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

2020-09-03 光明網

在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對超過3000萬個星系觀測7年後,科學家發現宇宙的均勻性比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要高出近10%。

本報記者 張 曄

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的還是不均勻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

過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暴脹」的急速膨脹階段,這一階段的量子漲落造成了宇宙的密度漲落。隨著宇宙的演化,漲落越來越大,宇宙也就慢慢地變得不那麼均勻了。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經過為期7年的千度調查(KiDS),科學家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觀測了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宇宙中超過3000萬個星系。結果顯示,宇宙的均勻性比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要高出近10%。

宇宙均勻性是什麼?科學家又是怎樣計算出整個宇宙的均勻性?此次觀測結果比模型預測高出10%意味著什麼?

技術進步使均勻性驗證成可能

目前,用來描述宇宙大爆炸和宇宙進化的標準模型為弗裡德曼模型,其理論基礎是愛因斯坦於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實質上是關於引力的理論。1922年,俄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將廣義相對論應用於整個宇宙,建立了第一個宇宙模型。

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弗裡德曼最初提出的宇宙模型,演化成為一個共同的假設:宇宙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這就意味著,宇宙的均勻性在任何位置、任何方向上都應該是一樣的。這一假設是現代宇宙學的基礎,即宇宙學原理。這一原理是否正確最終需要觀測驗證,綜合星系計數、射電源計數和微波背景輻射等各種觀測結果,這一原理的正確性是有保證的。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宇宙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景象:億萬顆恆星組成了星系,星系組成星系團,星系團又組成超星系團……甚至還有一個個星系組成的盤根錯節的星系「鏈」。這樣看來,宇宙到底是均勻的還不均勻的呢?

「如果把宇宙分成一個個大塊,每個大塊的密度是相對均勻的。但是每個大塊內的物質又有不同的結構,有的區域物質密度非常大,我們稱之為核;有的區域密度非常小,我們稱之為空洞。核與核之間還通過絲狀物質分布結構相連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馮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宇宙的物質分布就像是平衡態,各種天體結構就像是平衡態的漲落。」

科學家認為,當初做出這一假設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因為用來描述宇宙的方程太複雜了,如果宇宙不是均勻的,求起解來非常困難,也就無法直觀地描述所觀測的各類天體;二是由於觀測手段的匱乏,當時的科技水平遠遠無法支撐人類對遙遠宇宙的探索,沒有人知道宇宙在大尺度結構上是什麼樣子的。這樣一來,把宇宙設想成最簡單的形式也就合情合理了。

此前人們沒有能力從觀測上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們能看到的宇宙區域越來越廣,終於可以對其進行驗證。

均勻與否和觀測尺度有關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飛出太陽系,飛向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鄰居——半人馬座,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作為一名太空旅客,你可能會感到異常乏味,覺得這次旅遊是一個很糟糕的決定,儘管兩地相距僅有4.2光年,旅途中大部分時間都見不到一點物質的影子。

從科學上理解,這表示在相對較小的尺度範圍內宇宙並非均勻分布。

那麼,在大尺度範圍內宇宙是否就一定是均勻的呢?許多科學家都認為,宇宙就像是海洋,從近處看波浪迭起,但從高空看,卻光滑如鏡。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通過大範圍的星系紅移巡天觀測發現:宇宙的均勻性與尺度有直接關係,即使從上億光年的尺度上看,宇宙空間裡星系都並非均勻分布,而是呈現出許多空洞和纖維狀的結構,只有在幾十億光年的尺度上星系分布才變得均勻。

「在星系與星系之間,宇宙中的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星系連成一片,構成星系團,如果不是存在一種神秘而不可見的物質,星系團早就分崩離析了。」馮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學家把這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稱為暗物質。宇宙由天體、暗物質、暗能量組成,其中暗物質和暗能量佔宇宙的95%,許多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宇宙空間中卻是「暗」流湧動。我們通常把普通物質、冷暗物質和宇宙學常數組成的加速膨脹宇宙學模型稱為標準宇宙模型。

