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麥2周歲寄語
親愛的麥麥:
昨天,我將一年前給你寫的1周歲寄語曬到朋友圈,你親愛的姥姥第一時間回覆:「真快,可愛的麥麥轉眼兩歲了。」
是啊!日月如梭,又是365個日夜過去了。期間,你主要是和媽媽、姥姥住在媽媽的學校。每逢周末,媽媽帶著你和姥姥到八大處與你爸爸會合,再一起來看爺爺奶奶,我們一起享受人生的快樂,留下十分美好的記憶。
爺爺從17歲遠離親人、入伍到北部邊陲的那天起,就遵照你太爺爺的吩咐,努力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過,那個極左的年代,所記大都是政治口號,沒有什麼價值。唯一的收穫,是因此懂得了遇事要做些記錄和思考。我曾寄希望你的爸爸媽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把你每天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看似瑣碎,堅持下來,定會有所收穫。我期盼他們做,首先我自己做到。每次與你在一起,我總要寫上幾句,記錄其情其景,這些在當時看來只是隨手記下的流水帳,但日積月累,從中可清晰地看到你的成長脈絡和軌跡。
現在回頭看這些流水帳,依然感到溫馨,其中一些細節還是很值得品味的……
小麻雀的故事
2018年9月12日,麥媽沒有去學校,上午帶麥麥去中山公園,中午1點20才回來。上午我在報社花園撿到一小麻雀,帶回家裡,放在陽臺的石柜上,用有網眼的塑料盆蓋住,裡面放些小米和水。麥麥回家後,看見小麻雀啄小米,也學小麻雀的樣子。後來,麥麥每天都到陽臺上觀察小麻雀。有時麥麥不好好吃飯,麥媽還對她說:「小麻雀怎麼吃飯啊?」麥麥學小麻雀啄米的樣子進行演示,接著自己吃飯。
一天天過去,小麻雀也一天天長大。一天,我對麥奶說:「把小麻雀放了吧?」麥奶說:「現在放了,它沒有辦法生存,再過些日子吧。」誰知第二天早上,我正要為小麻雀換水,發現它已經死了。可能是生病了,我們卻全然不知。這件事發生後,我們還是很傷感的,在樓下花園裡挖了個坑,將小麻雀掩埋。這天晚上,麥媽帶麥麥回來,麥麥進門第一件事就是到陽臺看小麻雀。麥媽告訴她:小麻雀找媽媽去了。之前我還在想,麥麥問起來,怎麼對她說呢?
此後,每次麥麥回來,走到陽臺都要說:小麻雀找媽媽去了。
這件事讓我想了很多,我們說什麼做什麼,都會給孩子留下無法忘卻的印象。
玩滑梯的遭遇
2018年10月8日上午,我帶麥麥去操場玩滑梯。麥麥爬上滑梯後,一個1歲4個月的小女孩在滑梯裡不走,無論旁邊的人怎麼哄也無濟於事,還用手打麥麥。這本來沒有什麼,小孩子分不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人不解的是她媽媽就站在一旁,沒有任何表示。結果這個小孩愈發來勁,不顧麥麥後面還有幾個小朋友在排隊等候,就是賴著不走,又向麥麥揮手,雖然沒有打著,但那架勢很嚇人,麥麥傷心地哭了。我對那位小朋友說:「不能打人啊!」我接著對她媽媽說:「你要制止孩子打人啊!」那孩子的媽媽竟然說:「這孩子不是打人,而是不知道怎麼和人交流,她是想和人交流。」我說:「孩子做什麼都沒有關係,關鍵是她做錯了你要有制止的表示。」她覺得理虧,連忙告訴孩子給麥麥道歉,和麥麥握手。回家後,我告訴麥麥,再有人打你,不要害怕,你也舉起手來做出還擊的樣子,她就不敢了。麥麥說:「不!」
一周後,我帶麥麥到操場玩滑梯,又遇到了上次那個小女孩,正在揮手要打1個比她高出許多的2歲多的男孩,她媽媽就在旁邊打電話。男孩的奶奶十分生氣地說:「這麼小怎麼打人!」我對她說:「責任在她媽媽身上。」接著對這位奶奶講了一周前麥麥的遭遇。我說:「她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害自己的孩子。」這位奶奶說:「是啊,現在就敢打人,以後還了得?」
