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據四川省應急辦截止下午兩點的統計,四川雅安蘆山地震共造成76人死亡。截至20日中午,餘震仍在發生,成都市區多次有震感。
現在,搶險救災還在緊張進行中。
像這樣的大型災難,各種科技與應用能派上不少用場。而人們最關心的,莫過於災前能否預測?災後如何有效搶救?
這次地震之前,當地似乎並沒有官方預測放出。很多本地人是在周六的睡夢中(當時是剛過早上八點)被震醒。而災後,特別是在救援的黃金72小時,與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相比,新技術又能發揮多大作用?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下面,虎嗅介紹兩個在災前、災後科技的運用。一款是在中國,媒體稱2012年即研發成功,通過鑑定,不知這次派上用處沒。一款是谷歌公司在美國花了72小時寫出來的程序,用於災後尋人,現在已在雅安震後發生幾小時內上線啟動。
地震預警
中新網報導,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自主研發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通過由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這也是中國首個通過科技成果鑑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該項目通過對地震動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綜合分析、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預警警報,從而得到地震預警信息的響應發布。
據《科技日報》報導,在「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中,屬於世界首創的有五大技術創新點:融合現地法和異地法的預警、基於臺站現場處理的預警、地震烈度的聲音提示方法、基於iOS作業系統的預警倒計時方法、電視地震個體化預警信息發布等。
據稱,「以該系統建成的汶川餘震區域預警臺網為例,從2011年8月7日以來,它對400多次地震成功預警,所有警報都由實際地震觸發,沒有誤報,同時對網內2.7級以上地震沒有漏報。」
虎嗅插嘴:不知這次漏報了沒?
建立地震預警系統的科學依據,就是利用地震的橫波和縱波以及電訊號傳遞速度的差異打時間差。地震發生時,隨即從震源產生向四外輻射的彈性波,即地震波。按照傳播方式的不同,地震波分為三種類型,即縱波、橫波和面波。其中縱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它最先從震中向外擴散,使地面上下震動,破壞性較弱;橫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千米/秒,第二個向外擴散,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
縱波和橫波合稱為體波,而面波最後到達,它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傳播,是造成建築物被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由此,地震發生的一瞬間,預警系統可以在接收到縱波信號以後及時發出警告,由於電訊號的傳播速度接近光速(30萬千米/秒),因此利用電訊號在地震中心向外傳遞信息,就要比地震的縱波和橫波都要快得多,這樣地震中心周邊的一些區域就能夠贏得寶貴的避災時間。
目前,包括日本、臺灣和墨西哥在內的少數國家和地區擁有可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發出警告的預警系統。其中,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2007年正式上線,據日本氣象廳資料,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已經推廣到全日本境內,它可以讓高速行駛的火車提早減速,避免出軌意外的發生;或是讓運轉中的電梯及早停在接近的樓層,然後把門打開,避免人員受困。
谷歌尋人
在上個星期美國的波士頓爆炸案中,谷歌很快響應,開啟了谷歌尋人的「波士頓爆炸」頁面。
2010年1月海地地震發生時,谷歌工程師普利姆·拉馬斯瓦米(Prem Ramaswami)詢問了谷歌副總裁瑪麗莎·梅耶爾谷歌對此有何反應。梅耶爾當時回應稱:「看起來你已經舉手。」拉馬斯瓦米隨後召集了其他幾名關心此事的工程師,他們決定開發第一個尋人頁面。
拉馬斯瓦米表示:「這一產品的開發過程很瘋狂。人們連續工作12個小時,當他們睡覺時,他們將工作交給他人接手。」在連續72小時的工作之後,這一經過整合的資料庫上線了。這個在線工具可幫助人們發布失蹤人口信息,也可幫助個人或組織提供信息來尋人,該工具可被嵌入到第三方網站,方便在網際網路上傳播。谷歌表示,資料庫中的所有數據面向所有人開放,公司並不對資料庫中的數據的準確性負責。出於歷史保留的目的,谷歌將把資料庫的數據歸檔,除非以後找到永久性保存方案,否則會在一年後將它們刪除。
在海地地震的3周之後,拉馬斯瓦米帶領谷歌的一個團隊前往海地,進行應對危機的教育。在海地停留5天之後,拉馬斯瓦米及其團隊返回美國,會見了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遊說他們建立一支永久的、專門的團隊,從事災難救援方面的項目。
佩奇和布林很愉快地接受了這一提議,而谷歌危機響應團隊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部門,包括了多名工程師。這些工程師大部分辦公地點在加州山景城和紐約,而另一些團隊成員則位於全球各地,提供7x24小時的服務。
谷歌這一團隊對於災難的響應速度不斷提升。在海地地震發生的72小時後,該團隊提供了尋人服務。而在2010年2月的智利地震和2011年2月的紐西蘭地震中,這一時間被縮短至1天和3小時。
針對2011年3月日本海嘯的尋人工具在地震發生的1個半小時後就已經上線。在日本海嘯災難中,谷歌危機響應團隊還推出了基於Picasa的工具,幫助身處緊急避難所的人們分享圖片,了解其他避難所的人員情況。而谷歌團隊則把這些人員的姓名手動輸入到尋人工具中。
Person Finder在海地地震中被提交了55100名失蹤人口,紐西蘭地震提交了11600失蹤人口,日本海嘯這個數字更是提高到了600000名。
最後再來看一個地震搜救機器人
2010年7月,國家「863」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首批地震搜救專業機器人研製成功,並完成了綜合調試試驗。這個外形酷似直升機的傢伙叫「空中搜索探測機器人」,歷時近4年時間研製成功。可以完成自主起飛、空中懸停、超低空信息獲取和自主降落,還可以進行空投作業。
同樣不知這次是否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