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偉大而悲壯的美食,回遊數千裡產卵,犧牲生命哺育下一代

2020-10-18 翰林冷知識

美食

三文魚

三文魚是一類魚,它的名字源於英語詞彙salmon,指的是大西洋鱒屬和太平洋鮭屬的魚,而不是某一種魚叫三文魚。

它們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與北冰洋交界處水域。

在我國東北,習慣叫三文魚為大馬哈魚,每年暮春時節,會有大量的三文魚出生在黑龍江流域。

出生後不久,他們便會集體踏上遠途的行程。浩浩蕩蕩,順流而下,奔湧幾千裡到達北太平洋海域。

在這裡,三文魚會度過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粉紅鮭(三文魚的一種)

大約四五年後,這些三文魚已經膘肥體壯,正是好吃的時候,它們是真正的頂級美食,遠非養殖三文魚可比。

不過,它們又要集體完成一次逆流回遊,到黑龍江產卵。這也是三文魚的過人之處,四五年的時間間隔,只遊過一次。四千公裡,沒有導航與現代科技的輔助,居然能準確地遊回。

絕大多數的人類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次回遊,同樣浩浩蕩蕩,需要三四個月,100多個日夜。

它們要穿越捕食者的圍剿,要躲避人類的捕撈,要穿過無數險灘溪流。

很多三文魚還要經歷海拔起伏造成的"階梯"考驗,逆流而上,騰空躍起,跳上更高的海拔,繼續它們的行程。

但並不是所有的三文魚都能幸運的通過這項考驗,不過它們會堅持不懈,要麼成功,要麼受傷力竭而亡,沒有其他選擇。

在這些階梯的旁邊,會有大量遍體鱗傷的魚屍,觸目驚心。

這些階梯也是必經的考驗,如果外界幹預,將階梯打造成一馬平川,它們將無法產出有生命競爭力的下一代。

這也是養殖三文魚的生命力,遠不如野生三文魚的原因之一。

三文魚從大海進入到淡水區域後,它們就停止進食,完全依靠自身的能量存活。等他們到達黑龍江時,已經是筋疲力盡,渾身帶傷。

因為身體機能的大量消耗,此時的三文魚已經不是原來的顏色,而是通體血紅,魚頭偏向墨綠。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到了出生地的三文魚,一刻也不停歇。

因為不再進食,它們所剩時間不多,於是迅速開始成雙成對地挖坑產卵受精。

為了能選擇一個更加安全的產卵地,競爭極為激烈。

而且,這裡也是捕食者的集中地,能活下來的,都是幸運的。

這些幸運的三文魚,在江底產下魚卵,用尾巴將河沙捲起,覆蓋到魚卵之上,防止魚卵被水衝走。

此時的三文魚,歷經數千公裡的奔襲,產卵的最後一搏,已經將近生命的尾聲。

它們會靜靜地守候在魚卵旁,在生命的最後,依然堅守繁衍的使命。

一周之後,三文魚便會老去,它們自己,也將成為三文魚幼苗的食物補給!

鯨魚的老去被稱為"鯨落",生之於海,還之於海,是海洋中最美的輓歌。

而三文魚的老去,同樣感人。它們沒有複雜的七情六慾,卻完成了繁衍下一代的毅然決然。

在它們的繁衍傳承中,也是生命的交接。

但讓人心酸的是,雌魚產下的數千魚卵中,僅有個位數能像它們一樣,成活長大,活著回到出生之地,完成生命的交接。

冷翰

出品

謝謝關注!!