今天遇到的這件事,似乎是小事,但讓人深思。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張白紙,這幅作品如何,其實從起步就開始了。記得麥麥有一次玩得開心,手舞足蹈,把我的嘴唇劃了個小口子。雖然很輕微,可我當即嚴肅起來:「怎麼能打爺爺?你看爺爺的嘴唇都有血印了。」麥麥不知所措。我說:「打人犯錯,自罰,用左手打右手以示懲罰。」她果然照做了。我想她知道了,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後來,我真動了心思,想和那位年輕的媽媽聊幾句,那樣對自己的孩子不好,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但願她能明白,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由麥麥學說話想到的
2018年10月10日,麥麥看見我擦地板,也學著用抹布擦地。
吃晚飯時,麥麥圍著茶几高興地奔跑。我喊道:「啊!太棒了!」她也跟著喊:「啊!」我接著說:「啊!太好了!再說一遍,聲音大些!」她接著喊「啊!」,一連喊了幾遍,聲音特別清脆響亮。
這是我第一次聽麥麥正式說「啊」。以前讓她說,她總是說:不要。晚上麥媽回來,我告之。讓麥麥說給媽媽聽,麥麥大聲說了幾次「啊」,我和麥奶、麥媽一道鼓掌。麥麥的表情很得意,有一種成就感。
也是從這天起,麥麥的語言功能爆發式地前進。和淘氣的虎虎叔叔學會說「馬馬虎虎」,和姥姥學會說「爺爺金寶」,和奶奶學會說「太奶花花」。每說一句話,滿臉的笑容和自信。

我想起我小時候學說話的情形。我學說話很晚。聽我母親講,大約三四歲的時候,我在巷子裡,一個算是有文化的人問我:「你爸爸去哪裡了?」我說:「汽車站。」那時我父親是榮河汽車站的運輸工人。我吐字不清,含含糊糊,聽起來像是「啊歐」。那位文化人譏笑:「啊歐。」他雖是開玩笑,但對我的傷害卻是致命的。此後,我遇生人不再開口。
後來,因為經常發燒,輸青黴素,聽力受到損害,與人交流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我父親發現後,除了想各種辦法為我治療耳疾,就是鼓勵我多說話,並且說普通話。我都讀高中了,父親還讓我給他用普通話朗誦學過的課文。記得我給他讀過散文《井岡翠竹》、毛澤東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魯迅的《祥林嫂》等。
鼓勵或者譏笑,不要說對孩子,就是對成年人,影響也是刻骨銘心的,不然怎麼會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說法。這句出自《增廣賢文》的警示,啟示人們多說「愛語」。很多時候,一句善解人意的話能給人很大安慰,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譏笑挖苦的「惡語」,則猶如一把利劍直刺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炎炎夏日也感到陣陣嚴寒。
孩子不僅是學說話,而且她的行為都需要得到長輩的關愛和鼓勵。當然,這種關愛和鼓勵不是一味地迎合與溺愛。
麥爸賭氣了
2018年7月22日,麥麥和麥爸、麥媽回家來。麥奶在呼和浩特小住幾天。麥爸嫌衛生間東西放置凌亂,開始收拾。我說:「你不用管這些事」、「你媽媽放的東西找不到,她急」、「這些事我都不管,你管它幹什麼」。他激動地說:「家裡那麼亂,你為什麼不收拾?」我示意:「麥麥和麥媽在,你就這樣跟父母說話?」他不說話了。過了一會兒,收拾東西準備回自己家。麥媽輕輕問了他一句:「你要走嗎?」他含糊地應了一句:「嗯。」這時麥媽正在招呼麥麥吃早飯,麥麥的眼神很迷茫。
我想不明白:多大的事啊!都當爸爸了,怎麼還這樣控制不住情緒?麥爸走後,麥媽對我說:「我今天不去上課了,我陪麥麥。」我說:「沒事的,你放心去吧,我照顧麥麥沒有問題的。」說著,我抱起麥麥在房間裡來回走。麥麥不斷地喊:爸爸,爸爸。我心想:麥爸,你走在路上,心裡能平靜下來嗎?麥麥的呼喊你聽不見嗎?
