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一線,他不顧新婚妻子,擱置研究3年、影響因子14分多的SCI論文

2020-12-05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 記者 吳朝香

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年輕的骨科醫生王剛良來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這場沒有硝煙卻殘酷異常的戰壕裡,沒有什麼比堅守在抗疫一線更重要的事情了。

主動馳援醫院發熱門診對王剛良意味著,他要放棄與新婚妻子的首個團圓年,並「割捨」著一篇研究近3年、影響因子14分多的SCI論文的修回。

「疫情面前,作為醫務工作者,只講責任,沒有得失。」王剛良這樣說。

他們用手機拍下彼此的身影

大年初四,疫情依舊嚴峻。這天,接到需要骨科醫生馳援發熱門診的任務後,已連續值班三日的王剛良跟骨科主任範順武教授主動請纓。「我剛結婚,還沒小孩,科室其他同事上有老下有小,我去,沒有後顧之憂。」

其實,王剛良去馳援發熱門診,並不是骨科主任範順武最合適的人選。

一方面,考慮到他剛新婚,去馳援等於是一個半月不能跟妻子見面;另一方面,王剛良在去年底以第一作者身份剛給國際著名期刊英國風溼病年鑑投了篇論文,是否刊登、重修也就在這麼幾天,為了不影響王剛良的科研之路,對科室成員關愛有加的範順武主任想到要換其他人去。

但看著王剛良如此堅持,範順武主任最後同意了。就這樣,經過前期專業培訓,王剛良在正月初五正式馳援發熱門診。穿著防護服、護目鏡等全套防護裝備,王剛良跟其他一線同事們一樣,上班期間為了不影響門診患者就診,一直不吃不喝堅持到最後。

王剛良的愛人是邵逸夫醫院實驗室的一位PI助手,今年是他們婚後過的第一年春節,雖然很多的計劃都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甚至他們之間的相見,都變得「這麼近又那麼遠」,但她都默默支持著他。

在夜深人靜或人群稀少時,她會買他最愛吃的零食、急需的生活用品,悄悄放在醫院3號樓旁與外界相隔的鐵門前,然後給王剛良發信息,遠遠地看著他拿走,兩人相視一笑,互相用手機拍下彼此的背影。

他們用手機拍下彼此的身影

收到論文修回郵件,同事的幫忙讓他內心融化

2月3號,王剛良馳援發熱門診還未滿一周,這天下班後,他在醫院隔離宿舍打開電腦,跳出來一封郵件,讓他分外驚喜又不知所措。

原來,骨科主任範順武教授的擔心成了現實,這是英國風溼病年鑑發回的論文修回信息。誰都知道,這對臨床科研人員來說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與頂尖醫學雜誌觸手可得的距離。

這篇影響因子達到14分多的論文,是王剛良在博士期間的「遺留課題」,他為之研究了近3年的時間,收到多次拒絕,這次眼看著就勝利在望,只需他靜下心來,再補充些實驗數據發表的可能性就很大。而這篇高分論文,對接下來王剛良是否拿到國家自然基金起決定性的作用。

王剛良和妻子

但是,王剛良還在抗疫一線,重任在肩,他不能退縮。當他看到郵件中重修的截止日期明明白白地寫著:3月16日之前修回,而3月16號之前,恰恰是王剛良馳援發熱門診的時間段,這讓王剛良內心充滿著矛盾。

夜班結束,在周遭寂靜的凌晨時分,王剛良才能得空想論文的事情,單就如何重新完成實驗數據這件事來說,王剛良因在發熱門診值班,特殊時期的他實驗室鐵定不能進。怎麼辦?

當王剛良將自己的困惑告知骨科主任範順武后,來自骨科團隊的幫助,讓王剛良內心充滿著溫暖。對一些需要重新補充的實驗數據,範順武主任讓團隊其他成員與王剛良溝通,並按照王剛良論文的思路來幫著做實驗,修正或補充數據。

「我們骨科團隊就像個大家庭,讓我在抗疫一線,沒有後顧之憂。」王剛良說。

隔離病人,但隔離不了愛與溫暖

在發熱門診坐診期間,王剛良遇到了很多不同的患者,他們或帶著恐慌、或帶著憂傷前來問診,一旦被定為疑似或確診病人,患者的心境又會多了幾分懼怕。

但王剛良和發熱門診的同事們一致認為,哪怕出於對患者負責他人負責的態度將患者強行隔離,也不能隔離愛與溫暖。

幾天前的一個傍晚,一對父女被強行帶到了邵逸夫醫院發熱門診就診。這是對來自江西的父女,原本打算從江西中轉至杭州,再由杭州轉去嘉興。但在杭州火車站候車時,這位男子被工作人員檢測出高燒且有呼吸道症狀。

「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拿到這個結論,男子必須要就地隔離,住進邵逸夫醫院隔離病房。但是,沒有任何發熱和呼吸道症狀的小女孩該怎麼辦?因為,出於對患者家屬保護,隔離病房內是不允許家屬陪同的。

王剛良和值班二喚醫生商量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個方案:把女孩送回老家,或讓女孩母親前來。但當詢問到女孩幾天前有過發燒的跡象後,王剛良認為女孩雖然無任何症狀,但也並不排除新冠的可能。

