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期權聯袂亮相 國內首個氣體能源衍生品為什麼選中LPG?

2020-11-30 金融界

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 韓樂

昨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通知,批准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開展液化石油氣(LPG)期貨及期權交易。LPG期貨合約正式掛盤交易時間為2020年3月30日,LPG期權合約正式掛牌交易時間為相應期貨合約有成交的下一個交易日。這也意味著國內首個氣體能源衍生品將正式登陸大商所。

液化石油氣是重要的清潔能源和化工原料。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進口國和消費國,開展相關期貨及期權交易,將為產業企業提供公開、連續、透明的價格信號和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有助於促進相關企業穩定經營,推動液化石油氣行業平穩健康發展。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LPG期貨及期權作為大商所首個能源品種,有效拓展大商所服務領域和品種板塊,將在助力企業應對價格波動風險、完善貿易定價機制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於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意義重大。

LPG期貨上市恰逢其時

據了解,LPG主要來源於油氣田伴生氣和原油煉製副產品,是清潔環保、應用廣泛的重要燃料和化工原料。作為燃料,LPG不依賴管網,廣泛應用於民用和工商業,是實現「氣化」農村的重要氣源,在城市消費中也是天然氣重要替代和補充。作為化工原料,LPG可替代石腦油,用於生產丙烯和其他汽油添加劑等化工產品,也可用於發泡劑、橡膠等領域,下遊應用領域廣泛。

歷年消費量及消費結構(萬噸)

在2008—2018年間,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LPG化工用途的興起,對LPG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費量由2008年的2144萬噸升至2018年的4400萬噸,增長約一倍,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國。在需求量增加的同時,我國的LPG需求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2011年後LPG的化工用途逐步興起,原料需求由2011年的579萬噸,增長至2018年的2049萬噸,增長253%。2018年LPG燃料消費量為2353萬噸,佔比53%,仍是我國LPG消費的主要領域。

LPG歷年供應量(萬噸)

隨著工業、民用需求日益增長,我國LPG消費量持續攀升,2019年表觀消費量4706萬噸,約佔全球總消費量的14%,近10年消費量年均增速8%。從產量看,2019年我國LPG產量僅次於美國和沙特位居世界第三,達到2779萬噸。2019年我國LPG進口2068萬噸,主要來自中東地區,進口依存度達到44%,已成為全球最大的LPG消費國和進口國。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企業面臨價格波動困擾。LPG價格影響因素眾多,上遊原油價格、國際貿易、船期、庫容、季節、極端天氣、煉廠檢修等因素都會對國內價格產生影響,導致價格大幅波動。在國內價格上,2015年以來LPG價格波動幅度分別為56.8%、65.9%、86.8%、56.3%、66.7%,亟需衍生避險的「港灣」。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受到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尤其是近年國際油價巨幅波動、替代能源不斷湧現,導致我國LPG價格大幅波動。以LPG消費大省廣東省為例,2016年以來LPG價格最高4700元/噸,最低2450元/噸,波動幅度高達92%。近5年來平均波動幅度超過50%。

國內LPG產量穩步增長,進口份額逐年增加。在2008—2018年間,國內LPG產量由1884萬噸增長至2615萬噸,增長39%;淨進口方面,LPG增長近6倍,由2008年的259萬噸增長至2018年的1786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國,對外依存度由12%增加到41%。

在進口價格上,我國受原主要進口國日韓與出口國之間形成的阿格斯遠東價格指數(FEI)、沙特合同價格(CP)的影響,缺少與貿易規模相匹配的國際價格影響力。眾多產業企業對上市衍生品、提供反映市場真實供需的價格信號和避險工具的訴求由來已久。

在此背景下,大商所推出LPG期貨及期權對服務相關生產、貿易和消費企業具有重要意義。上市LPG期貨能夠有效發揮價格「指南針」作用,成為LPG現貨定價的「羅盤」,幫助企業廓清價格迷霧,為企業提供公開、透明和連續的價格參考,提高我國在國際定價中的影響力。同時,LPG期貨有望成為管理實體經濟風險的「避風港」,為企業提供有效的避險工具。眾多產業鏈企業可以利用LPG期貨進行套期保值,有效對衝價格波動風險,便於企業集中精力搞好日常生產經營,增強抵抗風險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期權與期貨聯袂上市提供多元避險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LPG期權將和LPG期貨聯袂上市。此次同步上市的LPG期權也將為市場提供更豐富多元的避險工具和策略。

「作為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商品期權可以實現保險、增強收益和波動率管理等功能,與LPG期貨及大商所場外綜合服務平臺等形成合力,為市場提供豐富的交易策略和靈活的套保工具,在降低市場運行風險、優化投資者參與結構、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滿足精細化和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業內人士表示,大商所已上市的豆粕、玉米、鐵礦石期權保持了平穩運行,期權規則體系和技術系統得到充分檢驗,為LPG期貨、期權同步上市打好了基礎。

據介紹,在國際衍生品市場上,新上市的期貨品種大多會同時或一段時間後推出期權交易。此次在與標的期貨同步研發的情況下,基於相關品種的運行情況,創新性地開展了LPG期權合約設計。

「從目前LPG現貨以及遠期的流動性來看,市場非常活躍,因而期貨的上市是具備投資者基礎的。LPG期貨和期權的一同獲批和同步上市,提高了新品種上市效率,有助於構建完整的風險管理工具體系,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功能,支持我國能源行業防範風險、轉型升級。」業內人士表示,對大商所而言,此前大商所已上市19個期貨品種和3個期權品種,形成了農產品、化工和黑色等品種板塊,初步實現「一全兩通」新格局。隨著LPG期貨及期權上市,大商所迎來了首個能源品種,將拓展服務能源產業的領域和範圍,對於深化大商所「一全兩通」戰略、加快推進我國衍生品多元開放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正值全球疫情防控和國際原油市場發生劇烈變動的特殊時期,這也為LPG期貨及期權上市賦予了特殊意義。

市場人士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石化行業的生產復工、下遊需求、原料及成品運輸等產生了顯著影響。尤其是近期疫情蔓延衝擊全球經濟、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等對相關國際金融市場和現貨行業造成明顯衝擊,LPG產業鏈企業面臨著市場供需調整、產銷兩端價格波動等風險。此時上市LPG期貨及期權可謂恰逢其時,為LPG企業戰「疫」復產、對衝風險提供了新工具,在防疫時期為全產業鏈保駕護航。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2009年起,大商所持續研究和推動LPG品種立項和上市工作,在廣泛徵求意見以及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已經完成LPG期貨及期權合約和規則的設計方案,並已於近日向市場公開徵求了意見。同時,期貨交割倉庫、期貨和期權做市商徵集也在有序推進中,相關業務、技術系統已準備就緒。下一步,大商所將積極推進合約規則完善、投資者培育、技術平臺測試等前期工作。LPG期貨及期權上市後,大商所將持續加強一線監管,確保市場穩定運行,為產業和投資者提供更加公開、公平的交易環境和有效的價格發現及避險平臺,助力實體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證監會也表示,下一步將督促大連商品交易所繼續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液化石油氣期貨及期權的平穩推出和穩健運行。

為什麼選擇LPG上市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LPG市場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便於存儲和運輸,產品質量指標體系明確且易於鑑定;市場化程度高、價格波動大,有利於開展標準化的期貨合約交易。

市場規模大:我國LPG市場發展迅速,按2019年均價4000元/噸估算,市場規模在1800億元左右。隨著工業、民用需求日益增長,我國LPG消費量持續攀升,2019年表觀消費量4706萬噸,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4%,近10年消費量年均增速8.2%。從產量看,2019年我國LPG產量僅次於美國和沙特位居世界第三,達到2779萬噸。2019年我國LPG進口2068萬噸,主要來自中東地區,進口依存度達到44%,已成為全球最大的LPG消費國和進口國。

自然屬性好、標準化程度高:LPG在專用的儲存設備中,自然品質穩定,表徵其品質的關鍵指標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LPG可在常壓低溫或常溫高壓下長期安全儲存和運輸。我國LPG無論何種來源,其主要成分均以三個碳原子(C3)和四個碳原子(C4)的烴類為主,通過色譜分析及其他檢驗設備即可準確測定LPG中C3與C4的總比例及其他組分含量,易於鑑定。國家標準委於2011年頒布了GB11174-2011LPG國家質量標準,基本可滿足現貨貿易對LPG品質的判定要求,並被廣泛接受和使用。

定價市場化:LPG屬於氣體能源類商品,沒有市場限制政策,是氣體能源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品種。2016年國家發改委取消LPG出廠價格與汽油的0.92:1的價格限制,定價基本實現市場化。

價格波動大:燃料用LPG市場競爭充分,市場價格影響因素眾多,上遊原油價格、國際貿易、船期、庫容、季節、極端天氣、煉廠檢修等因素都會對國內價格產生影響,導致價格大幅波動。在國內價格上,2015年以來LPG價格波動幅度分別為56.8%、65.9%、86.8%、56.3%、66.7%。

可供交割量大:主流區域的市場地位顯著。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是我國LPG的主要消費區域,華北、華南、華東地區LPG消費3016萬噸,佔全國的68.5%,是我國LPG貿易最活躍的地區。除外省LPG流入到華北、華南及華東地區外,三區域內的產量也達到了1544萬噸,淨進口1772萬噸,可供交割量充裕。

合約規則特點

以國標為基礎設計交割質量標準。以行業普遍使用的國標GB11174-2011為基礎,設定了基於國家標準的主要交割質量指標,包括物理指標(密度、蒸氣壓)、組分指標、殘留物指標(蒸發殘留物、油漬觀察)、腐蝕指標(銅片腐蝕、總硫含量、硫化氫)、游離水等維度,以確保主要交割質量標準與現貨貿易主流一致。同時,將(體積比20%≤C3≤60%)混合氣定為標準品,將碳三含量(體積比0%<C3<20%)、(體積比C3≥95%,純丙烷)LPG作為替代品,並允許同時交割純丙烷和純丁烷、且純丙烷的重量比滿足[20%,50%]作為替代品,設貼水0元/噸,滿足企業交割需求。

以廣東為基準交割地。廣東地區的燃料用LPG年消費量達517萬噸,居全國首位,市場化和開放程度最高,眾多煉廠和貿易商參與、競爭充分,形成的價格最具代表性。因此,LPG期貨的基準交割地設為廣東,交割區域包括了華南、華東和華北。

大商所首個全廠庫交割品種。是氣體能源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現貨具有無第三方倉儲企業存在、裝卸車需要專用設備、交收地點有限制、無法完成計重以及行業不存在壟斷等特點,因此不適合倉庫交割和無倉單車船板交割,而適合採用全廠庫交割。

滾動交割中,增加買方選擇倉單的權利。LPG期貨適用期貨轉現貨、一次性交割和滾動交割方式。其中,為確保充分利用可供交割庫容,從交割月第一個交易日到合約最後交易日的前一交易日期間,客戶可申請滾動交割。滾動交割在「強行配對」的基礎上,增加買方選擇廠庫倉單的權利。在交割申請日,買方可以根據賣方申請,填寫第一意向和第二意向廠庫,再由交易所按照「意向優先,平均持倉時間長優先」的原則進行配對,以此緩解異地接貨給買方客戶造成的各種不便。

危化品交割提供資質證明。LPG與甲醇、苯乙烯同屬於危險化學品,現貨生產、貿易、運輸、儲存等環節都必須符合《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要求,具備相應資質。大商所沿用已上市的苯乙烯對危化品資質的管理辦法,規定一次性交割和滾動交割在交收日,期轉現和標準倉單轉讓在申請時必須提供相關資質證明,使期貨交割符合國家相關規定、規避法律風險。

梯度限倉設計,防範市場風險。對非期貨公司會員和客戶,自合約上市至交割月份前1個月第14個交易日期間,若合約的單邊持倉量小於或等於8萬手,則持倉限額為8千手;若該合約的單邊持倉量大於8萬手,則持倉限額為單邊持倉量的10%。考慮到LPG價格影響因素多、波動幅度大,為嚴防逼倉風險,採用從嚴限倉的原則,大商所設置交割月份前1個月第14個交易日後至交割月前,持倉限額為1000手;進入交割月後,持倉限額500手。

液化石油氣的基本概況

(一)液化石油氣的基本屬性

1.液化石油氣的組分

液化石油氣(英文Liquefied Petroleum Gas, 縮寫為LPG)主要來源於油氣田的伴生氣體及煉油的副產品(尾氣)。其中油田伴生LPG主要是由丙烷(C3H8)、丁烷(C4H10)組成。而煉廠生產的LPG組分相對複雜,除包含丙烷、丁烷外,還含有丙烯、丁烯(正-異-反-順等異構體)等多種組分,是一種混合物。

2.LPG的物理性質

液化石油氣以液態形式儲存,以氣態形式使用。一方面,LPG使用過程需經過減壓或升溫後才能實現氣化,體積會膨脹250倍,氣化後的LPG可直接用於燃燒、汽車燃料和其他用途。另一方面,在低溫或壓力條件下,液化石油氣可轉化為液態,方便儲存和運輸。其中,以純丙烷、純丁烷兩種形態存在的液化石油氣,可通過低溫液化方式利用低溫庫或冷凍船進行儲存和運輸。此外,對於組分比較複雜的液化石油氣,由於沒有固定的沸點,只能通過常溫加壓形式液化,其存儲和運輸需要通過壓力容器進行。受到壓力材料耐壓性的物理限制,壓力罐容普遍偏小。