相關焦點

  • 三文魚洄遊,一個悲壯悽美的故事
    秋季來臨,三文魚開始沿著它們的出海路線折返,開啟它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悲壯的旅程一一一逆流而上返回它們的出生地產卵它們便開始成雙成對的用尾鰭在砂礫上鏟開一個坑,開始授精產卵,然後再晃動尾鰭,用砂礫掩蓋住產下的卵。
  • 洄遊的魚,不只有三文魚
    本文原創整合,轉載需要授權部分資料出自百度上中學時,班主任可能在自習課上播放過俞敏洪的一段演講——「三文魚精神」是什麼?「三文魚的一生,充滿危險和悲壯,它們克服種種困難,躲避無數危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逆水搏擊,洄遊產卵,為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這段「三文魚精神」演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
  • 特產譜之江中豪貴:兇殘食肉魚,一生只繁殖一次,產卵後悲壯死去
    有四大理由,讓人對這種水特產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它生活在海洋,卻死在江河,是冷水性溯河產卵泅遊魚類。第二,他一生只繁殖一次,為了繁殖,要付出生命。第三,它生性兇猛,是肉食性魚類,江河中的霸主。悲壯:用生命來延續著種族的繁衍
  • 壯觀三文魚回流 BC省超全觀賞攻略
    三文魚回流,是悲壯、慘烈又壯觀的生命輪迴過程。每年的這個季節,三文魚們就從數百裡外的大海逆河而上,遊向淡水水域,準確無誤地找回它們的出生地,去那裡產卵、生子。所謂千條江河歸大海,從大海逆著洶湧的水流遊向內陸,談何容易!從離開海水的那一刻起,回流的三文魚們就不再進食,完全憑著在大海裡積蓄下的能量與激流、險難、惡石拼搏。
  • 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青海湖之中獨特的勵志生物
    有人可能聽到過這樣的一個事件,就是說三文魚從產卵一直到飽受各種煎熬,像是被天敵吃掉、被捕撈,最後洄遊產卵的一個經歷,這主要就是說了三文魚的一生充滿了悲壯,最後洄遊產卵完成了自己的生命。這種三文魚的精神確實在我們每個人學習,聽起來也特別的悲壯,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其實在西藏青海湖這邊也在每年都上演,不知道大家對青海湖的了解有多少,青海湖之中生活著一種魚類被稱之為湟魚,而這種魚其實也跟三文魚有相同的經歷,可以說也是在意生命為代價進行繁衍,是青海湖中最勵志的魚群,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世界上最悲壯的魚
    每年春天,在北美洲西海岸,地球上最偉大的旅行家都會回到故鄉來。超過5億條太平洋鮭魚展開3000英裡的返鄉旅程,回到出生地的河流中產卵。這些鮭魚洄遊深入內陸,不但提供食物餵飽數百萬動物,也為地球上最富饒的棲息地帶來生命。以下是鮭魚的洄遊過程,以及在其洄遊過程中其他生物的活動變化。
  • 微動物大麻哈魚悲壯的一生
  • BC省提出14條保護措施,只因這個偉大生物的數量一直在減少
    報告也提到聯邦政府對於保護三文魚問題的關注,是對加拿大人的文化、社會和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說道三文魚就不得不提一下BC省的三文魚洄流了,尤其是今年的三文魚回流可是四年一度的大洄遊季。加拿大海洋漁業部預測,2018年將有1400萬條紅三文魚(sockeye salmon)洄遊弗雷澤河產卵。到時候,將是多麼壯觀啊。
  • 大壩魚梯前的生命循環
    而印象至深的,是在歐文桑德的Harrison公園的人造小溪裡,看到成群洄遊的三文魚。秋天,觀賞三文魚洄遊是加拿大旅遊的重頭節目。每年10月前後,數以千萬計的雌性三文魚從海洋返回淡水河流,歷盡艱辛,逆流而上,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孕育下一代。這段回家的路程有時長達數千公裡,大量的魚群在到達目的地後,身上的魚鱗幾乎掉光,露出鮮紅色的肉體,將整條河都染成紅色,蔚為壯觀。
  • 三文魚的產地分布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三文魚的產地分布是哪些地方吧!野生三文魚產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部,主產區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俄羅斯和日本也有少量的野生三文魚。三文魚的生長習性三文魚為溯河洄遊性魚類,在河溪中生活1~5年後,再入海生活2~4年,產卵期為8月至翌年1月,溯河產卵洄遊期間,它們跳越小瀑布和小堤壩,經過長途跋涉,千辛萬苦才能到達產卵場
  • 星際探測器卡西尼號偉大而悲壯的一生
    在這些探測器中不得不提「卡西尼號」星際探測器,它用其偉大而悲壯的「一生」,在人類航天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為了紀念偉大的天文學家卡西尼,卡西尼號探測器以他的名字命名。2005年1月,為了拍攝土衛六泰坦的地表照片,卡西尼號攜帶的惠更斯地表探測器與其分離,徑直降落到土衛六地表,並在九十分鐘後與地球失去了聯繫,永久地留在了土衛六,惠更斯號的犧牲使人類發現土衛六擁有和地球相似的地表。
