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這一記述古代神異志怪的書籍,內容包羅萬象。民間的山川地理,民族人種,藥物祭祀,宗教巫術,奇珍異獸等等俱在其中,但內容大多荒誕不經。一直許多人都將其當成是先民們的幻想之作。
但自古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書中的內容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被考證出來而已。所以關於《山海經》描述的真實性,至今業界還在爭論,沒有一個定局。但大部分的內容,現今看起來也絕非荒誕,自古就有證據。
比如先秦時期孔子就曾解讀過關於神話的故事,比如說在《孔子集語·子貢第二》的《尸子下》就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子貢問孔子,神話中說黃帝有四個面孔,老師怎麼看?孔子說,並不是黃帝真的有四個面孔,而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符合的人去治理四方。而他們四個人並不需要協商就可以達成一致,這就是四個面孔的意思。
這也為我們解讀古籍《山海經》提供了一種特別的解讀方法,我國古人也許正是用這種方式來記述歷史,以及表達他們對自然,亦或者是帝王的尊敬呢?通過這個辦法我們再來講山海經中的內容與現在作比對,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問題。
比如說《山經》中大量的奇異種族,以及奇珍異獸。很有可能是因為先民們的詞彙缺乏,導致他們只能用已知的生物來代替描述。比如所《南山經》中描寫了一個生物「狌狌」,就是說他: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名曰狌狌」。
根據《南山經》一名確定此物種在南方,又根據其白耳朵加南方的特惠總能。我們可以找到一張金絲猴來匹配,因為它走路確實很像人類,且耳朵為白色。只不過現在已經是瀕危物種了。
再比如《南次二經》之中描寫了一種動物:
「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說的就是這種動物長的像是豬,叫的聲音像是狗叫,有爪子,又喜歡挖土。而在非洲生活的一名女子Linda在2010年的時候就撿到了這樣的一個「無毛豬」,收養了幾個月發現她自己hold不住就趕緊上網求助。
將這頭「無毛豬」的信息,照片,平常表現向網上一發,沒想到直接火了。傳到我國,我國民眾一看,這不就是《山海經》中的伸手狸力嗎?這長得像豬,又有爪子,叫起來像狗,和狸力的描述一模一樣啊。
而這頭「無毛豬」實際上就是非洲的食蟻獸,學名叫做「土豚」。耳朵長,嘴巴像豬,舌頭長,最喜歡挖洞吃螞蟻和白蟻。當然就喜歡挖土了,人家要吃東西的嘛。這真有可能就是書中的異獸「狸力」哦。
當然還有更多的相似動物,這裡因為篇幅原因不遍再介紹。感興趣的可以去買一本《山海經》回來閱讀,推薦下文這個易讀懂的白話文版本。再和現實中一些動物做對比。而古代,尤其是先秦時代,寫書也不是一般人能寫的。
因為那時候識字的人集中在一小部分身上。且那時候災害頻發,古人應該是沒什麼閒情逸緻去編造一些莫須有的東西寫在書上。他們要捕獵,耕種,要生產。《山海經》自書中的風格可看出更像是一種自然百科全書,這就更不像是古人正兒八經寫得出來的。
所以《山海經》的真實性是可以考量的,只不過是遺失的圖畫太多,時間跨度太大,又缺乏傳承,且時間跨度太大。造成了後世之人不知先民的風俗,看不懂書中的內容,現在只好是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