3.LPG的危險性

液化石油氣屬於危化品2類:易燃氣體。液化石油氣易燃易爆,在一定範圍內,空氣中液化石油氣的濃度達到1.5-9.5%時,遇到明火極易發生爆燃、爆炸;液化石油氣有輕微麻醉性,過量吸入,會使人缺氧、窒息至死亡;液化石油氣完全燃燒時,需要消耗的空氣量約是該氣體的25倍,因此應保持廚房、浴室、燃氣具周圍的通風狀態良好;液化石油氣不完全燃燒後產生的廢氣中含有一氧化碳,人吸入後極易中毒致死亡。

4.LPG較其他能源的優點

(1)汙染少。LPG是由C3、C4組成的碳氫化合物,可以全部燃燒,無粉塵。在現代化城市中作為燃料使用,可以大大減少過去以煤、柴為燃料造成的汙染。

(2)發熱量高。同樣重量的LPG發熱量相當於煤的2倍,液態條件下,液態發熱量為11000 kcal/kg;氣態條件下LPG的發熱量為25200 kcal /m3(天然氣為8500 kcal/m3、人工煤氣為3500 kcal/m3)。

(3)易於運輸。LPG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在一定的壓力或冷凍到一定溫度可以液化為液體,可用火車或汽車槽車、槽船進行水陸運輸。

(4)壓力穩定。LPG管道用戶灶前壓力不變,用戶使用方便。

(5)存儲設備簡單,供應方式靈活。與城市煤氣的生產輸配和管道天然氣的輸送相比,LPG的存儲設施比較簡單。氣站用LPG儲罐儲存,分銷到單個用戶時可以充裝到鋼瓶中運輸和儲存,不受管網輸配的局限。LPG也可以通過配氣站和管網,實施管道供氣。由於LPG具有上述的優點,被廣泛用作民用、工業和商業燃料。在地震等導致管道癱瘓情況下,LPG是重要的災備氣源。

(6)重要的化工原料。液化石油氣的組分除可用於燃燒外,也可以按照不同工藝將其不同組分作為化工原料使用,實現LPG資源的進一步利用。如以丙烷為原料,可通過丙烷脫氫裝置生產丙烯;以煉廠LPG中的正丁烯和異丁烷為原料,可生產異辛烷和甲基叔丁基醚等汽油添加劑。

(二)液化石油氣的生產工藝

全球液化氣供應中,10%為油田伴生氣,52%來源於非伴生性氣田,38%來源於石油煉製。中國液化石油氣供應主要分為進口氣和國產氣兩部分。進口氣通過沿海的LPG進口碼頭購入,其中大部分以純丙烷、純丁烷形式通過冷凍船進口並在冷凍罐儲存,混合後作為燃料銷售。國產氣是煉油過程的副產品,由於組分複雜,需要壓力容器儲存。此外,部分LPG深加工後的尾氣也作為LPG供應來源。國產LPG組分相對複雜且差異較大。

1.從油、氣田開採中生產

在油田開採時把攜帶在原油中的烴類氣體,或在氣田開採時把攜帶在天然氣中的其他烴類,經初步分離及處理後,再集中送到氣體分離工廠進行加工,最後分別獲得丙烷和丁烷。在一定的壓力下或冷凍到一定的溫度對丙烷、丁烷分別進行液化,分裝在不同的儲罐中。生產商可以分別出售丙烷、丁烷,也可以按照用戶的要求,把丙烷、丁烷按照一定的比例調配成符合質量標準的LPG再出售。

2.從煉油廠中生產

LPG是石油煉製過程中的副產品。通常原油在常減壓蒸餾、熱裂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氫裂化及延遲焦化等工藝裝置加工處理過程中都會產生烴類氣體,這些氣體經吸收穩定工序後,在一定的壓力下分離出幹氣與富氣。幹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和非烴類氣體,還有少量乙烷和乙烯等。通常將這類氣體直接送到氣櫃集中,然後分送到煉油廠的加熱爐中作燃料;富氣的主要組份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類,還有少量戊烷、戊烯類及非烴類化合物,這類氣體在一定壓力下成為主要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組成的LPG。我國煉油廠生產的LPG主要從催化裂化裝置中獲得。

3.從煉廠乙烯裝置中生產

在輕油或輕烴進行裂解生產乙烯的過程中,也會產生LPG組份;這類LPG質量較差,一般含碳四組分高。如果煉油廠與乙烯廠是同屬一個單位,通常可把這兩種來源不同的LPG進行適當的調配,以便獲取符合國家標準的LPG。

4.LPG深加工尾氣

目前針對LPG中的碳四組分,經過深加工裝置後,部分未被利用的組分也構成LPG重要來源。目前碳四深加工主要有烷基化裝置、異構化裝置、芳構化裝置、甲乙酮裝置、醋酸仲丁酯裝置等主要的大規模量產工藝路線。其中烷基化裝置利用碳四組分中的正丁烯和異丁烷,約有20%LPG尾氣副產;異構化裝置主要利用正丁烯組分,約20%的LPG尾氣副產;芳構化利用正丁烯組分,約60%的LPG尾氣副產。

(三)液化石油氣的用途

液化石油氣主要作為燃料和化工原料。在燃料方面,由於其熱值高、無煙塵、無炭渣,操作使用方便,已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領域,如民用燃料、工商業燃料、汽車燃料等方面;在化工原料方面,液化石油氣經過分離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可直接用來生產合成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生產醫藥、炸藥、染料等產品。此外,不同的液化石油氣組分可進一步作為化工原料生產丙烯、異辛烷、甲基叔丁基醚(MTBE)、甲乙酮等,是理想的汽油添加劑。

國際液化石油氣發展概況

(一)國際液化石油氣供應情況

1.LPG的總體供應情況

世界LPG供應總量平穩增長,傳統優勢產區地位穩固。2017年世界LPG供應量為3.04億噸,同比增長3.5%;近10年以來年均增長3%左右。從液化石油氣供應的地域結構來看,供應量最大的區域為北美地區,總量為9180萬噸,佔比為30%,伴隨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興起,2010年以來頁巖氣副產丙烷量顯著提升,直接導致北美地區LPG供應量大幅提升;其次為產油國相對集中的中東地區,產量為6410萬噸,佔比為21%;我國所在的遠東(東亞)地區產量為6127萬噸,佔比20%。我國產量2600萬噸左右,佔全世界產量的9%,是第三大生產國。

2.世界LPG供應來源

世界LPG供應來源以油氣田伴生氣為主。世界LPG供應來源主要為油氣田伴生氣和煉廠副產氣兩個渠道,其中2017年油氣田伴生氣供應量為1.99億噸,佔比65.2%,是主要來源;煉廠副產氣1.06億噸,佔比34.8%。2010年以來,伴隨美國頁巖氣大面積開發,油氣田伴生氣的供應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59.2%上升至2017年的65.2%;而煉廠副產氣的比重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40.8%下降至2017年度的34.8%。

3.世界LPG供應的氣體組分情況

液化石油氣的組分主要包括三個碳的丙烷、丙烯,以及四個碳的正丁烷、異丁烷、正丁烯、異丁烯、反丁烯、順丁烯等。LPG中的烯烴在經過分離後可以加以利用,所以,目前世界液化石油氣貿易標的主要的組分以丙烷和丁烷。

(1)油氣田伴生氣丙烷含量穩定增長,煉廠副產氣丙烷含量保持基本穩定。近年來頁巖氣產量大幅提升,作為頁巖氣一種組分的丙烷產量穩定增長,丙烷比重不斷加大,比例由2008年的57.5%增加至2017年的61%。而相應的煉廠副產氣丙烷比例基本保持不變(46%)。

(二)國際液化石油氣的消費情況

1.全球液化石油氣總體需求趨勢

全球液化石油氣需求量呈現穩定增長態勢。2008年全球液化石油氣需求量約2.26億噸,2010年需求量達到2.48億噸。伴隨天然氣管道運輸及液化天然氣跨洲際運輸規模的不斷壯大,抑制了部分液化石油氣的需求,2010-2013年總體需求維持在2.5億噸左右。隨著世界經濟的復甦,特別是亞洲液化石油氣深加工(化工利用)項目的興起,2014年起液化石油氣總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液化石油氣消費量已達到2.95億噸,較2008年增長約30%。未來液化石油氣需求量有望繼續增加,形成燃料與化工用途並重的增長態勢。

2.液化石油氣的地域消費結構

全球液化石油氣主要消費區域集中於亞洲。2017年液化石油氣消費量最大的區域為東亞,消費量達到7052萬噸,約佔全球LPG消費量的23.8%,如果考慮南亞及印度地區,整個亞洲LPG消費量超過1.39億噸以上,佔比超過48%。北美是全球第二大LPG消費區域,2017年消費量達到6585萬噸,佔比為22.3%。此外,拉丁美洲消費量達到3220萬噸,是全球第三大消費區域。液化石油氣主要的消費區域與供應區域存在明顯的差異,跨區域貿易發達。

3.液化石油氣的消費用途與結構

液化石油氣消費以燃料用途為主。液化石油氣從總體看可區分為燃料和化工用途,而燃料用途可進一步區分為民用、工業用、汽車用等用途。2017年全球LPG燃料用量達到2億噸以上,佔比70%,其中民用燃料佔比48.14%,工業燃料佔比6.7%,汽車燃料佔比8.09%。在化工用途方面,2017年全球LPG作為化工原料消費8937萬噸,約佔全球消費量30%。其中美國化工用途消費佔比為52%、加拿大為2.6%、日本為25.5%、韓國為34.8%。

(三)國際液化石油氣的貿易

1.全球液化石油氣貿易發展情況

(1)全球液化石油氣貿易量穩步增長,丙烷佔比有所提高。2017年全球液化石油氣貿易量約為9389萬噸,佔全球消費量的32%。2008年以來國際LPG貿易量顯著增長,年均增長6.3%。其中丙烷貿易量由2008年的3357萬噸增長至2017年的6030萬噸,增長80%。丁烷貿易量由2008年的2417萬噸增長至2017年的3358萬噸,增長39%。在全球歷年貿易量中,丙烷貿易佔比有所提升,由58.1%增加至64.2%。

(2)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液化氣進口國,美國躋身最大出口國,出口相對集中。從進口國來看,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進口國,2017年進口量約1700萬噸(2018年淨進口1780萬噸),佔全球貿易18%。前十大進口國合計進口6300萬噸,佔全球貿易量的69%。從出口國來看,2017年美國丙烷出口量激增,導致其LPG出口量居全球第一,出口量為3130萬噸,佔全球貿易量33.3%。前十大出口國合計出口液化石油氣9020萬噸,佔全球貿易量的96 %。LPG國際貿易的出口集中度明顯高於進口集中度。

(3)液化石油氣的主要貿易流向。全球液化石油氣主要貿易流向包括4條:一是以北美為中心的,如美國到亞洲、美國至歐洲、美國至南美;二是以中東為核心的,中東至東亞、中東至南亞、中東至歐洲;三是以非洲為核心的,非洲至東亞、非洲至南美;四是俄羅斯至歐洲。其中,近年來伴隨美國丙烷產量逐步攀升,其相對價格優勢部分擠壓了中東至歐洲及東亞的貿易。

2.國際液化石油氣貿易方式

(1)國際LPG貿易的定價依據。目前國際LPG貿易的定價依據包括:

CP價格(沙特阿美合同價),是離岸價格,是東亞LPG貿易的主要採價依據,CP價格於每月底對外正式公布下一個月的CP價格,目前50%以上的國際貿易仍採用CP價格。CP價格的不足在於其為月度定價、存在不透明折讓、反應中東地區價格FOB定價模式。

FEI指數(阿克斯)是以日韓到岸價位標的的價格指數,是到岸價格,也是東亞地區LPG貿易的重要採價依據。FEI指數是CFR的日韓到岸價格,其不足表現為:一是僅僅反映日韓供求,二是價格代表性不足,三是阿克斯的採樣備受質疑。

MB(OPIS)指數是美國的離岸價格,近年來影響力逐步增強。MB指數由OPIS發布,不足在於:一是僅僅反應北美價格,二是與其他價格不同步等。

(2)LPG國際貿易的方式。目前LPG國際貿易主要採取FOB和CFR、CIF為主,CP價格和MB指數均為FOB價格,主要適用中東和北美直接供貨形式,是貿易量較大且具備直接與供應方拿貨的貿易方式。此外,中國進口商通過經紀商,以CFR以或CIF的貿易方式來購貨為主,每次購貨量約2.2萬噸為主。這主要是因為:一是中國雖然進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缺乏定價的話語權,與產區直接購貨機會不多;二是通過貿易商和經紀公司購貨可以規避買家自行安排運輸船的市場風險。

(3)LPG貿易的合同方式。目前為止,中國進口商與國際貿易商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現貨以及長期合同貨兩種模式。現貨一般由國內進口商對國際貿易商或船運經紀發布買貨標書或要約,明確表明所需貨量以及交割時間,以便貿易商選取當前可供發售的現貨來進行貿易。長期合同貨指由國內進口商與貿易商籤訂的在一定時限內有固定數量的LPG交割貿易(定量不定價)。長期合同成交貨量較大,對貿易商能否穩定提供資源供應以及進口商自身資源周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以中國進口商購入2.2萬噸LPG為例,自雙方協商議價成交籤訂合同後,需由國際貿易商以及船運公司經紀負責安排裝船運輸,然後約兩周後抵達中國國內指定港口,到達國內港口卸貨倉儲後,超大型冷凍船將空船再次返回中東地區,整個完整的貿易流程耗時約40天。

3.國際液化石油氣貿易流程

(1)國際液化石油氣貿易流程

目前國際LPG的主要供應商集中在中東、北美地區,資源的貿易、運輸需要多方面配合,因此國際市場上交易的參與者一般由供應商、貿易商、船運經紀、船公司以及進口商五大部分構成。國際液化石油氣一般貿易方式是用超大型完全冷凍貨船通過航運,自中東地區統一裝船運輸至各大進口碼頭。

