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遜-莫雷實驗——壓垮「以太」學說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0-12-06 天文同好樂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

「以太」是一個科學歷史上的名詞,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自20世紀初「以太」學說被科學界的主流徹底拋棄至今,已逾一百年。但時至今日,依然有人相信「以太」的存在。不可否認,神秘的「以太」學說主宰了近代科學史幾個世紀,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因斯坦時代的到來,它才被徹底推翻。在反對者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恩斯特·馬赫、愛因斯坦等人,而在支持者中也不乏著名人物,如亨德裡克·洛倫茲和喬治·菲茨傑拉德等人。

那麼,「以太」究竟是何物?又是如何從興盛走向衰亡的?最早的「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起初僅運用在哲學範疇。亞里斯多德認為,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以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所以它帶有很強的神秘主義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了以太的內涵,並逐步引用到了物理學中,成為物理學歷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17世紀30年代,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為了解釋天體的運動,假設整個宇宙都瀰漫著稀薄的以太並形成漩渦,而行星就在旋轉的以太漩渦裡運動。

當1687年牛頓提出了更為嚴謹的引力和行星運動定律後,笛卡爾的觀點被推翻了。此後,牛頓的定律在幾乎兩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是物理學的基石,直到19世紀後期對於電的研究帶來了另一套完全嶄新的科學概念,給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衝擊。1860年,麥克斯韋拋開了牛頓力學,在法拉第等人的研究基礎上,以全新的「場」的概念創立了電磁學理論。「場」概念被愛因斯坦稱讚為「是物理學自牛頓以來最深刻的成果」。

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說明了移動的電場和磁場可以相互轉換,各自通過波動的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態。通過計算,麥克斯韋發現波的移動速度就是光速,隨後他宣稱「電磁波就是光」,而這可能是19世紀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句話。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隨之而來:什麼是波?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但由於真空的定義是「無」,而波動需要彈性介質,但真空中一無所有,那麼是什麼東西在波動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牛頓學派的物理學家重又提出了「以太」的概念,認為光波是在充滿整個宇宙的、人眼不可見的「以太」中振動進行傳播的。這樣,以太就成了一個絕對的參考系,一切物體的速度都參照它而測量出。然後漸漸地,在一些物理學家的質疑聲中,「以太」逐步被支持的物理學家們賦予了一些越來越神奇而又怪異的屬性。比如說,聲波屬於一種波,當介質的密度越大時,聲波的傳播速度越快,水中的聲速大於空氣中的聲速,鋼中的聲速大於水中的聲速。類似的,光波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那麼,以太作為一種傳播介質,密度必須非常非常緻密,光波才可能達到這樣的速度。但這怎麼可能呢?

從另一方面考慮,以太必須還要比空氣輕,這又成為一種不可能。漸漸地,物理學家們為了證明光波確實是在以太中傳播的,就對以太的概念修修補補,使得以太成為了一種神話般的物質:密度堪比鑽石、沒有重量、絕對靜止、粘滯度為零、肉眼不可見、任何儀器都不可測。到這時,「以太」學說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而像愛因斯坦這類的物理學家都很清楚「以太」學說的漏洞,這些漏洞絕不是通過修修補補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它存在致命的缺陷,所以必須要推翻「以太」學說。

同樣地,馬赫也對以太學說和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提出了批評,他認為誰也沒能找到哪怕一丁點能夠證明以太存在的直接或間接的證據。1887年,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麥可遜和愛德華·莫雷做了一系列實驗,試圖用最精密的測量來尋找以太的屬性。他們提供分析,如果宇宙空間充滿以太並絕對靜止,地球在以太中運行,會造成「以太風」,因此光速也會因地球的運行方向而發生變化。這就如同人在無風的環境中跑步也能感覺到有風一樣,或者人在順風、逆風或側風中跑步,身體都會受到影響。

麥可遜-莫雷實驗設計得很聰明,將兩束光線相互之間呈直角射出,通過鏡片將光線反射回光源。根據以太理論,這兩道光應該以不同的速度運動。比如說,一道光線如果是順著地球運動方向,那麼另一道光線是與地球運動所造成的「以太風」呈90度。這樣一來,當兩束光返回到光源時,其波動必然不會同步。實驗結果讓兩位物理學家很興奮,他們發現所有光線的速度是相同的,無論測量裝置指向何方。這意味著,根本不存在「以太風」,而且光速恆定不變。

