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地震災害後飲食安全防護措施

2020-12-01 科教臺

  地震後災區居民居住條件被破壞,食物被汙染、易導致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等問題,因此地震過後,災區人民應注意飲食安全,以下是防護措施:

  一、地震災害後飲食安全的具體防護措施

  (一)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

  1.拿到食物後最好能「望聞問嘗」:看看食物的色澤有沒有異常,氣味是否和平常不同,可疑時及時向食品加工人員或衛生防疫人員詢問;吃的時候如有異味要馬上停止食用。

  2.野外儘量不生吃瓜果、蔬菜,如果要吃應認真清洗、消毒,並將腐爛、變質部分去除。

  3.禁止重複使用一次性餐飲具,飯前、便後要用清潔水洗手。

  4.不要吃過期易變質食物。夏季,氣溫高,溼度大,一些食物容易變質,超過保質期就不能吃。

  5.不要吃涼拌菜和吃剩飯、菜。災區衛生條件差,涼菜特別是滷菜在製作過程中容易汙染,最好不要吃,如果一定要吃,應注意涼菜的衛生,同時吃一些生大蒜。

  6.不要吃發黴米麵。生黴的米麵含有毒物,人吃了有害。

  7.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禽畜及水產品。

  8.自己製作的食物要注意「淨、透、分、消、密、期」六個字:
  淨:是指購入食物或原料要乾淨;
  透:是指蒸熟煮透;
  分:是指做到生熟分開,尤其是案板、刀具、器皿等直接接觸食物的用具;
  消:是指做好烹飪用具的消毒;
  密:是指食物要密閉存放,減少由外界汙染的機會;
  期:是指要看一下食物的製作日期和保質期,嚴防食用過期食品。

  9.對援助災區的部分食物如餅乾、飲料、水果、罐頭進行感官檢查,防止食源性疾病發生。

  10.飯後如果感覺身體不適,及時就醫。

  (二)正確判斷食物中毒的簡單方法

  1.胃腸道症狀或其他食物中毒症狀:如果吃完東西以後(半小時-24小時)感覺胃腸不舒服,甚至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或者出現頭暈、心慌、嘴唇青紫等症狀,與自己共同進餐的人也出現了相同症狀。

  2.有可疑的食物或原料:進食了可疑的食物,例如生食食物、食物不新鮮、有異味或腐爛、變質等;吃過自採的蘑菇、鮮黃花、未炒熟的扁豆、蓖麻籽油、加工不當的粗棉油、發芽的土豆、未腋透的鹹菜,以及魚膽、豬、牛、羊的甲狀腺等;使用不是從正規渠道購進的鹽,或誤食了某種化學物質等。

  如果發現食物中毒,必須馬上向領導和衛生防疫人員報告。

  (三)食物中毒的簡易處理方法

  1.控制措施在經過初步調查,確認為疑似食物中毒後,調查人員要依法採取行政控制措施,防止食物中毒擴大;經過現場調查與檢驗結果,控制範圍包括封存可疑食物及其原料和被汙染的食品工(用)具、加工設備、容器,並責令其清洗、消毒;

  2.中毒場所處理根據不同性質的食物中毒,調查人員應指導發生中毒的單位和個人,採取相應措施;對接觸細菌性、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餐具、工(用)具、容器設備等物品,用1%~2%鹼水煮沸消毒或用有效酚含量為150-200mg/L的酚製劑溶液浸泡,擦拭消毒;對接觸化學性食物中毒的各類物品,要用鹼液進行徹底清洗,消除汙染;

  3.對急救治療方案進行必要的糾正與補充,調查人員將現場調查所獲得的資料,經過流行病學統計、分析,即可對中毒性質作出初步判斷,並根據這一判斷,對原定的急救治療方案應提出必要的糾正或補充,尤其對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和化學性食物中毒是否採取針對性的特效治療方案提出建議。

  二、地震災害後飲水安全的具體防護措施

  1.抗震救災過程中,為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爆發流行,不要喝河濱生水,應儘可能飲用開水或衛生指標合格的瓶裝水,嚴禁飲用未經消毒的水。

  2.在情況緊急下如果無法提供開水或瓶裝水,則首選深井水飲用,但地震很可能造成地下水層破壞,致使砷等有毒物質溶出,所以,在有條件的地方,需進行水質快速檢測。

  3.飲水淨化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將水放入乾淨容器,煮沸後飲用。這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保障飲水安全的方法;

