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儀徵一男子排便時肛門疼痛劇烈,以為肛裂了。到醫院檢查,從直腸肛門取出一根魚刺,約兩釐米,魚刺兩頭已深深扎進肛管皮膚。原來,前天晚上,該男子吃魚時不慎將魚刺吞下,這根魚刺從口腔 「長途跋涉」整個消化道,最後卡在了肛門處。醫生提醒,平時吃飯要細嚼慢咽,吃飯時儘量避免大聲談笑。
【蹊蹺】
排便疼痛以為痔瘡
檢查是魚刺卡在直腸
儀徵楊先生(化名)今年40歲,5日晚上跟朋友一起聚餐,席間有魚有肉,喝酒聊天,氣氛很是歡樂。
當晚回家後,楊先生上廁所突然感覺「菊花一緊」,「肛門有點疼,我以為痔瘡犯了,沒在意。」可是沒想到,昨天早晨起床,楊先生上廁所排便,又感覺肛門疼痛,而且半天沒有緩解。「我以為自己肛裂了,特別擔心。」於是,楊先生連忙到醫院檢查。
東方醫院肛腸科主治醫師華琳接診後,根據楊先生的描述,進行了指檢。「當時就在患者肛門上方約1釐米處,觸摸到一個條形異物,橫插在直腸內。」華琳表示,通過肛腸鏡,從患者直腸內竟然取出了一根魚刺,約2釐米長,「當時魚刺已經刺穿直腸黏膜,兩頭已經深深扎進了肛管皮膚。」
【緣由】
吃魚太馬虎吞下魚刺
「長途跋涉」消化道
從肛門處取出魚刺,讓楊先生頗為尷尬。這時,他才想起,前一天晚上聚餐時吃了不少紅燒魚,「當時喝酒聊天的,吃魚也沒入神,可能魚刺就被吞下去了。」
為防止患者出現感染,華琳對楊先生進行抗炎處理。「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華琳說,因為魚刺從口腔到達肛門要「長途跋涉」整個消化道,很容易卡在幽門、回盲瓣、乙狀結腸及直腸交接處或肛門等相對狹窄的部位,刺傷消化道壁,造成出血、感染,局部可能形成膿腫,重者刺破腸壁,造成腹膜膿瘍或腹膜炎等嚴重疾病。
「經常接診類似患者,吃飯不注意,被異物劃傷食道、腸道等,一旦有出血,很可能危及生命。」而魚刺從楊先生的咽喉一路下滑,「幸運地」只是劃傷了肛管皮膚。華琳還介紹,其實他在門診遇過不止一次這樣的例子,有的病人是無意吞下雞骨頭、棗核等異物,結果卡到直腸肛門部。「最怕患者誤認為是痔瘡,延誤治療。」
被卡後不要自行處理
民間土法有的不靠譜
咽喉部被魚刺等物體卡住,在門診較為常見。醫生建議,遇到此類情況,首先要緩解情緒,因為一旦情緒緊張,容易造成咽喉部肌肉收縮,異物會卡得更緊。正確做法是保持放鬆的狀態,儘快去醫院找醫生通過專業器械取出,千萬不要自行處理。
醫生還提醒,被卡後應停止吞咽,及時就醫,千萬別亂用下列土方法:
1.吞咽飯糰或菜團:因為咽喉食管較為柔軟,用飯糰擠壓尖銳魚刺,就如釘釘子一樣,會把魚刺越擠越深,刺入黏膜內。同時也可能把魚刺推入咽喉部、食管,導致魚刺更難取出。而且咽喉食管周圍有許多大血管,魚刺刺傷血管後可造成大出血,或者刺破黏膜造成感染、化膿,形成膿腫。
2.手指摳挖:由於口腔小、手指短,此法往往只能刺激咽後壁,引起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甚至出現挖傷黏膜,加重疼痛等副作用。還有的人,當魚刺卡喉後,就用勁咳,希望把魚刺咳出來,如果魚刺刺入較深,此法通常無濟於事。
3.喝醋:曾經有試驗證明,將魚刺置入食醋中兩天後取出,魚刺仍比較堅硬。而且喝醋時醋液在喉嚨只能停留幾秒鐘,就進入到胃部。
通訊員 蔣愛華
記 者 王詩韻
擴展視頻: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