總之,儘管從某一角度來說,宇宙是不均勻的,但是在大尺度上,宇宙的物質分布是均勻的,標準宇宙模型還可以繼續用下去。

或將改寫經典宇宙學理論

宇宙的均勻性其實並非一成不變。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觀測表明,宇宙在38萬歲的時候,有的地方溫度高,有的地方溫度低,這種溫度的漲落與平均溫度的比值大約是1/100000。「我們也可以把溫度的漲落看成光子密度的漲落,可以作為宇宙均勻性的輸入初始值。」馮磊說道。

但是,隨著宇宙的「成長」,密度的漲落會慢慢地變大。密度較大的物質會通過引力「襲擊」周圍區域,把其他物質吸引過來,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宇宙的均勻性會慢慢偏離初始值,變得越來越不均勻。這一過程是精確可算的,根據測量結果,還可以檢驗標準宇宙模型的準確性。

此次千度調查項目(KiDS)的觀測結果顯示,宇宙的均勻性比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要高出近10%。也就意味著,標準宇宙模型預測的結果「略顯誇張」。

據悉,這項觀測採用的是弱引力透鏡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測量光經過天體時傳播路徑的彎曲來推算宇宙的物質分布。這與另一項名為重子振蕩光譜調查(BOSS)的單獨研究對星系群的觀察相結合,提供了對暗物質分布的精確測量。

如果這些發現是正確的,它們可能會有一些廣泛的影響。這可能意味著,大尺度上的引力與人們想像的不同,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物質落入宇宙密集區域的速度比預期的要慢。又或者,人們對暗能量的理解還遠遠不夠,因為暗能量被認為是造成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推手」。

但是,這一觀測結果目前仍存爭議。馮磊認為,雖然這個項目持續7年觀測了3000萬個星系,約佔宇宙的5%,但也有一種可能是這5%的空間恰恰是比較均勻的,所以還需要其他天區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才能更好地確定宇宙的均勻性。