  (2)個人飲水消毒:水壺(或1升水)中加個人飲水消毒片或雙層消毒丸1片(丸),振搖1分鐘,放置5分鐘,即可飲用;如果沒有個人飲水消毒劑,可使用其他類型的飲水消毒劑,按照說明消毒飲用水;

  (3)群體飲水消毒:需由專人負責,根據人數在不同容積的乾淨容器中加入清潔水,並加入二氯異氰脲酸鈉(或三氯異氰脲酸)粉劑;或加入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等消毒劑,搖勻,30分鐘檢測游離餘氯達到0.5-1.0毫克/升即可飲用;如果沒有餘氯檢測條件,則在消毒後的水中聞到淡淡的漂白粉(氯)味道也可;

  (4)渾濁水的快速淨化與消毒:如果水質渾濁,需要先進行混凝沉澱,一般用明礬150毫克/升,或硫酸鋁100-120毫克/升,或鹼式氯化鋁(又名聚合氯化鋁)50-60毫克/升,加藥後快速攪拌1分鐘,靜止沉澱5-20分鐘,可使渾水變清;淨化後的水必須消毒後才能飲用;

  (5)如果沒有合適的水源水,也可採集乾淨的冰、雪融化水,用粗布等初步過濾,然後煮沸飲用或消毒後飲用。

  4.水質判斷方法:

  (1)看:乾淨水應該無色、無異物、無漂浮死亡的動物屍體等,否則可能對健康有害;
  (2)嗅:乾淨的水沒有異味,否則不宜飲用;
  (3)嘗:乾淨的水沒有味道,如果發現有酸、澀、苦、麻、辣、甜等味道則不能飲用;
  (4)驗: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水質(快速)檢驗設備等對水質進行快速檢驗,合格後才能飲用。

相關連結:

·科普知識:地震自救的黃金12秒(圖)

