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麥育種轉向量質並重

2021-01-12 科學網

用澳大利亞烏龍麵條麥製作的麵條 AEGIC供圖

 

本報記者 李晨

「過去5年澳大利亞小麥的產量顯著提高。」澳大利亞小麥育種公司InterGrain的小麥育種家Dan Mullan說,此前,他們的育種更加專注於提高小麥品質,近期才轉為產量和質量相結合的育種目標。

近日,一場關於澳麥在中國麵食中應用的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專家交流了中澳麵粉的比較研究成果,探討了澳麥在中國麵食市場中應用的方式等。

以消費者需求為育種導向

澳大利亞是全球優質小麥生產的領軍者。澳麥飽滿,擁有白色麩皮,水分低,生產環境汙染低,品質優良,這些特質使澳麥享譽國際,是製作麵條及面點理想的原料。

近年來,澳麥產量的提高推動了種植者選用產量和品質俱佳的烏龍麵條麥。

「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育種。」Mullan指出,烏龍麵條麥的發展是對日本消費者特定品質需求的直接響應;而啟動軟麥育種工程是為了應對東南亞的市場需求。

Mullan認為,育種工程可以為新興的產品類別而定製,但任何改變都需要大量資源及時間上的投資,市場接受度至關重要。應當看到,其對種植者、育種公司及最終用戶的回報還是很高的。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小麥首席分析師劉銳告訴《中國科學報》,澳大利亞小麥的育種導向是面向消費者的。

為了考量消費者需求,澳大利亞每一個小麥新品種投入市場前,必須通過小麥品種質量分類體系進行分類劃分。「該體系面向終端食品消費者的需求,重點關注小麥的加工性能和最終使用性能,其小麥分類體系和品種質量分類方法可以為我國小麥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鑑。」劉銳說。

澳麥如何保持品質

中糧糧谷控股有限公司麵粉管理部陳豔介紹,用澳麥製作麵包、饅頭、麵條,組織細膩,色澤亮白。

「澳麥的品質依靠遺傳屬性及生長環境條件、基本化學和物理屬性及缺陷的監控、植物檢疫及農殘測試等手段來保障。」澳大利亞出口糧食創新中心(AEGIC)高級糧食研究員Siem Doo Siah說。

Mullan以專用小麥烏龍麵條麥為例介紹了澳麥的育種過程。烏龍麵條麥的主要育種目標是產量、質量及農民收益,兼顧增加農作物遺傳多樣性。

Mullan介紹,整個育種過程分為前期育種、群體建立、基因和環境測試、市場推廣等階段,一個新品種從培育到推廣上市大約經歷8到10年。前期育種主要選擇有新特質的種質資源;群體建立階段約3到4年,通過溫室雜交、晶片標記、近紅外線檢測質量、疾病篩查等手段培育早期世代,完成物質隔離;晚期世代需要經歷基因測試和環境測試,分別測定其產量、質量和農藝性狀等,用4到5年時間固定品系;最後用1年多時間完成全國品種測試、認證、種子擴繁,進入商業發行推廣階段。

在麵條麥的篩選中,麵條的顏色及穩定性是極其重要的育種目標。他們採用顏色測量機測試全麥、麵粉、生面片、熟麵條的黃度、亮度,每年可有效篩選超過60000個品系。

此外,麵條口感是育種目標中一個極為複雜的特徵。「好的麵條口感需要高的澱粉質量。」Mullan說,「我們聯合幾種不同儀器的解析能力來發展新的測試技術。」他們不但使用傳統的檢測儀器,還採用基因組圖譜、機器學習等先進手段。

用恰到好處的小麥研製麵粉

小麥是澳大利亞主要糧食作物。劉銳介紹,澳大利亞每年約生產2500萬噸小麥,約佔全球年產量的3.5%。其中65%~75%出口到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佔全球小麥年出口量的 10%~15%。

中國是澳洲糧食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澳大利亞出口糧食創新中心研究及技術服務總經理Ken Quail表示,澳洲出口到中國的小麥超過80%為標準白麥,其他小麥類別在中國麵食應用上也有潛力。

根據《食品工業發展報告》,我國麵粉用途主要是麵條(39%)、饅頭(30%)、餅(6%)、包子(4%)等。

陳豔認為,不同品種的澳麥在中國市場上適用於製作麵食,尤其是色澤明亮的各式亞洲麵條。

研發機構和加工企業應該精準搭配、科學應用,市場和客戶的接納是唯一驗收標準。「用恰到好處的小麥研製麵粉。」陳豔說。

 