(2)國際液化石油氣貿易船舶

作為主要的運載體,LPG船舶在國際貿易中顯得至關重要。按貨物運輸方式分為全壓式(裝載量較小)、半冷半壓式(裝載量較大)和全冷式(裝載量大)。全球目前共有255艘超大型冷凍船運營,總運量超過600萬噸。由於貨物的高壓低溫性、揮發性和易燃易爆性,裝卸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範,碼頭、罐區的設計也要符合統一的標準。LPG的國際貿易也因三類船的分類來劃分長短線距離的運輸模式。

第一類,全壓式運輸船(Pressurize)。又稱常溫壓力式,是把氣態貨物在常溫條件下加壓液化。但少數氣體諸如乙烷、乙烯、甲烷在高於臨界溫度下無論加壓多高也不會液化。全壓運輸船的船艙不需設置隔熱與低溫冷卻設備。通常最高設計溫度為45℃,最高設計壓力為1.75-2.0MPa。

第二類,大型半冷凍式運輸船( Large Semi Refs)。又稱低溫加壓式,第一艘該型船建於1959年,容積為2 100立方米。這類船早期冷卻工作溫度為-5℃左右,壓力0.8MPa左右,運載量接近於全壓式LPG船,現已很少建造。近年來,這類船分為兩類,較多的冷卻溫度為-48℃,少數運載乙烯的為-104℃,工作壓力為0.5-0.8MPa。

第三類,全冷凍式運輸船(Fully Refrigerated or VLGC)。又稱為低溫常壓型,液化氣貯存於不耐壓的液艙內,處於常壓下的沸騰狀態。液艙設計壓力一般為0.025MPa,單個液艙容積很少受限制,適宜建造大型船舶,容量大都為5-10萬立方米。

(3)國際LPG貿易合同條款

由於國際LPG貿易是一種對外貿易,除了固有的議價協商外,因涉及的交易金額巨大,買賣合同的制定就成為了保障雙方利益的唯一依據。國際貿易合同條款主要包括標的物(包括丙烷、丁烷的含量)、數量、質量、作價方式、卸貨港口和日期、付款方式、裝載船隻、滯期費用和卸貨時間等。

涉及LPG貿易特殊性的條款主要是質量指標、裝載船隻及滯期費用。中國採購的冷凍貨一般要求符合沙特阿美公司的標準;由於部分進口碼頭和儲罐的技術條件,對裝載的船隻的大小、是否有升溫設備等各有要求。

我國液化石油氣的生產情況

從我國液化石油氣來源來看,可以分為煉廠副產氣和油氣田伴生氣、深加工裝置尾氣等,我國LPG主要來源於煉廠煉油副產氣,佔比99%以上;從液化石油氣的商品化來看,可以區分為煉廠內部用氣和外部商品化氣,按2018年我國加工原油6億噸,5%回收率,LPG實際產量約為3000萬噸,2018年我國商品LPG產量為2615萬噸,商品化率87.2%;從液化石油氣用途來看,液化石油氣生產可區分為用於燃燒用途的燃料氣,用於化工用途的原料氣。在本報告的LPG生產部分,將按照LPG商品量統計口徑,從總體生產情況、燃料氣生產情況、原料氣生產情況三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一)液化石油氣的總體生產概況

1.我國液化石油氣國產量總體保持小幅增長態勢。2018年我國國產LPG總量為2615萬噸,較2007年增長約3.24%。其中2007-2009年之間,由於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我國LPG產量出現小幅降低;而後出現恢復性增長。但伴隨煉廠內部對LPG的進一步利用和加工,外賣商品量有所降低;此後伴隨油價的降低及煉油能力的增加,LPG商品量生產恢復增長。

2. 供應結構多元化,「兩桶油」在LPG國產量佔比較高,但在整個供應量中佔比31%。從液化石油氣供應企業(集團)來看,可明顯區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地方煉油廠及其他、深加工企業,2018年產量分別為957萬噸、590萬噸、139萬噸、649.8萬噸、和278.5萬噸。從國內影響力來看,「兩桶油」(中石化、中石油)在國產量的佔比較高,2018年兩桶油合計產量佔比達到59.2%,但考慮進口供應後,佔比31%。

3.華北和華南地區是我國LPG的主產區。由於山東省是我國地方煉廠最為集中的區域,山東所在的華北地區是我國LPG產量最大的區域,產量747.7萬噸,佔比28.6%;華南地區產量516.6萬噸,佔比19.8%。華東、華南及華北總產量1544萬噸,佔全國產量59%。

4.山東省液化氣生產企業相對集中

2018年,我國有液化石油氣產出的企業總計205家。分布特點可概括為:一是因為山東省地方煉廠和深加工發達,有多達74家LPG生產企業(包括40家地煉和30家深加工),居全國首位。二是中石油全國共有29家LPG生產企業、中石化35家、中海油5家、地煉62家、中化集團6家和深加工企業73家。三是中石油LPG生產企業主要集中於東北和西部;中石化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中海油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地煉LPG生產企業主要集中於山東;深加工主要集中於山東地區。

(二)液化石油氣的燃料氣(燃料用途)生產概況

1.燃料氣產量呈現先降後升趨勢

受煉廠自用及部分燃料氣被抽提為原料氣影響,2008年-2015年燃料用途LPG產出有所下降。2008年我國LPG產出主要用於燃燒,其總產量為1834萬噸,而2015年商品量產出下降到1185萬噸。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煉廠內部加大了對LPG利用,主要用於內部燃料和化工裝置的原料。二是伴隨LPG深加工的興起,原來用於燃料用途的LPG以化工原料氣的形式外銷。2015年以來,受我國煉油量的提升,LPG化工原料增速放緩,LPG燃料氣的產量呈現小幅增加趨勢,到2018年已經恢復到1376萬噸水平。

2.「兩桶油」在國產LPG燃料氣領域佔比較高。從2018年數據來看,中石油產量271萬噸,中石化466萬噸,兩者佔比達到53.6%。其中中石化仍是我國國產LPG燃料氣的最大生產企業,佔比達到34%。從縱向來看,中石油燃料氣產量穩步提升,由2014年190萬噸增加至2018年的271萬噸;中石化燃料氣產量有所下降,佔比由2014年37.2%降至2018年33.8%。此外,地方煉廠產量增加,而深加工企業由於開工率較低,LPG產量下降。

3.華北、華東、華南地區是我國國產LPG燃料氣的主產區。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山東為代表的華北地區的產量已經達到331萬噸,佔比24%。華南地區由於LPG化工裝置少,主要以燃料氣產出為主,產量300萬噸,佔比21.9%;華東地區產量170萬噸,佔比12%。華東、華南及華北三地區的總產量達到802萬噸,佔比58.2%。

4.華北地區廠家數量相對集中,「兩桶油」企業數量佔據全國比重較大。從區域分布來看,華北地區是我國LPG燃料氣生產企業相對集中地區,且結構上以深加工企業居多。此外,從企業性質來看,中石油、中石化下屬煉廠也是我國燃料LPG的主要提供方,兩大集團總計46家企業有燃料氣產出。

 (三)液化石油氣的原料氣(化工用途)生產概況

液化石油氣的原料氣,主要是指富含烯烴的碳四,具體包括富含異丁烯的混合碳四、經過MTBE(甲基叔丁基醚)裝置後富含丁烯的醚後碳四等,但伴隨「兩桶油」及其他煉廠內部深加工裝置的不斷上馬,未來原料氣的產量將呈現萎縮趨勢,商品量逐步下降。

1.原料氣的產量也在穩步提升,但受政策影響未來商品量規模將大幅萎縮。我國LPG深加工在2011年前後開始逐步興起,當時主要的裝置是芳構化,利用LPG組分中的正丁烯。2011年我國LPG原料氣產量約為771萬噸,伴隨著LPG深加工工藝的不斷豐富,烷基化等裝置不斷出現,對原料氣的需求不斷增加,2018年原料氣產量達到1239萬噸,較2011年增加60%以上。

但伴隨乙醇汽油應用及國六標準實施,原本大量外賣的醚後碳四,煉廠將大量自用。未來中石化擬自建10套裝置,產能262萬噸;中石油擬自建9套裝置,產能179萬噸,將內部消耗原料氣425萬噸,原料氣規模將出現大幅萎縮。

2. 「兩桶油」在LPG原料氣領域具有壟斷地位。從2018年數據看,中石油原料氣產量318萬噸,佔比25.7%;中石化原料氣產量491萬噸,佔比40%;兩桶油產量合計佔比達到65.7%。從企業性質來看,近年來不同性質的企業原料LPG的產量進入平臺期,總體規模變化不大。

3.東北、華北是我國LPG原料氣的主產區。從區域分布來看,華北地區原料氣產量416萬噸,佔比33.6%。東北地區產量次之,達到230萬噸,佔比18.6%;此外,華南地區原料氣產量達到215萬噸,佔比17.4%。

4. 地煉和中石化原料氣生產企業數量最多,山東地區是我國原料氣企業集聚地。從統計數據看,中石化有22家企業有原料氣產出,地煉有35家企業有原料氣產出。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地區是地煉集中區域,原料氣產出企業最多,達到35家。

我國液化石油氣進出口情況

(一)進出口稅號和稅率

液化石油氣細分產品的海關稅則號及其稅率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27111200液化丙烷,目前執行的暫定進口稅率為1%,增值稅率為9%(2019年4月修改); 27111390其它液化丁烷,目前執行的暫定進口稅率為1%,增值稅率為9%(2019年4月修改);

27111990其他液化石油氣及烴類氣,2019年最惠國稅率為3%,普通稅率為20%,增值稅率為9%(2019年4月修改)。

(二)我國液化石油氣進口近年增速較快

1.我國LPG進口近年來增長迅速,以丙烷進口為主,對外依存度超過40%

(1)近年來LPG進口量保持強勁增長。2008年-2012年我國LPG淨進口量總體維持小幅增長,年均增長幅度為10%,對外依存度維持在10%左右。但2013年以來,伴隨國內煉廠LPG自用量提高、LPG化工用途的逐步興起,LPG淨進口量強勁增長,2013年淨進口量295萬噸,2018年淨進口量增加至1786萬噸,年均增長近60%。同時,該階段LPG淨進口量增長明顯高於國內LPG產量的增長,對外依存度已經由2013年的11%增長到2018年的41%。

(2)我國LPG進口主要以純丙烷和純丁烷形態進口,以丙烷為主。2018年我國淨進口丙烷1305萬噸,佔比74%;丁烷淨進口121萬噸,佔比26%。就丙烷而言,伴隨國內丙烷脫氫化工利用裝置的不斷投產,其進口增速快,佔比高。2013年-2018年以來保持快速增長,從2013年的198萬噸激增至2018年的1305萬噸,年均增幅超過50%。丙烷進口佔比從2013年的68%增長至2018的74%。就丁烷而言,進口增速低於丙烷,佔比不斷下降。2013年-2018年以來丁烷進口保持增長,從2013年的92萬噸增至2018年的469萬噸,年均增幅近40%,但增速略低於丙烷。而且,丁烷比重從2013年的32%下降至2018的26%,在進口LPG的比重進一步降低。

2.LPG進口以華東、華南及華北為主

LPG進口需要依賴港口設施,我國LPG進口主要集中於華南、華東及華北等東部沿海區域。華東地區是我國LPG進口量最大的區域,淨進口量為714萬噸,佔比40%;華南地區是我國第二大LPG進口區域,淨進口量702萬噸,佔比39%;華北地區是我國第三大進口地區,淨進口量355萬噸,佔比20%。我國華東、華南及華北地區LPG進口量合計佔比99%,是我國LPG進口的主要集散區。

此外,華東地區丙烷佔進口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由於華東地區是我國丙烷脫氫項目的主要集中地區,化工項目的大量集聚導致丙烷進口比例較其他地區要高。2018年華東地區進口丙烷比例為82%,而華南及華北地區的丙烷比例均為68%左右。

3.LPG進口主體多元

我國LPG進口企業多,進口量分布較為分散,東華能源是我國最大的LPG進口企業,2018年淨進口量達到516萬噸,佔比27.7%,佔我國總消費量的11%。前五大企業佔淨進口量比67%,佔我國總消費量的27.4%;前十大企業淨進口佔比86%,佔我國總消費量的35%。

從丙烷進口來看,東華能源自有兩套丙烷脫氫裝置,並大量開展燃料氣貿易,其2018年丙烷淨進口全國最大,達到380萬噸,其中自用量122萬噸,外賣商品量250萬噸。此外,天津渤化、寧波海越、浙江偉星為單獨的丙烷脫氫裝置,沒有燃料氣貿易。

就丁烷進口而言,東華能源仍是我國最大的丁烷進口貿易商,2018年淨進口量為122萬噸,其次為中國燃氣和萬華化學等。由於丁烷化工利用規模有限,我國主要的丁烷進口主要用途民用燃料領域。

(三)我國液化石油氣出口規模有限

1.我國LPG出口量總體規模不大,出口量近年來有所回落

我國LPG總體供應不足,以進口為主,出口量有限。我國LPG出口目的地主要為東南亞及港澳地區。由於東南亞等地沒有大型VLGC(LPG冷凍船)船的接駁設施,在我國華南地區會有少部分LPG轉出口至東南亞等地。從趨勢看,呈現減少的趨勢。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東南亞等地VLGC接駁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LPG轉出口貿易逐漸萎縮,2018年出口量僅為113萬噸,2015年以來基本以5%-6%的速度衰減。

2.從出口來源地來看,華南地區是我國LPG出口的主要地區。華南特別是廣東地區與東南亞和港澳等地距離較近,在LPG出口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8年華南地區LPG出口量107萬噸,佔我國LPG出口量的99%。