事實已經很清楚了,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以太」,麥可遜-莫雷實驗成了壓垮「以太」學說的最後一根稻草。儘管包括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和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在內的很多物理學家,作出了巨大努力試圖拯救以太理論,但也只能小修小補根本無濟於事。愛因斯坦認為,以太理論近乎神話,存在太過人工和做作的痕跡。根據類似於「奧坎姆剃刀理論」這樣的原理,以太理論必然逃不掉被剝離的命運。最終,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之時,「以太」學說被物理學界的主流徹底拋棄。

(註:「奧坎姆剃刀」原理的意思是,科學及哲學中的規則,最簡單者最可取,未知現象的解釋應首先建立在已知的東西上。)

相關焦點

  • 運用勾股定理,直觀理解否定以太存在的麥可遜-莫雷實驗
    1887年,剛好在《原理》一書發表2個世紀之後,麥可遜和莫雷在南加利福尼亞州威爾遜山上完成了一項實驗,他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光不服從牛頓的相對運動概念,以太並不存在。這個實驗的簡單背景情況是這樣的,19世紀的物理學家相信光和聲一樣,必需要有一種傳播介質,這種假設存在的介質被稱作「以太」。
  • 麥可遜-莫雷實驗
    所以,「光介質以太」誕生了,科學家們「深信以太皆充滿」。雖然經典物理學似乎是一座完美的城堡,但它因為假設以太的存在而受到了一次震撼基礎的打擊。這是由麥可遜實驗引起的。實驗的原理是很簡單的:如果光是通過以太的波,在地面上的一切肯定能受到地球在星際空間中運動的影響。若站在地面上正好與地球運動的方向一致,就會置身於以太流中,光的速度就會有影響。
  • 麥可-遜莫雷實驗如何證明以太不存在?
    麥可-遜莫雷實驗如何證明以太不存在?他想知道:麥可-遜莫雷實驗如何證明以太不存在?讓我們聽聽丘成桐先生怎麼回答。麥可-遜莫雷實驗如何證明以太不存在?10歲小觀眾問丘成桐:麥可-遜莫雷實驗如何證明以太不存在?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麥可遜
    因為光跑得實在太快了,沒有超高端的實驗設備和很專業的實驗方法根本無法測量。陽光從陽光照射到地球,要8分多鐘時間。(來源:素材網)100多年前,許多科學家都致力於光速的測定,最後拔得頭籌並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者,是當時的美國物理學會主席阿爾伯特·亞伯拉罕·麥可遜。
  • 壓垮開發商的是巨石,沒有什麼最後一根稻草的事情
    超高負債率是壓在房企頭上的巨石,只能減壓不能加壓 如果說,壓垮房企的可能是最後一棵稻草因為房企的抗壓能力還是挺強的,一個稻草根本不可能把房企壓死,不管什麼時候。所謂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棵稻草,是說,一頭駱駝身上背著很多的稻草,艱難前行,但是,負重總是有個極限,那麼,如果一根一根地給駱駝加壓稻草,可能就會積沙成丘,讓駱駝再也起不來了。 其寓意是說,不管駱駝多麼強大,如果不停地加壓,即使是一根看著不起眼的稻草。最後,可能就會成為兩邊引起質變的關鍵因素。
  •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們都知道有「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詞語,但未必都知道它來源於阿拉伯的一個寓言故事。
  • 對麥可遜-莫雷實驗的其它解釋
    如圖所示:假設以太相對於太陽靜止,儀器在實驗坐標系中相對於以太以公轉軌道速度向右運動。 光源發光經分光鏡分光成兩束光,光束1經反光鏡M1反射再經分光鏡投射到觀測屏。光在以太中傳播速度為c,地球相對以太的速度為V。光束1到達M1和從M1返回的傳播速度為不同的,分別為c+V和c-V,完成往返路程所需時間為:(d/c+V)+(d/c-)。光束2完成來迴路程的時間為2d/√(c²-Ⅴ²)。,光束2和光束1到達觀測屏的光程差為c(d/(c+Ⅴ)+d/(c-)-2d/(√c²-V²))≈ dV²/c²。
  • 原理 ▌麥可遜幹涉儀
    19世紀流行著一種「以太」的傳說,許多物理學家也堅信「以太」無處不在,並把「以太」作為絕對慣性系,並想要通過各種實驗去驗證「以太」的存在,直到麥可遜幹涉儀的出現
  • 以太漂不漂移?暗物質,暗能量?
    因此許多科學家懷疑以太的存在。不過以現在的觀點看來也不算什麼,現代物理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暗能量。按當時的觀點來看也是難以理解的。2: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以太說認為以太是光媒介質,那麼地球在以太中運動,在地球上各個方向的光速與地球運動應該符合伽利略變換,即C+V和C-V。麥可遜-莫雷實驗正是測量C+V和C-V中的V,得到結果為零。
