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丹青 渾厚大氣--記知名書法家王文興

2021-01-11 網易

2020-12-07 18:29:05 來源: 中廣網

舉報

  王文興,男,1955年8月14日出生於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上,十七歲入伍,二十一歲復員到地方。一生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多方求教老師,勤學苦練鑽研學習。布局和諧,線條流暢,渾厚大氣,深得藝朮界廣泛好評,作品曾被書畫友人收藏。現為西安東城書畫院副院長。

  

  作品賞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王文興:「半路出家」的大氣環境研究先行者
    原標題:王文興:「半路出家」的大氣環境研究先行者   ■本報記者 陸琦   走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的實驗室,只見王文興正和幾個年輕人討論實驗,眼前這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鑠,講起科學問題來思路清晰。
  • 記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這位看似平凡卻氣宇軒昂的88歲老人,正是我國環境科學界公認的常青樹,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王文興憶起當年在催化領域的研究時,滿懷感慨。1966年,一心撲在科研事業、滿懷激情向前探索的王文興,突然被調去「三線」地區負責籌建一個與他專業完全不同的研究所。懷著極大的遺憾,他離開了熱愛的專業奔赴大西北。以後又是幾經調動,十幾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然而,王文興始終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國家擬建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妙筆丹青「話」股市:2020年全國投教動漫大賽徵稿啟事
    妙筆丹青「話」股市 ——2020年全國投教動漫大賽徵稿啟事 徵稿啦!2020年全國投教動漫大賽,邀您丹青妙筆『話』股事!
  • 王文興院士:植根大地 守護藍天—新聞—科學網
    作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的開創者之一,王文興在大氣光化學汙染規律和防治、煤煙型大氣汙染與控制、大氣酸沉降化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那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誨人不倦的師者風範、樸實無華的高尚人品,堪為典範。
  • 王文濤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本報2月2日訊 受省委委託,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今天下午專程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了我國著名環境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  根據省委統一安排,王文濤負責聯繫王文興院士。今天下午,王文濤來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南院宿舍看望慰問王文興院士,詳細詢問了王院士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送去了慰問品。在會談中,王文濤簡要介紹了濟南市治理霧霾工作採取的舉措和取得的成效。他說,作為環境科學方面的專家,王院士十分關心山東特別是濟南治霾工作,所帶領的團隊派出一線科研專家到濟南掛職,為大氣環境汙染治理作出了貢獻。專業的人一定要幹專業的事。
  • 快讀等於未讀臺灣作家王文興不慌不忙的50年
    王文興每天寫作兩三個小時,最多寫四五十字,全部完成《背海的人》,用了25年。讀書也慢,一天只讀2000字;教書也慢,一個學期九節課,只講一篇5000來字的短篇小說。「讀不多就等於讀很多,因為你收穫很多。」王文興說。
  • 王文興 雕刻小說
    王文興的手稿爺怎麼會到這地方來的?真真他媽個窮途末路了!——《背海的人(上)》 6月30日,臺灣作家王文興在廣州給讀者講孟郊的詩。這是他推崇的詩人,他為孟郊沒在文學史上獲得應有的地位抱不平。他逐字逐句地分析,嗓音深沉而富有磁性——「詩不是沒有邏輯的文字」,「大膽修改現代讀法,得到更高的音韻上的美感」,「陶淵明有一種剛硬的高潔,孟郊更柔和、悅耳,不會厭倦。」
  • 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丹青中國》錄製播出中國水墨畫創新者安奇幫
    《丹青中國》欄目時長12分鐘,短小精悍,便於融媒體傳播,由《丹青中國》欄目組聯合國內各大美術機構及製作公司共同推出。《丹青中國》品鑑丹青藝術,傳播中國書畫!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的繪畫是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支,用水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獨到的藝術境界、文化訴求、生命哲學及人性思考。
  • 王文興:每天搏鬥出35個字
    臺灣小說家王文興。  信息時報記者 潘小嫻 攝6月30日下午,「每天搏鬥出35個字」的臺灣小說家王文興與設計師又一山人作客廣州方所,舉辦了名為「時間的見證」的展覽等系列活動。展覽展出了有關王文興的創作世界,體現了他對文字、對創作的執著:創作的《家變》與《背海的人》的這兩部創作手稿、還有其「每天搏鬥出35個字」的逼仄的寫作空間模擬,以及與又一山人跨界合作的產物——以王文興寫作狀態為設計靈感的衣服等。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王文興在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起在臺灣大學外文系、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