3.從出口的丙丁烷比例情況看,以丁烷為主。由於我國LPG出口目的地以東南亞和港澳為主,普遍氣溫較高,丁烷是理想的民用燃料。而丙烷由於在高溫下壓力較高,易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我國LPG出口比例中,丁烷居於主導地位。2018年我國丁烷出口量67萬噸,丙烷出口量僅為40萬噸,丁烷出口佔比超過60%。

4.從出口企業層面來看,我國LPG出口主要集中於華南地區的LPG企業。珠海龍華等企業具有泰資背景,加之距離較近,這些華南企業成為我國LPG出口的主要主體。2018年新海能源出口25.8萬噸,位居第一,其次分布為珠海龍華、東華能源、九豐能源及潮州歐華等企業。該六家企業的出口量約佔我國總出口量的90%以上。

我國液化石油氣的消費情況

(一)我國液化石油氣消費總體概況

我國LPG消費量快速增長,以燃料消費為主。我國石油液化氣市場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步,經過九十年代末、20世紀初的高速發展後,近十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化工用途的興起,國內市場對LPG的需求日益增強。在2011-2018年的八年間,隨著我國LPG化工利用的興起,LPG消費量快速增長,我國LPG年表觀消費量由2400萬噸上升到約4400萬噸,年平均增幅超過9%。但2016年以後LPG化工利用總體處於飽和狀態,但燃料用途是我國最大的消費領域。

(二)液化石油氣主要的消費領域

液化石油氣(LPG)可作為工業、民用以及內燃機燃料。同時,它的化學成分決定了其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材料,可廣泛應用於生產各類化工產品。在總消費量4402萬噸中,燃料消費2353萬噸,佔比53%,化工消費2049萬噸,佔比47%。

1.LPG的化工用途。

LPG的深加工的化工用途興起於2010年,目前LPG深加工有MTBE、芳構化、烷基化、異構化等多條用於調和汽油的技術路線,以及用於生產甲乙酮、醋酸仲丁酯、順酐等的非調油技術路線。由於受到原料氣氣源的緊缺、成本上漲及徵收消費稅的多重因素影響,未來LPG的化工用途中前景並不明朗,依據目前現有裝置的產能水平、開工率及LPG的技術流程中的使用量,2018年LPG消費量中的47%將用於化工用途,消費量達到2049萬噸。

(1)烷基化是佔比最高技術路線,但未來原料將出現短缺

烷基化主要是利用LPG中的正丁烯及異丁烷反應生成異辛烷,其中烷基化的原料包括兩種:一種是富含正丁烯的醚後碳四,其含量要求在35%以上的正丁烯。另一種是異丁烷。二者通過反應後生成異辛烷,並副產LPG。主要產品異辛烷是提高汽油標號的主要汽油添加劑,是目前能夠滿足國六標準的主要汽油添加劑。

烷基化汽油添加劑行業利潤空間相對穩定,但未來商品有萎縮的隱患。目前異辛烷生產企業利潤維持在200-400元/噸。但未來該化工利用路線前景堪憂:一是原料醚後碳四未來將出現短缺。由於原料醚後碳四來源於MTBE(甲基叔丁基醚)的尾氣,MTBE也是汽油添加劑,但由於國六汽油標準的實施和乙醇汽油推廣,將大量替代MTEB添加,最終導致副產品醚後碳四產量將銳減。二是醚後碳四原料主要來源於煉油廠,在國六標準實施後,原來煉廠可提高汽油標號的其他添加劑均不符合標準,中石油及中石化在內的煉廠均將大量內部使用自產的醚後碳四用於自身的汽油添加,外賣的醚後碳四商品量將大幅萎縮。

受到醚後碳四原料影響的技術路線不僅包括烷基化,同時也包括芳構化和異構化等技術路線。

(2)丙烷脫氫(PDH)

丙烷脫氫LPG深加工路線,主要是利用LPG中的丙烷,通過脫氫的化學反應後生成丙烯。PDH主要是利用進口的高純度丙烷,出於對原料穩定供應和品質穩定考慮,我國的丙烷脫氫企業一般選擇從國際市場進口丙烷作為原料,且保持穩定的點對點供應為主,到岸後各個企業以進口自用為主,沒有現貨貿易。該技術路線的利潤可維持在1000-1500元/噸。目前我國共有8套丙烷脫氫裝置,2018年的丙烷消耗量為442萬噸。但未來丙烷脫氫項目擬投產項目約500萬噸,未來利潤空間恐大幅萎縮。

2.我國LPG燃料用途

LPG除作為化工原料外,在其他各個行業均作為燃料使用,燃料用途是LPG最大的使用領域。2018年燃料用途消費量為2353萬噸,佔比53%。燃料用途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城鎮民用燃燒、工業燃料、餐飲燃料和農村消費幾個部分。其中農村消費佔比最大,達到38%;餐飲也是LPG重要消費領域,佔比34%。農村消費和餐飲消費構成了我國LPG消費最大的領域,且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此外,工業燃料和城鎮居民燃料佔比分別為5%、23%。隨著我國管道天然氣的普及,天然氣對城鎮居民LPG的替代趨於穩定,不具備管道鋪設標準的城鎮居民客戶構成了城鎮範圍內相對穩定的消費群體,但工業燃料領域整體因為成本因素一直處於萎縮狀體。

3.農村消費和餐飲消費是LPG的剛性需求領域,天然氣無法取代

(1)就農村LPG消費而言,未來增長潛力較大,天然氣無法取代。農民外出打工收入150元/天,可購買一瓶LPG為農村留守人員使用2-3個月,而每天放棄打工的砍柴量只夠用1個星期。農民收入提升為LPG需求提供新增長點。

此外,在環保政策影響下,LPG以其清潔、靈活、不依賴管網設施、低成本配套成為農村「煤改氣」的首選能源。首先,LPG是清潔能源,其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與天然氣接近,是煤炭的萬分之0.4和萬分之6。同時LPG在農村地區可不依賴管道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靈活配送到邊遠地區。此外,農村LPG經濟性明顯優於天然氣。按照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的統計數據,60戶/平方公裡是天然氣與LPG經濟性(有國家和地方補貼)的人口密度臨界值,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密度低,LPG是農村「煤改氣」和農村「氣化」的良好氣源。

(2)在餐飲領域,天然氣無法取代,保持增長態勢。在餐飲領域,天然氣無法替代LPG,2017年餐飲用LPG消費780萬噸,且穩步增長。我國餐飲業營業收入近年來保持10%以上增長速度,受此影響,餐飲用LPG保持2.26%左右的增長。從調研企業來看,餐飲用LPG消費量及其在LPG燃料消費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超過30%。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餐飲用戶中,租賃店面用戶在80%以上(中國燃氣調研結果),由於房租及餐飲經營業戶均對未來經營具有不確定性,平均15萬以上的天然氣接駁費用,雙方均不願意承擔,LPG成為理想的靈活氣源。二是LPG熱值較高,符合我國餐飲習慣。我國菜品以爆炒為主,天然氣熱量不足影響爆炒效果。

(三)液化石油氣地域消費結構

我國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消費區域集中於華南、華東、華北地區。一是與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有關;二是該三個地區總體能源匱乏,作為方便快捷、進口資質放開和市場化的能源,LPG在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備受關注;三是與LPG深加工規模在華南、華東、華北不斷增加有關。

從整體(燃料+化工)消費區域來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是我國LPG消費最大區域。華北地區是我國LPG消費最大的區域,總消費量1384萬噸,佔全國的32%。該區域由於是LPG化工利用相對集中的區域,在化工消費的帶動下,LPG整體消費居首,燃料用途只佔該區域消費量的31%;華東是我國第二大消費區域,消費量837萬噸,佔比19%,該區域消費燃料用途略有優勢,佔比56%;華南地區是我國LPG消費的第三大區域,消費量為795萬噸,佔比18%,該區域是我國燃料LPG主要消費區域,區內燃料LPG佔比高達83%。從總體來看,華北、華東、華南的LPG總消費量3016萬噸,佔全國的69%,是我國最主要的LPG消費區域。

1.燃料消費地域分布

從燃料消費量區域分布來看,華南、華東、華北地區是我國LPG燃料消費的主要區域。由於受到能源結構限制,LPG是華南地區重要的氣體燃料,2018年消費658萬噸,佔比28%;華東地區消費量達到471萬噸,佔比20%;此外,華北地區燃料氣消費量為430萬噸,佔比為18.3%。

2.化工消費地域分布

LPG化工消費山東為代表的華北佔比最高。從2017年數據來看,山東省為代表的華北是我國地方煉廠最多,LPG化工技術路線最全、LPG原料需求最大的區域,消費量達到952萬噸(山東762萬噸),佔比46.5%(山東佔比39.35%)。此外,伴隨丙烷脫氫裝置的不斷上馬,華東地區化工用途消費量達到330萬噸,佔比達到17.8%。

液化石油氣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一)LPG安全法律法規

1.《危化品目錄》明確了LPG的危化品身份

最新的《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於2015年2月公布並實施,是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公安、環境保護、衛生、質量監督檢驗檢疫、交通運輸、鐵路、民用航空、農業主管部門,根據化學品危險特性的鑑別和分類標準確定、公布,並適時調整。危險化學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助燃等性質,對人體、設施、環境具有危害的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化學品。確定原則為:危險化學品的品種依據化學品分類和標籤國家標準,從危險和危害特性類別中的產品確定。

《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中將LPG、天然氣等氣體能源確定為易燃氣體,屬於2類易燃氣體危險化學品。

2.《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和《城鎮燃氣管理條例》對經營主體資格進行了許可證限制

上市LPG期貨後將對交易所交割倉庫管理、買賣雙方參與資質(增值稅專用發票)、運輸工具的單證要求等產生影響。

《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和《城鎮燃氣管理條例》是LPG上下遊生產、使用、貿易、操作和燃氣使用等經營行為的兩部重要法律法規。其中《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主要約束LPG作為化工品生產、使用、貿易、操作、運輸等規範和限制。《城鎮燃氣管理條例》主要是對從事燃氣供應、運營的LPG充裝企業進行規範和限制。依據《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和《城鎮燃氣管理條例》相關部委出臺了相應許可(證)管理辦法。

(二)行業政策有利於燃料用LPG領域

發改委對LPG價格幹預及出廠價格限制取消,總體有利於燃料用LPG,實現全產業鏈定價市場化。

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決定解除國家發展改革委2008年第58號令規定的對液化石油氣及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務的臨時價格幹預措施,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2008年第46號公告規定的對電煤實行的臨時價格幹預措施。自2009年1月1日起執行。

二是國家發改委2016年1月發布完善後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放開液化石油氣出廠價格。燃料用LPG實現了完全市場化的定價方式。與此相對應,化工用LPG雖然在此次發改委價格放開政策解除了出廠價格「上限」的限制,但其主要用於汽油添加劑生產原料,仍受到發改委汽油政府指導價影響。

早在2007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液化氣價格管理保證市場供應的通知」,要求液化石油氣生產企業出廠價格與供軍隊用汽油出廠價格保持0.83:1至0.92:1的比價關係;此後國家發改委歷次發布的關於成品油調價的通知均將液化氣最高出廠價格與供軍隊等部門用90號汽油供應價格按0.92:1的比價關係綁定。

(三)相關稅收、環保、油品等政策不利於化工用LPG

2008年以來,國家先後出臺了關於調和汽油組分的消費稅、油品流通過程增值稅徵管、調和油市場整頓、乙醇汽油推廣相關行業政策,這些行業政策對化工用LPG不利,並將導致利用國產煉廠化工用LPG為原料生產汽油添加劑的行業萎縮,商品量大幅降低,煉廠內部化利用化工用LPG的趨勢明顯。2019年以後中石化及中石油將分別陸續投產10套和9套裝置烷基化裝置,合計消費化工用LPG量687萬噸,佔目前兩企業產出的73%,未來商品量規模將大幅萎縮。

1.將化工用LPG以化工原料交易來規避消費稅被禁止

國家稅務總局2012年11月6日所發的《關於消費稅有關政策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47號》規定納稅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產加工的在常溫常壓條件下(25℃/一個標準大氣壓)呈液態狀(瀝青除外)的產品,除符合該產品的國家標準或石油化工行業標準的相應規定(包括產品的名稱、質量標準與相應的標準一致)均要徵收消費稅。此外,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除去環保方面的檢查外,規定禁止以化工原料名義出售調和油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兌調和油,嚴禁運輸企業儲存使用非標油,堅決取締黑加油站點。

2008年國家實施了燃油稅費改革,涵蓋汽油、柴油、石腦油、溶劑油、航空煤油、潤滑油和燃料油七個產品。《關於消費稅有關政策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47號》影響主要體現為:一是石油煉化企業將屬於應徵消費稅的油品採取變換名稱的方式貿易,以化工產品的名義對外銷售規避消費稅的行為被禁止;二是貿易企業購進非應稅產品後再採取變名的方式轉換成應稅產品銷售被禁止。

2.對銷售端漏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偷稅行為加強管理

2018年1月,《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頒布,並於5月實施。規定所有成品油發票均須通過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中成品油發票開具模塊開具。在成品油發票開具模塊中,要正確選擇商品和服務稅收分類編碼。成品油經銷企業可開具成品油發票的總量,應不大於所對應產出及進口的油品總量。

