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 發表焦寧研究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2020-11-24 騰訊網

12月5日,Science 在線發表北京大學寧團隊研究論文,報導硝基甲烷作為氮供體的施密特(Schmidt)類型反應。該研究首次利用常用溶劑硝基甲烷,以「級聯活化策略」對其進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醯胺及腈的合成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2/04/science.aay9501

醯胺及腈類化合物是重要的基本化學品,被廣泛應用在材料、農藥、醫藥、生命等領域中。在藥物化學工業中,醯胺鍵的構建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化學反應,約佔總反應類型數的25%。長期以來,發展高效的醯胺合成方法一直是合成化學的主要目標之一。2007年美國化學會綠色化學研究所(由來自全球主要製藥行業的成員組成)將醯胺的製備視為有機化學面臨的重要挑戰。

Schmidt反應是將羧酸與等物質的量的疊氮酸(HN3)在惰性溶劑中用硫酸作縮合劑進行縮合,然後在無機酸的作用下,使醯基疊氮分解,重排,最後水解為一級胺的反應。自從1923年發現以來,施密特反應一直是一種高效且被廣泛使用的從醛和酮製備醯胺和腈的方法。但是,其應用常常需要使用揮發性,潛在爆炸性和高毒性的疊氮化物試劑。儘管長期以來化學家一直在尋找疊氮的替代方法,但疊氮化物的使用仍然很普遍。

焦寧團隊獨闢蹊徑,首次利用硝基甲烷作為簡單易得、安全穩定的氮源,完成了上述施密特反應中疊氮試劑的替代,實現了高附加值醯胺及腈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該成果發表在 Science 上。該研究不僅使得施密特反應擺脫了對疊氮試劑的依賴,解決了醯胺合成中存在的挑戰問題,而且對硝基化合物的新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並有望為進一步新反應的發現提供新的策略。

研究提出了級聯活化策略(Cascade Activation Strategy-CAS),巧妙設計了硝基甲烷經過三氟甲磺酸酐/甲酸/乙酸(Tf2O/HCOOH/AcOH)的級聯活化體系,從而開拓了硝基甲烷小分子的新應用,改變了其傳統的反應性,使得其能夠作為一種新穎、穩定的氮源用於醯胺及腈類化合物的合成,從而開發了廉價、溫和、高效的氮原子引入綠色新方法。

級聯活化策略改變硝基甲烷傳統性質,開拓新功能

該研究還進一步將施密特反應的底物範圍從傳統的醛、酮拓展到炔烴、芳烴等來源豐富的化合物原料,為碳氫化合物的氮原子引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實現了一些來源於石油化工的大宗化合物到高附加值醯胺化合物的直接轉化。特別是,簡單的環己酮原料經過該方法就可以被高效的轉化為製備尼龍6的單體己內醯胺,從而為該重要的工業化工品的製備提供了新的合成路徑。同時,新方法在藥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和結構修飾中展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在硝基甲烷小分子活化的基礎上,該研究所發展的「級聯活化策略」有望為更多有機小分子活化、以及新反應的發現提供新的思路。

利用硝基甲烷為氮源的醯胺、腈製備新方法

北京大學藥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劉建忠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通訊單位,焦寧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受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等項目資助。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學界觀察,版權屬原作者,謹致謝意)

