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月海藻:把小海藻做成大產業
「小小一棵海藻,提取到用於印染助劑、食品添加劑的海藻酸鈉,經高技術純化得到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應用於人體組織工程,如心肌修復、腫瘤介入材料、細胞包埋載體等臨床醫學後,其附加值提升數萬倍。」青島明月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蒙博士告訴記者,明月海藻通過與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已在組織工程用超純海藻酸鈉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將成為國內首家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生產單位。
從基礎的海藻酸鹽、功能糖醇等傳統海藻產業,到轉型延伸出的海洋化妝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等新興產業,成立於1968年的明月海藻,從做「碘」開始,用50年的時間將海藻開發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激發了海藻生物產業高值化、高端化應用的無限活力。
海藻提取物醫療用途真不少
「海藻酸鈉是提取自褐藻的天然聚陰離子多糖,其水溶液具有較高的黏度,可在極其溫和的條件下遇鈣離子快速形成凝膠,生物相容性好,加之人體內不存在特異性降解酶,已成為組織工程熱點材料之一。」據張德蒙介紹,海藻酸鈉用途極為廣泛,經過高精度提純後既可以當作直接注射製品,用於心力衰竭治療材料、藥物及活性物質載體以及美容整形材料等,也可作栓塞劑用於腫瘤介入治療、栓塞止血等,更可作為細胞支架材料,用於構建人工器官。
在明月海藻集團的中國海藻生物科技館展廳裡,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海藻的部分醫療用途,一卷白色醫用敷料沾上模擬血液的溶液後,立即將模擬血液吸收並轉變為膠凍狀,出血的傷口不會再跟敷料粘連在一起,而且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從海藻中提取的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經過微膠囊製備儀,瞬間將模擬藥物及細胞成分包埋固定在形成的凝膠微球中。
2014年,青島明月海藻集團董事長張國防一行造訪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馬小軍研究員探討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的未來發展。不久,馬小軍研究員領銜的「藻酸鹽組織工程材料創新團隊」被引進明月海藻,經過研發,海藻酸鈉內毒素、雜蛋白及多酚去除等關鍵技術在青集成,以此孵化的青島明月藻酸鹽組織材料有限公司,使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的生產實現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在技術和價格上的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國外這種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的壟斷售價高達800美金1克,我們同樣品質的產品售價不到進口產品的一半。我們目前的設計產能,可滿足每年50萬人份腫瘤介入製劑的原料需求。」張德蒙介紹,項目達產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3000萬元,帶動海藻酸鹽基高端醫療器械行業50億元產值。
助推海藻生物產業轉型升級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副總裁李可昌告訴記者,「明月海藻的主導產品海藻酸鹽,目前國內、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40%、30%以上,穩居世界第一。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製品企業,明月海藻集團正加快培育一批高端化、新興化、精品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海洋生物產業。」
李可昌介紹,海藻酸鹽用在不同方面,其利潤也如火箭一般躥升——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從1噸8000元海帶中提取海藻酸鹽的價值為1.6萬元,將海藻酸鹽做成海藻纖維就變成8萬元,再做成終端藥用輔料就變為240萬元,如果再通過新技術純化得到組織工程級的海藻酸鈉其價值將高達5億元,比黃金還要珍貴。
「我國是海藻生物產業大國,但產品仍處於粗放加工階段,存在低價出口原料、高價進口產品等問題。」李可昌表示,近年來,明月海藻集團在海洋功能食品產業、海洋藥物、海洋生物肥料產業方面,先後引進8個專家團隊,通過研究、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實現海藻生物產業鏈集聚發展。
千億級健康產業蓄勢待發
張國防告訴記者,下一步,明月海藻集團將打造千畝藍色海洋生物產業孵化基地,建設明月海洋生物健康科技產業園。「我們希望為青島建設國際海洋名城貢獻一份力量,助推青島為海洋強省和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我市海洋經濟企業的佼佼者,明月海藻集團規劃建設了總佔地1000畝的藍色海洋生物科技園、佔地500畝的江蘇海藻酸鹽生產基地、智利海外原料供應基地和佔地85畝的中國海藻生物科技中心園區,打造了「一個中心、三大基地」產業空間布局。在這一基礎上,明月海藻通過建設國家級研發平臺——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海藻類肥料重點實驗室,已打造出一支具有行業尖端研發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先後承擔20餘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80多項地方科研及創新項目;開發了100多個以海藻為原料的新產品,制定產品技術標準100多項;孵化了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妝品、海藻生物醫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四大新興產業,並由製造業邁向大健康服務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使海藻生物產業擴展成為千億級健康產業。(記者 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