3.乙醇汽油推廣不利於化工LPG的原料供應

2017年9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聯合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並同步實施GB 18351《車用乙醇汽油(E10)》與GB 22030《車用乙醇汽油調和組分油》兩個標準。根據標準要求,汽油中除乙醇外,其他含氧化合物不得超過0.5wt%,且不準人為添加。(乙醇含氧量高達34.7%。在汽油中含10%的乙醇,含氧量就能達到3.5%)。此標準公布實施後,MTBE等醚類、醇類產品都不能添加到車用乙醇汽油組分中,在影響MTBE產量同時,也間接影響了非含氧量添加劑原料醚後碳四的產量。

化工用LPG(醚後碳四)主要來源於MTBE(甲基叔丁基醚)的醚化反應裝置。一方面MTBE是汽油添加劑(含氧類汽油添加劑)的一種,另一方面MTEB生產的副產品——化工用LPG(醚後碳四)是異辛烷(非含氧類汽油添加劑)等汽油添加劑重要原料。乙醇中含有「氧」原子,與MTBE(甲基叔丁基醚)中的「氧」原子形成了替代,在國六汽油標準的含氧類指標限制條件下,乙醇汽油推廣,將嚴重影響MTBE的添加量,間接影響MTBE和醚後碳四的產能。

(四)油氣行業進出口與對外合作政策

液化石油氣的進口設施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設計建造和安全生產管理規定,即可投入運營。目前我國沿海、沿江大中型液化石油氣接收站,一級庫、二級庫都可以進行液化石油氣進口貿易。沿海特別是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的一級庫部分申請了保稅倉,可以進行轉出口貿易。近年來,很多一級庫積極參與轉出口貿易,其中廣東深圳、珠海地區的一級庫憑藉地理優勢,以轉出口的形式為香港、澳門地區提供液化氣中轉服務。

國家對於油氣行業對外合作有明確的規定。根據自2007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石油、天然氣的風險勘探和開發限於合資和合作;年產800萬噸及以下煉油廠建設和經營限制外商投資;涉及成品油批發及加油站建設和經營的,同一外國投資者設立超過30家分店、銷售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不同種類和品牌成品油的連鎖加油站須由中方控股;輸油輸氣管道、油氣庫的建設和經營鼓勵外商投資,並未作其他限制。目前,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均有1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煉油項目由中石油或中石化出面與外國大型石油公司展開合作。液化石油氣進口一級庫屬於國家鼓勵外商投資的行業,目前活躍的液化氣進口商當中,就有外商獨資企業,例如,之前由BP石油公司在珠海全資擁有珠海BP液化石油氣有限公司,經營一個庫容規模為40萬立方米的LPG地下儲氣庫。BP公司於2010年將其全部股權轉讓給泰國SGP公司,SGP公司將珠海地下庫正式更名為珠海龍華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液化石油氣的零售環節,已經有荷蘭喜威公司等國際知名LPG連鎖經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在廣州、珠海控股當地主要液化石油氣零售企業。

液化石油氣的貿易與流通

(一)液化石油氣流通

隨著LPG地區間價差的逐步收窄,液化石油氣不同用途的產品呈現不同的貿易流通格局。其中燃料用LPG主要以煉廠和進口庫區為基點在方圓200公裡範圍內流通,有部分過剩資源通過槽車由沿海銷往內地。此外,也有少部分LPG資源從西往東及由北向南通過火槽及壓力船少量流通。而化工原料用LPG以山東為基點,吸收了周邊不同地區的LPG原料資源。

1.化工用LPG的物流格局

山東是我國LPG化工利用裝置最為集中的省份,由於本地資源量有限,需要大量從周邊省份流入化工用LPG資源。2018年山東省共有各種工藝路線LPG化工利用裝置70多套,其中正常運營的為67套,全省LPG利用規模超過1100萬噸(佔全國的60%),實際利用LPG化工原料793萬噸。與此相對應,山東省共有化工用LPG產出企業31家,年化工用LPG供應量僅為304萬噸,巨大的資源缺口形成了山東省化工用LPG的價格高地,區域價差導致周邊省份富餘的資源源源不斷的通過槽車和槽船流入山東。

2.燃料用LPG的物流格局

我國燃料用LPG的供應端主要是煉廠、LPG化工利用企業尾氣和進口LPG庫區。而燃料LPG的消費端呈現「當地」消費為主,周邊區域流動為輔的格局。我國燃料LPG供應整體呈現沿海地區相對過剩,內陸地區相對稀缺的局面,資源流向呈現以沿海煉廠及進口庫區為基點,在半徑200公裡範圍梯次向內陸流動的趨勢。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不同於化工用LPG,燃料用LPG可以當地消化,資源的區域不平衡不如化工用LPG明顯。二是中石化煉油銷售有限公司2013年1月1日開始對LPG進行統一銷售,其重點調控的LPG品種為燃料用LPG,統銷後的多區域聯合定價大大壓縮了區域間燃料LPG的價差,使得大範圍資源流動空間變小,燃料LPG物流局限在200公裡範圍內。

(二)液化石油氣的倉儲

液化石油氣的儲存是液化石油氣供應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儲存方式和儲存量的大小要根據氣源供應、用戶用氣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儲存方法按照儲存的液化石油氣形態劃分可以分成常溫高壓液態儲存和低溫常壓液態儲存。其中常溫高壓液態儲存由於不需要保溫,多用於運輸儲存複雜組分液化石油氣,但由於技術原因罐容普遍偏小;低溫常壓液態儲存由於儲氣設施為常壓,只是需要保溫,所以一般用於海洋運輸液化石油氣的槽船或大規模儲庫存儲,通常液態丙烷儲存溫度為-42攝氏度,液態丁烷為-1攝氏度。儲存天數主要取決於氣源情況和氣源廠到供應基地的運輸方式等因素,如氣源廠的個數、庫容情況、距離遠近、運輸時間長短、設備檢修周期等。

1.我國LPG無第三方倉儲形式。國內液化石油氣貿易當中,很少有專門提供第三方倉儲服務的企業,以自用為主。煉廠、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一般都自備儲庫,偶有部分進口冷凍庫區外租現象,但以長租單一客戶形式經營。就煉廠庫而言,煉油廠配備的庫容一般較小;就進口庫而言,進口庫(接駁大型LPG遠洋運輸)集中在沿海地區,單個儲庫規模較大,由於近年進口量大增,進口庫庫容大多呈現不足狀態,自用為主;進口冷凍庫84%處於自用狀態,小部分冷凍庫有長期租賃給單一客戶的運營形式。

2.我國LPG儲罐以經營進口純氣的冷凍罐為主。我國LPG總庫容336萬噸,其中煉廠儲罐庫容61萬噸,佔比18%,平均周轉周期為5-7天;進口冷凍庫庫容275萬噸,平均周轉周期為15—45天。

3.從庫區分布來看,華北、華東及華南是我國重要的倉儲基地。從區域分布來看,華北地區總庫容109萬噸,佔比32.3%;華東地區總庫容106萬噸,佔比31.8%;華南地區總庫容96萬噸,佔比28.7%。華北、華東及華南區域總計庫容311萬噸,合計佔比92.7%。此外,除上述大型倉儲設施外,三區域還有大量的貿易商和終端庫容。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內LPG一級庫(接駁大型LPG船)有8個,總庫容64.8萬噸;二級庫35個(大型貿易商或接駁內陸壓力船),總庫容6.4萬噸;三級站500多個(充裝站內部儲罐),總庫容約4-5萬噸左右。此外,華北、華東及華南地區有5萬噸級以上LPG進口VLGC冷凍船碼頭總計18座,是接駁國際大型冷凍船的主要港口集聚區。

(三)液化石油氣的運輸

將液化石油氣從氣源地運送到液化石油氣供應地和消費地的方式主要有管道運輸、鐵路槽車運輸、公路汽車槽車運輸和水路槽船運輸等。運輸方式以槽車運輸為主,運輸方式的選擇根據供應基地的規模、運輸距離和交通條件來進行,必要時還應該進行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

1.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方式的特點是運輸量大,系統運行安全、可靠、運行費用低。但是這種方式一次性投資較大,管材和金屬耗量大。當運輸量不大而運輸距離近時,可以採用管道運輸方式,但目前LPG管道輸送比例很小。

2.鐵路運輸

鐵路運輸時一般使用火車槽車作為運輸工具。鐵路運輸的特點是裝載量大,運輸費用低,相對靈活;但是,鐵路運輸的運行及調度管理比管道運輸和公路運輸要複雜,並受鐵路接軌和鐵路專用線建設等條件的限制。該運輸方式適用於運距較遠、運輸量比較大、配套設施齊全的情況。2018年我國火槽運輸LPG總量約為2.17萬噸,呈現由西往東的態勢。

3.公路運輸

公路運輸一般使用汽車槽車作為運輸工具。它的特點是運送靈活,運輸量可以及時調整,便於調度,但是運輸費用相對較高。汽車槽車的選用、設計、製造、驗收和運行管理,都應當符合《移動式壓力容器規程》的要求。由於我國的液化氣分銷網絡成熟,氣源廠、儲庫與用戶之間的距離短,因此槽車運輸十分普遍,槽車運輸已經成為最主要的LPG運輸方式。

槽車運輸是我國LPG貿易過程的主要運輸方式,約佔LPG國內貿易的90%以上,運力充沛。目前我國槽車數量相對豐富,主要集中於52-62立方米的槽車為主,在國家6軸貨車49噸載重上限的約束下,平均裝載量為23-25噸之間。以廣東省為例,2018年廣東消費量約517萬噸,槽車數量約2000量,每個槽車約2-3天使用一次,使用效率約30-60%。

4.水路運輸

在水路交通運輸比較方便的地方,遠距離運輸較大批量的LPG,利用槽船運輸相對經濟。目前水路運輸分為海運和河運兩類。海運被廣泛用於液化石油氣的國際貿易中。用於海運的液化石油氣槽船多為低溫常壓槽船,其容量可達數萬噸;槽船運輸技術成熟,設備及安全設施完善。而用於近海以及內河運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一般為常溫壓力式槽船。這種槽船容量比較小,多為數百噸或數千噸級。發展液化石油氣的河運或近海運輸,可以降低液化石油氣的運輸成本。從2018年註冊運營的壓力船數據來看,數量合計70條,平均倉容約3000-4000立方米,實際裝載量約1500-2500噸。2018年我國通過液化石油氣槽船形式運輸的LPG總量約185萬噸,總體物流流向體現為由北向南運輸燃料LPG,由南向北運輸化工用LPG。

(四)液化石油氣的貿易鏈條

液化石油氣依據不同的氣源,可以區分為國產LPG的貿易鏈條和進口LPG的貿易鏈條。其中國產LPG源於煉廠,主要從事混合氣的貿易;而進口LPG貿易主體——進口貿易商可以看做一個加工廠,其貿易鏈條可以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原料階段貿易,從國際市場進口純丙烷和純丁烷;產品貿易階段,將丙烷和丁烷混合後煉廠混合氣競爭性的參與燃料LPG貿易

1.國產LPG的混氣貿易

99%的國產LPG來源於煉油廠,煉廠經過物理和化學工藝後,可將原油加工成不同碳含量的產品。其中三個碳及四個碳的混合物是LPG混合氣(少部分煉廠將丙烷提存用途其他用途:如裂解)。煉廠的LPG混合氣生產出來後需要在煉廠內部的壓力罐存儲。其主要客戶包括兩類:一是將LPG作為燃料銷售給氣瓶充裝站,充裝站將購買的燃料用LPG儲存在內部小型儲罐後,充裝到鋼瓶(5KG、15KG、50KG),5KG和15KG的鋼瓶主要用於居民的日常生活燃氣,而50KG的鋼瓶主要用於餐飲和工廠作為燃料;二是其中有化工利用價值的四個碳的異丁烯、丁烯等,主要銷售給化工企業作為原料,主要是生產汽油添加劑,這些汽油添加劑主要用於提升汽油的標號(92號、95號、98號等)。

此外,LPG化工企業在利用完有用的成分後,會將剩餘的尾氣(主要是丁烷,丙烷含量低於20%)作為燃料用LPG再進行銷售。

2.作為LPG「加工廠」的進口貿易商面臨兩類市場

進口LPG貿易商(庫區)類似於加工廠,其面臨兩個不同的市場:一是原料市場,主要是國際市場的丙烷市場和丁烷市場,其原料價格波動對其成本影響較大。二是產成品——國內混合氣的市場。進口貿易商需要將進口的純丙烷和純丁烷按客戶比例混合,與煉廠產出的國產LPG混合氣形成共同的燃料用LPG供應來源。由於下遊產成品混合氣市場與原料純丁烷和純丙烷市場價格變化並不同步,其面臨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價格風險。

此外,2014年以後陸續興起了利用丙烷加工丙烯的生產工藝(PDH,丙烷脫氫)。該類丙烷化工企業通常直接從國際市場進口丙烷後自用,利用廠區內管道輸送到化工裝置。為確保貨源穩定和原料丙烷的品質穩定,通常這些丙烷化工企業之間、以及丙烷化工企業與燃料用丙烷進口企業之間沒有丙烷的現貨貿易,其經營利潤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丙烷與丙烯之間的價差。

(五)LPG燃料貿易最為活躍

從LPG貿易量看,最大的三個貿易標的分別為燃料LPG、國產化工用LPG、進口化工丙烷貿易。

1.燃料LPG貿易最活躍、最具代表性、參與者最多,市場化定價,是其他LPG產品定價的風向標。其中燃料LPG生產企業139家,涉及進口商65家,貿易企業1000多家、消費企業12000家。由於其貿易活躍,參與者數量多、定價完全市場化、競爭充分,燃料LPG成為整個LPG市場定價的風向標。

2.國產化工用LPG貿易以煉廠定向供應為主,定價受到汽油政府定價影響。由於化工用LPG工藝要求,其對煉廠LPG成分和穩定供應依附性較強,目前多數LPG化工利用企業依附於1家或多家煉廠周邊建廠,通過定向供應形式開展貿易。由於產品主要用於汽油添加劑的生產,定價過程除參考燃料LPG價格外,還要考慮汽油的國家指導價。

