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下的振動》教案

2020-12-08 中公教師網

《外力作用下的振動》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阻尼振動及阻尼振動中能量的轉化情況;知道受迫振動,知道受迫振動的頻率等於驅動力的頻率;知道共振以及發生共振的條件,知道共振的應用和防止。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阻尼振動、受迫振動和共振現象的實驗探究和實例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了解共振在實際中的應用和防止,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受迫振動和共振的教學,認識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通過共振的應用和防止的教學,滲透一分為一的辯證法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受迫振動及驅動力頻率與受迫振動頻率的關係,以及共振產生的條件。

【難點】對共振產生條件的理解及其應用和防止。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新聞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塔科馬大橋垮塌」的視頻,同時提出問題:堅固的大橋為何會倒塌,思考悲劇發生的原因。引起學生探究現象背後秘密的欲望和興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問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阻尼振動

首先回顧之前學習彈簧振子、單擺等模型,提問分別是如何理想化處理,其振動圖像是什麼曲線?系統摩擦阻力和空氣阻力都忽略不計。進而引出系統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振動為固有振動,其振動頻率為固有頻率。

對簡諧運動而言,當供給振動系統一定的能量使它開始振動後,由於機械能守恆,它就以一定的振幅永不停息地振動下去,簡諧運動是一種理想化的振動。下面來觀察兩個實際振動:

(1)實際的單擺發生的振動;

(2)敲擊音叉後音叉的振動。

請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單擺和音叉的振幅越來越小,最後停下來。並交流分析原因:在單擺和音叉的振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摩擦及其他阻力做功,系統的機械能就要損耗,振動的振幅就會逐漸減小,機械能耗盡之時,振動就會停下來了。

從而在此基礎上引出阻尼振動的概念,簡諧運動只是理想的情形。在實際振動中,由於阻力的存在,振動系統最初所獲得的能量,在振動過程中因不斷克服阻力做功而減小。振動強度逐漸衰弱,振動也就越來越小,最後停止振動。這種振動稱為阻尼振動。並介紹兩種特殊情況下的阻尼振動,阻尼很小和阻尼很大時系統振動的情況。

2.受迫振動

提問:實際中的振動都是阻尼振動,振幅不斷減小,如何可以得到持續穩定的振動呢?並以生活實例蕩鞦韆為例,啟發學生思考。順勢引入驅動力和受迫振動的概念。阻尼振動最終要停下來,為使振動持續下去,必須對系統施加周期性的外力,這種力叫驅動力,並指出驅動力也是以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系統在驅動力作用下的振動叫做受迫振動。

提問:受迫振動的頻率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接下來演示彈簧和小球所組成的系統在電動機提供的驅動力作用下的受迫振動實驗。通過改變電動機的轉速以調整驅動力的頻率,請學生仔細觀察彈簧—小球系統振動的頻率大小,並試著做出分析和解釋。

分析:使振子能夠持續振動下去的原因,是把電動機給了振動系統一個周期性的外力的作用,外力對系統做功,補償系統的能量損耗。要想使物體能持續地振動下去,必須給振動系統施加一個周期性的驅動力。最終學生思考交流,得出結論:

①受迫振動的頻率跟物體的固有頻率沒有關係;

②物體做受迫振動時,振動穩定後的頻率等於驅動力的頻率。

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受迫振動的例子。發動機正在運轉時汽車本身的振動;正在發聲的揚聲器紙盒的振動;飛機從房屋上飛過時窗玻璃的振動;我們聽到聲音時耳膜的振動等等。

3.共振

受迫振動的頻率等於驅動力的頻率,與物體的固有頻率無關,但是如果驅動力的頻率接近或等於物體的固有頻率時又會發生什麼現象呢?

請學生利用共振演示儀進行實驗。在一根張緊的繩上掛了幾個不同的擺,其中A、B的擺長相等。先讓A擺擺動,觀察在擺動穩定後的現象。學生回答實驗現象:A擺動起來後,B、C、D也隨之擺動,但是它們擺動的振幅不同,B擺動的振幅最大,C、D擺動振幅較小。

在進行完小組探究實驗後,請學生針對實驗現象,組織學生討論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通過前面學習單擺的相關知識,B擺的擺長與A擺相等,兩者的固有頻率也一樣。A擺振動後通過張緊的繩子給其它各擺施加驅動力,使B、C、D各擺做受迫振動,因此它們振動的頻率都等於A擺的固有頻率。最終得出結論:驅動力的頻率等于振動物體的固有頻率時,振幅最大;驅動力的頻率跟固有頻率相差越大,振幅越小。

在次基礎上,出示共振曲線圖,結合共振圖像直觀的分析出受迫振動的振幅A與驅動力的頻率f及固有頻率f0之間的關係,從而講解共振的概念和特點。驅動力頻率f等於系統共振的固有頻率f0時,受迫振動的振幅最大,這種現象就叫做共振。

