳納米管振動與微波成功耦合,邁向納米量子交換機時代
    雷根斯堡大學物理學家將一種大分子碳納米管的振動,耦合到微波腔中,創造了一種新穎高度小型化的光學機械系統。安德烈亞斯·K·胡特爾博士團隊通過使用電荷的量子化,即電荷由單電子攜帶,作為一種強大的放大機制,實現了這一點,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 最新成果:碳納米管振動與微波成功耦合,邁向納米量子交換機時代
    雷根斯堡大學物理學家將一種大分子碳納米管的振動,耦合到微波腔中,創造了一種新穎高度小型化的光學機械系統。安德烈亞斯·K·胡特爾博士團隊通過使用電荷的量子化,即電荷由單電子攜帶,作為一種強大的放大機制,實現了這一點,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它們代表了將完全不同的量子技術結合在一個設備中的重要一步(例如電子自旋量子比特和超導量子比特)。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量子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這一學科在工程應用中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引發技術革命。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