過了一會兒,麥爸開門回來了。麥麥撲上去喊:爸爸!爸爸!麥媽的臉色轉陰為晴:「哎,又回來啦!」我沒有說話,心想:回來就對了嘛,這裡是家,有愛你的賢妻嬌兒,有時刻牽掛你的父母,應該回來。
一切恢復正常。麥媽上口譯課去了。我和麥爸帶麥麥去玉淵潭公園。從9點玩到12點,他和麥麥都很開心。我們在月壇南街到軍報交叉路口的小飯館吃午飯,麥麥睡著了。我們只好看著她睡著的可愛的樣子吃米粉。吃完午飯後,麥爸到銀島商場裡買了幾個餡餅,我們用小車推著麥麥回家。到家後,麥麥醒了,吃了半塊餅。

下午,多年不見的戰友安栓柱和兒子來家做客。我與他們父子暢聊,談起40多年前我們在內蒙古邊防90團一營部當通信員的經歷,十分感慨。晚上,麥爸、麥媽、虎虎和我,在4樓餐廳招待安栓柱父子倆,非常愉快。

這天晚上,我寫日記記錄這件事。一早,麥爸賭氣離開,招呼都不打,麥麥很迷茫;很快,麥爸返回,他一定也反思了,麥麥開心極了。全家一起款待多年不見的戰友,十分高興。
我在日記中寫道:麥麥從迷茫轉為快樂的一天,值得記住。人的情緒都有失控的時候,可貴的在於學會控制情緒,進而反思和懺悔。我們都是俗人,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反思和懺悔,則為成功者。
麥麥的責任心
2018年8月,我與40多年前有過知遇之恩的老教導員郭洪臣重逢。我和麥奶陪同80歲的老首長夫婦遊覽名山大川,回憶當年的激情歲月。這次相聚,老領導的一句話讓我深深刻在腦海裡:「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責任。」
人的責任心是一點一滴培養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把它用在對麥麥的觀察中。
2018年9月3日,我帶麥麥去北海公園。風比較大,天空湛藍,白雲朵朵。我給麥麥講述北海公園的湖水、石橋、白塔,她頻頻點頭。晚上,我們到大院操場活動。快8點時,天黑了,麥麥要回家。她從花園中穿過,左拐,沿著小道走到樓門口,邊走邊回頭,看我跟上了沒有。我很佩服麥麥這麼小的年齡,勇敢,還惦記大人。回到家,麥麥喊奶奶,結果麥媽突然出來了。麥麥撲進媽媽懷裡:「媽媽!媽媽!」特別開心。

後來又有一天,我和麥奶帶麥麥到動物園熊貓館。在入口處,她用手示意奶奶先走,接著推著我走,並且讓我們走有緩坡的路。我們進去後,她像後衛一樣跟著進去,一副很認真的神情。
每當吃飯時,麥麥都要招呼爺爺、奶奶、姥姥先坐好,為長輩遞筷子,用小勺往大人碗裡盛菜,像一隻小燕子,跑來跑去,特別忙乎。
我想,這些細節已經說明,麥麥開始有責任感了。
麥媽的結論被改變
真正改變人的看法是很難的。改變麥媽對孩子用藥的結論,緣於麥麥的一次服藥。
2018年10月11日上午,麥媽說:「爸,一會兒我給麥麥脫掉上衣,你餵她喝藥。」我問:「怎麼還要脫衣服?」她說:「因為會喝得滿身都是。」果然,她給麥麥脫掉衣服,掰開麥麥的嘴,讓我給麥麥灌藥。麥麥使勁反抗,放聲大哭,喝完還有好幾分鐘緩不過勁。
10點,我帶麥麥到操場,遇同事徐朝燕,她帶孫子。我請教:「我孫女這兩天咳嗽,早上給孩子吃藥,太難了,你的孫子吃過藥嗎?」她說:「我們家孩子不舒服了就到社區醫院看,吃藥哄著吃、加些糖或者其它辦法,反正也挺難的,你說怎麼辦?」
麥媽上午離開時說:「中午不用給麥麥吃藥,你們也狠不下心,等我晚上回來再餵她吃藥。」
晚上,麥媽回來,準備讓麥麥吃藥。白天我帶麥麥玩了一天,覺得她已經好了,想起上午麥麥啼哭的情景,我說:「能不吃藥就不吃了。」麥媽說:「孩子喝藥就這樣,沒有辦法,好不利索轉成肺炎就麻煩了。」說的也是。我嘆氣說:「《正面管教》那本書裡缺了餵孩子吃藥的內容。」這本書是美國人簡·尼爾森寫的,介紹了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是麥媽推薦的,我讀了幾遍,有種眼界洞開的感覺,但書裡卻沒有講到孩子不喝藥怎麼辦。