《中國科學報》 (2020-07-14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澳麥育種轉向量質並重—新聞—科學網
    澳大利亞小麥育種公司InterGrain的小麥育種家Dan Mullan說,此前,他們的育種更加專注於提高小麥品質,近期才轉為產量和質量相結合的育種目標。 近日,一場關於澳麥在中國麵食中的應用的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專家交流了中澳麵粉的比較研究成果,探討了澳麥在中國麵食市場中應用的方式等。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
    然而,在小麥育種上,他卻闖勁十足:「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前瞻性,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搞重複研究肯定沒出路。」1984年,中國小麥產量首次超過前蘇聯,成為世界第一產麥國。也是在這一年,研究生畢業的趙振東進入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從事小麥育種。初來乍到,他就選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品質育種,帶著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立志選育出強筋優質麥。看似「異想天開」,趙振東實際想得比誰都多。
  • 河工大育種材料搭載神舟十一號開啟太空實驗旅程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天津10月17日電(記者張建新)17日,搭載有河北工業大學理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天津貝可爾科技有限公司育種材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生物物理所繼神舟八號、神舟十號、實踐十號以及天宮二號之後的第五次太空搭載實驗。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綠色超級稻培育3次飛躍,其間伴隨矮化育種(第一次綠色革命)、三系雜交稻培育、二系雜交稻培育、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理想株型育種和綠色超級稻培育等6個重要歷程。育種目標從唯產量是舉到高抗、優質和高產並重,育種理念從高產優質逐步提升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這也意味著我國科學家突破傳統育種技術,走出了分子育種的新路,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核心戰略支撐。  嘉優中科系列水稻:  找到水稻質與量的「黃金分割點」  自然界總有它的法則,農作物的質與量的優勢往往不可兼得。
  • 麥麥2周歲寄語
    麥爸賭氣了2018年7月22日,麥麥和麥爸、麥媽回家來。麥奶在呼和浩特小住幾天。麥爸嫌衛生間東西放置凌亂,開始收拾。我說:「你不用管這些事」、「你媽媽放的東西找不到,她急」、「這些事我都不管,你管它幹什麼」。他激動地說:「家裡那麼亂,你為什麼不收拾?」我示意:「麥麥和麥媽在,你就這樣跟父母說話?」他不說話了。
  • 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育種學(水稻育種)
    在龍江沃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優秀的團隊,他們憑藉對農業科研的執著追求,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寒地水稻育種零的突破;他們憑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矢志不渝,默默奉獻,為稻農送來了致富的金鑰匙;他們2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攻堅克難,不斷續寫著龍江稻業蓬勃發展的新篇章。這支團隊就是潘國君研究員帶領的省級領軍人才水稻育種學科梯隊。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從事科學研究30餘年的馬峙英表示,這一研究將很快應用於棉花育種,「常規棉花育種,現在需要多年田間種植和選擇,將來根據SNP標記,直接在實驗室就能進行精準選擇,可顯著提高育種效率和準確性。」 第三代育種時代已經到來 「種子是整個農業的基礎。優良品種的種子是農作物生產發展的內因,灌溉、施肥、機械作業等都是外因。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具配組自由度高和育性穩定的優點,將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方向。  從1973年到現在,雜交水稻技術已經經歷了三次變革,也為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第三代雜交水稻究竟運用了哪些科學技術?和前兩代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 前沿 |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 助力「科技興蒙」
    隨著試驗船的順利返回,科研人員也將對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徵集的9家單位26個品種74份育種實驗搭載材料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以航天技術優勢助力「科技興蒙」,促進科研成果在內蒙古的落地轉化。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表示:「經過16年選育研究,中天1號紫花苜蓿草種已於2018年經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實踐證明,該草種質優穩定、豐產性狀突出。」
  • 太空育種 | 雪川開啟馬鈴薯育種新篇章
    學科領域涉及基礎科學、空間生命科學、作物與林草花卉育種等。雪川馬鈴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又稱航天育種,是利用太空技術、通過返回式飛船等太空飛行器將作物種子 雪川此次將馬鈴薯實生種子送入太空,期望在較短時間內使得馬鈴薯發生積極變化,獲得馬鈴薯罕見突變種質材料和基因資源,從而選育突破性新品種馬鈴薯,開闢一條馬鈴薯育種新途徑
  • 玉米育種三基礎
    理論、方向和技術路線這涉及到理論和技術路線兩項基礎。育種目標確定以後,需通過相應的技術路線才能落實到種質改良,所以二者緊密聯繫在一起。方向確定了,若技術路線不匹配,仍達不到目的。經過十幾年努力,多數育種者陸續接受現代育種理念,調整育種方向。除少數專家教授繼續堅持落後的育種方向,或者說些摸凌兩可、語焉不詳的話,大多數人不可能再走回頭路。
  • 全麥食品好在哪 如何挑選全麥食品
    無論是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還是各類養生專家的傾情解說,「全麥食品」更健康已經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大腦裡。看起來品相不佳的全麥食品,又怎麼會與健康扯上了關係呢?接下來,就有我來為大家說說,全麥食品好在哪裡。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仍有8億到10億人飽受飢餓。我國近30年以來,水稻產量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須探索新的育種技術途徑,多倍體育種是其中之一。」湖北大學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科學家蔡得田介紹。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植物的育種又稱品種改良。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是育種的目標,但特定的育種目標還要綜合考慮當地品種的現狀、育種基礎、自然環境、耕作制度、栽培水平、經濟條件等因素,並隨生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一、選擇育種選擇育種簡稱選種,是指對現有植物繁殖的群體所產生的遺傳變異,通過選擇、提純以及比較鑑定等手段獲得符合育種目標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選擇包括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人工選擇又分為無意識選擇和有意識選擇。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科學技術獎勵頒獎,澳科大月球行星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項一等獎
    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澳科大月球行星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項一等獎 2020-10-10 17:45:00 澳門科技大學
  • 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質疑問題的見解
    在此,就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討問題,逐一說明,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討論。關於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探究,要首先從傳統種植業育種選優說起。一、作物育種起源及發展。中國應用現代育種技術改良作物品種始於20世紀初。先是在稻、麥、棉三大作物中進行引種、純系育種和雜交育種。50年代中後期開展水稻矮化育種;70年代雜交水稻育成,大幅度提高中國和世界的稻米產量。現在主要農作物已基本實現良種化。我國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