  • (十九大精神進企業)王文興:推動中國馬產業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王文興表示,全產業鏈形成產能後,可年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利潤7.5億元,實現稅收1.8億元。萬馬奔騰圖(王文興攝 黃新題字)    在王文興看來,馬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讓一匹馬的價值最大化,保護草原生態、惠及廣大牧民,引領草原牧民致富。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王文興在稻田裡查看水稻長勢。    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今年36歲的王文興是韓集鎮蓮花魏村人, 2013年流轉了陳家村的1200多畝土地,開始試種水稻。之前王文興一直經營著一家鋼材公司,由於全國的鋼材市場近幾年呈現出蕭條之勢,王文興開始考慮未來事業的發展新方向。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元代書法家趙孟也強調:「書貴紙筆調和,若紙不稱,雖能書亦不善也。譬之快馬行泥滓(音子,意為渣子)中,其能善乎」。由此可以看出,選對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直接影響書寫效果,尤其是我們初學者,更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到這個問題。 筆:就是毛筆了,它是由獸毛製成的。分硬毫、軟毫、兼毫三種。硬毫筆有狼毫、紫毫筆等等。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王文興早在高中時代已經對文學產生興趣,並開始創作小說,他的代表作《家變》從1966年開始寫作,1973年出版,在臺灣造成軒然大波,被某些人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家變》於1999年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王文興的小說產量很低,代表作包括了短篇小說集《龍天樓》、《玩具手槍》,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等。
  • 京師妙筆核心引擎"妙筆超腦",人工智慧賦能教育
    京師妙筆推出核心引擎「妙筆超腦」,用人工智慧賦能教育變革創新10月10日,第三屆中國智能教育大會(CIEC2020)在西安正式啟幕。
  • 晉中市公安局城區分局紀檢副書記王文興家庭_最美家庭_山西新聞網...
    1995年初與愛人周俊芳結婚,起初幾年兩地分居,那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也不發達,王文興做刑警常到鄉下辦案,夫妻倆一個月都不能見上一面。一直到1998年初,兩人才結束了「牛郎織女」的生活。1999年11月,他們的愛女王曉萌出生。孩子出生了,做警察的王文興依然忙碌,三天一個班要值,過節假日要執勤,有任務說走就走,幾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說家是旅店一點不為過。
  • 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在青島舉行
    本站訊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於2012年11月7日-10日在青島黃海飯店舉行。首屆中芬大氣環境會議也同期召開。主要議題包括大氣氣溶膠科學、大氣複合汙染和區域空氣品質、汙染氣象與大氣汙染過程等。  大會邀請了王文興、唐孝炎、郝吉明、孟偉、江桂斌等5位院士作大會報告。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會見了有關專家,並進行了深入交流。副校長於宜法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歡迎辭。
  • 「寧靜致遠」書法欣賞 六位知名書法家聯袂巨獻
    【當代名人書法字畫--觀山寧靜致遠書法欣賞】  觀山,原名田觀潮,河北省滄州人,生於195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定居北京,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畫作品經國務院國賓禮專家評審委員會認定為「中國國禮作品」,並聘為「國務院國賓禮特供書畫藝術家」,享受國務院特 殊津貼,作品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所收藏。
  • 學識淵博·意蘊悠遠—走進文化學者、著名書法家:陳一源
    他的書法樸茂渾厚,有一種力量的雄強,有強烈的藝術張力和視覺衝擊力,作品中處處洋溢著生命的活力與內在的氣韻之美。可以看出,陳一源先生是一位將自己的藝術創作放在歷史和社會情境變遷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的書法家,這是一種藝術家非常難能可貴的藝術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一種文化自覺與人文擔當。
  •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記河大教授、博導、詩人、書法家佟培基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記河南大學教授、博導、詩人、書法家佟培基先生張廷可河南大學建校105周年時,學校開展「感動河大」人物評選活動,最後確定了23位「感動河大」人物,這是河大歷史上第一次設立此項,我的老師佟培基添列其中,我深為老師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所感動
  • 米芾《方圓庵記》,超逸入神,集古終能自立家
    《方圓庵記》由北宋大書家米芾書丹,陶拯鐫刻,原石久已亡佚。時至今日,連舊時復刻本也蕩然無存。《方圓庵記》是米芾早期所謂「集古字」時期之佳作,其刻工精良,畢現真跡之神。米芾曾自述學書經歷:「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如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