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動感情和憑直覺做事,這樣的人很明顯就是理想主義者(NF型人),這當然如我們所料,有利有弊。
理想主義者(NF型人)說:我堅信我們的思想受價值觀支配
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4年):一書中,亞瑟·叔本華說,我們的智能受意志的支配。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學原理(1890年)提出,我們的思想受價值觀的支配。此後,利昂·費斯延格也在他的認知失調理論(1957年) 一書中對詹姆斯的這一觀點予以承認和支持 。
雖然對於技藝者、護衛者以及理性者而言,這些觀點可能適用,也可能並不適用,但是毫無疑問,在理想主義者看來,這一觀點就是真理。 換言之,理想主義者比其他人更傾向於充滿希望的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評判,因此,他們對這一觀點深信不疑。
事實上,理想主義者相信,心靈是人性的靈魂。 所以,他們自然樂於讓自已的思想聽從於心靈的召喚,並且還會很自信地告訴所有人:這才是明智之舉 。理想主義者與其他類型人之間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尤其是相對於氣質類型與他們完全相反的技藝者而言:技藝者崇尚興奮(來自於外界) ,而理想主義者重視的則是熱情(來自己內在) :技藝者珍惜衝動,而理想主義者卻珍惜直覺; 技藝者十分著重自己對他人的影響,而理想主義者看重的卻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浪漫關係」。
此外,理想主義者對個性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外界的刺激和鼓舞,對認知的重視也超越了慷慨 。 他們的奮鬥目標是成為聖賢,而不是一名藝術大家。通常來說,我們與他人的差異往往體現在我們對自已的認識,我們所信賴和渴望獲得的事物,我們追求的目標和珍視的品質,以及我們的志向等幾個方面。
實際上,與自我形象和智能模式相比,價值觀顯然能夠更加清晰而明確地體現出四種氣質的人格差異 。 換句話說,通過價值觀,我們更容易識別出不同氣質類型人之間的差異 。
理想主義者(NF型人)說:我知道價值觀很重要,但我也知道同類型的人的價值觀不一樣
對我們而言,弄清楚理想主義者的價值觀與其他類型人價值觀之間的差異顯然是明智之舉,不然,我們很容易會將自己的價值觀生搬硬套在他人身上,同時還心存疑惑:為什麼他們似乎不夠冷靜,或是顯得不那麼真實? 為什麼他們不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理智而沉穩? 為了方便比較,我們製作了一張圖,如下所示:
如圖一
理想主義者(NF型人)說:我總是給你帶來靈感和鼓舞
理想主義者通常都感情豐富,也就是說,一方面,他們很容易動感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來得快去得也快。 幸運的是,NF型人大都擁有一種積極的性格, 因此他們的情感通常會以一種無比熱情的方式表現出來 。
尤其是在討論思想, 或分享個人所知時,他們更是會顯得格外的熱情洋溢,並且會用他們的熱情感染每一個人 。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小組中通常會扮演打氣筒的角色,不斷給人以靈感和鼓舞。
理想主義者(NF型人)說:苦樂參半的生活讓我感到無助,甚至勃然大怒
不過,這種精力充沛的表現也同樣有其消極的一面。 對於生命, NF型人——無論男女老少——始終都無法擺脫一種源自本能的困擾,即生存是一件痛並快樂著的事情。 在他們看來,成功的另一面是失敗——生活中快樂與悲哀總是交替出現,所以我們的生活總是苦樂參半。
於是,當他們的理想主義遭遇挫折,或是當他們遭到不公平的對待時,NF型人往往會立刻就勃然大怒。 不要忘了,蓋倫曾把他們稱作是易怒的「黃膽汁型人」 。 他們的熱情之火會迅速騰空而起,演變成難以遏制的憤怒火焰,以熊熊烈火的方式來表現內心的不滿與抗拒 。
女作家伊迪絲 · 華頓易喜易怒的情結,就和她的作品一樣,聲名遠播。 不僅她的朋友,同時期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常常借她那「燃燒著的,極具破壞性的能量」來戲弄她。 就連她的傳記作家 R· W· B·劉易斯也注意到了存在於她性格當中的這種矛盾性:
從表面上來看,她是一個快樂的人,她的熱情會突然間高漲,她也會有一些無害的空虛感,並且還會參與一些體育活動。 當然,她也曾經歷過尷尬和不自信所帶來的失落情緒。
不過,自始至終,她的內心都沒有停止成長的腳步;美麗的物體促使她的各種感覺快速發育,而優美的詩篇則常常會令她興奮不已。 可有時候,幾乎就在興致高漲的那一瞬間,她又會突然被生活中那些神秘而可怕的悲哀情緒所擊倒 。 她很少能冷靜地對待一件事情。
理想主義者(NF型人)說:我信賴直覺
理性者信賴理智的力量,而理想主義者則信賴直覺的力量——他們的感受, 或是對人的第一印象。 對於自己的信仰,他們從來不需要藉助基本原理的印證, 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想用理性的力量來思考 。
對於某些結論,理性者的邏輯論證固然是可以被接受的,此外,護衛者所信賴的權威有時也是可信的 。 但是,對理想主義者而言,他們更加願意讓直覺為自已指引前進的道路。
理想主義者(NF型人)說:我的直覺讓我可以真正做到換位思考,但也有可能價值觀投射
理想主義者之所會如此毫無保留地信賴自己的直覺,或許是因為只有他們才會如此肯定地認同他人,才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 NF 型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切膚之痛」,並且願意「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而這一切都意味著他們會下意識地將他人的意願和情感納入自己的心靈——或者說,他們所認為的他人的意願和情感。
這一感同身受的體驗是如此的真切和強烈,以至於有時候,理想主義者甚至會發現,他們正在按照別人的方式說話、談笑或行為 。 這種模仿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而通常來說,這也並非理想主義者的本意。 可是他們的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卻讓他們覺得他們可以洞察他人的心聲(無論正確與否) ,準確地獲知他人內心的想法或情感。 對此,理想主義者在這一方面應當格外小心 。
因為他們對別人感同身受得越多,他們想將自已的觀念強加給別人的想法就會越強烈——迫使他人接受自己認為的理想的生活。
如果我們碰巧在他們「容易動感情和憑直覺做事」方面出問題的時候遇到了他們,我們真的有必要提醒他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