環節三:鞏固提升

結合生活實例,利用共振的概念和特點舉出共振的應用和防止的例子,並解釋其原因,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

1.利用共振時,應使驅動力的頻率接近或等於物體的固有頻率。

實例:共振篩、音箱、小提琴與二胡等樂器設置共鳴箱、建築工地上澆鑄混凝土時使用的振搗器、跳水運動員做起跳動作的「顛板」過程等。

2.防止共振時,應使驅動力的頻率與振動物體的固有頻率不同,而且相差越大越好。

實例:火車過橋時要放慢速度、軍隊過橋時用便步行走、輪船航行時要看波浪的打擊方向而改變輪船的航向和速度、機器運轉時為了防止共振要調節轉速。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都學到了哪些概念?

1.阻尼振動:振幅(能量)逐漸減小的振動。

2.受迫振動:物體在外界驅動力作用下的振動。

物體做受迫振動時,振動穩定後的頻率等於驅動力的頻率,跟物體的固有頻率無關。

3.共振:驅動力的頻率等於物體的固有頻率時,受迫振動的物體振幅達到最大的現象。

①利用共振時:應使驅動力的頻率接近或等于振動物體的固有頻率。

②防止共振時:應使驅動力的頻率與物體的固有頻率不同,而且相差越大越好。

作業:

請學生完成必做作業:「問題與練習」的題目,以及選作作業:通過書籍或網絡收集關於三種外力作用下的振動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滬教版高一年級物理教案: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問題
    點擊下載全部滬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問題朽推薦:(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電磁感應定律的綜合應用(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驗證牛頓第二
  • 雲南蒼山、洱海的形成——地球的內力與外力作用
    答案:1、斷塊山;洪積—衝積平原①內力作用:內力作用形成斷層,斷裂面西側的巖體相對上升,形成斷塊山(A),東側的掩體相對下降,形成谷地(B);②外力作用:地表巖石受到風化和侵蝕,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將風化和侵蝕產物搬運至谷地邊緣沉積,形成洪積—衝積平原。2、減弱溼地的生態功能,破壞林地,減少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增多等。精講精析:(1)分析洱海西側的地貌。
  • 物理競賽中的振動問題知識講解
    一個這樣的振動描述為:簡諧振動的特點是:有一個平衡位置(動能耗盡之後,振子應該靜止的唯一位置)。有一個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變化的回覆力的作用。頻率單一、振幅不變。阻尼振動真實情況中物理系統總是阻尼的,因為系統總是通過諸如摩擦等原因向外界放出能量。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設計思路: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外力中增加了人為作用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日趨明顯。為了探討人類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本章在分析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之後,又以崇明島為研究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在河流和人為雙重作用下,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  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本文在提出問題之後,分別從衝積島是怎樣形成的、崇明島的變遷和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島的發展演化。最後,讓學生分析預測崇明島的未來。
  • 在造山運動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下,使美國猶他州形成「鋸狀山脊」
    當然,由於我們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很難在一輩子當中,看出地形的改變,但是母庸置疑,地球表面是處在不停變化之中的,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力量主要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猶他州的奇特「鋸狀山脊」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於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作用。
  • 平方反比有心力作用下的二體系統的一套初等教案
    ,克卜勒系統之軌道問題的一套初等教案。2.2 平方反比有心力作用下的橢圓軌道問題的初等方法先討論單體質點繞不動的力心F2作橢圓軌道運動的理想情形(相當於力心處質點因其質量遠大於單體質量而不動的情形)。(44)由於質心繫中,二體系統不受外力及外力矩作用,因此質心繫中二體總角動量L=r×μ
  • 日本製成用于振動發電的廉價合金
    原標題:日本製成用于振動發電的廉價合金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19日宣布,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磁性合金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其磁場會發生變化,可用于振動發電。 這項研究由東北大學、弘前大學和東北特殊鋼公司聯合進行。這種由鐵和鈷製成的新材料屬於磁致伸縮材料,在施加磁場時,會出現微小變形。
  • 濾波電力電容器振動與噪聲的產生機理
    目前對電力電容器可聽噪聲的產生機理主要可分為以下4個過程交流條件下工作的電容器極板間存在著交變電磁力該電磁力作為振動的激勵源,會使得電容器內部元件產生振動內部振動通過電容器內部機械結構傳遞出來,形成外殼表面的振動外殼振動會向空氣中輻射聲波,進而形成可聽噪聲。
  • 太陽最初自轉的秘密——是外力?還是它自身的慣性導致的?
    太陽-公開影像,來源:NASA/SDO太陽自轉並不藉助外力。其自轉產生的原因是基於它本身的慣性,沒有其它任何外力的參與。牛頓提出處於運動狀態下的物體趨於保持其原有運動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即一切運動中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力作用的時候,總會由於其自身的慣性而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
  • 迷惑了,車"振動"還是" 震動"?
    而振動是指體積較小的物體,能持續一段時間的,機械式的連續的往復振動。如鬧鐘振鈴,手機振動,等等。了解了振動和震動的區別,下面重點介紹下工程上對振動的研究,振動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工程界。振動是機械系統中運動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振蕩現象,而振動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叫「共振」,特指機械系統所受激勵的頻率與該系統的某階固有頻率相接近時,系統振幅顯著增大的現象。
  • 「外力作用」中的風化和侵蝕這兩種表現形式,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地球的外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太陽輻射能,主要的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外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球表面趨向平坦平整。風化和侵蝕有什麼區別?在地球表面,外力作用的參與者有很多,比如流水、風力、生物、海浪、冰川等等都是外力作用的實施者。其中流水和風力是外力作用中最主要的兩類參與者,一般來說,在氣候溼潤和半溼潤地區,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為主導;在氣候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外力作用以風力作用為主導。
  • 振動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解析
    打開APP 振動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解析 聚華光學 發表於 2020-12-31 15:36:19 最常用的振動加速度傳感器是壓電式加速度計
  • 風電機組如何避免渦激振動
    原因就在於「渦激振動」的存在。 風機塔筒的渦激振動,是大跨度的塔筒在低風速下出現的一種風致振動現象。從流體的角度來分析,任何非流線型物體,在一定的恆定流速下,都會在物體兩側交替地產生脫離結構物表面的旋渦。
  • 「振動」和「震動」,你區分清楚了嗎?
    物體來回運動叫"振動",一般說地震所產生的運動就叫震動。物體振動:物體圍繞一平衡位置的往返重複運動。物體的一部分或整體受力的作用產生形變,形變部分具有恢復其原來狀態的力(恢復力,或稱具有形變勢能);物體震動:物體受到外力影響而後無規律的顫動。 簡單理解:震動通常是指體積較為龐大的物體發生的短時間的偶爾一次或幾次間斷式的震動。
  • 二輪複習小專題訓練:外力作用與地貌
    外力作用與地貌一、選擇題在河流發育的過程中,相鄰的兩條河由於側蝕或溯源侵蝕,導致「低位河」越過分水嶺襲奪「高位河」的現象稱為河流襲奪。>解析 本題考查外力作用。下圖為甘肅省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和凍融侵蝕(是由於土壤及其母質孔隙中或巖石裂縫中的水分在凍結時體積膨脹,使裂隙隨之加大、增多所導致整塊土體或巖石發生碎裂,消融後其抗蝕穩定性大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巖土順坡向下方產生位移的現象)的分布示意圖,完成8~9題。
  • 日本開發出新磁性合金材料 可為汽車振動發電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19日宣布,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磁性合金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其磁場會發生變化,可用于振動發電。  這項研究由東北大學、弘前大學和東北特殊鋼公司聯合進行。這種由鐵和鈷製成的新材料屬於磁致伸縮材料,在施加磁場時,會出現微小變形。
  • 作用點和平衡點|波動詞典~1
    作用點就是相對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靜止的物質點,平衡點就是處於平衡位置的物質點,主要是指振動狀態下的作用點的平衡位置。這裡說的物質點是物質表面上的一點,是兩個物質的接觸點。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物質點就是這個分割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是在作用點相互作用的。根據牛頓力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種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同一作用點上。
  • 聲學所提出振動-聲調製檢測中高頻頻率的選擇方法
    振動-聲調製檢測就是一種對裂紋類缺陷的高精度非線性聲學檢測方法。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的劉斌等人研究發現,將用於檢測的超聲高頻信號頻率調至工件共振頻率與低頻激勵頻率之和或差時,振動-聲調製方法對裂紋缺陷的檢測靈敏度最高;若採用掃頻方式激勵高頻信號,則掃頻範圍至少應為共振基頻的兩倍。
  • 振動傳感器是幹什麼的_振動傳感器工作原理介紹
    振動傳感器是幹什麼的   振動傳感器主要監測旋轉機械的振動情況,每種設備都有自己的振動標準,超過振動值,表明機器出現故障,所以振動傳感器是起到對振動的保護作用。   振動傳感器分為磁電式與壓電式兩種,磁電式的結構簡單、價格較低,但精度較差,現在常用的是壓電式的傳感器,測量精度較高。
  • 高考地理微專題24 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8分)【參考答案】氣候乾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風化作用顯著(4分) 大風日數多、風力大、風沙侵蝕作用強。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從基巖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勢等方面分析.(1)石灰巖地區:由於巖石微溶於水,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侵蝕、流水溶蝕。(2)地勢較高、起伏較大地區: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