·地震災害後餘震安全防護措施

·如何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災害

相關焦點

  • 遇到地震時應該怎麼自我防護
    2019年4月18日13時01分,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後,網絡平臺的信息傳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無論是臺灣島內還是中國大陸地區,都在近乎同步的時間獲得了該地震的詳細情況,這次地震與以往大陸地區出現的一些地震不同,就是很多現場的視頻被同步發送到了網絡平臺,這個變化讓我們可以更直觀的去感受和了解地震發生時的現場情況
  • 【視頻】@廣大市民 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科普知識吧!
    【視頻】@廣大市民 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科普知識吧!下面,我們一起來仔細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的相關原理吧!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就是要依託於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絡,跑贏「地震波」,切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提升全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後應該怎麼辦?
  • 源頭防範地震災害風險 安徽推行區域性地震安全評價
    原標題:源頭防範地震災害風險 安徽推行區域性地震安全評價5月14日,記者從安徽省地震局、安徽省司法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近期完成修訂並正式施行。
  • 地震其實沒那麼可怕,只要注意正確的防護措施,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
    日本作為世界上遭受地震災害最頻繁的國家,總結了很多實用的地震防護技巧。 美國也是地震災害較多的國家,關於怎麼進行地震防護,美國救援組織(ARTI)首席救援者道格
  • 冰凍雪災害後樹木救護與復壯措施
    樹木冰雪災害後的救護與復壯技術措施冰雪災害對園林樹木造成的危害表現有多種情況,災後恢復根據不同的樹種、不同受害症狀、程度採取不同的恢復措施,根據災害對園林樹木的危害情況,制定以下救護與復壯方案。>及時做好清理和傷口防護3、對於較低主幹以及從根頸部斷裂的樹木,建議直接從根頸部鋸除,開春後再進行補栽補種。
  • 有沒有「地震安全三角區」?
    ■培養科學的應急自救觀念、提高應急自救技能,應成為社會公共管理領域亟待強化的部分不久前,網上流傳一則關於「地震安全三角區」的帖子,說地震後房屋倒塌時,床、沙發等大物體邊上會出現一個相對安全的三角區域,人躲在那裡可以增加倖存機率。可不久,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伏地、遮擋、手抓牢」。究竟哪種做法才對?
  • 雷電形成原理及雷電災害防禦措施
    隨著高層建築的不斷湧現和電子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雷電災害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每年夏季,全國各地都會發生雷擊災害事故,諸如電子信息系統遭到破壞、通訊中斷、建築物被毀、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 我國地震災害等級如何劃分?
    2012年8月28日修訂後的《國家地震應急預案》。預案將地震災害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佔地震發生地省(區、市)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災害。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地震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2)地震災害發生後,災區所在市(地)和縣(市、區)政府(行署)及其有關部門立即自動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開展前期處置工作。 (3)省政府是應對省內重大以上地震災害的主體。市(地)、縣(市、區)政府(行署)分別是應對本行政區域較大、一般地震災害的主體。
  • 地震到來時在各種情況下的應急措施
    對饑渴、受傷、窒息較嚴重,埋壓時間又較長的人員,被救出後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傷者,根據受傷輕重,採取包紮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地震時的應急防護原則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  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 濟南2.4級地震 當地震感明顯 城市地震如何應對
    具體情況如下:2月21日22時25分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北緯36.48度,東經116.63度)發生2.4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加強城市地震災害應急管理 確保城市地震安全城市是國家和區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重點,物質財富集中,人口密集,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然災害與城市安全問題也就變得日益突出。
  •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
    l.3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我國處置地震災害事件(含火山災害事件)的應急活動。  1.4工作原則  地震災害事件發生後,有關各級人民政府立即自動按照預案實施地震應急,處置本行政區域地震災害事件。  省級人民政府是處置本行政區域重大、特別重大地震災害事件的主體。
  • 感應雷擊的災害及防範措施
    所以,雷電災害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稱為"電子化時代的一大公害"。 今天天津眾納科技防雷的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有關雷擊災害之感應雷的安全防範分析。感應雷是一種雷電感應或者是感應過電壓,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靜電感應雷,一種是電磁感應雷。一.感應雷擊其主要危害1、在雷雨雲出現後,雷雨雲下的建築物 由於靜電感應作用而帶上大量相反電荷。
  • 廈門市已建成1437處地震預警終端(地震安全知識圖解)
    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地震災害具有瞬時突發的特點,它破壞性大,成災廣泛,會產生嚴重的次生災害,防禦難度大。而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還難以實現對地震的短期、臨近預報。在這種情況下,地震預警就成為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有了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就可以在地震波到達前提前預警,為民眾避險爭取寶貴時間。
  • 地震災害對電力系統的影響
    地震發生後,唐山地區電力供應徹底停止,嚴重影響了災民生活質量和災後救援工作。唐山大地震後的發電廠變電站是電力系統中對電壓和電流進行變換,接受電能及分配電能的場所,其作用是將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升壓後饋送到高壓電網中。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因為在這些地震災害面前,多元主體的目標只有一個,也就能建立一個完全可以有相同共識基礎的信任空間,所以才可以跨界擁抱。不要論英雄出身何處,我們都可以為了一個目的、一個使命;第二,災害應對帶來了一個雙軸創新的實驗空間。十年的災後重建遭遇了很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需要科技創新,還需要社會創新,以及兩軸創新的凝聚融合。
  • 荊州地質構造全解讀 2012地震災害不會來
    3、地質災害A、平原區的地裂、砂土液化、軟土震陷B、山區及山前區對地質災害的避讓、坡地、主斷裂帶、泥石流、崩塌、滑坡。  對於砂土液化,《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除6度設防外,應進行液化判別,存在液化土層的地基,應採取相應的措施。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為了能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確定地震的震中、推算出震級,並儘快發布地震災害警報,日本建有完善的地震災害監測系統,日本氣象廳在全國設有約600個地震觀測點,24小時監測地震;還在日本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約1000個地震儀,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地震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 「地震」5分鐘後……(組圖)
    居民樓多處「著火」,煤氣管道「洩漏」,供電線路「中斷」,自來水管「破裂」,許多小朋友和居民「驚惶失措」,有居民在地震中「受傷」……  「地震」發生後5分鐘,社區和學校立即啟動災害應急救援預案。社區志願者迅速到社區組織疏散工作,他們引導居民按預定路線集中到金尚社區的安全地帶。
  • 安塞區地震應急預案
    在較大地震災害、重大地震災害和特別重大地區性震災害發生後,民政、公安、安全監管、交通、鐵道、水利、建設、教育、衛生等有關部門應迅速了解災情,及時報送區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在一般地震災害發生後,上述有關部門應迅速了解災情,及時報送區政府和區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