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王朝中,皇家對於皇子的教育一直極為的重視,為了能夠讓皇子們不過於寂寥,於是出現了一群人,專門陪伴年幼的君王或者皇子,一起讀書。在清朝的時候,這些伴讀人員,根據滿語言翻譯,有一個很奇特的名稱,叫做「哈哈珠子」。
「哈哈珠子」在滿語中的意思是「男孩子們」,對於這種音譯,其實存在很多的爭議。在《故宮詞典》中解釋如下:
哈哈珠子是皇子、王公大臣身邊的隨侍人員,供奉衣食。
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穩固政權,皇子的教育逐漸被重視起來。到了順治年間,滿族的皇子在學習期間,就規定必須有10名伴讀。這些伴讀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是王公大臣家的子弟,也成為朝廷拉攏滿漢朝臣的一種手段。雍正時期,皇子一般都在上書房學習,當時會選一些官宦子弟,輪班陪伴這些皇子。
「哈哈珠子」的挑選標準十分的嚴格。
康熙時期,「哈哈珠子」的選擇範圍,於皇權的控制能力有關。在這個時期,不論滿漢,只要是功勳大臣的子弟,都有機會被選中成為皇子的伴讀。
當時大清的政治環境不穩定,很多的大事還需要議政王大臣處理,滿清的貴族,根本不懂如何處理朝政,因此漢人受到極大的重用。「功勳大臣子弟,不必儘是旗人」,這就是當時「哈哈珠子」的選擇標準。
這個時期的「哈哈珠子」,是最接近皇權的人物,影響力非常的大,因此很多的宗室,都競相讓自己家的子弟,成為皇子的伴讀。
雍正期間,經歷九子奪嫡的鬥爭,雍正意識到「哈哈珠子」,可能會成為一種政治隱患,於是下令禁止自行選擇,即使想自己挑選,也必須經過朝廷的審核。
乾隆時期,「哈哈珠子」已經走向了沒落,這個時候,為皇子選伴讀,基本上沒有志願者,都是皇帝強制安排優秀的人員。
「哈哈珠子」到底有什麼權力,地位又如何呢!
說白了,他們就是皇子的伴讀,主要職能就是伴讀,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一般情況之下,他們任期滿十年,就可補缺成為侍衛,得到更好的俸祿,這是晚清時期,大臣子弟當「哈哈珠子」的主要動力。
「哈哈珠子」除了伴讀之外,從小就於皇子一起,關係必定十分的親密。當皇帝出巡,讓皇子陪同時,「哈哈珠子」也可以得到優待,一同前往。
「哈哈珠子」之所以能夠轉為侍衛,一方面是皇子長大之後,就會在外建立府衙,也會被安排一些政事,轉成侍衛之後,繼續跟隨皇子,就可以幫助皇子們,處理一些私事。
另外還有一部分,離開皇子,被充當護校軍、驍騎校之後,仍然以「哈哈珠子」的身份行走,也即使說,佔著護校軍的職位,有不能履行應有的義務,導致兩邊都出現紕漏。
於是乾隆皇帝,下令一條命令「日後阿哥等封授貝勒貝子公爵之時,哈哈珠子等自為該府護衛等官」,也就是說,哪位皇子的伴讀,成年之後繼續跟隨哪位皇子,不在安排其他的職務。
乾隆這一個命令,直接讓「哈哈珠子」走向了沒落。
道光皇帝時期,又對「哈哈珠子」進行了改革,按照不同的等級,親王、皇長子的八名哈哈珠子,可以選擇四名補放侍衛之缺,皇孫的四位哈哈珠子,可以有兩位補缺侍衛。
這就形成一種競爭機制,有能力的必定會補缺侍衛,飛黃騰達,而能力一般者,會在哈哈珠子的路上,走早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