3.化工丙烷貿易以化工企業國外定向採購自用為主,無現貨貿易。丙烷化工企業對化工丙烷原料的品質穩定和貨源穩定性要求較高,丙烷化工企業一般採取國外長期合作供應源進口,主要以自用為主,沒有保稅狀態和完稅狀態下的丙烷貿易。

(六)液化石油氣現貨貿易出庫流程

液化石油氣現貨貿易的出庫流程可以分為錄入客戶信息、下單(交易信息及車輛信息)、查驗單證、開具充裝單、空車過磅、空車安全檢查、充裝作業、重車過磅(裝完貨物)、開具磅單離場9個環節。

1.錄入客戶信息。液化石油氣是危險化學品,庫區或煉廠在出貨前需要預先確認客戶相關信息和資質,特別是中石化等國有煉廠,已經建立了客戶信息系統,非系統內客戶是沒有資質購買LPG的。錄入客戶信息提前時間,不同的企業差異較大,國有煉廠需要提前15-20天錄入並審核客戶資質。民營進口LPG庫區通常提前1-2天錄入。錄入的客戶信息主要包括:購買方的法人主體基本信息、營業執照、納稅登記證、增值稅專用發票開票信息、危化品經營(使用)或燃氣經營許可證、銀行帳號及財務人員信息等。

2.下單。下單過程通常在提貨前進行,主要通過電話或微信等信息渠道下單,下單信息主要包括購買信息和槽車信息。其中購買信息包括:價格、品種、數量、充裝地點等。槽車信息主要包括:車牌號、司機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押運員證、特等設備作業人員許可證、移動壓力容器使用許可證、移動壓力容器運輸許可證等。

3.核對訂單信息及查驗證件。在煉廠或庫區閘口的工作人員需核對前來提貨的司機提供的企業名稱、訂單信息等。同時,查驗司機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押運員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許可證、移動壓力容器使用許可證、移動壓力容器運輸許可證等,以及槽車裝卸臺帳、檢查車輛安全標識、防火器材、人員服裝等。

4.開具充裝單。在核對相關信息和單證後,工作人員需要核對提貨方的貨款是否到帳,同時為提貨司機開具充裝單,內容包括:槽車裝貨的位置、品名、數量等信息、以及裝車序號。

5.空車過磅。在持有充裝單的槽車需要正式裝貨前在磅秤過磅,用於記錄空車重量,作為出廠重車磅單最終計重的依據。

6.空車安全檢查。在槽車司機將槽車開到指定的裝貨地點後,工作人員需要檢查槽車的車輛安全情況,包括槽車的安全標識、各種儀器儀表指標(如:車內壓力不能高於5個標準氣壓,防止有槽車汙染嫌疑,同時也不能低於0.2個標準大氣壓)。

7.充裝作業。工作人員打開槽車裝卸閥門櫃後,將氣相(部分企業不開氣相,防止汙染儲罐)及液相閥門連接。通常庫區會根據槽車基本信息核算出預裝車的重量,以流量計計量預裝量。在進口LPG庫區,通常先裝壓力較低的丁烷,再充裝壓力較高的丙烷。根據庫區的壓縮機的功率,裝車時間為1-1.5小時左右。

8.重車過磅。滿載LPG的槽車需要再次通過磅秤過磅,通過計算與空車過磅的數量的差額,最終計算實際的充裝量。

9.開具磅單離場。槽車司機在過磅後,煉廠或庫區會給槽車司機出具經過認證過的帶有實際充裝數量的磅單,作為日後結算依據和司機向貨主提交購貨數量的憑證。

 (七)影響液化石油氣槽車充裝量的主要因素

液化石油氣槽車能夠實際充裝的數量受到多個因素影響,主要與溫度、充裝的介質、槽車的罐型、整車重量、裝車方式、貨款餘額等多個因素有關。

1.溫度。通常來講,相同介質、裝車方式、車型情況下,溫度越高貨物在槽車內的壓力越高,在16.6標準大氣壓的設計壓力下,通常高溫的夏季充裝量低,低溫的冬季充裝量高。

2.介質。在相同的溫度、裝車方式、車型情況下,不同的介質(標的)的最大充裝量是不同的,通常用罐容*充裝係數表示。在理論條件下,丙烷的充裝係數為0.41左右,而丁烷的充裝係數為0.51左右。

3.槽車罐型。在相同溫度、充裝介質、裝車方式下,在不超過49噸載重上限條件下,罐容越大,可充裝的LPG數量越多。

4.裝車方式。裝車方式有不開氣相(悶裝)和開氣相(循環裝)兩種。悶裝方式由於沒有連接槽車與庫區儲罐的氣相管,可有效防止槽車內殘留氣體對庫區儲罐的汙染,但槽車內的壓力會較快速度升高,並達到安全上限,裝車量較少。循環裝由於連接了氣相閥管,可使槽車內氣壓緩慢達到安全上限,相同條件下可以多充裝LPG數量。

此外,交通部2016年下達關於貨運卡車6軸車、貨的整體重量不能超過49噸的限制,該規定對LPG充裝量也有影響。客戶資金帳戶餘額也決定了能購買的LPG數量,間接影響充裝量。

液化石油氣的價格

(一)我國液化石油氣價格形成機制

1.影響我國液化石油氣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影響LPG價格的因素越來越多,各種因素權重變化越來越頻繁,國內各煉廠對LPG市場影響因素的反應越來越敏感,以往的憑藉銷售經驗和季節性價格變化對今天的LPG市場來說已不再適用,很多人為因素和心理因素對市場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個體理性決策往往帶來群體的非理性決策。在眾多種影響因素中,以下五種因素對LPG價格走向影響較大:

(1)國際油價影響液化石油氣價格波動。

我國LPG產出主要是來源於煉廠副產,油價波動對LPG價格波動有直接影響。由於煉油企業的固定生產成本(水、電、氣、設備折舊和人員)比較穩定,而液化石油氣佔原油加工量的比例穩定,從煉油過程來看,一般LPG在煉廠的收率為原油投入量的2%-5%左右。此外,按照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的數據,原油與國內LPG的相關係數為0.48,因此,液化石油氣成本與原油價格有一定的關係。

(2)剛性生產供給因素影響液化氣的價格

較高的石油生產量必然來帶來LPG產量的增多,尤其在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中東地區歷來引領世界LPG出口。在近三年時間內,世界LPG貿易已從需求驅動模式轉變為供應驅動模式,造成全球供過於求,並開始影響「價格關聯」模式,特別是美國由進口國演變為LPG的出口國,對LPG國際定價體系產生了非常大影響。

(3)進口因素對LPG價格影響較大

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液化氣主要消費區。這些地區能源結構極不平衡,缺煤少氣成為常態,氣體能源對外依存度非常高,液化石油氣進口量大大超過國內其它地區。過度依賴進口,是造成該地區液化石油氣價格與國際聯動的一個重要原因。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的數據,進口的丙烷、丁烷FEI指數與廣東省LPG價格密切相關,二者相關性分別達到0.82和0.77。

(4)季節性因素導致價格波動呈周期性變化

季節性對液化石油氣價格的走勢影響較大。從歷年的液化石油氣價格變化趨勢分析結果看,受季節性需求變化影響,氣價波動趨勢有自身變化規律。一般情況下氣價從當年第三季度開始逐步攀升至次年春節前,三月份後,氣溫逐漸回升,液化石油氣的需求量明顯下降。因此氣溫的周期性變化引起終端需求量的變化,進而影響和反映到氣價走勢上。同時,節假日供需變化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5)替代能源與液化石油氣價格的有機補充

一般認為,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相互依存、互為補充。液化石油氣與替代能源天然氣直接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工業用戶方面,同樣作為燃料的LPG與LNG有著密切的替代關係。從2017年以來的LNG單位熱值價格與廣東地區LPG單位熱值價格數據來看,二者相關性達到0.49。

2.我國液化石油氣定價方式和相關規定

我國液化氣經歷了計劃管理、憑票供氣、「雙軌制」價格、價格並軌和放開液化氣價格等價格管理形式。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液化氣實行的是市場定價,只有上海等極少數地區實行LPG鋼瓶終端價格政府指導價。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與其他石油產品相比,LPG領域率先開放市場,讓國內相關企業較早嘗試了來自國外投資商的競爭壓力,價格的放開使LPG市場最先擺脫了政府定價的計劃經濟模式。2016年以前,我國液化氣出廠價格實行最高限價,參照與汽油按0.92:1的標準執行。2016年1月發改委取消了LPG出廠價與0號軍用汽油的聯動關係。而在零售市場,石油液化氣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液化石油氣的基準價格大部分時間已經與原油脫鉤了,是由自身供求關係來決定的。

對於零售商而言,往往選擇競爭導向定價:參照區域市場競爭對手的價格,隨行就市定價。同時要考慮的因素有:實際產量、庫存情況,目標市場的資源變化,國際原油、LPG的價格變化趨勢等等。

在進口液化氣貿易定價方面,目前國內液化氣進口商主要採取現貨採購的方式,且以短期合同為主。因為長期合同對採購數量、到貨時間及價格靈活性的要求比較高,一般都要求進口商有穩定的營銷渠道和經濟能力。另外,中國進口商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投入液化氣的遠洋運輸,所以大多數時候都只能通過國際貿易商的到岸報價獲得貨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風險能力。所以,進口液化氣貿易定價方式逐漸由固定作價方式轉為更多地採用浮動作價方式,要求國際賣家共同分擔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而且,浮動作價方式並不是以中國的價格為準。引入金融工具發現價格、規避風險,雖然可部分對衝價格風險,但總體國內外LPG價格不同步,未能反映中國的供求關係。

目前,我國參考的國際定價主要是CP(即沙特合同價)。因沙烏地阿拉伯LPG出口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1/4,故很多國家與地區LPG的出口都參照沙特的CP來作為其貿易出口的定價。CP的定價是參照前一個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Aramco)月初、月中、月底3次招標的中標價,並參考現貨價格趨勢而制定的價格,於每月底對外正式公布下一個月的CP。此種定價方式於1994年10月後開始使用,沿用至今。

3.我國液化石油氣的定價格局

(1)燃料LPG是定價的風向標

燃料LPG市場參與者多、定價市場化、競爭最為充分,其已經成為LPG市場定價的風向標。特別是針對化工用LPG領域,由於化工用LPG也可以用於燃燒,因此,燃料用LPG直接影響化工用LPG的定價。從格蘭傑因果分析看,燃料用LPG顯著引導化工用LPG的定價。

(2)同一區域內,進口燃料用LPG跟隨國產LPG定價

在同一區域內,國產燃料用LPG具有定價的主導權。一是由於國產LPG為煉廠汽柴油生產的副產品,其在銷售過程中,成本核算不是最主要因素;二是煉廠LPG庫容普遍偏小,為不影響汽柴油順利產出,防止發生LPG憋罐現象,煉廠首先考慮是出貨順暢,其次才是考慮價格收益。為此,進口LPG庫區在銷售燃料LPG過程中,通常在煉廠國產LPG定價後,再留出50-100元/噸的價差作為國產LPG的出貨空間。

(3)國內化工用LPG價格有「定價下限」和「定價上限」

化工用LPG在定價時會考慮燃料LPG價格和汽油的政府定價。一是化工用LPG在化工原料市場蕭條時也可以作為燃料LPG銷售,因此,其定價不會低於燃料LPG價格;二是國內化工用LPG主要用於生產汽油添加劑,其價格按照核算公式不會高於政府汽油指導價的0.92倍。

(二)液化氣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分析

從國內典型區域2015年以來LPG價格的統計數據來看,廣東省由於進口企業多、進口量大,價格波動最為劇烈,最大波幅為107.47%。此外,江蘇地區由於大量PDH(丙烷脫氫項目)的興起,帶動了大量進口LPG湧入,不確定因素加大,方差加大,對應的最大波幅達到96.34%。

(三)液化氣市場價差分析

從LPG不同區域的價格走勢圖來看,廣東省價格最低。廣東省液化石油氣國產供應煉廠多,進口庫區多,價格競爭最為充分,是我國LPG國產和進口貨源的集散地,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LPG競爭體系。

一是從浙江與廣州的價差來看,如果將廣東定為基準,則廣東低於浙江的概率為79.45%。

二是從廣東與江蘇的價差來看,如果將廣東定為基準,廣東低於江蘇的概率為71%。

3.從廣東與山東的價差來看,如果將廣東定為基準,山東比廣東低100元/噸的概率為77%。

液化石油氣的標準

(一)液化石油氣的國家標準是強制性的燃料用途標準

液化石油氣國家標準GB 11174-2011主要是針對燃料用LPG的質量標準。該標準規定了石油煉廠生產的液化石油氣的品質標準,即規定煉廠生產出來的液化氣必須符合標準中規定的品質要求方能正式對外銷售,並且對液化石油氣的標誌、包裝、運輸及貯存作了相關要求和規定。國標是國家對全國範圍內該行業統一的技術要求,屬於最低強制標準。我國煉廠一般都是按照GB 11174-2011標準對液化氣進行有關指標的檢驗。

目前GB11174-2011是2011年頒布實施的,其主要質量指標包括:物理指標(密度、蒸氣壓)、組分指標、殘留物指標(蒸發殘留物、油漬觀察)、腐蝕指標(銅片腐蝕、總硫含量、硫化氫)、游離水等幾個方面,具體的指標含義和作用如下:

一是物理指標中蒸氣壓是指液體的蒸氣與液體處於平衡狀態時所產生的壓力,它是衡量液化石油氣揮發性和壓力安全性的指標之一。密度是以各個組分的理論密度乘以各組分百分比獲得該LPG樣本的加權平均密度值。密度與蒸氣壓聯繫在一起,在貯存、運輸時可作為某些計算的基礎數據和計量參考。

二是組分指標中明確將商品丙丁烷混合物中C3+C4烴類組分體積含量規定為不低於95%,且C5及以上烴類組分含量不得高於3%。若液化石油氣中存在太多的重組分,就會造成液化石油氣的揮發性不好,燃燒不完全,且液化氣罐用完後存有較多殘液。

三是殘留物指標,殘留物含量用來度量產品中比液化石油氣揮發性低的可溶解烴類物質的存在量。此外,殘留物沸點高於液化氣,接近低組分油品物質的沸點,所以還要通過油漬觀察試驗。如果殘留物過多,可能會沉澱或堵塞調節設備。

四是腐蝕指標中的銅片腐蝕級試驗的目的是檢驗液化氣中的硫醇、硫及少量腐蝕性極大的硫化氫等物質對金屬腐蝕的情況。腐蝕指標中的總硫含量指標主要為避免LPG燃燒後對大氣的汙染及對設備的腐蝕。硫化氫指標主要是避免球罐在硫化氫的溼環境下容易發生腐蝕而產生裂紋,形成安全事故。

五是游離水指標,主要避免與硫化氫形成溼性環境,避免過多水分存在導致儲罐底部和出口處產生結冰。

(二)國際LPG質量標準與國標差異

沙特阿美公司技術標準(冷凍丙烷與冷凍丁烷)與國標的主要指標區別源自進口液化石油氣與國產液化石油氣的生產工藝和氣體來源。由於進口液化石油氣主要以油田伴生氣為主,其烯烴含量較低、含硫量較低;而國產液化石油氣主要以煉廠副產液化氣為主,其烯烴含量較高,且由於不同原油品質不同,含硫量也有所差異,因此產出的LPG組分上與進口液化石油氣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1.丙烷的組分標準比較

沙特阿美丙烷標準與國產丙烷的品質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乙烷含量有著明確的要求,其中沙特阿美冷凍丙烷質量標準中規定乙烷含量不大於2%;二是丙烷含量不小於95%,與GB11174-2011一致;三是對丁烷含量有著明確的要求,其中沙特阿美冷凍丙烷質量標準中規定丁烷含量不大於4%;四是不允許含有碳5及以上成分;五是對烯烴含量有明確要求,不大於0.1%。

2.丁烷的組分標準比較

冷凍丁烷與國產商品丁烷的品質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沙特阿美丁烷標準中對丙烷含量有著明確的要求,規定丙烷含量不大於2%;二是對異丁烷含量有著明確要求,規定異丁烷含量不小於29%;三是對正丁烷含量有著明確要求,規定正丁烷含量不能高於68%;四是對碳5及以上組分要求不高於1%;五是對烯烴含量無具體規定。

3.進口冷凍丙丁烷在硫含量方面的差異

進口冷凍丙丁烷對硫含量要求較為苛刻,要求不高於30ppm,而相應的國產LPG硫含量規定的上限為343(mg/m3),如按在行業通用算法,1mg/ m3=1.43ppm計算,國產LPG硫含量約490ppm,與進口LPG相比,國標硫含量的指標數值要高很多。

(三)燃料與化工用LPG質量標準存在較大差異

1.燃料與化工用LPG在組成成分上存在較大差異。化工用LPG源於燃料用LPG,是其中某些高附加值的組分達到一定純度後可用於化工利用。而燃料LPG對組分要求相對寬泛,即使部分碳三、碳四含量不理想影響燃燒效果,下遊客戶也可以自行購買丙烷和丁烷進行調配。

2.不同的化工技術路線對原料LPG的成分要求不同,形成不同的細分市場。目前LPG的化工利用工藝路線有十幾條,每條工藝路線由於採用的技術不同,對於其原料LPG的成分要求差異較大。不同的化工技術路線沒有國家標準。

主要現貨企業概況

(一)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創立於1982年的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燃氣)是一家以城市管道燃氣供應、液化石油氣批發、瓶裝液化石油氣零售和燃氣投資為主的大型燃氣企業,2009年12月25日,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公司擁有總資產73.6億元,淨資產25.7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46億元。公司充分利用品牌優勢,用戶快速增長,擁有管道氣用戶120萬戶,瓶裝氣用戶76萬戶,用戶總數超過196萬戶。公司建立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組建專業化、職業化的員工隊伍,燃氣、管理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00餘人;深圳燃氣的大型液化石油氣儲配基地華安公司擁有5萬噸級海港碼頭,庫容16萬立方米的液化石油氣低溫常壓儲罐,年周轉能力100萬噸以上,進口液化石油氣批發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公司擁有液化石油氣儲配灌裝站3座、瓶裝氣供應站35座,便民服務點147個。公司推行安全優質的品牌策略,在國內獨家經營12公斤瓶裝氣,引進歐洲現代化灌裝設備,擁有深圳市規模最大的液化氣儲配基地,佔據深圳市最大的瓶裝氣市場份額。

(二)中石化煉油銷售公司

中國石化煉油銷售有限公司是中國石化下屬全資子公司,全面負責中國石化系統內液化氣、瀝青、石油焦、硫磺、石蠟等石油煉製產品的統一銷售。公司整合中國石化所屬28家企業煉油產品資源,目前已發展為年銷售量約3000萬噸、營業收入近1000億元,集產品研發、運輸、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煉油產品銷售公司。公司專注煉油產品銷售領域,以「服務企業、服務客戶」為宗旨,依託中國石化28家企業建立了辦事處和營業網點,並依此服務全國市場,營銷網絡健全。公司液化氣、石油焦、瀝青等主要產品市場佔有率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公司於2012年實現中石化所屬28家煉廠LPG的統一銷售工作,目前是我國最大的LPG銷售企業。2017年銷售液化石油氣938萬噸,其中原料氣465萬噸,燃料氣473萬噸。

(三)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

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簡稱崑崙燃氣公司)是為實現天然氣業務上中下遊一體化,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批准、國家工商管理總局核准,於2008年8月6日,由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燃氣投資有限公司、中國華油集團燃氣事業部、中油燃氣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整合成立,是中國石油城市燃氣運營的專業化公司。公司註冊資本金60.6億元。

崑崙燃氣公司主要業務範圍包括城市燃氣管網建設、城市燃氣輸配、天然氣與液化石油氣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等相關業務。負責中國石油城市燃氣業務中長期發展建議規劃,參與城市燃氣資源的統一協調配置;負責組織城市燃氣業務市場開發工作;負責城市燃氣業務資本運作及股權管理的具體工作;負責城市燃氣業務生產經營管理;負責城市燃氣業務管理規範及標準體系建設;負責城市燃氣業務的質量安全環保管理等工作。

2008年以前,崑崙能源主要從事境內外油氣勘探開發業務。2009年開始戰略轉型,重點發展液化天然氣(LNG)業務。2015年,崑崙能源收購中國石油所持的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100%股權,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業務的融資平臺和投資主體、中國石油天然氣終端利用業務的管理平臺。目前公司主要從事城市燃氣、天然氣管道、液化天然氣(LNG)接收加工儲運、LNG/CNG終端、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液化石油氣(LPG)銷售等業務,市場分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天然氣年銷售規模160億立方米以上,LPG年銷售600萬噸以上,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天然氣終端利用和LPG銷售企業之一。

(四)喜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喜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威)是荷蘭SHV Energy NV(以下簡稱SHV)全資所屬公司。1994年進入中國,主要從事SHV在中國大陸市場液化石油氣(LPG)的相關業務。喜威在中國的業務發展迅速,陸續在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等地進行投資,目前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和上海擁有6家控股公司。

目前,喜威的產品和服務涉及30多個應用領域,擁有130萬客戶,年銷售量近100萬噸。喜威結合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以客戶的切實需求為指引,以SHV全球工藝領先技術優勢為依託,與SHV全球100多家實力雄厚的戰略合作夥伴一起為中國市場各細分業務板塊提供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在工業用氣、商業用氣、管道氣、車用燃氣(包括公交車、計程車、小轎車等)、卡式瓶用氣、家庭用氣等眾多業務領域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尤其在LPG叉車、高能氣、EPE等新應用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五)廣東九豐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九豐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0年12月,以經營液化石油氣起步,現正進入液化天然氣、二甲醚等國家戰略重點發展的清潔能源領域,全面涵蓋了國際採購、倉儲、加工、生產、物流、銷售等整個產業鏈。連續多年中國液化石油氣(LPG)進口第一、碼頭倉儲船全世界年周轉量第一,擁有二成以上的全國LPG進口量、三成以上華南地區的LPG市場,年銷量過100萬噸,在全國LPG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九豐集團將以珠三角為中心,利用碼頭及一級庫等構成的DC平臺和在工業、交通領域的清潔能源應用技術與基礎,形成清潔能源供應與應用技術和服務的整體優勢,成為國內領先的清潔能源產品技術與服務提供商。九豐集團擁有一座5萬噸級的油氣石化碼頭,13.2萬立方米LPG儲罐,8臺3000立方的壓力球罐倉儲設施,12.5萬立方米成品油、甲醇儲運設施,年產20萬噸DME(二甲醚)生產儲運加工設施;2座8萬立方的LNG(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儲備庫。

成立至今,九豐集團建立了龐大的銷售網絡,目前擁有自有二級碼頭1個,20個三級氣站,3個汽車加氣站,100多個門市部,200多臺大型配送車輛,形成集採購、倉儲、中轉、批發、零售於一體的LPG業務體系,並不斷通過高素質的專業隊伍繼續開拓終端消費市場,讓眾多的消費者直接享受到九豐所提供的優質產品及服務。

三級站一般有50-200噸左右的儲罐,通過充裝槍將大罐內的LPG充裝到氣瓶中(氣瓶分為5公斤、10公斤、15公斤、50公斤等幾種規格);三級站通過危險品運輸車將瓶裝氣送到終端門市,將空瓶返回;門市通過自行車將氣瓶送到用戶家中,完成整個商品流轉。

(六)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燃氣)是一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燃氣運營服務商,主要在中國大陸從事投資、建設、經營、管理城市燃氣管道基礎設施,向居民、商業、公建和工業用戶輸送各種燃氣,建設及經營加氣站,開發與應用石油、天然氣等相關技術產品,目前中國燃氣已經擁有了一支超過20000人的員工隊伍。

中國燃氣目前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廣泛的項目布局。截至2017年3月底,中國燃氣員工總數近5萬人,旗下公司已超過800家,擁有400多個城市燃氣項目,629座天然氣汽車及船舶加氣站項目,110多個液化石油氣分銷項目,16個天然氣長輸管線項目,1個煤層氣開發項目,8個液化石油氣碼頭,4個大型石油化工基地,燃氣管網總長10萬多公裡,各類管道燃氣用戶2300多萬戶,瓶裝液化石油氣用戶600多萬戶,燃氣供應覆蓋城市人口超過1.5億人。集團還與國內外多家金融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目前已擁有銀行授信額度、發債額度及專項清潔能源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元。

(七)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華能源」)成立於1996年,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烷烴資源的進口、銷售和深加工,公司致力於將國際優質烷烴資源與中國經濟增長需求相結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新材料產業,打造國內最大的烷烴資源綜合運營商。公司於2008年3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002221。

東華能源總部位於古都南京,下屬數十家子公司,業務範圍涵蓋烷烴資源國際國內貿易、化工倉儲,終端零售及基礎石化等四大板塊。公司在新加坡設有國際貿易公司,專門負責國際LPG資源的鎖定和採購;在張家港、太倉、寧波擁有三大生產儲運基地,從事LPG的接卸、加工、儲運以及甲醇,甲苯等化工品的倉儲;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擁有眾多子公司,經營汽車改裝、加氣站和鋼瓶零售等終端業務。

公司在張家港和寧波投資建設烷烴資源的深加工項目,利用中東、北美的烷烴資源(包括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生產丙烯、乙烯、丁烯等基礎石化產品,在此基礎上,以研發為導向,大力推進改性聚烯烴類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隨著項目的逐步投產,公司的目標是成為優質清潔能源的供應商和全球最大的聚烯烴新材料生產商,形成環境友好型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鏈。

為適應業務規模擴張的需求,公司將以自建、租賃等方式逐步組建自有遠洋運輸船隊,修繕和擴建已有的碼頭倉儲能力,加強對物流資源的控制,為資源貿易和下遊產業項目提供堅實的物流保障。

隨著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自2014年起陸續投產,東華能源將以烷烴資源、國際物流、國際貿易及倉儲為基礎,烷烴資源深加工項目為核心,新材料研發和推廣為導向,形成上下遊一體的全新產業格局。

(八)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化運營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依託不斷創新的核心技術、產業化裝置及高效的運營模式,為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及解決方案。

萬華化學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第一核心競爭力,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業務涵蓋MDI、TDI、聚醚多元醇等聚氨酯產業集群,丙烯酸及酯、環氧丙烷等石化產業集群,水性PUD、PA乳液、TPU、ADI系列等功能化學品及材料產業集群。所服務的行業主要包括:生活家居、運動休閒、汽車交通、建築工業和電子電器等。

在生產領域,國內煙臺、寧波、珠海三大生產基地穩定運營,2011年萬華化學託管匈牙利BC公司,擁有了自己的海外生產基地。在研發領域,煙臺、北京、佛山、上海等地的研發中心已逐漸成型,2017年北美技術中心在休斯敦正式投入使用。另外,萬華化學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均設有公司和辦事處。