接著,我說了白天和徐編輯探討孩子吃藥的事。聽我如此說,麥媽和麥麥商量:「一大口就喝進去了,沒有那麼苦。」花了好幾分鐘,試圖說服麥麥。說著,麥媽先讓麥麥喝酸奶。接著,把藥倒進酸奶裡。麥麥一邊看媽媽手機上的動畫片,一邊吸兌了藥的酸奶。吸了一口,我和麥奶在旁邊掌聲鼓勵。就這樣,麥麥把藥都喝了。我們和她都很開心。
我對麥媽說:「你的結論被改變,辦法還是有的。」麥媽說:「是的,孩子順利把藥喝了,當媽的再高興不過了。」
麥麥和外國人說話
2018年11月6日下午,和麥奶帶麥麥去動物園。在熊貓館,遇到幾位外國老人。她們看麥麥邊走邊玩的樣子很可愛,和麥麥打招呼,麥麥用好奇的目光看他們,好像在說:我不認識你們啊?我見狀教麥麥:「和爺爺、奶奶再見。」麥麥擺出再見的手勢。我們和外國人分開後,我問麥麥:「你的意思是你不認識他們?」麥麥點頭。
在熊貓館看到吃竹子的熊貓,因為已經看過很多次,麥麥也不覺得稀罕了,看了一會兒,我們就出來了。又遇到一群外國老人,他們看見麥麥,友好地和我們打招呼。麥麥很驚訝的樣子。外國老人都露出笑容,哇啦哇啦說著什麼,我聽不懂,肯定是友好的話語。可是沒想到,麥麥突然哭了起來。我反應過來,麥麥一定以為這麼多人在說她。我和麥奶勸她不哭,告訴她:「這些爺爺奶奶喜歡你,不哭了,和這些爺爺奶奶再見。」麥麥抽泣著向他們揮手再見,樣子十分天真可愛。麥奶說:「這些外國老人是非常友好的,你以後見到他們還哭嗎?」麥麥說:「不。」

前幾次遇到外國人,沒打招呼,麥麥和他們擦肩而過,也不覺得什麼。這次面對面交流,她感到很陌生。是啊,突然這麼多陌生面孔和她說話,又說的是聽不懂的語言,麥麥一定感到太突然了。回家後,我和麥爸、麥媽講了這些情形,並說以後見的次數多了,就會改變的。
結束語
親愛的麥麥,這些只是又一個365天的片段。在今天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裡,你的姥爺、姥姥、爸爸、媽媽,在專門為你開的「麥麥萌照專享群」,用精美的表情包、美好吉祥的語言為你祈福,奶奶也用她的方式祝賀你的生日。爺爺在微信群裡寫道:「正在為麥麥寫2歲寄語。想寫的太多了,不知何處落筆。」
是啊,這一年,爺爺寫了幾十篇日記,拍了無數張照片,真實記錄了與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其實說是記錄,更是長輩們的反思與總結。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為什麼有的卻事與願違?怎樣和孩子相處?怎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這實在是擺在每一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面前的考題。
我還想起了我那位老教導員郭洪臣說過的一句話:「生孩子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可以使家庭成員包括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完善各自的性格。」咱們家的實踐就是最好的說明。你的爸爸媽媽陪伴你一同成長,我們也因為你變得更理智更成熟。
我寫這篇文章是在太奶家。我給太奶看了你媽媽剪輯的短片《麥麥百天》,太奶咯咯地笑個不停,接著說:「小娃娃長大太不容易了,麥麥將來長大,能這樣對待飛飛(麥爸)、慧蓮(麥媽)就好了。」我說:「媽媽,麥麥長大後,看到這個短片,一定懂得她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一定不會讓人失望的。」
謝謝你,親愛的麥麥。
爺爺
2019年1月25日於解放軍報社
責任編輯:劉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