相關焦點

  • 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發表藥學院焦寧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同時,新方法在藥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和結構修飾中展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在硝基甲烷小分子活化的基礎上,該研究所發展的「級聯活化策略」有望為更多有機小分子活化以及新反應的發現提供思路。北京大學席振峰院士:含氮化合物被廣泛地應用於醫藥、農藥、材料等領域,發展高效、高選擇性的「氮化反應」具有重要的基礎科學意義和巨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其中氮化試劑是關鍵之一。近年來,焦寧教授研究團隊已經在碳氫化合物的「氮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這項研究中,焦寧教授巧妙地將硝基甲烷發展成氮化試劑,高效合成具有重要價值的醯胺或腈類化合物,無疑是「氮化反應」的一個重大突破。
  • 我科學家在氮化反應領域實現新突破
    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寧研究團隊日前在《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硝基甲烷作為氮供體的施密特類型反應製備醯胺和腈》研究論文,報導硝基甲烷作為氮供體的施密特類型反應。該研究首次利用常用溶劑硝基甲烷,以「級聯活化策略」對其進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醯胺及腈的合成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開拓烯烴新反應:焦寧研究團隊報導大宗化學品苯乙烯脫烯基碳碳鍵斷裂轉化方法
    近期,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寧課題組報導了北京大學藥學院焦寧團隊通過該方法為芳基烯烴的轉化提供了新思路,實現了大宗化學品利用新突破。,開發了烯烴的新利用途徑及斷鍵模式,為烯烴活化及小分子的利用提供了思路。
  • 閻錫蘊院士團隊在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前期工作中,團隊發現人重鏈鐵蛋白識別腫瘤標誌分子轉鐵蛋白受體(TfR1)(Nat. Nanotechnol., 2012),進而賦予了鐵蛋白新型藥物載體功能(PNAS, 2014),並提出了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 FDC)新概念(J. Control. Release, 2019)。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重大突破!中國科大新年首發《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
  • 湘雅醫院皮膚科陳翔教授、劉洪教授團隊在《Cancer Cell》發表研究...
    紅網時刻3月17日訊(通訊員 羅聞)3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黑素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刊物《Cancer Cell》(影響因子23.9)上發表題為《ADORA1 inhibition promotes tumor immune evasion by regulating the ATF3-PD-L1 axis
  • 財經大數據團隊在JCR一區國際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1日訊(通訊員 孫光)日前,JCR一區期刊CMC(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連續發表湖南財院副校長樊曉平教授領銜的財經大數據研究團隊兩篇研究論文Expanding Hot Code Path for Data
  • 我國化學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在設計合成酵母五號染色體研究中,元英進團隊創建了多級模塊化和標準化染色體合成方法,建立了一步法大片段組裝技術,實現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體真核染色體的定製精準合成;建立了基於多靶點片段共轉化的基因組精確修復技術
  • Science:斯坦福團隊就讓衰老肌肉恢復年輕態
    北京時間12月1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抑制衰老小鼠體內一種蛋白質的活性一個月,可以恢復動物萎縮肌肉的質量和力量,並幫助它們在跑步機上跑得更長。」抑制15-PGDH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每天給小鼠注射一種能抑制15-PGDH活性的小分子,持續一個月,以評估這種治療對老年小鼠和年輕小鼠的影響。
  • 研究發現新型植物抗旱小分子
    研究發現新型植物抗旱小分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5:01:33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Sean R. Cutler團隊最新研究利用特定的脫落酸(ABA)受體激動劑動態控制植物用水。
  • PNAS:植物核仁小分子snoRNA功能研究新進展
    植物中含有種類豐富的snoRNA,但長久以來針對這類RNA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相對匱乏。鄧興旺/朱丹萌團隊在前期工作中系統鑑定和分析了高等模式植物水稻(Liu et al., 2013,Molecular Plant)和擬南芥(Wang et al., 2014,Molecular Plant)中的snoRNA,為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機制奠定了基礎。
  • 2019年3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Science:脂肪細胞釋放的含脂質外泌體竟能調節巨噬細胞doi:10.1126/science.aaw2586; doi:10.1126/science.aaw6765在一項針對小鼠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脂肪組織釋放出一種充滿脂質的顆粒,這種顆粒在免疫功能和代謝中起作用。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純有機室溫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楊傑博士等在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艦期刊《Matter》在線發表,題為「Förster能量轉移:一種開發刺激響應性室溫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徑及其應用」。
  •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肺纖維化提供新路徑
    12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世界愛眼日發表眼科重磅研究
    北京時間6月6日凌晨,《Science》呼應世界愛眼日,發表了一篇眼科重磅研究。在工業化國家,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是全球範圍內導致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近2億人受到影響。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負責捕獲來自環境的光。病變的光感受器失去對光的敏感性,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完全失明。
  • 浙理工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獲新突破
    ,連續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Chemistry Biology》及藥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但與其相關的小分子抑制劑選擇性不高、副作用大等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因此表觀遺傳因子DNMT1及PRMT1研究成了目前整個表觀遺傳腫瘤學當中比較熱門的研究方向。  理論與實際結合,實驗探索出成果  「這兩種蛋白存在的問題不同。DNMT1已經有了相應的上市藥物,但是選擇性不強;而針對PRMT1的藥物還沒研發出來。」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導讀 2019年6月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楊茂君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結合IF1抑制蛋白的哺乳動物ATP合酶四聚體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mmalian
  • 2019年10月25日Science期刊精華,浙江大學同時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19年10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0月25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新研究揭示小鼠小腦與人類存在很大不同doi:10.1126/science.aax7526在一項新的針對大腦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小腦可能並不是人類小腦的良好模型。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