目前全球範圍內擁有員工近11000人(含BC公司),近三分之一為外籍員工。

(九)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油發展」、「公司」)是根據2008年6月19日國資委批覆,由中國海油、中海投資作為發起人,以2005年2月22日註冊成立的中海石油基地有限責任公司為基礎整體變更設立,公司於2008年6月20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註冊資本為600,000萬元人民幣。

海油發展是同時提供綜合型能源運維服務和能源化工產品的多元化產業集團。多年來,公司憑藉自身優勢,依託油氣產業上、中、下遊業務的發展,通過持續的資源整合、組織整理、產業整合、結構優化,形成了專業服務、FPSO與特種船舶運營及化工產品三大核心產業,獨特的「技術+服務+產品」的業務模式,以服務支持生產、以產品帶動服務、以技術推動產業進步。公司不斷加強內控體系建設,提升管理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安全環保績效持續提升,經濟績效穩定增長,成為能夠提供一站式服務、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企業,是中國海洋能源工業的推動者和創造者。

近十年來,隨著中海油海上油氣田的開發以及煉化板塊的新擴建。海油發展的LPG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2017年銷售量達到107萬噸。目前,公司為中海油系統內液化氣產品的主要經營單位,所獲取的內部資源來自11家油氣田終端以及8家煉廠,共19個銷售網點。在做好內部資源銷售工作的同時,公司積極開拓外部市場,與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及進出口碼頭等都有合作。2017年外部貿易量達到12萬噸。公司從2014年開始「小步伐」探索國際貿易業務,逐步擴大貿易規模,做好風險規避,並積累經驗。預計2018年國際貿易量可以達到10萬噸以上。

未來,公司將利用「煤改氣」政策契機,大力推進液化氣市場布局及船庫硬體實力建設,做大做強公司燃氣貿易業務。根據公司燃氣貿易沿海戰略的規劃和實施,在3-5年內將燃氣貿易產業發展成為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在行業中處於前列的貿易經營企業。

(十)上海液化石油氣經營有限公司

上海液化石油氣經營有限公司隸屬於上海燃氣(集團)有限公司,是從事液化石油氣(LPG)業務與非管輸天然氣(LNG)業務的專業公司,是城市燃氣系統集儲存、灌裝、運輸、銷售服務於一體的複合型國有企業。上海液化石油氣經營有限公司成立於1976年6月,註冊資本8億餘元。2009年通過QHSE管理體系認證。

公司擁有大型液化石油氣儲灌場2座(閔行昆陽路、浦東合慶);小型液化石油氣灌裝站1座(長興島)。大型液化石油氣儲存站1座(金山);47公裡液化氣專用管線(金山至閔行);大型球罐和中小型臥罐48隻,最高儲存能力達到15000噸左右,年銷售量10萬餘噸。

公司在全市擁有瓶裝液化石油氣供應站點67座,為全市約100萬工業客戶和民用客戶提供燃氣服務。公司積極響應城市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的需求,發揮燃氣集團的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參與市場競爭,正逐步由單一的液化石油氣經營向液化石油氣和非管輸天然氣並重的經營方式轉型。

公司依託五號溝LNG站,積極推進LNG在本市交通領域的應用,啟動汽車加氣站工程建設。目前已經竣工並投入運營的項目有:洋山港區LNG示範加氣站、藍濱LNG氣化站。正在啟動的項目有:閔行LNG汽車加氣與灌裝示範站。這些項目已被列為上海市2013年度重點能源建設項目,為本市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汙染控制與治理,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起到積極的示範促進作用。

(十一)北京市液化石油氣公司

北京市液化石油氣公司(Beijin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Company),1987年6月在北京成立,前身為原北京市煤氣熱力公司,現隸屬於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北燃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獨資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註冊資金63377萬元,目前總資產達到15.75億元。

公司經營地域遍布北京市城六區、遠郊區以及華北地區部分城市,液化石油氣用戶總數165萬戶,在城市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公司在北京市政府應急儲備、全市液化氣事故應急救援處置、重大政治活動安全保障等方面切實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為首都公共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撐作用。近年來,公司逐漸引入「網際網路+」、「智慧能源雲平臺」和物聯網保障服務系統,促進生產安全與銷售服務的全面提升,致力於打造國內領先的清潔能源服務商。

公司經營活動主要包括:民用、工業、商業用液化石油氣銷售,液化石油氣國際和國內貿易,液化石油氣鋼瓶檢驗檢測,危險物品運輸,長輸管線運維,車用液化石油氣經營(北京市特許經營),燃氣設備銷售、安裝與維修,燃氣工程施工和燃氣技術諮詢等業務。

公司現正運營的液化石油氣儲備廠3座;液化石油氣灌瓶廠2座,充裝站7座,機械化自動灌裝線4條,手動灌裝線10條;液化石油氣地下長輸管線206公裡;液化石油氣營業網點86個,「送氣下鄉」儲瓶櫃式換瓶點651個;危險品運輸車輛259輛(其中液化石油氣槽車8輛);公司總儲備能力1.6萬噸;年灌裝能力不低於24萬噸。

公司取得了液化石油氣儲存、灌裝、銷售的燃氣經營許可;液化石油氣氣瓶充裝許可;液化石油氣高(低)壓液化石油氣體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許可;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許可;危險貨物運輸(2類1項)的道路運輸經營許可;保險兼代理業務許可;燃氣燃燒器具安裝維修資質;建築業企業市政工程總包三級、建築機電承包三級、防水防腐保溫二級資質;貨物對外貿易進出口資質;液化石油氣鋼瓶檢驗檢測資質;液化石油氣鋼瓶氣瓶角閥洩漏搶險裝置專利。

公司於2000年6月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並於2016年通過了覆審;2010年1月通過了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並於2016年通過了覆審;公司2015年9月取得了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資格;2016年8月通過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達標認證。

相關焦點

  • 期貨品種知多少|我國首個氣體能源期貨品種——液化石油氣LPG
    "  3月19日,證監會發布通知,批准大商所液化石油氣(LPG)期貨、期權上市,這是我國首個氣體能源品種,也是首次期貨、期權同步上市。  3、持倉限額制度設計上,對非期貨公司會員和客戶,自合約上市至交割月份前1個月第14個交易日期間,若合約的單邊持倉量小於或等於8萬手,則持倉限額為8千手;若該合約的單邊持倉量大於8萬手,則持倉限額為單邊持倉量的10%。
  • PTA、甲醇期權來了!國內首批能化期權在鄭商所上市
    期權期權,也稱選擇權,是指合約方在未來一定時期可以買賣的權利,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量的權利金後擁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某一特定日期以事先商定的價格向賣方購買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權利,但合約雙方不負有必須買進或賣出的義務。
  • LPG今日掛牌,一文看懂什麼是「液化石油氣」
    來源:一財網液化石油氣(LPG)期貨是國內首個氣體能源衍生品。 「液化石油氣是今年上市的第一個期貨品種,在全國上下堅持疫情防控、奮力推進復工復產的重要時期推出,意義十分特殊。」3月30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液化石油氣(LPG)期貨上市儀式上表示。液化石油氣(LPG)期貨今日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交易。
  • 期貨與期權「雙劍合璧」?助力PTA、甲醇產業穩健發展
    來源:鄭商所發布12月16日,PTA及甲醇期權在鄭商所正式上市交易。上市首日兩期權品種運行平穩,定價合理有效,與標的期貨市場聯動良好。 首日運行平穩 流動性較好具體來看,PTA期權上市首日共推出了5個系列的130個合約。
  • 五礦有色金屬:銅期權利於礦企利用期權與衍生品組合
    來源:金融界期貨金融界期貨訊 9月21日上午9時,我國首個工業品期權銅期權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正式掛牌交易。金融界期貨頻道親臨上市帶回現場的重要信息分享給大家,同時期貨頻道特約多家頂級期貨公司研究院對銅期權上市發表獨家點評。
  • A股迎來首個股指期權 開戶門檻50萬 一文讀懂操作要點
    A股迎來首個股指期權 開戶門檻50萬 一文讀懂操作要點】12月13日、14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兩次發布公告,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滬深300股指期權在該交易所的上市交易時間,以及滬深300股指期權合約及相關業務規則。(中證報)   A股首個股指期權來了。
  • 鐵礦石期權上市 合約及參數、上市首日策略都在這裡
    鐵礦石期權將完善鋼鐵產業鏈避險體系11月22日,證監會宣布批准大商所自12月9日起開展鐵礦石期權交易。作為大商所首個工業品期權,鐵礦石期權上市將進一步豐富我國鋼鐵避險工具體系,對促進衍生品市場深入服務鋼鐵行業、推進鐵礦石國際定價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市場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鐵礦石期權的上市,將擴大場內衍生品市場的規模,增強服務實體企業的能力。
  • 證監會批准開展聚丙烯、聚氯乙烯和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權上市
    來源:新浪財經三期權聯袂上市 化工衍生品再添新員證監會批准開展聚丙烯、聚氯乙烯和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權上市6月1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通知,批准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開展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權交易
  • 2019年,期貨業創四個「歷史新高」
    來源:經濟日報風起青萍之末,全球期貨衍生品行業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美國仍在山巔,但中國已異軍突起。12月1日,2019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在深圳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我國已連續多年保持全球最大的商品衍生品市場地位。2019年,我國期貨業又創下四個「歷史新高」:上市14個新品種,為歷年之最。
  • PTA、甲醇期權今日鄭商所上市 首批能化期權搭建多層次避險體系
    每經記者:唐宗全 圖片來源:鄭商所每經記者 唐宗全 每經編輯 謝欣12月16日,PTA(精對苯二甲酸)、甲醇兩個期權品種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上市,中國能源化工市場第一批期權衍生品有了場內交易。
  • 剛剛3大期權上市:全部T+0!基金、券商、外資都「嗨了」
    業內分析認為,期權系列工具上市不僅為市場提供新的金融品種,也為基金、券商、期貨等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提供基礎性構建。金融期權產品的擴容,不僅對對衝基金尤其是私募對衝基金是一大利好,同時也利好券商,並有利於外資入市。  那麼,滬深300系列期權品種首日亮相的詳情如何?行情又會如何怎樣演繹?這批新晉品種上市後,市場的反應又是如何?  不妨和基金君一起來看下。
  • 王鳳海:推進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相關金屬期貨等品種研發
    本報記者 王寧 2020年11月1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共同主辦了「2020上衍有色論壇」。上期所總經理王鳳海表示,上期所已逐步成長為全球重要的要素配置和風險管理市場,成交規模連續四年在全球場內商品衍生品市場排名首位。
  • 方星海副主席在聚丙烯、聚氯乙烯和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權上市活動...
    在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經濟形勢逐步向好的時刻,大連商品交易所同時上市聚丙烯、聚氯乙烯和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權。首先,我代表中國證監會和易會滿主席對大連商品交易所表示熱烈祝賀!對長期關心和支持期貨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各位領導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加快期權產品上市,是中國證監會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資本市場發展的要求、服務「六穩」「六保」工作的具體舉措。
  • PTA期權在鄭商所正式上市,聚酯業管理風險有了「雙保險」
    PTA期權在鄭商所正式上市,聚酯業管理風險有了「雙保險」  業內人士認為,PTA期權的上市,有助於促進我國能源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PTA期權的上市標誌著鄭商所發展轉型又邁出重要一步,進一步鞏固了鄭商所作為品種最為豐富、工具最為齊全的紡織產品衍生品交易中心的優勢地位。
  • 滬深300股指期權規則落地 A股首個股指期權倒計時
    A股首個股指期權——滬深300股指期權將於12月23日上市交易。12月14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發布滬深300股指期權合約及相關業務規則,標誌著滬深300股指期權合約及規則準備工作正式完成。
  • 全球首個水期貨將至 中國水資源類期貨品種值得期待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王寧在全球期貨市場,原油、燃料油、天然氣等能源類期貨品種或許並不陌生,但有關於空氣、水等資源類期貨卻並不多,不過,未來全球首個水期貨或將誕生。徽商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張應鋼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水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經營的重要資源,一直以來不可或缺,近些年全球對水的需求更是有所增長,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價格也隨之波動,但全球期貨市場尚未推出與水資源相關聯的期貨品種。隨著全球首個水期貨的推出,中國期貨市場水資源類品種也值得期待。
  • 風險管理公司發力權益類場外衍生品
    來源:期貨日報網 持倉規模一年增長超三倍在國內股市交投活躍的背景下,以股票ETF、股票指數、個股為標的的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正成為市場的寵兒。從產品類型看,除普通期權外,組合期權,鳳凰、雪球等結構化期權逐漸被客戶接受。中信中證資本和銀河德睿是業內開展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較早的兩家風險管理公司。銀河德睿副總經理張堃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截至10月末,銀河德睿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持倉名義金額達到138億元,同比增長近10倍。
  • 上期所總經理王鳳海:上期所將推進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相關金屬期貨...
    上期所總經理王鳳海:上期所將推進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相關金屬期貨等儲備品種研發 2020-11-19 12:00:17 來源:中國證券網 作者:宋薇萍
  • PTA期貨日臻完善 多層次避險體系形成
    PTA期貨已成現貨產業定價核心  PTA是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產品,也是化纖的主要原料,連接著石油化工和紡織工業兩大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我國PTA產能約佔全球的一半,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PTA期貨上市意義重大,而且PTA期貨是我國獨有的期貨品種,也是中國期貨市場首個化工品種。
  • 波動率研究對於期貨市場的意義
    它為市場開發出可交易的波動率產品、促進波動率指數衍生品的保值交易和套利交易提供了可能性。   二、基于波動率指數的衍生品交易   為順應市場需求,2004年3月CBOE開始交易標普500股指期權波動率指數(VlX)的期貨合約,同年又推出第二個將波動率商品化的期貨,即方差期貨,標的為三個月期標普500指數的現實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