  • 以太到底是什麼,以太到底有怎樣的秘密?
    首先我們先講一下以太的由來,以太一詞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它是一種虛擬的物質,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在古希臘人眼裡,它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
  •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哪裡?
    然後,他就開始往駱駝身上放稻草,他把所有的稻草都放了上去,就剩下了最後的一根稻草。駱駝依然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主人便把最後一根稻草隨便的扔到了駱駝身上。結果,駱駝就被這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引申出了一個常用的概念: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 camel's back.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神秘的「第五元素」——以太
    特別是這時候電磁理論的發展,使以太成為牛頓「絕對空間」的載體,是諸如光一類的電磁波傳播的「絕對參照系」。這種充斥於整個宇宙空間、絕對靜止,但又看不見、摸不著、幽靈一樣存在的東西,也成了經典物理學的一塊心病。因此吸引了很多人試圖確定它到底是什麼。在各種用實驗探測以太的方案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物理學家麥可遜和莫雷在1887年開始的測試「以太風」系列實驗。
  • 科學的分析光速與以太之間的關係,其中光的速度是永恆不變的?
    有些人就提出光傳播也得需要媒介,在宇宙空間中必須存在一種叫做以太的物質,就是太空的太這種物質呢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無處不在,就好像宇宙是一條河。以太是這條河中的水,所有的星球包括我們的地球都是浸泡在以太的水中,也是在以太中傳播的,所以光速的大小是個常數。其實是相對於以太來說的這個假設,在歷史上被稱為以太假說。
  • 讓牛頓麥克斯韋都淪陷的以太,差點顛覆整個經典力學、電磁理論
    這個時候,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發生了,著名物理學家麥可想要證明以太的存在。進行了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這個實驗的用意在於探測光以太對於地球的漂移速度,從而證明以太的存在。因為在經典力學裡,以太代表了一個絕對靜止的參考系,而地球穿過以太在空間中運動,就相當於一艘船在高速行駛,迎面會吹來強烈的「以太風」。
  • 麥可孫—莫雷實驗從震驚到改變物理學,從烏雲到相對論誕生
    答案就是麥可孫—莫雷實驗,為了方便,敘述清楚,我們以實驗報告的形式表述:麥可孫—莫雷實驗報告實驗名稱:「以太風」測試實驗,後人稱為麥可孫—莫雷實驗實驗目的:1、驗證用「以太」為參照的慣性系的「以太風
  • 以太的否定,洛倫茲與龐加萊的困惑,狹義相對論誕生的前夜
    我們得先從「麥可遜—莫雷」實驗說起!隨著光波動學說的興起和發展,「以太」作為光傳播的介質被物理學家們廣泛的接受和認可,人們認為「以太」應該是絕對靜止的,地球在靜止的「以太」當中運動。麥可遜—莫雷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以太」的存在,並且想要測量地球相對於「以太參考系」的運行速度。
  • 偉大的失敗實驗,
    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為了驗證「以太」存在與否而做的一個實驗,1887年由阿爾伯特·邁克耳孫與愛德華·莫雷合作在美國的克利夫蘭進行。當時的物理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而波的傳播需要介質,這個光的傳播介質就是「以太」 (Internet,乙太網的來源),以太是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
  • 經典物理學中的以太存在嗎?
    曾經的經典物理學大廈上空飄著兩朵烏雲,第一朵就是沒有證明以太的存在,第二點是黑體輻射理論和實際的不匹配。這兩朵烏雲一朵發展出了相對論,另外一朵發展出量子力學。如果在當初實驗後證明了以太是存在的,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就不會出現了。