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城市|生活|美學 |
|探店|選物|設計|好味 |
P R E F A C E
寫 在 前 面
我們覺得很有必要
讓人們正確地認識咖啡,
從咖啡本質開始,
重塑大眾眼中
被貼上各種標籤的咖啡形象。
(本文末有福利)
一場關於《咖啡植物學》的展覽
這是張憲 x 申晨師徒二人聯手的一個項目。
如果知道咖啡的本質是植物和種子,如果知道咖啡與茶有太多的相似處,事情會變得簡單許多。
這是「咖啡植物學「展覽的初衷——作為植物,咖啡和茶的風味與當地的氣候、土壤、日光密切相關。
飲用體驗或許會激發出對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的想像——這是植物共同的記憶。
這個展覽希望通過感官體驗喚醒人們體會和感受這些記憶。
(註:張憲曾經做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的訪問學者,三年前在無錫創辦草臺咖啡館。申晨畢業於米蘭工業設計學院食物設計專業,擁有Food Design 專業碩士學位。)
△咖啡裝置不光是用來看的
比如:這些用來陳設咖啡原液的動態裝置,窄窄的板子被細彈線吊在空中,高低不同,但高度大致在人頭部上下的位置,所有的咖啡展品都離五官很近,有咖啡可以喝,有咖啡豆可以看,有咖啡粉和咖啡原液可以聞,有咖啡餅乾可以吃。
不同展臺配有巴西、秘魯、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依索比亞、肯亞六個產區的咖啡。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惑,咖啡豆明明那麼香,為什么喝到嘴裡味道就很不一樣呢?那是因為有些芬芳物質是難溶於水的,你可以在空氣中明顯感受到的氣味不一定能喝到。
咖啡的香味是不會有人拒絕的,每個產區的咖啡風味的差異在咖啡粉這個階段就能被非咖啡愛好者體會出來,比如說巴西豆的濃鬱和依索比亞豆的酸,咖啡粉的高度在剛好一低頭的位置,搖晃的展臺能很好地帶動空氣運動,而鼻子對活躍的氣味分子更加敏感。
△咖啡裝置
空間裡特設有兩個裝置幫助人們感受咖啡,一個是靠手捏氣囊衝出瓶內咖啡氣味,另一個則會噴出咖啡液。設計師旨在讓人們噴在手上去感受、去體驗咖啡的另一面。
展臺上配有由不同產地的咖啡和茶葉調製的餅乾。
牆面劃分出了南北回歸線和赤道,貼著幾乎所有生產咖啡的國家的介紹,由此強化「咖啡帶」這個概念。
關於「咖啡回收利用」,設計師們將過了保鮮期的豆子做成皂和唇膏,很好解決了咖啡豆浪費的問題。
△ 由咖啡豆製成的潤唇膏和香皂
令人驚喜的事,設計師也為咖啡愛好者量身打造了一本「咖啡感官手冊」。不僅可以用於記錄咖啡的相關信息,更是鼓勵你記錄自己對咖啡的特殊感受,因為人對事物感受是有差異的,沒有標準,這樣一個手冊可以幫助你更專注地培養對咖啡的認識。
圖文 | 申晨
編輯 | 岙廬
等你來玩!
展覽期間每天設有不同的試飲會,
覆蓋世界三大產區的六種咖啡,
以及當地或是臨近地區的茶品;
還能品嘗用咖啡和茶製成的咖啡餅和茶餅。
展覽時間:
2017/9/20—10/7
展覽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街道延靜裡中街20號
(2017北京國際設計周燕京裡分會場)
*岙廬粉絲福利*
✨✨✨
你是咖啡愛好者嗎?
請在留言區說出你和咖啡的小故事,
我們將挑選3位最走心的粉絲,
贈送《咖啡感官手冊》一份。
(留言截至時間:9月30日中午)
一杯咖啡時光
在「岙廬」聽個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