  • 滿江紅,大批紅三文魚回歸場面壯觀
    在 BC 省位於坎盧普斯市(Kamloops)東北部 Shuswap 地區的亞當斯河 (Adams River)沿岸,可以看到成千條紅鮭魚聚在一起,它們遊來遊去,時而跳出水面。  Nobi Fujita 是一位來自日本的遊客,他一直在興奮地不停地拍照。  他說,紅鮭魚真是要一直 「戰鬥」 到生命的最後一分鐘。
  • 用生命哺育後代的章魚
    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章魚有多麼的聰明,而是章魚如何哺育後代。很多種雄性章魚一生只有一次交配機會,每次交配完成後,它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這代價也太大了!突然冒出個問題,如果雄性章魚從不近女色,是否可以長命百歲呢?
  • 三文魚為毀滅人類而來?奇幻的劇情反轉再反轉
    注意,雖然三文魚有很多種,這裡說的是三文魚就自動默認為是挪威三文魚,好多東西不是都有個代表麼!比如錦鯉=楊超越,迪麗熱巴=汩橋(在下),這種感覺。生長環境幸福且天然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長輩就告訴我三文魚是一種生長在大西洋裡的鮭魚,每年都會回流到淡水河中產卵,會在河裡待幾年,然後才回歸大海,這些魚為了生孩子,從鹽水遊到淡水,是為了家庭、為了種族甘願奔波,偉大付出著的魚種!
  • 第一位犧牲的太空人,升空前就知道自己回不來,最後成了一塊焦炭
    他們每一次出任務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用生命來見證這項偉大事業的成功。在蘇聯的歷史上,就有一位最悲壯的太空人為這項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也是航天史上第一個犧牲的太空人——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二戰後,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準,蘇聯和美國作為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在這個領域的競爭進行的如火如荼,在這期間也湧現出了很多的航天英雄,例如加加林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對於蘇聯人來說科馬羅夫才是真正的航天英雄,因為他為這項事業付出了生命
  • 三文魚?別看網絡評論了,海大專家這樣說!
    陳主任表示,總的來說在中國市場上,所謂的「三文魚」可以大概分為海水的大西洋鮭、太平洋鮭,和淡水的虹鱒。大西洋鮭生活在挪威、丹麥等北大西洋海域,每年都會洄遊到歐洲沿岸的河流裡產卵。這些魚在洄遊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遊遊去,因此很久以前的歐洲人用拉丁語裡的「salmo」(意為「上升」)來稱呼它們。
  • 中國科學史最悲壯的一具骸骨,為了保護兩彈一星資料,他壯烈犧牲
    在不到10秒鐘的時間,郭永懷做出那樣悲壯的決定——和警衛員相擁著,用身軀夾著研究資料使其不被燒毀,那是何等的冷靜、果斷和壯烈,這是中國科學史上最悲壯的一具遺骸,為了保護兩彈一星絕密資料,他壯烈犧牲。
  • 航天史上悲壯的犧牲:他飛太空前就知道會失敗,沒想到付出生命
    中小學曾有一篇題為《悲壯的兩小時》的課文,文中講述的是世界上宇宙飛行員第一次犧牲的故事指揮中心給1號飛船降落計劃好時間地點,科馬洛夫在到達預定高度的時候準備降落,誰知道飛船降落傘系統失靈,備用降落傘也打不開,所以「聯盟1」號在回艙時高速撞擊地球表面
  • 萬裡遷徙中的艱辛與偉大——屬於動物們的精彩與不可思議
    直到遇到這本《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我才開始意識到了什麼是遷徙,才開始看到了生命的艱辛與偉大,看到了屬於動物們的精彩與不可思議。所謂的遷徙指的是動物隨著季節的變化,定期的沿相對穩定的路線,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覓食地之間作遠距離移動的過程。
  • 它是「化學界死神」,研究者無一例外地因此犧牲,令人悲壯的元素
    有很多科學家因為這個元素而失去了生命。它是「化學界死神」,研究者無一例外地因此犧牲,令人悲壯的元素。不過舎勒也因為氫氟酸氣體而犧牲了,年僅44歲。不過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徹底的,那就是獲得190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化學家莫瓦桑,只不過他在剛獲得這個獎項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就連他自己本人都哀嘆,這個實驗奪去了他十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