最終,小女孩跟爸爸住進了隔離病房。王剛良和同事們及時聯繫到女孩母親,讓她前來杭州照顧女孩。

「雖然這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卻反應了醫院的人文關懷。我們一直認為,隔離病人,但不能隔離愛與溫暖。」王剛良再次強調了這句話。

相關焦點

  • 「離開」新婚妻子,「擱置」影響因子14分的SCI論文,他選擇戰「疫」
    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年輕的骨科醫生王剛良來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這場沒有硝煙卻殘酷異常的戰壕裡,沒有什麼比堅守在抗疫一線更重要的事情了。主動馳援醫院發熱門診對王剛良意味著,他要放棄與新婚妻子的首個團圓年,並「割捨」著一篇研究近3年、影響因子14分多的SCI論文的修回。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2016年SCI影響因子新鮮出爐!(2015年版)
    2016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 北京時間6月14日,湯森路透《SCI期刊分析報告》(Journal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一本雜誌質量高低的標準之一,並且能夠帶來科學以外太多的東西:教職、基金申請、學術影響力等。儘管很多學者批評過雜誌的影響因子,但是在發表論文時,他們仍舊是頂級雜誌的擁躉。
  • 這本國產SCI,今年影響因子超16分,連續兩年超10+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NSR的2020年影響因子(JCR2019)是16.693,2019年影響因子(JCR2018)是13.222,2018年影響因子(JCR2017)是9.408。所有文章開放獲取,綜述以約稿為主,研究論文接收自由來稿。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NSR將增加研究論文的出版量,要求論文兼顧新穎性、突破性和廣泛興趣性,學術水平達到專業領域前5%。
  • 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多少
    最少得分是0~1分,高的到10分,乃至幾十分,投寄的情況下先向自身的文章內容評定,挑選適合的區段,提升通過率是最必須考慮到的,針對眾多創作者而言IF>1就表達引入率頗高,期刊早已具有非常的學術使用價值了,大家許多創作者發布零點幾的期刊早已很不易了,超過1能夠說十分出色了。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這本影響因子不斷上漲的5分+SCI期刊正在徵稿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創刊於2008年,是一本非常年輕的期刊,主編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珍妮特·巴斯克斯·維瓦爾(Jeannette Vasquez-Vivar),由出版商Hindawi 發布,研究領域為Cell Biology,目前在同領域中排名56/195位,JCR Q2,中科院3區,2019年影響因子5.076.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國刊Cell Research首次突破20分!2020年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附全部期刊影響因子Excel表格!
    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圖書館可根據JCR提供的數據制定期刊引進政策,論文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決定投稿方向。
  • 影響因子一直穩居13分以上的SCI期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期刊封面該刊於2012年3月29日創刊,印刷版於2013年開始出版。2013年10月被國際權威檢索資料庫SCI收錄,2014年7月獲得首個影響因子 8.476。
  • 這本國產期刊2018年才被SCI收錄,短短兩年影響因子即突破5分
    今天我們來分析 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TLCR),中文名稱《肺癌轉化研究》,ISSN號為2218-6751。TLCR期刊於 2012 年 3 月創刊,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並於2018年被SCI收錄,2019年影響因子為5.132。
  • 這本新晉的SCI期刊今年首個影響因子將超過5分,值得關注
    在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眾多學者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這些成名已久的高影響因子期刊往往難度較大。新晉的SCI期刊由於影響力還未傳播,知名度也不高,因此投稿難度相對容易,而且這些新晉的SCI期刊也不乏一些影響因子比較高的期刊,這對於廣大學者來說投中即為賺到。
  • 發表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八個關鍵技巧
    貧乏期,所以在破五唯背景下,低影響因子SCI論文首當衝。高影響因子論文,是職業的階梯、基金的基石和名利雙收的基礎。哪怕是不重要的疾病,也要選能夠影響甚至改寫診治指南的題目。君不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的論著,可以改寫指南的3期臨床試驗的比例最高。什麼樣的臨床科研是好的研究?
  • 2017年SCI影響因子公布,17個中國期刊首次獲得影響因子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今天,2017年 SCI 影響因子公布了,這次還有17 個來自中國的學術期刊首次獲得了 SCI 影響因子。
  • (2016年)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2016年6月14日,湯森路透《SCI期刊分析報告》(JournalCitation Reports)新鮮出爐。
  • 這本首個影響因子就超3分的國產SCI好刊,還不關注下?
    SCI影響因子 2019年6月20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期刊引證報告,Annals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拿到首個SCI影響因子3.689分,一個相當不錯的開頭。明年是會繼續保持這個分段,還是有所提升?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英輯學術
    論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sci論文簡單說可以算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論文,它可以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以及發展趨勢,因此sci論文對於很多作者來說是對自身學術水平的最高認可,國內的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和博士生都是非常重視
  • SCI影響因子與論文原創性在中國的發展
    文章發表在高影響因子學術雜誌上,給科研人員帶來的好處非常多,近期的有畢業、晉職、漲薪,遠期的有項目、獎勵......自從20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在國內首推SCI論文要求以來,隨著科技創新的大力提倡,大學排名、科研項目的申請、職稱晉升等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SCI論文的地位突顯,追求SCI論文數量也漸漸地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