由於這一觀測結果來得極其突然,全球的天文學家在震驚之餘還沒有開展相應的研究。「如果這一結果被證明是對的,那麼我們就要反過來思考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參數是否需要修改。」馮磊告訴記者,這可能會顛覆人們對宇宙演化的理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還是不均勻?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
    宇宙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的還是不均勻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過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暴脹」的急速膨脹階段,這一階段的量子漲落造成了宇宙的密度漲落。隨著宇宙的演化,漲落越來越大,宇宙也就慢慢地變得不那麼均勻了。
  • 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還是不均勻?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
    宇宙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的還是不均勻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過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暴脹」的急速膨脹階段,這一階段的量子漲落造成了宇宙的密度漲落。
  • 有沒有不對稱的生物?
    相對而言植物沒有什麼運動能力,但由於生長得比較高大,枝條張開也十分沉重,如果長的不對稱,則容易被風吹折,不利於它們的向光生長,也容易導致死亡;儘管有些樹被山風等因素影響,某一邊長得稍微偏一些,但總體上也是輻射對稱的結構,大約呈金字塔的形狀;而低等的植物,比如有些單細胞植物是捲曲的絲狀,還有疙疙瘩瘩的,總體上也不是很對稱,它們不需要運動,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因此它們的演化沒有受到受力方面因素的影響
  • 科學家猜測,未來人類或以這2種方式滅絕,宇宙沒有想像那麼簡單
    既然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已經有文明消失了,那麼在未來人類文明是否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在地球上被毀滅呢?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類真的會在地球上消失,除了考慮人類自身對地球造成的破壞之外,很有可能是通過這樣的兩種方式。
  • 苦瓜這麼苦,很多人不喜歡吃,為何沒有被大自然淘汰?
    提起苦瓜,一看名字 ,就知道它的滋味,跟啞巴吃黃蓮一般,那種苦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誰天生喜歡吃苦呢,就像有肉,誰還會去吃豆腐一樣;看他的樣子,疙疙瘩瘩,仿佛吃盡苦頭,一副苦不堪言的樣子 ,難怪人們說起某個人愁眉苦臉的樣子,就說她長了一幅苦瓜臉。一位偉人說過:不吃辣椒不革命,同理,在父母的眼中,不愛吃苦瓜的人也吃不了生活中的苦頭。
  • NASA 探測器發現:宇宙可能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擁擠
    宇宙中恆星的數量一直是個未知數,在上世紀 90 年代,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中大約有 2000 億個恆星系,之後經過不斷的探測,這一數字擴充到了兩萬億左右。然而,科學家們最新的一份研究表明,宇宙可能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擁擠。
  • 太空災難即將發生,地球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安全
    那麼,請告訴我所有這些事件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是一座30層大樓的高度,你能想像是什麼情景嗎?甚至可能會更高。兩小時後,它就會抵達美國東海岸。整個城市都會被衝走,並被強大的海水完全摧毀。8小時後,10 至 15米高的海浪會襲擊整個歐洲海岸,愛爾蘭的海浪最高甚至可達20米。
  • 科學家:也許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簡單
    科學家:也許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簡單!全球氣溫變暖的這種局勢,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導致的。而在其中又以石油能源的汙染程度最大。在當今世界上,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掌握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資源,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比較富有的國家,甚至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財富,比如中東地區的杜拜。那麼石油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 宇宙中最大的天體能有多大,沒有最大只能更大,超乎我們的想像
    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什麼樣的事物最大呢?那一定是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了。古時候的人們沒有快速的交通工具,想要週遊世界是不可能的,它們只能無限想像地球有多大。等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有了飛機這種快速交通工具,自然週遊世界也就沒那麼困難了,這個時候我們仍然會感覺地球好廣闊好大。
  • 時間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而是掌控宇宙一切的神秘力量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包括物質的運動、宇宙的誕生、形成、運行和終結等都離不開時間。生命也是這樣,從生到死,猶如白駒過隙,百八十年的光景,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過是一瞬間。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時間,因此時間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是掌控宇宙一切的神秘力量。
  • 致費城76人:生活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痛失炸彈配順子的流暢局面,最考驗的還不是肉搏戰的打牌藝術,而是打牌者的心理素質,有沒有堅持玩下去的耐心,如果沒有,你可以想像出2020年休假期,交易市場上傳出鼎沸流言的球星不應該只有哈登,恩比德和西蒙斯本可以被列出幾百套交易方案,在球迷的腦洞裡被換了幾千萬個來回了。
  • 宇宙那麼大,為什麼科學家們沒有找到有生命的星球吶?
    關於宇宙的演化、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結局,科學家們提出過很多猜想,目前主流科學認為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經過漫長時間的超光速碰撞,現在的可觀測宇宙直徑已經達到了930億光年。據科學家估計,不可觀測宇宙直徑範圍現在至少達到23萬億光年,而一光年對於人類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了。由此可以看出來宇宙是真的很大,大到難以想像。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陽系內的一顆普通恆星,整個太陽系的大小如果把奧爾特雲當作是邊界的話,那麼直徑在2-3光年。而太陽僅僅是銀河系兩千多億顆恆星之一,而銀河系又是宇宙中2萬億個星系之一,這個數據是難以想像的。
  • 想像宇宙不存在?
    一般人想到的是一個沒有星系、太陽與行星的黑暗空間;只不過空不只是沒有物質,同時也沒有空間或時間,甚至沒有黑暗,也沒有具有知覺的生命注視著它。它就只是……空。你能想像出來嗎?不能。在此,我們面對的是終極問題: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空」?
  • 5G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
    目前沒有任何數據顯示更低的功耗,相反在晶片模塊的參數數據顯示是更好的能耗。也看到很多鼓吹5G信號更好,更強的穿透力。5G相對於4G不是更好的信號,而是更快的下載速度。我的5G手機告訴我,目前由於基站的不足,5G信號遠不如4G。我的坐標還是在上海。現在來說說5G相對於4G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當然就是下載速度了。但是你真的認為這個下載速度會對你帶來生活更好的體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